对谈《平原上的摩西》: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席地而坐Vol.91 2015年,《平原上的摩西》(后文简称《摩西》)在《收获》杂志2015年第2期发表,此后,这篇中篇小说被越来越多人提及,双雪涛也成为当代中文写作者里极具辨识度的名字。《摩西》被收录进同名小说集,售出影视版本,除了那部迟迟未能上映的电影版(后改名为《平原上的火焰,周冬雨、刘昊然主演),还有迷雾剧场出品、张大磊导演的短剧《平原上的摩西》。本期,我们邀请推想小说家慕明(现出版《宛转环》、自由撰稿人Afra一起,从剧版与原著的对照说起,来聊聊双雪涛小说、影视改编文学作品的方法,其中包括了对于原著和剧版的文本细读。《摩西》效仿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是一部视角接龙式小说,它是小说家双雪涛的早期代表作,也被视作新东北文学的一块结晶,小说时间线长达近三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8年。双雪涛的原著重心没有放在怀旧和对于国营单位氛围的还原,而是放在历史与人的关系,历史如何塑造一代人,又将本来在一起的人分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个名字,他在乎的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试图用小说找一个说法。有趣的是,在剧版《平原上的摩西》中,导演张大磊大胆地把故事背景从沈阳移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并且大胆启用如宝石老舅这样的新人演员,在视听语言上将原著最重要的东北氛围转换成内蒙风格,注入张大磊自己的美学和生活经验。本期,我们会详细分析剧版改编的得失,不仅仅是站在「还原原著氛围」的角度,而是将剧版作为一部独立的文艺作品,细谈它的核心立意、镜头语言、人物塑造、社会氛围呈现、叙事逻辑和导演与小说作者立意的差异等。作为双雪涛的忠实读者,本期嘉宾慕明也梳理了双雪涛写作阶段的变化,从早期的《翅鬼》,到《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再到新近走出东北的作品,双雪涛的创作呈现了怎样的变化?其间,慕明也谈到了「诚挚」与「认真」对于写作者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写作者唯有对自己提高要求,以更有耐心的「诚挚」和「认真」面对作品,才能使自己的文字在面对读者时,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也呼应了《摩西》中傅冬心说的一段话:“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那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本期主持】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慕明:推想写作者,新出版小说集《宛转环》Afra:香港大学英文创造性写作硕士,目前为自由撰稿人01:15 大时代变迁之下个人的无可奈何03:12 为什么选择《平原上的摩西》作为分析案例08:30 慕明解读《平原上的摩西》小说文本10:25 双雪涛原著使用pov视角的妙处20:30 剧版《摩西》为什么会引起两极化的观感23:31 Afra谈剧版的逻辑硬伤29:45 剧版《摩西》在塑造警察和女性人物时比较出力53:30 剧版《摩西》对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挖掘55:20 有观众提出,蒋不凡牺牲在当年是个重要的案件,他遇害时穿的衣服怎么会不经过警队就交还给母亲保留?这个处理是不是剧版的一个败笔?01:08:10 慕明谈剧版《摩西》的镜头语言01:20:30 慕明谈双雪涛写作的不同阶段:《翅鬼》《飞行家》《不间断的人》《刺客爱人》……01:51:30 ChatGPT的诞生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创作者的自我学习提出更高要求【本期书单】慕明《宛转环》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刺客爱人》《不间断的人》《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班宇《冬泳》《缓步》郑执《仙症》《生吞》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配乐:缺省《平原》、殷秀梅《灯光》、半野喜弘《Mountains may depart》、左小祖咒《爱情的枪》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2/24/2023 • 2 hours, 3 minutes, 48 seconds 大城市是一座巨型工厂,我们在传送带里守望星辰 | 席地而坐Vol.90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聊工人文学、打工人叙事、劳动者在异乡的生活。去年,朋友诗逸和杨沁同时编辑了与劳动者有关的作品:《劳动者的星辰》和《“打工人”纪事》,前者是皮村文学小组创作者的精选作品集,后者收录了“网易人间”非虚构稿件中与劳动者主体有关的作品。借此契机,我邀请诗逸和杨沁从作品出发,聊聊在大城市里打工人生活的细节与差异。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作为异乡人的打工人和在在地者的生存体验有多大差异?我们在租房、工作、生活中有过怎样的酸甜苦辣?从打工人最实际的大城市生活成本,到言语、审美、身份背后的阶层与成长环境差异,再到从此地到彼地双重的异乡感。我们也聊到北京的皮村、上海的定海桥、706,还有那些大城市中被忽略的丰富地带。这其中,我们着重谈到了在皮村的感受,从作为现象的皮村,回到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皮村,在皮村的写作小组是怎样的?工友们又是如何创办属于自己的文学刊物?办刊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境?聊天最后,我们围绕两个问题探讨:其一是打工人写作本身,如何让这种在场是平等的,而不是一方凝视另一方;其二,工人和其他群体生活的环境有同有异,即便是文化人士、金融白领自嘲打工人,跟真正挣扎在厂里或者做各种零工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很不同,工人在城市里的生存困境、遭遇到的隐性歧视具体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探索让打工人更有尊严的生活环境?【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杨沁::写作者,《劳动者的星辰》责编诗逸:也是一个编辑00:13 枉顾个体的生存境遇,谈论松弛感是一种虚妄02:50 为什么决定做《劳动者的星辰》《‘打工人’纪事》09:48 普通人写作成为出版界的一种新风向17:10 皮村写作小组成员的新动向21:25 我们对于皮村和相关朋友的回忆:天下打工人是一家27:38 那些劳动者们记录下的宝贵细节37:00 在大都市,你会感到一种局促和眩晕40:50 我们是奋斗之地与故乡的双重局外人45:20 小城市并非完全岁月静好,它有非常保守和闭塞的一面55:00 劳动者之间的互助时刻01:03:45 范雨素喜欢苏东坡的一首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01:10:55 分享关于工人文化和普通人叙事的图书【本期问题】1、皮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这里生活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不少文学爱好者,皮村是我们三人共同的交集,不妨先从我们如何知道皮村、与皮村发生联系说起。2、《劳动者的星辰》《‘打工人’纪事》的成书过程3、疫情三年,皮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在上海,作为一个打工人的体验。在这些对打工人或者工人文化的叙事中,有哪些细节是让你们印象深刻的?6、在组稿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作者主要会书写哪些内容?对什么东西会比较敏感,或者说具有敏锐的观察?7、张慧瑜的序言提到一个关于范雨素的细节,说有记者采访她,看到记者的艰辛,她也采访记者,写记者的故事作为回报。在这种关系中,记者和范雨素变得平等,她们都在观察和记录彼此,而不是一方凝视另一方,那么在关于工人的写作和编辑过程中,或者在你们的阅读范围里,怎样的故事会让你们感到记录者和被记录者是对等的、被尊重的?8、大城市宛如一个巨大的折叠空间,工人和其他群体生活的环境有同有异,即便是文化人士、金融白领自嘲打工人,跟真正挣扎在厂里或者做各种零工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很不同,在生活中的哪一个时刻,你们感受到工人在城市里的生存困境,或者被遭遇到的隐性歧视?9、关于工人文化的推荐图书。【本期相关作品】范雨素、郭福来、李若等作者《劳动者的星辰》沈燕妮主编《“打工人”纪事》范雨素《久别重逢》皮村文学小组《新工人文学》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如何继承父业》陈年喜《炸裂志》许立志《铁月亮》《新的一天》田力《留在工厂的指纹》邬霞《我的吊带裙》文案:宗城剪辑:佳艺配乐:片头:Evergreen-Martin Jacoby;片尾:Runner-Dustin O'Halloran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2/23/2023 • 1 hour, 20 minutes, 31 seconds 专访顾桃:游牧者的故乡在路上|席地而坐Vol.89 说起顾桃,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敖鲁古雅”三部曲。在许许多多媒体的采访里,顾桃这个名字经常会和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一起出现。但在三部曲以外,顾桃有他更丰富的面貌。比方说:他是一位当代游牧民,把影像作为人类学的载体,历时多年,拍摄《萨满地图》和边境少数民族。他也去过日本,在那里记录滞留在日本的中国女人和男人。移民并不总是光鲜亮丽,海的另一边不只是自由,还有未知的生活。他以移民中介和偷渡客作为线索,观察在日本农村、居酒屋、城中租屋的中国异乡人,还有主动找他拍摄,看起来很像港片《古惑仔》里的混混少年。在和顾桃的聊天起,我没有把议题圈定在鄂温克,而是打破提纲里原定的框架,聊起那些媒体记录过的,和没有记录的事情,关于边境、游牧、拍摄,也关于我们和故乡的距离、在北京租房的日子。游牧者的家在路上,和我结束聊天后,顾桃收拾行李,和他的弟兄们继续下一趟旅行,而当我半个小时后下楼时,他们蹲在路边,笑着说:“在等车。”随后继续抽烟去了。【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顾桃:纪录片导演,拍摄有《萨满地图》《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等00:30 用我的方式、用我的视角去记录一个地方和民族的变迁02:30《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边地纪事》《猎民生活日记》的出版契机;05:40 传统的游牧正在消逝,但我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游牧;10:10 与萨满的接触;13:50 关注鄂温克人的生活,是源于一次返乡时重看父亲的《猎民生活日记》;15:47 2003年,一个民族的命运悄然改变;20:30 严格来说,玛利亚·索不是使鹿鄂温克族群的酋长,而是德高望重的人物;25:42 使鹿鄂温克人的社交生活;40:37 雨果、维加、柳霞等纪录片主人公现在的生活;50:38 时间是最大的成本,你得有勇气放弃一些东西;01:04:20 游牧者的故乡在路上:顾桃谈《萨满地图》和游牧计划;01:17:40 在日本的观察:那些从中国来到日本的男人和女人;01:27:30 顾桃的北漂生活【本期书单】顾桃《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边地纪事》《忧伤的驯鹿国》顾德清《猎民生活日记》黄菊《仿佛若有光》纪录片:顾桃:“敖鲁古雅”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2007)、《犴达罕》(2013)、《雨果的假期》(2010);古涛:《驯马》;徐童:《算命》;周浩:《厚街》《大同》《孤注》;王兵:《铁西区》;于广义:《光棍》《小李子》。“王瑛的丈夫英刚从小就在山里和父亲拉吉米打猎,枪法极好。后来猎物少了,酒后没事就和猎民青年比试枪法,有人把喝空的酒瓶扔向空中,都能被英刚抬手击中,从不失手。有次何老大从部队探亲回家,不相信二弟枪法如此之神,就把军帽扔向空中,英刚三声枪响,何老大的军帽被击穿了三个洞。这功夫真应该去奥运打飞碟了。只可惜英刚已经去世,六年前为了能让女儿过生日时吃到新鲜的鱼,淹死在深不及腰的河套里。”——顾桃《忧伤的驯鹿国》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2/23/2023 • 1 hour, 37 minutes, 21 seconds 新的一年,挤掉自我的奴性 | 席地而坐Vol.88 从卡塔尔王子到万柳少爷,尽管米兔运动以来,国内女性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但观察舆论场域,封建社会的感觉仍旧扑面而来。本期,我们以“少年梗”泛滥以引子,谈论“少年梗”现象背后的慕强文化、优绩主义和奴性的幽灵,回到日常生活,谈谈我们如何面对自身的奴性与慕强,要求一个普通人克服奴性,是否是一种苛责?【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偶尔在兔子洞写作00:30 看最近的微博热搜,仿佛回到了封建社会00:16 在“少爷文学”的评论区里,为什么许多网友开始自称“奴才”?当自嘲变成艳羡,可能存在什么问题?03:30 努力决定命运的叙事恰恰是优绩主义的一大基石07:20 当阶层壁垒无法被打破,慕强和攀比关系就成为一种公开的心态09:30 万柳书院在北京还不属于最顶层的食物链15:20 兼谈《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回归故里》19:40 有时候比起努力,更加难的是方向,但是这个方向的区别,背后是由权力、资源、人脉所左右的27:30 “少爷梗”泛滥背后的厌女叙事31:21 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对于中国学生的观察32:30 优绩至上主义与成功神学信仰40:30 我在现实里的隐忍时刻,兼谈我们所面对的奴性45:40 要求普通人克服奴性,是否是一种苛责53:20 在大环境之下,个体还能怎么做文案:宗城剪辑:圆圆视觉:野生朵配乐:Whispers、Elena&Lila(《我的天才女友》配乐)“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 卡夫卡
See more
2/23/2023 • 58 minutes, 54 seconds 从走向共和到第三帝国:德意志贵族在历史风浪中的沉浮 | 席地而坐Vol.86 今年冬天,德国媒体报道了一起“政变”。报道称:“德国宪法保卫局侦破了一起试图颠覆民选体制的阴谋政变,这次政变的头目海因里希十三世,他是一位贵族(后裔),他所来自的罗伊斯家族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八百年来家族全体男性成员都同名,只根据家法以编号加以区别。”一个贵族发动政变,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21世纪看到了一则20世纪的新闻,然而它又在德国真实发生,足见贵族并未在德国社会消亡,它仍然扮演着错综复杂的角色。本期播客,我们就与作家、译者陆大鹏老师来讨论“德意志贵族”这个话题。德意志贵族为何是理解欧洲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它在德国统一、走向共和、共和梦碎、第三帝国兴亡等历史阶段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期,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德意志贵族。陆大鹏老师将会介绍德意志贵族的发展,指出为什么要理解德国乃至欧洲历史,德意志贵族会是一个有趣的切入口。我们也从热门影视剧《巴比伦柏林》《茜茜公主》说起,讨论近现代历史中的德意志贵族。【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陆大鹏:译者,作家00:50 共和之后,德意志贵族仍然是存在的02:13 大鹏老师谈《德意志贵族》的创作缘起06:40 创作《德意志贵族》,也是在解答自己面对翻译问题的许多疑惑07:10 大鹏老师自学德语的相关材料15:30 如何理解“德意志贵族”?它和中国贵族、英格兰贵族有什么区别?19:40 邢来顺教授的《德国贵族文化史》是过去德意志贵族研究的重要读物22:50 “Prinz”和“Fürst”这两个词的翻译问题30:45 大众想到贵族,往往会想起封建时期或帝制王朝时的等级制社会,那么在一个社会从帝制向民主化转型的过程中,贵族可以发挥哪些作用?01:00:30 对谈魏玛德国和《巴比伦柏林》,德国悲剧之前的黄金十年;01:05:40 为什么许多德国贵族名字里都有冯?01:15:30 在纳粹帝国时期,德意志贵族的表现是怎样的?01:27:20 历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认为德国会发展出纳粹这样的恐怖极权,就是因为19世纪德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了,但政治体制没有现代化,仍然被前现代的贵族制度所主宰。这些贵族阻碍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如何看待这个观点?01:35:20 大鹏老师推荐书单01:37:30 在走向极端的年代,做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本期书单】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歌德《浮士德》托马斯·曼《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人类群星闪耀时》塞巴尔德《奥斯特里茨》《土星之环》陆大鹏《德意志贵族》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影视剧:《巴比伦柏林》《茜茜公主》《我们的父辈》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配乐:巴比伦柏林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2/23/2023 • 1 hour, 38 minutes, 14 seconds 不要阐释,要色情:重读苏珊·桑塔格|席地而坐Vol.85 苏珊·桑塔格,1933年1月16日出生于纽约,十四天前,阿道夫·希特勒刚刚上台。2004年12月28日,她因癌症死于纽约的一处病房,当时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一场席卷印度尼西亚的海啸,那场海啸造成22万人死亡。桑塔格去世的消息被淹没在浪潮中。但因为她的作品,到如今,桑塔格仍未被遗忘,她的《疾病的隐喻》与《反对阐释》等作品用于解读今天仍未过时。桑塔格何以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她是如何处理文学与公共议题的关系的?关于桑塔格的人生和传记,还有哪些有趣的细节值得挖掘?回顾桑塔格的创作,对于放下又有怎样的启示?本期我们邀请雅众文化编辑陈小妖、南大社编辑章昕颖,从《智性与激情 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出发,走进桑塔格的写作世界和精彩人生。【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章昕颖:南大出版社编辑陈小妖:雅众文化编辑01:15 “我想很快速地长大,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03:30 桑塔格对于公共议题的参与会让我想起戴锦华15:01 桑塔格政治立场的转变16:30 1930—1950年代,西方许多知识分子对于苏联有一种天真的幻想17:20 我们能否探索出有别于苏联和古巴模式的社会主义22:48 对比《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与《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31:50 本杰明·莫泽的《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是一部好看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的眼光很毒,他致力于展示“桑塔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5:40《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是一种介绍型文本的典范39:50 桑塔格的童年有一个关键词是中国50:30 回到作品,重思桑塔格的价值55:23 文学阅读是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好的文学评论是一种不色情的色情01:22:30 从桑塔格延伸,谈作家与公共事件之间的关系:你的责任是说真话,不可以成为谎言和虚假信息的帮凶【本期问题】1、本期对谈的由头是贝阿特丽丝·穆斯利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在写作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于桑塔格的基本观念是怎样的?比方说,她是站在粉丝的视角,还是批评者,还是其他?2、本杰明·莫泽写了一本《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两本都是写桑塔格的书,侧重点有什么不同?3、桑塔格的童年和青春期在哪里度过?对她未来的创作有哪些潜在的影响?她早年似乎也跟中国有联系;4、桑塔格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性向、欲望的?对她的写作具有怎样的影响?5、桑塔格凭借评论写作和自身魅力在美国文坛迅速成名,她是上世纪美国备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但在许多人看来,她仍是一个精英气十足的知识分子,她的话语系统仍含有第一世界文人审视第三世界的俯瞰味道;她被视作知识女性典范,支持女性独立,但她又与白人男性精英组成的美国主流秩序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如何看待桑塔格引起的争议,桑塔格自身的矛盾性?6、在桑塔格的写作生涯中,有哪个时刻是对于我们自身产生激励的?7、在从事文艺批评之余,桑塔格也参与到公共的政治行动中,如何看待桑塔格对于现实的介入,如何看待作家与政治的距离?8、商榷桑塔格。桑塔格有哪些观点是我们不太认同,或者觉得可以商榷的?9、回顾桑塔格的一生,你会想到怎样的关键词,桑塔格身上怎样的品质最吸引你?10、阿伦特曾说:“勇气是第一政治美德。”桑塔格生命中的勇敢时刻?11、我们最喜欢的一本桑塔格作品。12、在大环境令人压抑的情况下,写作者和编辑还能够如何运用自己的灵活性?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配乐:Jane Birkin:Nicotine,Kathy McCarty:Living Life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2/23/2023 • 1 hour, 32 minutes, 48 seconds 浮出地表以后:和杨枫聊科幻文学与科幻写作|席地而坐Vol.84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和清华科幻协会会长、科幻作者杨枫,对谈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本期对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梳理了清华科幻协会的发展简史,以高校科幻社团作为线索,回顾中国科幻从九十年代到如今如何一步步走出沉寂,又面临新的挑战。第二部分,以《E=mc³:边角料科研奇思录》这本杂志为由头,我们来细致呈现做一本科幻杂志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如何维护一个良性循环的科幻互助团体,怎样让团队成员在其中有归属感?科幻写作的技法、瓶颈和突破?杨枫用他的在场实践,提供给我们新的思考角度。最后一部分,我们讨论了不同类型文学的融合,提倡纯文学、科幻文学乃至其他题材文学的破界。杨枫也分享了他近来觉得不错的科幻文学作品。【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杨枫:科幻写作者,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原创部负责人05:03 清华科幻协会的诞生与发展简史06:30 一份学生刊物如何走向正式出版08:40 中国比较有名的高校科幻协会09:40 科幻是如何从地下状态一步步浮出地表的?25:30 “赛博朋克”在科幻写作里已经并不新30:16《万神殿》用科幻的外壳表现亚裔的生存母题30:30 武则天开高达32:45 非洲未来主义可能对中国科幻的启发33:46 晚清民国科幻研究、晚清蒸汽朋克40:30 细读《边角料科幻奇思录》45:20 来到清华后,发现连室友的脚步都赶不上53:40 1940年代,一篇细致地描写原子弹的小说,引起了美国科学家的注意01:05:20 清华科幻协会内部的笔会是怎样运作的01:20:30 闲聊勒古恩和莱姆的小说01:49:20 嘉宾推荐书单【本期问题】1、不妨从这次聊天的契机开始。杨枫老师和王博言老师主编了一本《边角料科研奇思录》,这本书诞生的源头是什么?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2、从这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出,它不是一本单纯的科幻小说集,而是分成了营造、斯人、格物、创世、天问、致真、拾遗、参考文献,当时在确定版块时,有怎样的考量?3、这本刊物的组织方是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它也是国内很重要的一个青年科幻团体,但很多科幻圈外的读者,可能还不太熟悉。可否跟大家介绍一下,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办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节点?4、协会中是否会组织小说讨论会、改稿会之类的活动,或者一起谈论某个前沿科学议题、一部有分量的科幻作品?在这期间有没有激发出一些印象深刻的讨论?5、许多人想到科幻,会想到科学、科学家,或者硬科幻和软科幻这种分类,在杨老师看来,硬科幻与软科幻这种区别是否严谨?在科幻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过哪些有意思的流派?(可举例讲讲,或者只说国内的也可以)6、钟天意的《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家》一篇,说到阿瑟·克拉克笔下的科学家主人公们,往往具有智慧、信念与勇气的品质,在您阅读的科幻小说中,有哪些塑造深刻的科学家形象?在您的成长记忆中,有没有一位科学家对您产生过榜样式的力量?7、这本书中选取的小说和文章,写到了分布式网络、黎曼猜想、科学家、上古神话、性别议题、技术进步可能会对人类伦理产生的影响,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最近三年,在你的阅读范围里,国内科幻写作有没有出现什么新的趋势?或者青年作者开始集中关注哪些议题?8、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曾经用三年时间打磨了一本科幻文集《无名者之国》,可否为我们大致介绍这本文集的选稿?9、杨枫老师提到,科幻不仅是文学类型,更是社群文化与个人生活方式。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展开讲讲,它为什么也是社群文化与个人生活方式?10、可否跟我们的听众科普一下,目前一个写作新人,如果要成为一位科幻作家,往往需要哪些路径的经验,或者说一般会通过哪些形式让自己被看到?11、互联网诞生以来,公众对科幻的认知逐渐扩大,比如随着游戏愈发深入青年们的生活,人们想起科幻,想到的也包括许多具有科幻元素的游戏。又比如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等。在杨老师看来,科幻小说和游戏、元宇宙等媒介的融合是否是一个趋势?12、中国本土科幻因为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作家被大众看见,那现在中国科幻青年写作者,他们面对的环境,比起十年前有没有什么改变?13、从私人角度,怎样的小说会激发你的阅读兴趣?14、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接下来的活动计划?下一本刊物是否已经确定了主题?15、私人推荐今年看到的比较好的国内原创作品。【本期书单】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郝景芳《北京折叠》刘宇昆《爱的算法》《奇点遗民》《转生接口》陈楸帆《荒潮》《人生算法》修新羽:《死于荣耀之夜》《陌生的女孩》双翅目:《猞猁学派》《公鸡王子》慕明:《宛转环》杜梨:《孤山骑士》扶华:《末世第十年》李芳达:《翡翠城》匡玲秀:《罂粟战争》《龙之共和》赵希然:《铁寡妇》石黑达昌:《希望海鞘》梁清散:《济南的风筝》《厨房里的海派少女》E伯爵:《撒旦之舞》《天鹅奏鸣曲》《午夜向日葵》亚历克·内瓦拉·李:《惊奇:科幻黄金时代四巨匠》文案:宗城剪辑:佳艺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2/23/2023 • 1 hour, 55 minutes, 24 seconds 《再见爱人2》:离婚综艺能否实现情感教育?| 席地而坐Vol.83 本期是一期关于《再见爱人2》的讨论节目。很少有综艺像《再见爱人》一样把离婚拍得宛如千回百转的文艺片。这档综艺热衷的不是猎奇和洒狗血,节目组真的很认真地在探讨情感类议题,借助三组截然不同的关系,推动观众去重新反思亲密关系。弗洛姆曾经提倡将“爱”作为一门艺术来修炼,而小说《围城》引用英国古谚语形象地描绘:“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多少满腹经纶的人,在婚姻这门艺术上栽了个大跟头,又有多少人其实都不晓得如何爱自己,于是更加怀疑是否有能力长久爱别人。在“爱无能”和“亲密关系”成为公共议题的今天,借助《再见爱人》系列,不仅能使我们探索综艺节目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能反躬自身,在亲密关系这堂课上,我们究竟遗忘了什么。【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字【本期议题】一、《再见爱人》如何唤起观众对亲密关系的讨论二、对于三组关系的解读三、夏令营模式支配下的离婚节目,具有怎样的局限四、当离婚综艺成为公共议题,我们如何看待亲密关系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配乐:黎明《夏日倾情》、Birdy:Skinny Love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2/2022 • 1 hour, 3 minutes, 26 seconds 人之为人的尊严,就是我不屈服:和安小庆、林松果聊天 | 席地而坐·番外 本期是和安小庆、林松果聊天的番外,只有四十分钟,可以轻松听完。【本期主播】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作【本期嘉宾】安小庆: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平原上的娜拉》《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等林松果: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等01:20 关注到小地方正在进行的实验02:36 林松果谈写作母题:我关心公平、正义、政治07:03 林松果:有一天如果《人物》不在了,我可能不再做记者了11:30 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做实现自我理想的工作14:30 安小庆谈写作,不必人为把自己的枝干剪除了18:50 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不可战胜的地方,就是我不屈服21:25 为什么我们依然做记者29:15 为什么你在朋友圈这么愤怒31:30 继续捍卫你的世俗生活,不要让自己被绝望收缴31:34 洱海有棵树本期相关问题(建议结合上一期正篇食用):1、(提问安小庆和林松果)两位在《人物》写过很多涉及了女性生存处境和她们的努力的文章。你们是在职业生涯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把这个主题纵深下去吗?还是因为什么机缘坚持了下去?2、(提问安小庆)在《平原上的娜拉》这篇文章中,刘小样表示自己不值得被书写,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渴望被看到,希望自己的苦闷可以得到纾解的女性。我发现,无论是最开始刘小样写信给《半边天》,还是后来接受你的采访,她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姿态。一方面深受内心的折磨,渴望被理解。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现在的生活被打扰,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想要的人生,不值得被书写。如何理解她身上呈现出的矛盾与撕裂?3、(提问安小庆)《半边天》节目组的《我叫刘小样》和《人物》的特稿《平原上的娜拉》都引发了很大的讨论,这篇报道发出后刘小样的生活有发生新的变化吗,你知道她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吗?4、有时候,即便故事本身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人被感动,取得了共鸣,但当事人的生活可能并没有改变,甚至报道本身也加剧了这种报道对象内心的挣扎。如果一篇报道在发出后,是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影响的,那么我们在报道的过程中该如何保护当事人?5、(提问安小庆)《平原上的娜拉》和《寻找刘小样,以及安放自己》都提到了《半边天》这个节目,可以简单地和大家聊聊这个节目对你的影响吗?6、(提问林松果)《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在互联网因为“冠姓权”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安徽省长丰县,却出台了随母姓的孩子会得到1000元现金奖励的政策,而这座县城已经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性别平等实验。你在文章中甚至提到,长丰推行“关爱女孩”的项目的时候,还是贫困县,却花百万修建了“关爱女孩”的雕塑,为了提高女性的权益,甚至一度让独生女和生了两个女孩的家庭的女儿中考加十分。以国内目前的情况看来,这样的举措依然是十分先锋甚至带有一点“激进”色彩的。为什么这样的措施会发生在“长丰”,而不是一个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市?除了长丰,你知道有别的推行类似政策的地区吗?7、为什么推进HPV免费疫苗的是鄂尔多斯,进行冠姓权改革的是安徽长丰呢?8、一篇好的人物写作,需要具备哪些要素?9、操作选题时,是否会担心记者的叙事话语权凌驾在被采访者的主体之上,陷入到一个人按照他的偏见打量对方的生活的状态?为了减少“凝视感”,尽可能呈现出被采访者复杂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会在写作中做出怎样的调整?10、如果报道写完后,被采访者看到却很不高兴,觉得那不是真正的他,这时候记者和杂志社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11、(提问安小庆)《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也是在你的写作中经常被提到的一篇文章,这个选题是怎样促成的?为什么你会想要书写吴桂春这样一个人物?在写作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技术难点?12、(提问林松果)松果曾经多次进入重大灾难或者悲剧事件的现场,这其实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是什么让你能够承担这样的压力?13、(提问两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具体开心的方式。14、这些年随着公共议题的推进,关于女性生活的出版物也在增多,比如《82年生的金智英》、上野千鹤子的著作,在近些年的女性主义作品里,有哪一部是你们觉得值得重读,或者自己也渴望出版的?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配乐:片头曲:Crosby,Stills&Nash:Helplessly Hoping;片尾曲:Peter,Paul&Mary:PuffThe Magic Dragon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2/2022 • 42 minutes, 40 seconds 当她们看见她们:和安小庆、林松果聊女性写作|席地而坐Vol.82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邀请到《人物》杂志的记者安小庆和林松果,以新书《她们和她们》作为契机,聊一聊和人物写作、女性报道有关的事情。2020年,一篇名为《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的报道出现,作者林松果用冷静细腻的笔法,为读者呈现了发生在合肥长丰的性别平等实验。2021年,一篇《平原上的娜拉》走进大众视野,安小庆沿着《半边天》的踪迹,寻找20年前曾带给她感动的刘小样。在她写完文章后,刘小样的儿子和女儿对母亲说:“妈妈,你以后不要那么辛苦。”这些年,安小庆和林松果写过不少以女性为主角的人物报道,但多年以前,她们中有人在地方都市报工作,做民生新闻,有人跑突发现场,面对焦土和死亡的味道。安小庆和林松果跟我们说起关注“性别议题”的因缘,也剖析了在一篇人物报道里,写作者具备性别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在本期节目中,两位作者分享了她们各自创作的细节。安小庆讲述了《平原上的娜拉》的创作缘起、稿子发出后的反馈,也跟我们分享了刘小样现在的生活。林松果聊起关于《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等报道的细节。做记者是一件很容易抑郁的事情,尤其是连续经历了自己想做的报道发不出去的时候,但她们都做了很多年深度报道和其他新闻类写作,在本期分享里,我们试图了解她们至今坚持记者职业的动因。林松果不用“坚持”这个词,她是怀着兴趣去做一件事,她说:“记者的一大乐趣在于,如果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你就可以通过你要采访的对象去要‘答案’。”而安小庆在谈及写作与真实的关系时说:“真实像地平线一样,当你通过自己的步伐靠近它,它就会慢慢变得清晰。”一个人行动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真正深远地影响了另一个人。一篇动人的文字就像抛入宇宙的探测器,总有一天会得到回响。就像那一天,一个女人看见了另一个女人对于命运的不服。20年后,在刘小样的厨房——一个女性的方寸之地,当安小庆被刘小样的表达所震撼,“雪花同时落在了她和她的身上”。【本期主播】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作【本期嘉宾】安小庆: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平原上的娜拉》《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等林松果: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等00:20 安小庆和林松果的互相提问00:36 如果就要结束记者工作,只能做最后一个选题15:20 林松果这个笔名是小庆取的21:30 安小庆和林松果分享她们早期的职业工作30:40 安小庆聊《平原上的娜拉》的创作缘起和刘小样的现状58:35 如果报道可能对当事人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如何保护当事人01:20:10 林松果聊《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01:32:13 安小庆谈《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林松果讨论如何从时政、系统运行的角度来写作文章;01:41:56《潮汐图》与南方的语法;01:48:30 当她们看见她们,改变开始发生。【本期相关问题】1、(提问安小庆和林松果)两位在《人物》写过很多涉及了女性生存处境和她们的努力的文章。你们是在职业生涯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把这个主题纵深下去吗?还是因为什么机缘坚持了下去?2、(提问安小庆)在《平原上的娜拉》这篇文章中,刘小样表示自己不值得被书写,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渴望被看到,希望自己的苦闷可以得到纾解的女性。我发现,无论是最开始刘小样写信给《半边天》,还是后来接受你的采访,她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姿态。一方面深受内心的折磨,渴望被理解。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现在的生活被打扰,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想要的人生,不值得被书写。如何理解她身上呈现出的矛盾与撕裂?3、(提问安小庆)《半边天》节目组的《我叫刘小样》和《人物》的特稿《平原上的娜拉》都引发了很大的讨论,这篇报道发出后刘小样的生活有发生新的变化吗,你知道她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吗?4、有时候,即便故事本身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人被感动,取得了共鸣,但当事人的生活可能并没有改变,甚至报道本身也加剧了这种报道对象内心的挣扎。如果一篇报道在发出后,是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影响的,那么我们在报道的过程中该如何保护当事人?5、(提问安小庆)《平原上的娜拉》和《寻找刘小样,以及安放自己》都提到了《半边天》这个节目,可以简单地和大家聊聊这个节目对你的影响吗?6、(提问林松果)《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在互联网因为“冠姓权”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安徽省长丰县,却出台了随母姓的孩子会得到1000元现金奖励的政策,而这座县城已经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性别平等实验。你在文章中甚至提到,长丰推行“关爱女孩”的项目的时候,还是贫困县,却花百万修建了“关爱女孩”的雕塑,为了提高女性的权益,甚至一度让独生女和生了两个女孩的家庭的女儿中考加十分。以国内目前的情况看来,这样的举措依然是十分先锋甚至带有一点“激进”色彩的。为什么这样的措施会发生在“长丰”,而不是一个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市?除了长丰,你知道有别的推行类似政策的地区吗?7、为什么推进HPV免费疫苗的是鄂尔多斯,进行冠姓权改革的是安徽长丰呢?8、一篇好的人物写作,需要具备哪些要素?9、操作选题时,是否会担心记者的叙事话语权凌驾在被采访者的主体之上,陷入到一个人按照他的偏见打量对方的生活的状态?为了减少“凝视感”,尽可能呈现出被采访者复杂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会在写作中做出怎样的调整?10、如果报道写完后,被采访者看到却很不高兴,觉得那不是真正的他,这时候记者和杂志社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11、(提问安小庆)《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也是在你的写作中经常被提到的一篇文章,这个选题是怎样促成的?为什么你会想要书写吴桂春这样一个人物?在写作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技术难点?12、(提问林松果)松果曾经多次进入重大灾难或者悲剧事件的现场,这其实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是什么让你能够承担这样的压力?13、(提问两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具体开心的方式。14、这些年随着公共议题的推进,关于女性生活的出版物也在增多,比如《82年生的金智英》、上野千鹤子的著作,在近些年的女性主义作品里,有哪一部是你们觉得值得重读,或者自己也渴望出版的?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配乐:片头曲:Joan Baez:Donna Donna片尾曲:蛙池《孔雀》;结尾音乐,因为最后小庆提到自己在珠三角的南方经验,也提到在那边的工厂年轻人,所以选了首东莞乐队写工厂女工的歌。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2/2022 • 1 hour, 51 minutes, 54 seconds 卡塔尔,足球史上罕见的冬季世界杯,还未开始,人们就在讨论与之有关的话题:莱奥·梅西、C·罗纳尔多在生涯最后一届世界杯,是否能率领各自球队夺冠?在欧洲球队蝉联四届世界杯后,本届是否会出现其他大洲冠军,比如南美洲?推演现代足球的趋势,或许能为本届世界杯提供一份参考,尽管媒体热衷于塑造英雄与童话,但能在世界杯笑到最后的,往往是团队足球与超级巨星二者交融的结果。卡塔尔世界杯赛前,丑闻频发。上千名外来劳工奔赴卡塔尔,因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修建世界杯场馆而死亡,引起广泛批评。卡塔尔与国际足联的贿选丑闻,也降低了这届世界杯的公信力。但无论如何,这仍会是备受瞩目的一届杯赛,只是在流量喧嚣之下,现代足球的危机仍在隐现。在欧洲足球工业体系占据垄断地位、足球踢法愈发功利、保守后,我们在世界杯上越来越难看到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这样充满灵性的球员。球员踢法愈发雷同,足球作为一门技艺本身却并未进步。当梅西、内马尔等天才慢慢谢幕,足球也正在走向自己的十字路口。【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00:30 足球如何从一项工人阶级的运动变成世界第一运动01:59 现代足球的起源02:50 足球与工人阶级的关系07:20 欧洲足球职业俱乐部成立的时间与费边主义兴起的时间相近10:30 世界杯的整体主义、实用主义趋势11:20 从贝利到马拉多纳,南美足球曾经在世界杯兴盛一时14:25 英国为什么那么重视足球?16:16 乔纳森·威尔逊《倒转金字塔 足球战术演变史》17:30 瓜迪奥拉指挥的巴萨梦三时期足球,准确来说不叫“TiKi TaKa”20:05 现代足球正在面临的危机24:30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看到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这样的球员27:20 梅西曾经渴望用世界杯得到祖国人的真正接受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配乐:《闹海》哪吒乐队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2/2022 • 30 minutes, 12 seconds 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他所书写的,就是我们正发生的|席地而坐Vol.81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邀请文学译者、古尔纳作品《海边》的责任编辑宋玲,一起畅谈2021年诺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非洲作家”这个标签似乎是一个门槛,很多读者看到是非洲作家写的作品,下意识就会跟许多刻板印象联系起来,比如:殖民、后殖民、苦难、黑人叙事等。但这样的标签,有时候会窄化我们对一位作家的理解,古尔纳就是这样一位无法被标签完全概括的作家。2021年,这位英籍坦桑尼亚裔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表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身处不同文化和大陆鸿沟中难民命运的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在此之前,他在中国没有一本完整的小说中译本,中文读者也对他知之甚少。在他获奖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很快就打包签订了古尔纳10本小说的中译本版权,宋玲老师就是参与其中的译者之一。在这一期对谈中,她精彩、细致地为我们讲述了翻译古尔纳过程中的故事。在疫情时间确保一位作家的五本中译本在一年内出版,背后度过了怎样的波折?宣传一位此前国内寥人问津的非洲作家,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宋玲老师也从专业的角度,和我们对谈了古尔纳小说的文学价值,他的文学师承,乃至他的作品与石黑一雄、恩古吉·提安哥的对比。在对谈中我们发现,古尔纳不是那类大众想象的非洲作家,他不只书写苦大仇深的故事,他的写作里有相当有趣、戏剧化,甚至能让当下的我们感同身受的东西。陈寅恪的《忆故居》写道:“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古尔纳书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生活境况,一场大型中年人精神危机现场,忍看朋辈成屠夫,自我囹圄成异乡。在婚姻里你陷入泥泞,在故乡你一地鸡毛,童年时殖民、战争、政治斗争让你背井离乡,在历史的洪流中你如同浮木,被冲刷,被拍打,习惯了与动荡分离作为朋友。当一个人成为国家和生活意义上的双重难民,当他无法麻痹自己的内心,诚挚地面对过往他所经历的生活,他会成为午夜的幽灵、人群中的刺猬,但他的故乡已经永久遗失在童年深处。无怪乎瑞典学院在对古尔纳授奖的评语中写道:“古尔纳在处理‘难民经验’时,重点是其身份认同。他书中的角色常常发现自己处于文化和文化、大陆与大陆、过去的生活与正在出现的生活之间——一个永远无法安定的不安全状态。”【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作00:30 他是谁?这位2021年诺奖得主究竟是何方神圣?05:13 上海译文社签下古尔纳中译本后,决定在一年内出版古尔纳至少五本小说18:40 古尔纳的故乡桑给巴尔岛和坦桑尼亚有怎样的关系?他后来为什么去了英国?23:58 古尔纳的小说,从小地方到大城市的读者看了,会更有感触24:30 他书写了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傲慢与偏见26:40 非洲人在英国,和小城人在上海,到底有怎样的区别34:25 移民作家那么多,为什么诺奖评委会选择古尔纳34:40 诺奖评委会选择古尔纳,就像在黑暗中为一位舞者打一束光45:50 古尔纳小说中的语言混合现象48:30 嘉宾解读《海边》01:05:30 讨论《完美沉默》《天堂》《来世》等01:11:19 对比古尔纳和石黑一雄的小说【本期问题】1、古尔纳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表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身处不同文化和大陆鸿沟中难民命运的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各位对古尔纳作品的初印象是怎样的,真正阅读后又有怎样的惊喜?2、2021年颁布后,译文社火速签下了古尔纳的版权,今年就已经出版了五本古尔纳的作品,后面还有五本书要和大家面世。在这个争分夺秒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波折,后来又是怎样克服的?3、古尔纳这几本小说中译本的封面设计都很好看,是由哪一位设计师设计的?当时为什么选择了这种设计风格?4、古尔纳创作和刻板印象中的非洲作家有什么不同?5、古尔纳出生在东非的桑给巴尔,1963年,英国结束了在桑给巴尔的殖民统治;1964年,桑给巴尔爆发独立革命,与坦噶尼喀合并,成立了坦桑尼亚共和国。可共和国的成立并没有让稳定迅速到来,六十年代末,古尔纳作为难民来到英国。这种流亡经历在他的作品里有怎样的体现?6、古尔纳注意到,欺骗与自我欺骗已经成为移民常见的保护策略,它不只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生活和价值取向。在《海边》和《赞美沉默》体现这一特点的细节?7、《赞美沉默》讲述了一个匿名逃亡者,他逃离了故土桑给巴尔的恐怖统治,在英国开始了新生活,记忆中的梦魇却挥之不去,反而使他开始编造记忆,陷入自欺欺人的游戏,直到再一次重返非洲时,他不得不面对内心深处的深井。两位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是怎样的?书中有哪些有趣的细节?8、《海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叙述者萨利赫是一位来自桑给巴尔的穆斯林,他拿着以宿敌的名义伪造的签证,在英国开启新的生活。第二部分的叙述者拉蒂夫也来自桑给巴尔,但是和萨利赫努力回忆的姿态不同,拉蒂夫想做的却是竭尽全力遗忘。这种的写作方式能够起到怎样的叙事效果?《海边》让人想起石黑一雄的创作,可否简单说说古尔纳和石黑一雄的同与异?9、从文学史的脉络看作家,古尔纳主要受到了怎样的写作流派(或者说哪些作家)的影响?10、古尔纳喜欢在英语写作中混合斯瓦西里语的单词。在翻译时译者怎样处理这种差异?如何理解古尔纳这种混合的语言策略?11、古尔纳在异国写非洲,他的写作有哪些可能击中中国读者的点?他的作品真的难读吗?12、在今天,开启一段陌生的阅读之旅,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期书单】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天堂》(Paradise)、《海边》(By the Sea)、《来世》(Afterlives)、《赞美沉默》(Admiring Silence)、《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朝圣者之路》(Pilgrims Way)、《多蒂》(Dottie)、《遗弃》(Desertion)、《砾心》(Gravel Heart)石黑一雄:《莫失莫忘》《浮世画家》《克拉拉与太阳》《远山淡影》库切:《耻》萨尔曼·鲁西迪:《撒旦诗篇》《午夜之子》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音乐:片头曲:The Animals乐队:House of The Rising Sun?片尾曲:Emiliana Torrini Sound of Silence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2/2022 • 1 hour, 57 minutes, 11 seconds 在艰难的环境下,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和江凌聊书店与写作|席地而坐Vol.80 多年前,我在重庆见到刀锋书酒馆江凌,他写小说,也运营这家书店,同时是一位b站up主。两年后,没想到疫情仍在继续,江凌写了一本书店故事,而刀锋书酒馆,却因为疫情对线下的影响,处在“六年来最困难的时候”。本期,我和江凌进行了一场从书店到创作的对谈,在上半截,我们会分享彼此的书店记忆——那些我们热爱的实体书店、书店作为公共空间的意义,以及书店在大环境下面对的危机和转型手段。在下半场,从创作者和小说爱好者的角度出发,我们聊了彼此的书、写作上面对的难点,以及我们为什么会热爱小说这类文体。在压抑的大环境下,确实很难,但要建造一些东西,不是因为对于幸福的幻想,而是为了在大范围的遗忘中保留一些记忆的火种。喜欢加缪在一篇社论中写的话:“不要希冀任何事,而是要做点什么。不要等待着他人从头至尾地构建你的命运,尤其是当命运仍掌握在我们手中。《共和党人晚报》今年不会祝您幸福,因为它知道您的身体和精神正在经历重创。但它需要您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努力维持您自己的宁静与尊严。”【本期主持】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江凌:青年作家,刀锋书酒馆主理人,b站@阅读药丸05:30 江凌为什么决定写一本书店故事集12:10 疫情之下,刀锋书酒馆面对的现实挑战14:15 书店靠卖书活不下去,转型复合型空间是不得不做的选择16:30 书店转型的几种案例:单向街、读本屋、多抓鱼、刀锋书酒馆20:40 消失的书店,书店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21:50 书店面临危机,根源不是大家不看书了,而是线上平台的冲击、消费习惯改变和疫情对于实体空间的进一步打击26:40 我们青春期的珍贵书店记忆:万圣书园、豆瓣书店、三联书店……30:26 “今年是我开书店六年以来,最绝望的一年”35:20 虽然大环境很致郁,但还得过日子,我们聊一些开心的东西40:30 想象力、节奏感、结构……小说写作中具有挑战的要素49:50 江凌反问宗城:关于写作、阅读和困惑59:30 是文学先毁灭,还是书籍先毁灭01:35:30 小说创作具有一种致命的诱惑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2/2022 • 1 hour, 37 minutes, 17 seconds 截至目前,第五季《脱口秀大会》的豆瓣评分只有5.0分,围绕着内容、评委标准、剪辑、性别议题、内部梗泛滥等争议,互联网上对于本季脱口秀大赛的观感,总体来看是失望大于惊喜。这段时间,宗城和夏周也在观看《脱口秀大会》,围绕着网上这些争议话题,我们以闲聊的方式,进行了一次讨论。原本,脱口秀最大的魅力正在于它说出了当代生活的痛点,它用轻松搞笑的方式来帮助观众进行“心灵按摩”。对于一周劳碌、下班后渴望解压的都市人来说,脱口秀就跟抖音短视频、爆米花喜剧电影一样,成为他们的消遣方式。吐槽是一门艺术,笑声是减压的方式,许多都市人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疲惫于996的工作和孤独压抑的独居生活,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说出心中所想,吐槽日常生活的种种见闻,从职场经历,到合租生活,再到性别议题,脱口秀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在替观众说话,它用一种笑的方式诉说生活的不易。但在公共议题表达受阻,选手创作时间被压缩的情况下,脱口秀越来越像困兽犹斗的游戏。【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作00:30《脱口秀大会》的离婚梗为什么越来越泛滥了03:11《脱口秀大会》有一种笑果内部团建大会的感觉,对新人会有更大的挑战06:47 House和Kid的段子还蛮好玩的08:30 呼兰的段子好在文学性和小老百姓视角12:57 何广志挺像《东京爱情故事》那个男主角15:30 笑点也是有阶级的22:42 当一个普通人成名后,该如何保持与打工人的共情32:40 冒犯女性和消费女性是否难以区分,如何看待脱口秀舞台上的性别议题40:20 脱口秀舞台隐含的父权话语42:30 如何应对话语霸权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配乐:片头曲:Tokyo Blue,The underground youth片尾曲:Ce train qui s'en va,Hélène Rollès
See more
10/12/2022 • 1 hour, 36 minutes, 5 seconds 自由职业意味着放弃安全感的幻觉|席地而坐Vol.78 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意味着什么?真实的自由职业生活又是怎样的?自由职业,何以经济自足,如何带来稿约、人脉与写作的动态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包括父母的压力,工作、社交、休闲的比例,还有精神状态。进一步谈论,在今天,自由职业除了常见的自由撰稿人、数字游民等,还有哪些其他类型?而当我们意识到自由职业的真实困境,如何看待不同人群的职业选择?本期,我和朋友明星辰讨论自由职业,大大方方面对,那些关于自由职业的常见问题。长久的教育让大部分人喜欢被安排的人生,口头上说着害怕一成不变的生活,内心把稳定视作最高价值。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术之路到职场之路,填不完的表,办不完的证,做不完的考试,满满当当的履历也满是疲惫。自由职业者强调的是拒绝被驯服,不要更高意志的人安排我的人生,这不是冠冕堂皇的对自由的粉饰,而是认清自己本性后所选择的生活。自由不承诺美好,自由也不是目的。自由职业者的自由只是一种有限自由,它意味着需要放弃对于安全感的幻想,当你选择自由职业,就不要指望拥抱十足的安全感,你要想清楚,你到底是更想要安全感,还是其他东西,是维持摇摇欲坠实际上如同梦幻泡影的安全,还是叩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清楚之后,无论是决定继续自由职业,还是选择更安稳的活法,其实都是遵从了你的本心。鲁迅说:“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经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无非这个道理。【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明星辰:自由撰稿人,非虚构写作者本期问题:1、选择自由职业有告诉家人吗?后来是否有过动摇?2、和坐班相比,自由职业给你带来的感觉是怎样的?如何规划自己一周的时间?3、目前的写作计划是怎样的?4、在你看来,自由职业者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5、做自由职业的过程中,碰到的最大的一个坑是什么?6、借用星辰提纲的问题,你的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哪里,每个月平均下来大概能有多少收入?接活的方向有给自己明确的规定吗?原则是什么?7、如何保持自己的自律?有没有过一段自我放逐的时光?8、面对自由职业的不确定性、收入不稳定乃至父辈的不理解,星辰会通过什么方式来缓解这些压力?9、国内除了作家、艺术家、自由撰稿人、自由记者、插画师等,你还接触到什么自由职业下面的细分方向?10、数字游民是什么意思?它和自由职业者有什么异同?11、数字游民去大理成了一种潮流,尤其是疫情之后,今年夏天的Web3大会也引起了一股去大理的热潮,星辰去过大理吗?如果去过,经历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12、虚构和非虚构文体,哪一种会更吸引你?原因是什么?文案:宗城剪辑:佳艺视觉:野生朵配乐:Innocence、La disparition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0/11/2022 • 1 hour, 35 minutes, 19 seconds 我觉得没必要所有人都拥有上进心 | 席地而坐Vol.77 谈论剧作家坂元裕二,也是对他创作方法论的探寻。在我心里,每一次对于一位作者的沉浸式漫游,都是深入学习的过程。日本评论家宇野常宽曾说,坂元裕二是「会话剧派代表」,「他的厉害之处是可以看准日常及非日常性的微妙转化,成就更深层的社会派意义」。所以坂元裕二喜欢从“小”事入手,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细碎的日常中,来表现一些真相。比起爱情,生活的哲学是他更为关注的重点,他的作品最在乎的就是生活的“具体”,这个具体意味着:“柠檬汁要不要挤进炸鸡块,穿着白衣服吃意大利面,鸡蛋被小心地放进篮子,拆胶带时找不到胶带头,洗发水用完了护发素还有很多,离婚夫妻最后的晚餐是热滚滚的关东煮,外公去世前的购物小票,家人们头发散发着相同的气味。”所以他的作品里有大量吃饭的戏。在他的作品里,吃饭特别重要,比恋爱更重要。他很在乎生活的具体,是那份具体,让故事得以成立。我想,坂元裕二在乎的,是那些烟雾般的、笨拙的人。那些看起来没用的人。就像高桥一生说的,“那些被世俗认为能力垫底、不好好工作、性格古里古怪的人”,坂元裕二为他们写作,让他们的生活被看见,让我们在内卷、斗争的叙事之外,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活法,不去急于做对错之分,而是通过看见别人的生活,更深刻地知道「容忍差异」之必要。就像《四重奏》里有一段话所说:“我觉得没必要所有人都拥有上进心,又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有钱人,不是所有人之间都存在竞争,每个人都会有正好适合自己的地方。”【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01:20 为什么坂元裕二的剧作值得分析03:30 如何不让金句喧宾夺主06:15 《东京爱情故事》为什么会成为一部划时代的经典?08:12 坂元裕二创作的三个阶段13:19 什么是“夏令营模式”16:30 坂元裕二对女性的描写并不悬浮20:30《大豆田永久子和三名前夫》里的典型人物与生活化细节26:32 爱和喜欢的区别到底是什么32:20:为烟雾般的、笨拙的人写作附:坂元裕二的方法一、对话需要体现出人物性格。二、不要用说教、概括,而是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三、不要小看书信。四、把个人境遇放在社会里写。五、谨记契诃夫的“手枪”原则。六、在剧作中设置“夏令营时刻”。七、学会利用“吃饭”。八、珍惜“有点溢出来”的瞬间。九、点到为止,不刻意煽情。参考资料:1、坂元裕二:《剧作家 坂元裕二》;2、坂元裕二、是枝裕和:《是枝裕和vs坂元裕二(脚本家)》;3、库索:《情感的心灵捕手坂元裕二》;4、库索:《专访坂元裕二:我已经54岁了,还是最爱写爱情剧》;5、赖祐萱:《那个写出「猫、老虎、被雨淋湿的狗狗」的坂元裕二》;6、上田智子:《「坂元裕二x满岛光」对谈》;7、Voicer:《坂元裕二:他可不仅仅是金句制造机》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配乐:埃里克·萨蒂: Je te Veux,Ringo Sheena《成人法则》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9/30/2022 • 39 minutes, 55 seconds 他被誉为韩国第一作者型导演,也有人说他的片子是“皇帝的新衣”。在韩国,洪常秀的电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保持着每年拍摄一到两部片子的速度,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常客,他那经典的洪氏推拉、对于男性尴尬瞬间的呈现被人津津乐道,不乏青年导演学习洪常秀的镜头、对话甚至字体,但也有影迷坐不住,觉得这是中年男性导演的不断炒冷饭,是抽烟、喝酒、吃饭、散步、聊天组成的文化人Vlog。本期我们就从《小说家的电影》说起,走进洪常秀的电影世界。【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淞可:淞可:从事影像文化研究,策展人、电影创作者湾湾:走着走着就会饿的比较文学博士候选人,公众号“吃书妄想”02:38 我们对于《小说家的电影》的整体观感;05:10 有观众觉得《小说家的电影》表现出的对于男性凝视和说教的讽刺、对于女性对话的呈现很迷人,尤其是最后给金敏喜的彩色镜头,也有人觉得电影过誉,除了几个镜头之外,整体乏善可陈,如何看待对于这部电影的批评;09:13 湾湾认为洪常秀新作里的自我剖析并没有给她太多惊喜;14:51 抽烟、喝酒、吃饭、散步、聊天,洪常秀的电影是文化人的Vlog?15:30 洪常秀的电影如果失去暧昧性会有些无趣;22:46 从《引见》开始,洪常秀的电影变得更私人化;31:05 在金敏喜还未加入之前,洪常秀的电影主要探索怎样的命题,又为什么会在东亚电影中独树一帜?40:30 嘉宾跟女性友人交流过洪常秀的电影,她们给出的反馈是怎样的?50:45 洪常秀的生活类电影在叙事和视听艺术上,有什么特别之处?1:23:30 既需要李沧东,也需要洪常秀;1:35:20 对洪常秀的电影,用三个词概括,会选哪三个?可参考文章:淞可:《金敏喜开启的后洪常秀时代》,深焦;淞可:《吃饭、睡觉、喝酒、散步:洪尚秀电影中的男与女》,深焦;陆支羽:《洪尚秀:他们用做爱的方式吃掉对方》,看电影看到死;车小爷:《关于这段婚外情,洪尚秀究竟要拍多少部电影》,深焦;七寸丁:《洪尚秀是文青的原罪吗?》,七寸丁;《洪常秀:从今往后,我选择相信》,《电影手册》2017年6月号;LOOK:《洪常秀比伍迪·艾伦差在哪里?》,虹膜;把噗:《就算洪尚秀拍得像坨屎,也会有人开心咽下去》,黑蓝文案:宗城剪辑:圆圆视觉:野生朵配乐:波莱罗圆舞曲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9/30/2022 • 1 hour, 38 minutes, 30 seconds “狗屁工作”没意义,但不做的话靠什么吃饭呢 | 席地而坐Vol.75 本期节目为由JustPod举办的「JUSTREAD!夏日播客读书月」的直播录音。我们一起分享了真实的文科打工人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陪伴我们青春期的文学读物。【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夏周:文学编辑,偶尔写点东西【本期嘉宾】叶叶:韩国文学账号@GoodbyeLibrary主理人本期问题清单:1、我们是如何走上文学这条“不归路”的?2、我们的文学启蒙读物3、在文化行业打工,就是对文化祛魅的最好方式4、看起来有意义的工作也避免不了螺丝钉的本质5、“狗屁工作”没意义,但不做的话靠什么吃饭呢?6、韩国除了电影,还有文学7、和创造者相处,会变成他们的素材吗?8、如何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沉溺文学是不好的吗?9、从《小说月报》有关标点符号的公告说开去,难道只有余华莫言才能任性地使用标点吗?10、相关图书推荐【本期书单】[韩] 金琸桓《我要活下去 韩国MERS风暴里的人们》[韩] 金草葉《如果我们不能以光速前进》[韩] 韩江《白》[韩] 韩江《素食者》[美] 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美] 玛丽·塔塔尔《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法] 法图·迪奥梅《桑戈马尔守夜者》宗城《至少还有文学》文案:宗城、夏周剪辑:小琦视觉:野生朵配乐:麦振鸿《天命》;岛屿心情《或许》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9/8/2022 • 1 hour, 55 minutes, 22 seconds 如果决定坐上火车,你要带哪一本书?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和书的相遇,既看书的 质量,也看当时的情境?本期是“席地而坐”的随机栏目,名叫“闲散读书”,祝福我们都有一段非攻击性质的、快乐的阅读时光。这个子栏目不定期更新,不照顾所有人感受,有的只是一些自我、坦白的阅读感受。每一期,我们会聊最近读到的书,也可能从书联想到生活,自由散漫,浪费你走向成功的时间,但适合走神、休息、给生活喘一口气的时候。希望这些普通的、闲散的声音,能让你找回一点简单的快乐。【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本期书目】《豹迹》《你的夏天还好吗》《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叶虫和其他故事》《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文案:宗城剪辑:Charlene视觉:野生朵配乐:黄玠玮《游牧》、Wuyu《我想你也知道》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8/29/2022 • 49 minutes, 55 seconds 为什么“我做鬼也不放过你”:港台鬼片漫谈|席地而坐Vol.74 本期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由宗城梳理香港恐怖片的发展简史。下半部分,由宗城和朋友、旅行文学作家马特对谈东亚鬼片,从今年热议的台湾恐怖片《咒》说起,恐怖片叙事方法的变革、背后的社会心态,为什么东亚鬼片多女鬼,以及香港鬼片和台湾鬼片的微妙不同【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马特:鬼片爱好者,旅行文学写作者(公众号@斗量之海)00:15 为什么“我做鬼也不放过你”02:30 香港最早的一部恐怖片05:20 香港恐怖片受到明清小说的深远影响06:15 旧社会,老百姓只能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08:13 香港第一部僵尸电影;13:40 新浪潮对于香港恐怖片的影响;25:20 宗城的香港恐怖片影单;26:33 宗城和马特的恐怖片启蒙;35:47《咒》打破了第四面墙,让观众也加入到恐怖之中;50:30《异形》的怪物设计借鉴了人类的性器官;53:46 为什么《双瞳》是一部别致的惊悚、恐怖片;01:02:05 恐怖片击中了人类内心怎样的心态?01:07:30 为什么东亚恐怖片多女鬼?01:20:45 马特谈港台恐怖片的差异01:25:30 马特谈东北的鬼故事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配乐:片头曲:丁可《多人舞蹈项目》;Qu1ntusss《凌晨12点再听!!!》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8/29/2022 • 2 hours, 4 minutes, 10 seconds 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为什么依然热爱文学?|席地而坐&北海怪兽 本期是席地而坐与北海怪兽的联合节目。本期我们的嘉宾,多少都与“文学”有关,我们围绕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说起,回顾与文学有关的选择、职业、幻灭与重建。真实的中文系生活是怎样的?中文上如何面对毕业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何看待编制成为了今天文科毕业生最热门的选择?于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我们又为什么依然热爱文学?文学的具体价值在哪里?(由于音频较长,本期分为上下期,本期使用的背景音是蝉鸣)我们也开设转发赠书活动。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随机抽取三位幸运读者,赠送宗城的《至少还有文学》签名本。【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肉饼:《北海怪兽》主播「若有所播」主理人,播客行业观察者,城市观察街道主任,润润对外经纪人润润:青年作家,文学博士生,播客录制爱好者,肉饼退管委员会主席清和:选择困难症,情绪化易emo的INFP,青年问题研究爱好者本期问题:1、真实的中文系和想象中有什么出入?2、最早的文学启蒙是哪些读物?3、有人会因为作家的私德问题,或者文学无法立即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对文学产生怀疑或者幻灭,你们会有这样的怀疑时刻吗?4、如何看待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5、中文系研究生时期和本科时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6、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后,真实的教师生活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7、本科毕业后为何决定全职写作,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了?8、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我们又为什么依然热爱文学?文学的具体价值在哪里?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配乐:《Say Goodbye After The Night》(Deep Water)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8/10/2022 • 1 hour, 21 minutes, 9 seconds 考编热的背后,是这一代青年摇摇欲坠的安全感 | 席地而坐&北海怪兽 本期是席地而坐与北海怪兽的联合节目。本期我们的嘉宾,多少都与“文学”有关,我们围绕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说起,回顾与文学有关的选择、职业、幻灭与重建。真实的中文系生活是怎样的?中文上如何面对毕业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何看待编制成为了今天文科毕业生最热门的选择?于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我们又为什么依然热爱文学?文学的具体价值在哪里?(由于音频较长,本期分为上下期。上期主要聊编制,下期聊文学与现实。本期的背景音是蝉鸣)本期也开设转发赠书活动。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随机抽取三位幸运读者,赠送宗城的第一本书《至少还有文学》签名本。【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肉饼: 《北海怪兽》主播「若有所播」主理人,播客行业观察者,城市观察街道主任,润润对外经纪人润润:青年作家,文学博士生,播客录制爱好者,肉饼退管委员会主席清和:选择困难症,情绪化易emo的INFP,青年问题研究爱好者00:18 我是在通过文学反观我的自身03:40 我好像成了维持一座大型机器运转的零部件05:30 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心路历程07:30 文科的尽头是事业编?如何看待当下的考编热?14:50 进入编制内,有的人就想一条路走到老,有的人感到人生定型的恐惧19:20 被迫内卷是害怕被这个系统淘汰,很多人没有退出的容错成本25:30 户籍制度、房价、权力寻租、人情社会,影响当代人考编的种种因素29:40 当代青年割裂:一边厌倦狗屁工作,一边不敢失业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配乐:《Say Goodbye After The Night》(Deep Water)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8/10/2022 • 29 minutes, 27 seconds 中国人在坦桑尼亚:我所见的不只是贫困和苦难|席地而坐Vol.70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怎样的活法?除了内卷,我们是否别无选择?本期围绕着生活方式,我邀请到一位在706认识的老朋友,和同龄人当老师、进律所、考事业编等路径不同,他选择去坦桑尼亚,在那里生活一年时间。如今,他仍然在这片中国人有些陌生的土地,我们邀请他分享了真实的坦桑尼亚社会、中国人在那里的生活体验,从差异化的生活出发,对谈彼此理想的生活方式。【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本期嘉宾】Shawn:法学院毕业生,人类学爱好者,现常驻坦桑尼亚00:20 我觉得人的本性是有那种游牧的基因的03:34 嘉宾对坦桑尼亚的基本介绍06:16 为什么会选择坦桑尼亚这个国家13:12 来到坦桑尼亚一年,心态上有什么变化16:58 坦桑尼亚当初为什么迁都22:30 中国人在坦桑尼亚30:25 坦桑尼亚有一个非洲义乌34:20 坦桑尼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35:30 坦桑尼亚的城市折叠、贫富差距、当地人的生活观念38:20 流动与不稳定反而是坦桑尼亚青年人常见的活法40:35 坦桑尼亚会有考编热吗01:15:30 对于生活方式的思考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音乐:片头曲:Happiness(Ennio Morricone)片尾曲:Over the Rainbow-Israel Kamakawiwo'ole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8/8/2022 • 1 hour, 16 minutes, 18 seconds 《人生大事》:我们如何来面对,死亡这堂课|席地而坐Vol.65 如果人生注定一死,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如果被遗忘是大多数人的宿命,这样的一生是否就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这个问题,《人生大事》提供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生命实感”、“共同体”,当然,还有最陈词滥调但又被人渴求的“爱”。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没什么意义,他们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事,不觉得我们的书写值得保留,甚至在英雄崇拜者眼中,那些不是英雄的庶民,跟蝼蚁没有什么区别,但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在乎我们,希望我们过得好、希望彼此不要互相遗忘。在这个时刻,意义发生了,在被遗忘之处照亮的时刻,就是文学发生的时刻。一个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否青史留名,还在于他是否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生命实感,找到可以为之付出的共同体,找到——那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TA。这就是存在的意义。《人生大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探索了一种非父权制的家庭:不基于控制之爱、血缘之爱,而是基于“弱者之共情”、基于“链接之爱”组建的宽容型共同体。它让我们意识到家不一定是窒息般的存在,控制才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本可以追求让彼此都真正好过的共同体——一种互相理解、包容、基于共同底线与人性之善的非血源之家。我想这不是导演的误打误撞,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人生大事》,会发现编剧频繁使用了“哪吒”和“齐天大圣”这两个隐喻。女孩小文喜欢以哪吒的造型示人,而莫三妹在电影中也致敬了齐天大圣,在中国神话里,哪吒和齐天大圣恰好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角色,而他们当初挑衅/冲撞的正是一个父权制的统治体系。所以《人生大事》不只是一部鸡汤电影,它具有鲜明的反思意味。【本期主播】宗城:不务正业第一名00:13《人生大事》里的情感共同体基于一种“弱者之共情”;02:02 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最好的告别》;03:30《死亡护理师》呈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冷峻角度;08:40 对于《人生大事》的优缺点分析:它的核心不是死亡,而是爱与家庭;16:21 哪吒与孙悟空的隐喻;24:30《我是遗物整理师》呈现了另一个视角:我们如何对待死者的遗物;30:37 遗物整理的意义:在生与死之间为孤岛修建索道,为被遗忘者收纳记忆;36:20 如果人生注定一死,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37:50 朗读狄兰·托马斯《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文案:宗城剪辑:小琦视觉:野生朵配乐:久石让:Departures -memory- (From "Departures" Soundtrack)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7/4/2022 • 42 minutes, 49 seconds 如果不写,她们的故事就无人流传|席地而坐Vol.63 “婚姻是需要运气的,它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这是杨本芬写在新书《我本芬芳》中的一句话。从《秋园》到《浮木》,再到《我本芬芳》,杨本芬也终于从母亲的故事,家人的故事,写到了自己的婚姻生活。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杨本芬的编辑言宁宁,一起来和我们聊聊杨本芬的创作,以及文字背后的故事。多年以前,杨本芬曾在《红豆》《滇池》发表过作品,但默默无闻,直到《秋园》出版,她终于被许多人记住。就像是秋园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两代女性的命运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她们渴望读书,渴望上学,但这样的愿望又屡次被打断。非常努力地生活,但又总是在快好起来的时候迅速下坠。秋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惠才(也就是《秋园》中的之骅)在少女时期就失去了亲人,好不容易上了学,却又经历学校停办,孤身一人流浪他乡,没有任何准备就进入了婚姻,遇上了一个“对其他人都好,独独对妻子不好”的丈夫,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承担……然而从《秋园》到《我本芬芳》,你也可以从两代女性的一生中看到不断传递的生命力。无论是“秋园”还是“惠才”,她们都支撑起了一个家庭,起起落落的人生中都凝聚了她们对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的渴望。或许,有无数的中国女性都和她们一样,善良、坚韧和智慧。即便自己受制于当时的条件,没能自由地读书和生活,也拼命努力让自己的女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人生。这些故事如果没有人写,可能也就忘记了,女儿和母亲的故事将无人流传。这可能就是杨本芬给予读者的最大意义,以及我们录这期节目的初衷。【本期主播】夏周:文学编辑、偶尔写点什么的家伙,微博@夏周chou宗城:人类观察员,微博@阁楼上的作者04:09 宁宁第一次看《我本芬芳》书稿时觉得很难受,因为女主人公的一生太“憋屈”了。05:45 从《秋园》到《我本芬芳》,你可以看到女性共享的生命力。06:32 杨本芬的本意并不是写一个讽刺、批判婚姻的小说。15:31 没有人在这段婚姻中获得快乐。16:46 当初出于什么契机想要出版《秋园》。25:41 老年女性开始写作这一举动本身就很吸引人。36:50 杨本芬的文字让夏周想到《呼兰河传》。44:44《秋园》的写作其实持续了十年的时间。54:52 希望杨本芬可以多写一些和母女间的故事。01:01:00 在《我本芬芳》中,我们需要多一个“男性视角”让小说更加“客观”吗?01:12:00 也许李国华就是肤浅和贫瘠的呢?塑造一个“丰满”的李国华才有失偏颇呢?本期剪辑:小琦本期音乐:片头曲 《念亲恩》炎明熹、刘惜君片尾曲:Helen Reddy《I am Women》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6/19/2022 • 1 hour, 22 minutes, 53 seconds 《瞬息全宇宙》:东亚家庭、存在主义与虚无危机|席地而坐Vol.62 本期是关于《瞬息全宇宙》的特别节目,我们在看完电影和正反双方意见后,决定围绕着电影的主要争议点,展开对于《瞬息全宇宙》的深入讨论。它到底是世纪杰作,还是名不副实?它所要表达的是“爱是一切问题的解药”,还是存在主义与基督教思想?存在主义哲学主张“先有存在,后有本质”,甚至"本质"本身也是一个可疑的词,而人终其一生是在“存在”中活,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最大敌人是“虚无”,是一个他永远无法理解、无法改变、被荒诞和梦魇般的体验所缠绕的世界。如何克服“虚无”就是存在主义渴望回答的问题,它也是《瞬息全宇宙》的哲学议题——乔布代表的“邪恶力量”实际上是人类内心的虚无,而杨紫琼饰演的伊芙琳需要将女儿从虚无主义中解脱出来,也需要找寻自己的“存在意义”。或许,电影试图给出的解药不是“爱”,而是“自我选择”、“充分感受”与“链接之爱”三者的融合。自我选择,是尊重人的自由意志,人是在认清存在本身的无意义后,去重塑自我、创造自我,自己在不断的选择中去发现意义。换言之,存在主义的解法不是“忠实于自己”,而是“创造你自己”,认清到你生命的意义是在选择中完成,所以伊芙琳才要体验如此多的宇宙,感受如果自己当初做了其他选择,生命会有怎样的不同。人类的每一次决定都在改变自己的人生,而意义的坍塌恰恰在于选择的坍塌。女儿的窒息感,表面上来源于母亲,来自于东亚家庭,实际上来自于她只被限定为“伊芙琳的女儿”去做选择,而不是她自己,她的窒息源于自由意志的被收缴。失去对个体选择尊重的爱,通往的是“爱的暴政”。所以当两个石头对话时,这里是伊芙琳和女儿的存在象征)当伊芙琳意识到自己和家庭让女儿感到多么窒息,她一度决定放手,可是为什么后面母亲石又要追随孤身落入深渊的女儿石,为什么伊芙琳最终还是不放手,而是在看到丈夫身处生活泥潭依然不断努力,看到自己充分感受所有宇宙依然选择当下后,决定与女儿进行一场关于爱的讨论?它仅仅是一场“爱拯救一切”的陈词滥调吗?仅仅是保守主义般的家本位叙事回归?创作者其实在回答——没有“链接之爱”,个体即便拥抱自由意志,走向的仍是虚无。杨紫琼在结尾传达的不是“控制型的爱”,而是“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也需要正视我爱你的感受”,“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走向虚无”,因为你是值得被爱的,你值得存在,你的存在意义不是因为功名利禄或成为一个多么优秀的人,而是当我看着你,你在我的眼中看到我,我们对于彼此就是有意义的,只要有你一个在乎,就可抵世上万金。这不正呼应了《卧虎藏龙》里李慕白所说——“我不要得道,只要看着你。”【本期主播】赵一静:纪录片行业打工人宗城:文字领域打工人【本期嘉宾】Sunny:影视行业打工人00:34《瞬息全宇宙》指向的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05:28 宗城对于《瞬息全宇宙》的观感:它有明显的遗憾,但的确是一部具有当代性的杰作;06:40《瞬息全宇宙》想表达的真的是爱拯救一切吗;11:22 一静认为这部电影想讲述的是:尽管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们依然要做一个善良的人;12:59 Sunny认为,东亚家庭只是电影的壳子,它最根本指向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虚无,个体如何面对现代性的危机;13:46 导演其实很狡猾,它在用前十分钟甄别观众;15:30 当观众在嘲笑男主角的口音时,观众忘却了他们也曾经饱受偏见伤害;17:30 这是一部反超级英雄电影,它塑造了种种被偏见困扰的人。电影的多重宇宙看似迎合对于亚裔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别有深意;23:11《瞬息全宇宙》的当代性是怎样体现的?它的文本是否拥挤?28:10 只要有你一个在乎,就可抵世上万金;34:30 信仰角度对于《瞬息全宇宙》的解读;37:16 电影为什么不能在石头对话的时刻结束;43:19《瞬息全宇宙》的贝果隐喻着什么;52:40《瞬息全宇宙》为什么会引起中文世界两极化的评价;55:30 进一步认真讨论电影的优点与缺点;01:04:30 《瞬息全宇宙》的网状叙事/多重梦境受到哪些作品的启发。文案:宗城剪辑:赖勇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6/12/2022 • 1 hour, 28 minutes, 50 seconds 在新疆写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席地而坐Vol.61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出版社编辑伊夏和竹官,从一位有趣而充满想象力的作家谈起,走进新疆的文学世界。刘亮程号称“乡村哲学家”,他的作品《一个人的村庄》广为流传,《捎话》《本巴》等小说作品也呈现出梦幻而天真的质感,在本次对谈中,我们会深入讨论刘亮程的文学世界,也会谈到作家在新疆的耕读生活,真实的新疆和想象的新疆有什么不同?在新疆长期生活、劳作、文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伊夏:出版社编辑竹官:出版社编辑04:01 我们对于新疆最初的印象05:30 从李娟到刘亮程,文学里的新疆,书写新疆的不同视角09:30《捎话》写宗教与战争,带有鬼气15:40《本巴》模糊了线性时间观,在探索万物有灵的叙事22:35《一个人的村庄》,一本关于村庄的心灵史和哲思录23:33《本巴》的创作缘由与编辑趣事31:12 有时候人类太追求“确定性”反而导致对于无辜者的残酷38:33 除了《本巴》《捎话》《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还有哪些值得阅读的作品43:22 真实的乡下耕读生活是怎样的48:30 刘亮程与香港作家西西截然不同,又有内在的相似性57:53 嘉宾漫谈周梦蝶的诗集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一个人的村庄》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寒风吹彻》文案:宗城剪辑:小琦视觉:野生朵配乐:钟立风《界限》、张悬《模样》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6/12/2022 • 1 hour, 11 minutes, 15 seconds 寻找米兰·昆德拉:他的写作为何在中国成为现象?|席地而坐Vol.59 “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七五年定居法国。”这句话很能概括他的命运,他是一个祖国的遗民、一位携带故乡的作家,他为自己的写作赋予一种气质——在恐怖中发现玩笑的可贵,他总是在用轻盈对抗重负,这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截然不同。米兰·昆德拉在中国是一个现象。一位东欧作家,在1990年代以来影响一代中国青年,他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玩笑》《生活在别处》至今仍未过时。昆德拉为何在中国流行?它的小说魅力在哪里,又如何寓言今天?本期播客,我们从上海译文出版的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说起,一起走进昆德拉的的文学世界和独特人生。昆德拉说:“在恐怖中,我明白了幽默的价值。那时我二十岁。我总能从微笑的方式中辨认出谁不是斯大林派的人,谁是我丝毫不用害怕的人。幽默感是一种可以信赖的辨识的特征。而自那以后,我被一个失去幽默的世界吓坏了。”昆德拉认为,世俗的喧嚣非常重要,人类的日常生活、个体的情爱,包括人们对于幽默和笑声的渴望都是重要的。所以昆德拉的作品幽默、轻盈、灵动,而不只是政治宣言的照本宣科。如今,我们阅读昆德拉,并不是在阅读过去,那恰恰是我们所处的时刻,而到最后或许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并不是潮流,不是混乱,而恰恰是扼杀混乱的那一双无形之手。【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字04:30 从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说起,关于昆德拉人生的有趣细节09:01 为什么昆德拉会让捷克的知识分子特别纠结09:40 昆德拉为什么会在中国成为一个阅读现象?12:30 细读《玩笑》,越森严的环境,越需要玩笑的力量24:10 昆德拉小说的「当下性」31:30 如何理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什么是重的挑战,什么是轻的挑战?35:20 深入辨析「刻奇」与「媚俗」这两个概念41:40 区分个人的自我感动与集体的自我感动44:30 我们的底线如何在集体怀旧中一步步坍塌47:45 昆德拉为何如此推崇赫尔曼·布洛赫50:25 昆德拉如何讨论卡夫卡55:30 在今天,阅读米兰·昆德拉会有怎样的启示1:01:20 比起语言的混乱,剪除混乱的无形之手更值得警惕【本期书单】米兰·昆德拉: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慢》《身份》《无知》;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阿丽亚娜·舍曼:《寻找米兰·昆德拉》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维吉尔之死》卡夫卡:《审判》《城堡》《变形记》等。文案:宗城剪辑:宋思琦视觉:野生朵配乐:郝蕾《氧气》,The Beatles《Hey Jude》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6/4/2022 • 1 hour, 6 minutes, 47 seconds 我们何时能等到中国版的《我的天才女友》?|席地而坐Vol.58 说起女性文学,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不可忽略的杰作。经由其改编的影视剧《我的天才女友》,也得到了全球女性观众的认可。身处中国,有时候我们也会好奇,中国是否有类似《我的天才女友》这样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女性文学又是以怎样的脉络呈现的?本期,我们从改革开放后国内女性主义文学的关键事件说起,在梳理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脉络的同时,去探讨几个关键问题:女性主义文学的革命性在哪里?在纯文学、商业、政治、性裹挟的话语中,女性主义文学呈现了怎样复杂的面貌?又诞生出哪些争议作品?回顾九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热,我们会有怎样的启发和遗憾,关照今天,我们还缺乏怎样的女性写作?【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字00:00:26 为什么在文学作品里,不符合主流规范的女性往往走向悲剧?00:16:30 没有不劳而获的自由,想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00:19:32 对于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的界定00:22:15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有关于女性主义文学的讨论00:24:29 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作家代表:张洁、谌容、铁凝、刘索拉、王安忆等00:34:30 女性是否可以通过姐妹情谊找到另一种自我意义的补全00:38:30 对于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的反思00:40:35 突破以忍耐、奉献作为精神底色的创作00:44:40 内地主流女性文学叙事对于亦舒、琼瑶的轻慢00:50:13 对于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讨论:陈染、林白、卫慧、棉棉等00:52:15 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是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浪潮中不可忽略的节点00:53:30 林白和陈染其实不太喜欢评论界把两个人绑定在一起说01:01:30 对于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热的进一步探讨【相关研究著作】贺桂梅《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程光炜等人《女性文学研究材料》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宋晓萍《女性书写和欲望的场域》珍妮斯·A. 拉德威《阅读浪漫小说》洪子诚、李陀、程光炜、王尧、李杨等人《重返八十年代》梁鸿《“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变迁》文案:宗城剪辑:佳艺视觉:野生朵片头曲:Joy Denalane - Stranger In This Land片尾曲:Rosie Lowe - Woman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5/18/2022 • 1 hour, 22 minutes, 12 seconds 愿我们善良与诚实,永不相互遗忘——俄罗斯文学的启示与反思|席地而坐Vol.57 在世界文学的殿堂中,俄罗斯文学是无法被忽略的璀璨明珠,这其中,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是三座无法忽略的高山。本期,我们邀请俄罗斯文学译者糜绪洋、俄罗斯文学读书会发起者熊阿姨,一起走入俄罗斯文学的世界。从历史到当下,聆听俄罗斯文学的启示与反思。【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 糜绪洋:俄罗斯文学译者,公众号@再昧拾金熊阿姨:媒体人,发起俄罗斯文学读书会,公众号@熊阿姨【本期书单】约瑟夫·弗兰克著,戴大洪、刘佳林译: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著,白桦熊译:《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央编译出版社;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著,白桦熊译:《不祥的蛋·狗心》,上海译文出版社;伊利亚·伊里夫 /叶甫盖尼·彼得罗夫著,白桦熊译:《十二把椅子》,上海译文出版社(或徐昌瀚译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契诃夫著,焦菊隐译:《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上海译文出版社;契诃夫著,童道明译:《牵小狗的女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战争与和平》,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安娜·卡列尼娜》,上海文艺出版社;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地下室手记》《死屋手记》《群魔》《白痴》,推荐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中文版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大概二十几本,根据苏联版的30卷的全集编,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荣如德译本,译林出版社的汝龙、耿济之译本也可以考虑;别尔嘉耶夫著,耿海英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巴赫金著,白春仁 / 顾亚铃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 复调小说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安德烈·纪德著,余中先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人民文学出版社;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著,马振骋译:《搅局者》,文汇出版社。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配乐:片头:Спокойная ночь(Kino乐队:夜如此寂静)片尾:Лето(Zveri乐队:盛夏,电影《盛夏》插曲)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5/16/2022 • 1 hour, 32 minutes, 43 seconds 本期我们邀请短视频制作者佳航,跟宗城、一静一起讨论“短视频与电影”的共生。意想不到的是,讨论进行到后面激荡出新的火花,我们继续纵深,讨论何为电影的假想敌,谁又才是电影真正的敌人。如果你认定一个东西是火,那么水是灭不了这把火的,但是,电影不害怕其他东西,电影害怕的,是掐住它脖子的人。【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本期嘉宾】佳航:“影视导演,编剧。一个准备回家的稻草人”04:30 如何看待戛纳电影节与抖音的合作?10:06 短视频是电影的敌人吗?14:30 短视频和电影的创作逻辑差异20:58 抖音和b站的短视频有什么区别23:24 短视频争抢的是什么40:30 今天我们观看影像的耐心在消逝吗52:10 我们改变不了时代,是否就要顺应时代01:02:30 短视频对新闻的影响可能比对电影更大01:05:30 短视频与电影如何共生01:10:20 电影真正的敌人是什么本期问题列表PART11、如何看待戛纳与抖音的合作?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戛纳自降身段,也有人说有利于促进艺术类短片的发展,两位怎么看?2、毕赣说:“短视频是一种对观看者的算法,是给机器人打电话,而短片像是给人工台打电话,好的短片,就像给一个陌生的朋友打电话。”如今我们说的短视频,比如在抖音、快手上看到的,和过去的电影短片有什么区别?佳航如何看待当代社会短视频的崛起?3、从一位实际制作过短视频的实践者角度来看,短视频的崛起,对于人们观看世界、认知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可否推荐一两个比较优秀的短视频作品,以此为案例展开细谈?PART25、有人认为疫情与流媒体崛起的双重冲击,会对电影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你们怎么看这个说法?目前来看,流媒体与电影行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6、接上,对于电影创作者又会有怎样的影响?7、电影节对流媒体的态度也很微妙。奥斯卡因为新冠疫情接纳在流媒体上映的电影参与评奖才不过两年时间,从2020年几乎陪跑到今年《健听女孩》首次成为赢得最佳影片的流媒体影片(AppleTV出品),另一部大热影片《犬之力》也是Netflix出品,电影节对流媒体的态度转变反映了什么样的行业现状?8、2020年以来,国内作者型导演的生存处境整体是怎样的?除了First和青葱计划,现在还有哪些质量比较高的,支撑青年电影导演的平台?PART39、短视频的来源与归宿会是电影?10、“全民创作,到底在创作什么?被看见是这个时代的急需吗?11、即时体验与延迟体验”“这个时代的内容创作到底意味着什么?12、回到我们自己,对于未来短视频和电影行业共生的展望。文案:宗城剪辑:圆圆视觉:野生朵配乐:《水母》(作者现象师)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5/10/2022 • 1 hour, 26 minutes, 55 seconds 鲁迅在阿Q、祥林嫂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深意?|席地而坐Vol.55 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思想最为复杂、矛盾,也是自成深渊的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深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启蒙作家,我们也绝不能仅仅用“批判现实主义”、“反思国民性”这些大词对他进行笼统概括,否则就不足以解释鲁迅对保守与进步叙事的双重怀疑,也不能勘破他在热情战斗背后,那个寂寞、冷嘲乃至幽微如灰烬的暗影。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是越读越薄,而鲁迅的文字属于越读越厚,可以说,他是一道迷人而危险的深渊。在今天,真要纪念鲁迅,还是记住这两个字——奴性。反抗自身的奴性,警惕他人的奴性。鲁迅这辈子最重要的遗产,不是反抗绝望,而是反抗奴性。国人不要有做奴才的想法,国民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权贵的奴才。唯有自己不想做奴才,也不把别人当奴才,反抗奴役,不去奴役别人,亚细亚才能走出三千年“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轮回。亚细亚大陆最难克服的,就是奴性,是面包与自由里,人类为了面包割舍自由的冲动。但鲁迅也说了,反抗奴性是有代价的,寻求个人的自主不是田园诗,所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反抗奴性,这条路很难,但如果我国人不反抗奴性,不从自身开始挤掉奴性,就永远走不出历史的轮回。【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文案:宗城剪辑:小琦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5/4/2022 • 44 minutes, 20 seconds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阅读和文学?|席地而坐Vol.54 本期音频来自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起的,宗城与译者陈英、作家王辉城的对谈。原题《阅读的风景》,讨论主题:阅读对于普通人具体的意义,以及我们各自喜爱的书、读书的方法(由于音频是手机录制,音质相对有些欠缺,在此跟听众说一声抱歉)。【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者,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陈英: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2020年单向街书店年度翻译获得者、2021年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获得者,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碎片》《成年人的谎言生活》《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的译者。王辉城:青年评论者,策划编辑,文章见于《上海文化》等刊,著有随笔集《佳人爱我乎》。本期提问:1、三位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2、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寻找好书?3、陈英老师是著名意大利语翻译家,今年刚刚翻译出版了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能否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最艰难的和最有趣的是什么?4、宗城为什么决定去写《至少还有文学》?5、辉城老师如何把评论和编辑作为方法?6、男性和女性阅读小说的视角有什么不同?7、《那不勒斯四部曲》为什么这么火?8、在阅读方面的推荐之书?时间轴:10:30 寻找好书的方法21:30 陈英细谈意大利的女性写作24:57 讨论费兰特的处女作《凡人的爱》36:20 文学史上的评论大家,好的评论也是优秀的文学风格51:30 辉城谈编辑工作,推荐国内的青年作家01:03:20 陈英谈艾科的写作01:09:22 陈英谈《如何带着三文鱼去旅行》01:15:06 菲茨杰拉德是一位被严重误解的作家01:33:04 关于阅读的一些小技巧01:40:50 关于阅读和文学评论的书单本期主要书单: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翻译:《那不勒斯四部曲》、《碎片》、《成年人的谎言生活》;翁贝托·艾科著、陈英翻译:《如何带着三文鱼去旅行》; 宗城著:《至少还有文学》; 王辉城著:《佳人爱我乎》; 魏思孝著:《王能好》;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袁哲生著:《寂寞的游戏》。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音乐:Max Richter <Elena and Lila>Maurice Jarre <Keating's Triumph>
See more
4/26/2022 • 1 hour, 47 minutes, 2 seconds 上海封控后,我做梦都在抢菜 | 席地而坐Vol.53 本期为上海静态管理的居家观察。在现场,我记录我所看到的,不煽情,不写不确证的消息,只写日常、感受、真实发生的事情。民众的现场之声,是历史学的一手材料,也是对真实信息的抢救,所以,现场民众的记录不仅有意义,而且重要。抄录娄烨纪录片《在上海》里的一段话:「你可以从高处看上海。可能你以为你看见了上海的全部,可是很可惜这不是全部。所以我宁愿在平地看上海,宁愿在一个普通的街口用我的摄影机对准过路的这些人,看他们的脸,看他们的表情。我不想关掉我的摄影机,我想一直拍下去,因为也许这才是上海。」【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在兔子洞写作的女巫00:30 疫情让我们找回附近02:30 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次疫情不对劲05:30 比奥密克戎更让我们恐惧的,是遥遥无期的隔离生活07:30 夏周连续两次在梦里抢菜08:20 疫情引发的田野调查,我们对于居民群的观察15:20 担心的不仅是饥饿,还有安全感17:27 当市场瘫痪时,民间小共同体的自救非常珍贵20:30 蔬菜大礼包和盲盒的叫法,是对灾难的“娱乐化”22:00 发芽的土豆是对疫情的哀悼25:02 现代国家的统治不再是以领土作为核心,而是以对于国民的生命安全作为核心,随之,医学在今天被提高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26:00 政治成了战争的延续,战争成了一种日常状态28:30 在团购当中,女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32:40 不要让对咖啡的嘲讽掩盖住真实的苦难。44:30 疫情期间,我们在读什么书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配乐: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约翰·列侬《Imagine》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4/17/2022 • 45 minutes, 10 seconds 说王小波是无法绕开性,《黄金时代》整个中篇就是围绕性展开的故事。很多学者喜欢把王小波崇高化,但我觉得王小波恰恰是解构崇高的人,他把人从史书上、道德辞令上拽下来,回到最原始的模样。他就是要写身体、写最欲望、写正统看不上的七荤八素,从中带出最真实的那属于普通人的忧伤和浪漫。压抑人欲是专制的基础,极端的道德和禁欲一体化,共同维护一个森严的环境。王小波的写作是对控制术的讽刺和消解,但和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不同,他是从绝望中看到快乐,是用一种幽默、玩世不恭的方式(今日魔法学的前身)来面对绝望。如果说,鲁迅是黑暗中的剑客,王小波更像是黑夜中的喜剧演员。高中毕业后,我慢慢走过了痴迷王小波的时候。一来是文学层面,看到了比他写得更好的作家,二来是生活经验上,意识到自由主义在本土落地的局限,在解释一些问题,比如劳工议题、性别议题上,容易成为一种表面正确但很难具体落地的辞令,而对自由主义产生了更复杂的思考,进而对以自由主义为向导的王小波也调整了看法。他的杂文,如今来看大都是常识,有洞见,可总觉得点到为止,还不够深,在解释更复杂的问题时,就需要求索于其他著作。所以,我走出了对王小波的崇拜,但还是欣赏他,毕竟在中国,像王小波这样的作家还是很少的,他因为稀缺而可贵。纪念王小波,也让我想到今时今日。王小波如果活到今天,会遭到怎样的待遇?他会继续被当作一个勇敢可爱的知识分子,还是因为自己的自由表达,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乃至遭遇诛心之论?当我重读王小波的杂文,把它放在今天,那些本来平平常常的内容,如果变成微博、日记,却可能变得刺耳,王小波的立场,加上他对大众潮流的警惕,都会让他注定不是一个主流的人,而是一个异见者。在今天,观众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异见者,又是否应当容许一个“找麻烦”知识分子的存在?思考这些,可能是比单纯纪念王小波更重要的问题。【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因正在上海隔离的主播对时间过敏,本期没有时间轴。剪辑:圆圆文案:宗城视觉:野生朵配乐:4U - Capo Productions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4/12/2022 • 28 minutes, 9 seconds 浪漫韩剧是当代女性的精神鸦片吗?|席地而坐Vol.51 说到“韩剧”,你脑海中浮现的词是否是“高甜”“无脑”“洒狗血”?在接受了女性主义的教育后,热衷描绘浪漫爱的韩剧是否是阻碍女性独立的头号鸦片?为什么像《浪漫满屋》《兄妹契约》的主题曲一响,又会让人想起曾经的“不值得推敲”的感动呢?为何看似缺乏逻辑,依赖巧合推进的剧情,又会让我们触摸到青春的质感呢?其实,即便是“浪漫爱”,十年前和现在的韩剧,对亲密关系的呈现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男女主形象、女主人公看待爱情的方式,她们所做的人生选择,也都反映了当下女性看待亲密关系,或是理想亲密关系的模式。今天我们就从最近大热的韩剧《二十五、二十一》出发,聊一下关于我们个人的韩剧接受史,男性和女性看韩剧的视角有什么不同,大众对韩剧的偏见有哪些,为什么说视韩剧为“没营养”“脑残”的想法是傲慢和片面的,韩剧为何可以成为女性面对现实里亲密关系的补偿性策略,而它的局限性又在哪里?【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赛博朋克饮水机管理员 微博:@阁楼上的宗城夏周:文学编辑,居住兔子洞的撰稿人 微博:@夏周chou00:49 韩剧是当代的成人童话,但它会加固一种对于浪漫爱的想象吗?04:30《二十五,二十一》不只有青春浪漫套路,还有对亲密关系、女性友谊、代际隔阂的深入思考,它是一部具有天真感的剧;10:14 男人话多容易招人烦,韩剧男主角没这毛病;10:30 盘一盘韩剧的典型戏剧套路;12:30 男性和女性看韩剧的视角有什么不同;14:51 韩剧的时尚感建立在剧本、服装、音乐、光线运用等元素之上;18:30《密会》是一部非典型的高质量韩剧;19:40《信号》打破了很多人对韩剧的刻板印象;23:18 童年的韩剧回忆杀:夏周曾模仿《人鱼小姐》腔调说话,现在都记得《兄妹契约》的台词;28:04 即便戏剧化,韩剧吸引人还是有原因的;33:50 大众对韩剧的偏见有哪些?36:17 韩剧对于公共议题的切入值得学习;42:30 珍妮斯·A.拉德威的《阅读浪漫小说》为女性观看韩剧提供了理论参照;55:30 在当代韩剧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工业,需要结合全球化来讨论。文案:夏周、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4/4/2022 • 1 hour, 6 seconds 对话黎幺、路魆:我必须以谜语的形式向你陈述|席地而坐Vol.50 这是一个故事泛滥的年代,也是一个“真实”值得怀疑的年代。在今天,源源不断的小说和非虚构著作出版。在今天,对于虚构的理解又是被误解和远远不够的。所以,借助小说家黎幺和路魆的作品出版之际,我邀请他们做客《席地而坐》,以《暗子》和《山魈考残编》为由头,进入“我们如何理解虚构”、“虚构在今天为何仍有必要”的讨论。【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致力于给世界生产多一些毒素。【本期嘉宾】黎幺: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山魈考残编》《从始至终》,出版短篇小说集《纸上行舟》,另有译作《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 路魆: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暗子》、小说集《角色X》。本期问题清单:1、两位写作者分别谈谈创作各自作品的缘由;2、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里,关于“山魈”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3、黎幺在一次对谈中谈到:“这个小说(《山魈考残编》)所提及的,所讨论的主要问题,都是跟语言相关的,包括那些二元结构,也包括我们所说的,以想象力去突破这些二元结构的可能性,还有因为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人和人之间无法相互理解的问题等等。”但是,会否语言创造注定是一个无法模糊、无法被理解的过程?4、(提问路魆)提到岭南写作,许多读者会联想到方言创作,比如粤语写作、客家话写作,但似乎并不存在一个纯正的方言,我们真实所处的环境是语言驳杂的,路魆的小说中也有方言运用,但并非纯方言小说,在对语言的使用中,你会有怎样的考量?5、对谈卡夫卡的小说;6、今天是一个虚构示弱、非虚构流行的年代,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虚构?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出身,对于“虚构”的渴望是来自于什么?7、文学边缘化是今天流行的一种说辞,两位认为今天的文学是走向边缘化,还是回归到了历史的常态?如今有什么议题会激发起你强烈的思考?8、理想中的文学刊物的形式和内容是怎样的?9、写作者与公共议题之间的关系。00:19 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还是把语言作为要理解的东西,而不是他们要去体验和经验的东西;00:40 虚构对于我来说接近于一个冥想的过程;04:40《山魈考残编》是怎样诞生的;06:30 路魆谈《暗子》的创作历程;15:25 解读博尔赫斯《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39:30 小说不必总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54:23 如今支持实验性文学的平台还有哪些;1:00:40 文学界内部的圈子文化、区隔体系容易腐化一个写作者;1:11:27 嘉宾对谈卡夫卡的小说;1:25:50 黎幺谈吉卜林,他对于文学的现代意识来说非常重要;1:38:45 写作者运用语言,但要避免文本沦为某种方言的猎奇景观;1:45:04 一位文学写作者如何看待写作与公共议题的关系;1:56:44 在今天,为什么我们更加需要虚构。【本期特别提及书目】《山魈考残编》《暗子》《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城堡》《饥饿艺术家》《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布瓦尔和佩库歇》《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哈扎尔辞典》《聊斋志异》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本期配乐:片头曲:Yellow Submarine,The Beatles片尾曲:Valuska,Mihály Víg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3/26/2022 • 2 hours, 2 minutes, 9 seconds 和默音聊写作和翻译:写下去就是最好的证明|席地而坐Vol.49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到小说家、译者默音,从她的新书《一字六十春》出发,对谈写作、文学翻译、村上春树和《花束般的恋爱》等话题。默音的童年在云南度过,十四岁随父母从云南来到上海,在被后世知识分子塑造为浪漫主义图景的八十年代,默音漫游在边地,过着平凡又有滋有味的日子。在她的公众号“默音吃酒去”里,除了与文学有关的讯息,也记录了不少山川风物,那些与生活有关的小片段,像碎花剪纸一样被作家编织成一幅富有人情味的图画。 在随笔《买绣片记》中,默音写道:“我老家弥渡是隶属于大理州的县,旧县城不过三四条街。离乡多年,再去时发现城变大了,路变宽了,旧时的小摊纵然换了摊主,仍延续着市井的热闹。”从弥渡到上海,不仅是生活图景的改变,也是事后发觉,时代这艘巨轮在身后已经悄悄转头。青春期处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弄堂囡囡走出街撞见熙熙攘攘的人潮,诺基亚、互联网、WTO、日本动漫、新媒体,写作者被时代的浪潮推动,她所记录的生活,慢慢也成了历史的标本。长大以后,默音自学日语,做过营业员、日企翻译、日企IT、日文免费杂志编辑,也在出版社编辑过稿子,周旋在不同风格的题材中。最终她选择的志业,是成为一位作家。如今她从事自由职业,既写小说,也做翻译,《甲马》《一字六十春》《星在深渊中》等是她交出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从《一字六十春》这本书出发,潜入九十年代的上海市井生活。也跟随默音一起,畅聊村上春树、武田百合子、多和田叶子等作家。在对谈中,我们也谈到在今天,身为写作者对于文学本身的思考。小说如何介入社会议题,小说又如何面对现实的重。或许,在大时代面前,普通人随波逐流如浮木,但具有力量的文学作品,依然能够给予寒冬夜行者一些力量与慰藉。【本期主播】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宗城: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默音:小说家,出版有《甲马》《一字六十春》《星在深渊中》等作品00:30 村上春树的小说并非苦咖啡文学,他会写一些很残酷的东西02:30 默音的写作道路09:06 《一字六十春》背后的上海故事12:47 程勉是一个被时代抛来抛去的人,透过他,小说家试图书写一个时代的旁观者,他来经历这个时代,他所看到的东西28:50 和默音漫谈上海的折叠空间42:30 默音小说的幻想元素47:30 小说家和译者的双重身份,兼谈多和田叶子的小说49:30 默音给朋友安利作家,结果遭遇了“失败的安利”53:54 和默音对谈《花束般的恋爱》56:30 对谈村上春树:他是一位当代绕不开的作家1:08:06 武田百合子,一位值得细读的日本作家文案:宗城剪辑:佳艺视觉:野生朵配乐:步履不停、蝶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3/20/2022 • 1 hour, 26 minutes, 38 seconds 对谈方言与文学:看不懂,就代表不好吗?| 席地而坐x各站停车 不久前,宗城和「各站停车」的主播蛋妞进行了一期关于“方言文学”的讨论:从金宇澄的《繁花》到林棹的《潮汐图》,再到周恺《苔》、班宇《冬泳》、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近年来热议的文学作品,有不少都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色彩,其中使用方言、改造方言成为一种常态。比如说《繁花》里的“不响”、《潮汐图》对古粤语的征用。本期,我们从被热议的方言作品说起,进行三部分讨论。这应该是近段时间投入准备最久的一期。第一部分:方言写作的历史与概念面向。首先,“方言文学”是需要谨慎对待的概念,研究领域中很少使用。其次,从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时期,当“救亡压倒启蒙”,白话文写作进入文艺与政治融合的历史阶段,胡适、瞿秋白等人如何看待“方言文学”?当时又有哪些创造性使用方言的经典作家?第二部分:梳理近年来流行的“方言写作”,代表作及原因。以吴语写作和岭南方言写作作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海上花列传》《繁花》《潮汐图》等作品的细读,探讨:(一)文学的方言使用中南北方言的差异;(二)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读者接受的差异;(三)《繁花》为方言创作打开的可能性;(四)《爱情神话》的上海景观探究;(五)吴语写作,除了金宇澄,还有哪些作家的尝试不可忽略;(六)如何看待《潮汐图》中的方言使用及其争议;(七)粤语方言的创作何以可能?第三部分,我们会纵深下去,反思“语言纯净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值得怀疑,纯净的方言景观是一种幻觉,就比如并不存在纯净的粤语,岭南地区粤语、客家话、黎语、普通话等总是互相混杂;并从青年写作者自身的角度,谈谈对方言写作的探索和理解。最终,我们回到对一些偏见的反思,提倡一种更开阔、更鼓励创造的文学尝试,而不是秉持着某一种“正确观念”,对其他的创造进行打压。所谓文学,不是规范的宠物,恰恰是打破规范,在陈旧的空气中燃起激动人心的崭新火焰。【本期主播】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蛋妞:「各站停车」主播01:30 为什么我们想要谈论方言文学这个话题;04:30 当一部作品因为方言被批评“读不懂”,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批评;08:30 判断语言与方言的准则。简要概括方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16:50 张爱玲看待上海,有一种津门贵族与上海小姐融合的挑剔;17:30 一种纯正的对于本土的想象是可疑的;20:30 对谈《爱情神话》,兼讨论:文艺作品不是纪录片,追求的不是事无巨细的表面真实,而是精神、气质与历史情景的真实;24:00 上海这城市本身不就挺悬浮的嘛;27:04 漫谈吴语文学:韩邦庆、王安忆、金宇澄、程乃珊、陈丹燕等;34:36 胡适: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39:40 宗城谈广东境内方言分布;45:20 Daniel谈《繁花》的“方言改造”;50:30 对语言纯净主义和中心主义的反思;52:20 宗城谈林棹《潮汐图》。【本期书目】李如龙:《汉语方言调查》温昌衍:《广东客闽粤三大方言词汇比较研究》陈忠敏:《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与历史层次分析法》林棹:《潮汐图》黄锦树:《雨》黎紫书:《流俗地》郑子宁:《中国话》金宇澄:《繁花》程乃姗:《上海Lady》《金融家》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班宇:《冬泳》《逍遥游》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文案:宗城、蛋妞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3/10/2022 • 1 hour, 15 minutes, 44 seconds 妇女节这一天,我们决定不去谈论宏大抽象的词汇,而是讲述一个普通女性的故事。她没有被主流历史书写的一生,也没有波澜壮阔的经历,但她横跨半个世纪的经历,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平凡女性的真实写照。她是我的母亲,今天,我想来讲述她的故事。【本期主播】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本期要点:不被宏大记忆纳入的生活,是否就没有讲述的意义;身处在计划经济年代的童年;这一代父母为什么会对“公家”有一种依恋;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冲击;下岗与经商;计划生育年代的阴影;故土的守望者。文案:宗城剪辑:圆圆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3/7/2022 • 39 minutes, 33 seconds 这是一次旧期重发。宗城和夏周从小说《素食者》出发,围绕《素食者》展开文本细读,同时结合近来看到的几部文艺作品,来讨论婚恋之中女性的细腻心境。在《素食者》中,作家韩江书写了一个渴望成为树的女人,她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一棵树,而是在目睹来自家人、社会,乃至自己的暴力后,在持续的梦魇中,她渴望成为一株植物。韩江展现了一段灵性的阅读体验,也让人们感受到女性在某些情境,所会遭遇到的窒息般的体验。正是这种阅读体验,让我们想到最近在看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这档观察类综艺,可谓中年婚姻生活的大解剖,可它不是以那种猎奇的、刻薄的视角,而是以理解的、坦诚的目光去呈现。本期节目,我们也会通过《素食者》,谈到作家韩江的创作母题,以及对她产生深刻影响的光州事件。在对《素食者》的探讨中,我们将对比《你的夏天还好吗》《82年生的金智英》《给贤男哥的信》等作品,展现韩国女性作家笔下不同的文学世界。【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02:40《素食者》与《再见爱人》中呈现的婚姻紧张关系04:30《素食者》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10:30 在《素食者》中,男性迷恋怎样的女人,又恐惧怎样的女人13:00 国产文艺作品为什么盛产和解叙事21:00 韩江的写作母题:女性记忆、个体痛苦、反抗暴力,与人如何面对自身的残酷22:42 宗城科普光州运动34:20 夏周对比《素食者》和《82年生的金智英》38:00 从韩江到金爱烂,韩国小说对性别议题的呈现其实非常丰富41:40 金爱烂的小说如何营造一种亲切感和扎心感48:00 比反抗外部暴力更难的,是面对自身的暴力片头曲:Young And Beautiful片尾曲:I Am Woman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3/7/2022 • 52 minutes, 55 seconds 热点过后的冷思考:谷爱凌与冬奥会|席地而坐Vol.48 热点过后,回归冷的思考。在上一次对谈“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舆论现象后,这一期,我们回到已经在舆论场暂时冷却的冬奥会,以及其中一度引起两极化讨论的景观——谷爱凌叙事。【本期主播】宗城:写稿业打工人夏周:出版业打工人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01:49 不是对谷爱凌个人的褒贬,而是对舆论场上的“谷爱凌现象”进行复盘;07:30 为什么是谷爱凌引起了现象而撕裂的讨论;09:30 谷爱凌代表了一种人们对现代女性的想象,她是健康的、具有力量感的美,而不是一种白幼瘦的美;11:30 我们是否处在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12:30 梳理现象发酵过程;16:23 大众对于精英女性是否更加苛责;18:30 “谷爱凌现象”客观上反映了全球主义叙事与民族叙事混合的矛盾;21:00 仅仅用个人主义叙事来解读谷爱凌现象会出现什么问题?25:30 是什么导致了谷爱凌现象的撕裂景观;27:18 当父母要求子女成为谷爱凌,不妨反问:我做不成谷爱凌,但你是谷燕吗;30:10 作为体育偶像,谷爱凌能够给予女性和下一代子女什么正面的影响;50:30 不应该让孩子成为谷爱凌,它不应该导向一种量化的功利主义模板;57:00 当真实的痛苦无法被呈现出来时,体面本身也是一种不体面;1:05:30 对冬奥会的延伸讨论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配乐:片头曲:Morning Passages,Philip Glass片尾曲:小娟(化名),谭维维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3/5/2022 • 1 hour, 5 minutes, 31 seconds 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写下了人类灵魂的全部深度|席地而坐 本期是一起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音频。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笃信东正教的家庭,作为一个有神论者,他毕生在思考与上帝有关的话题。公允地说,陀氏对于不信上帝之人的处理,着实有他的偏见。在他的小说里,信上帝和不信上帝之人,命运截然不同,叙事色彩也不同。巴赫金溺爱陀氏,认为他充当着一位不干预人物思想、命运的叙事者,其实他狡猾地很,他不干预人物的思想,但通过人物的结局来传递着自己的好恶。《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认为自己是一个超人,他笃信抽象的理念,却在现实中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与妹妹丽扎韦塔,最终在有神论者索尼娅的劝说下投案自首流放西伯利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叙事,一个道德教化故事。陀氏所写的是高明的教化小说,他规劝读者的方式不是说教、檄文,而是静水流深的命运长篇、是信仰者得救的灵魂书写。【本期主播】宗城:写稿业打工人01:00 约瑟夫·弗兰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陀氏爱好者值得阅读的作品;02:30 陀氏不是神,他是一个有时代局限性的伟大小说家;04:30 说胡话、发疯、发热病贯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05:3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时光;08:40 陀氏不是神,他是一个有时代局限性的伟大小说家;10:00 “假死刑”与西伯利亚流放生涯深刻影响了陀氏;12:23 在俄语里,拉斯柯尔尼科夫具有“分裂者”的意思,它最早用于描述东正教教派里蔑视上帝至尊的的分裂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这是双重人格的化身,也是上帝的权威被消解后,人类走向个人中心主义、激进主义的产物;16:30 一个不再敬畏良善与信仰的世界,将是人类的末世;18:40 细读《卡拉马佐夫兄弟》;24:10 如何看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折和争议;26:40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脏文学”的代表。在他的笔下,世界以复杂而肮脏的面目呈现,人类所面对的,不再是抒情的童话或幻想的乌托邦,而是漫长而泥泞的现实,是智者也无法用理性全盘归纳的精神深渊。【本期书目】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地下室手记》《死屋手记》《群魔》《白痴》;约瑟夫·弗兰克《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不能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对话与狂欢》;安德烈·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文案:宗城剪辑:Charlene视觉:野生朵配乐:发光曲线《死在旋转公寓》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3/2/2022 • 36 minutes, 8 seconds 你留意过自己的邻居吗?上海折叠、小区生活与微观视角下的非虚构|席地而坐Vol.47 你留意过自己的小区吗?你是否观察过自己所在的楼房,邻居、建筑、历史,都有什么特点?当关心热门公共议题成为文化从业者的常态,我们决定把视角拉回到“附近”,做一期关于身边人、附近小区的节目。从研究一个普通东北小区的社会学、历史学著作,到三位客居上海青年人的“围炉夜话”,再到暗藏夜总会的小区、布尔乔亚风景与新工人村混合的景观,乃至席地而坐主播毕业后租房的酸甜冷暖,本期,我们邀请老朋友、出版社编辑俞诗逸,来一起对谈“历史与当下中的小区生活”。诗逸出生于浙东城市,研究生阶段在华东师大求学历史,毕业后,他先后在上海的媒体、出版社工作,以他者视角,感受上海生活,又因沉浸多年,有一份细腻的共情。本期,我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先和诗逸从“上海生活”说起,谈起身在上海这座城市,所感受到的“上海折叠”;第二部分,围绕诗逸从媒体编辑转型为出版社编辑的过程,重点谈论《流动的丰盈》的出版历程,自己作为一个青年编辑,如何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做出对得住自己职业理想的作品;第三部分,谈到微观史学和国内非虚构著作。畅谈国内非虚构的热潮与值得思考的地方。非虚构如何在热点过后,穿破时间的锈蚀?【本期主播】夏周:文学编辑,一个偶尔写点什么的家伙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俞诗逸:图书编辑03:20 我们周边生活的日常为什么值得讨论08:50 代际交换中共同体的消解与重建13:11 最怕亲戚突然的问候16:18 诗逸分享自己在异乡的租房经历25:40 知道迟早要离开这座城市、这个共同体,还有必要建立当下的附近的联系吗28:12 做媒体编辑和做出版社编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38:41 如果编辑遇到烂稿子,怎么办40:30 无权无势的新人编辑,如何在坚持底线的基础上,一步步做出自己心中的好书42:10 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其实是他和编辑共同成就的51:05 诗逸谈《流动的丰盈》55:30 微观史学作品为什么有必要1:11:30 国内非虚构写作是一座有待书写的富矿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野生朵配乐:片头曲:Sitting Here In Silence(Oasis绿洲乐队);片尾曲:丢失了梦的清晨(小河)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2/22/2022 • 1 hour, 38 minutes, 24 seconds 《白鲸》为什么是美国最经典的长篇小说? | 席地而坐 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1819—1891)是《白鲸》的作者,在此之前,他是一名水手,也当过畅销书作家,他曾凭借畅销书迎娶了心爱的千金小姐,但在《白鲸》之后,他就被从畅销书作家的行列中驱逐了。《白鲸》出版于1851年,是麦尔维尔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可是在出版那一年,它在美国只是一本滞销书,在英国仅仅卖出500本。此书不但销量不好,口碑也毁誉参半,刻薄的书评人批评《白鲸》在浪费纸张,也有人说他写了上百万字,却只是写了一本堆砌常识、毫无结构、东拼西凑的书。麦尔维尔大失所望,此后余生,即便他写出《抄写员巴比特》《广场的故事》这样的杰作,也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可,他甚至一度困窘到要自掏腰包来出版诗集,据统计,从出版到麦尔维尔去世,四十年间,《白鲸》只卖出约三千册。麦尔维尔死后的第三天,《纽约时报》才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刊登了讣告,还印错了他的名字。时过境迁,在1919年麦尔维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美国文坛掀起了一波麦尔维尔热。批评家卡尔·凡·多伦(CarlVanDoren)等学者为其撰写纪念文章、出版研究著作,《白鲸》《抄写员巴比特》等作品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讨论,到了1930年代,耶鲁大学教授斯坦利·威廉姆斯(StanleyWilliams)及其门生开创了“麦尔维尔学”。40年代,《白鲸》的经典地位被确立,毛姆将其列入自己编选的《世界10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并奉其为美国小说的最佳代表。无独有偶,乔伊斯、福克纳、加缪等现代派大家纷纷对《白鲸》赞不绝口,福克纳将其视为自己最想写出的书,加缪认为《白鲸》是天才之作,“每一页上都有生命的升华”。在诸多排行榜上,《白鲸》都占据了美国小说的头把交椅。《白鲸》为什么被认为是美国最经典的长篇小说?这本书和它的作者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本期,我们就一起走进《白鲸》的世界。【本期主播】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00:16 在所有对生活本身的追问中,没有哪一本文体比长篇小说更有力01:30 读长篇小说有什么用05:30《白鲸》作者麦尔维尔曲折的一生09:47 解读《白鲸》的不同方法14:30 博尔赫斯对《白鲸》的评价22:30 对于亚哈船长的人物解读25:10 一段关于《白鲸》译者的故事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音乐:巴赫D大调管弦乐组曲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2/16/2022 • 26 minutes, 24 seconds 本期为“年终总结”那一期的精选,听过的朋友不必再听,剪出来只是方便搜索图书和影像部分的朋友节约时间。【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夏周:文学编辑,一个偶尔写点什么的家伙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蛋妞: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02:13 蛋妞推荐书目;03:46《海边的房间》对普通人的叙事并没有一种轻浮的怜悯;06:30《流俗地》为什么是华语文学叙事中的别样风景;10:05 如何理解文学写作中的“大”与“小”;11:30 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怎样的作品会让我们发自内心认为是好的;19:25 什么是“新”,如何理解创新;24:30 今天很多的颁奖到底是因为选题还是写作的完成度;27:04 一本高开低走的小说;31:30 宗城分析《偶然与想象》《驾驶我的车》的剧作结构;42:51 《沙丘》引起的争议,以及对维伦纽瓦和诺兰的对比【本期书目】黎紫书《流俗地》林棹《潮汐图》鲍里斯·格罗伊斯 (Boris Groys)《论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价值交换》费利克斯·加塔利 / 吉尔·德勒兹《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千高原》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黄丽群《海边的房间》张忌《南货店》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伊险峰 / 杨樱《张医生与王医生》【本期影视】维伦纽瓦《沙丘》滨口龙介《偶然与想象》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邵艺辉《爱情神话》米未联合创作《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韩国和Netflix联合推出《单身即地狱》许鞍华《第一炉香》贾樟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朵朵片头曲:邰肇玫《谁关了星星》片尾曲:国际歌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2/6/2022 • 53 minutes, 35 seconds 返乡折叠、阶级困惑与新穷人:一场关于金钱的讨论 | 席地而坐Vol.46 在春节,成年人即使被迫成为发压岁钱的角色,也不妨碍自己在微信群里抢红包,和在大年初五迎财神的同时,默默祝愿自己可以早日财富自由,不再打工(尽管迎完财神,离复工的日子也不远了)。因此,在这个聚集了亲人团聚、家长里短的喜气洋洋的春节,席地而坐也决定顺应节日气氛,和大家聊一聊“钱”。金钱看似是一个很俗气的话题,但我们从来未能绕过它。当我们这群阅读郭敬明的无知少年长大后,也隐约意识到,很多人一面批判《小时代》的浮夸和拜金,一面又嘲讽穷人紧绷的生活,觉得他们吃相难看,却没有意识到优雅体面的生活其实离不开金钱的支撑。稍作留意就可发现,从《爱情神话》里的生活是否悬浮,再到牛津博士生打算退学去游乐园开叉车引发的纷争,都离不开金钱和阶级。没有人能否认,大都市高昂的生存成本、鸡娃付出的成本都离不开钱。财富自由意味着可以逃离996,随心所欲地追求梦想,没有失业的担忧,甚至能帮你抵挡春节时亲戚的攀比。细品“钱能解决大多数烦恼”这句话,谈钱也不一定是俗气的,甚至还能帮你免俗。金钱就是成年人不能承受的生活之痛。 本期席地而坐,我们就围绕金钱这一主题,展开了一次闲谈。既聊到各自的童年记忆,追溯最早意识到阶级意识是什么时候,也谈及了自己身为异乡人在大都市的生存体验,比如工作就是一个不断意识到自己是新穷人的过程。最后,即使我们知道短期内实现财富自由是不可能的,但是做个播客聊聊天,总是可以的吧。那么就祝大家,新春快乐,2022多些赚钱,少些烦恼!【本期主播】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夏周:文学编辑,一个偶尔写点什么的家伙01:17 钱是一些人羞于谈论的问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钱又非常重要;03:30 小朋友即使不知道阶级鸿沟,也能从对方的衣着感受钱的意义; 07:35 文科生的尽头是事业编;08:30 有多少小城市的年轻人可以免于孝道金字塔的碾压;13:10 一个整全的知识分子和文人概念是不符合当代现实的,大部分文科从业者面临着理想与现实收入差距的困扰;18:15 稳定一定是更幸福的生活吗;22:50 工作就是不断确认自己在社会上处于什么位置的过程;26:28 两位主播是从什么时候有“阶级意识”的?32:53 我们表面反对拜金,却忽略优雅、体面的生活也需要金钱支撑;33:15 很多人批评《小时代》的拜金主义,却又嘲笑穷人的活法不够体面,过于紧绷;43:56 松弛感也是一种特权。【本期书目/影视】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大卫·格雷伯《扯谈的工作:一个理论》郭敬明《小时代》邵艺辉《爱情神话》【背景音乐】片头曲:Lana Del Rey 《Young And Beautiful》片尾曲:Raise Thomas《All the Way to New York City》【文案】夏周【剪辑】小琦【视觉设计】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2/6/2022 • 1 hour, 3 minutes 年度总结:我们在黑夜的窄门里守望春天 | 席地而坐Vol.45 经常有一种错觉,觉得2020和2021年其实是一年。或者说,这里有某一年,就像不存在的年份。本期,我们就通过一些重要时刻,来回顾这恍惚的一年。【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夏周:文学编辑,一个偶尔写点什么的家伙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蛋妞: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本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回顾这一年,印象最深的若干事情;2、为什么这一年的重要时间有很多,我们回忆起来却又感到模糊,如何理解一种时间的压缩感;3、席地而坐主播的年度个人推荐图书;4、席地而坐主播的年度个人推荐影像;5、年度遗憾图书和影像;6、2021年让人印象最深的塌房事件7、这一年你眼中的年度词汇,比如内卷、躺平、塌房……8、对工作、生活、亲密关系的进一步思考9、录制播客将近一年了,对于播客的新体会片头曲:邰肇玫《谁关了星星》片尾曲:《国际歌》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朵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8/2022 • 1 hour, 39 minutes, 40 seconds 只有你未曾爱过我:对谈“单恋文学”|席地而坐Vol.44 与爱无缘的人就没有资格谈论爱情吗?单恋中的百转千回是否已经是不合时宜的情感,仿佛透着一股反复被雨淋湿又风干的腐旧味道,除了朋友反复聆听自己的心事,当事人却置身事外,冷眼看你辗转反侧?其实单恋故事并非是顾影自怜的自说自话,它也可以是那些无缘置身于爱情中的人们的自白,用不同的方式摸索爱的意义与多种可能性;而他们对爱的理解和选择,也是我们了解性别议题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切口。本期席地而坐就从“单恋文学”出发,并聊到自己羞于启齿的暗恋经历。从别人的故事再到自己,谁能说每个人在爱里的求而不得,面对亲密关系的种种困惑,不是反映社会情感结构变化的一面镜子呢?【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夏周:文学编辑,一个偶尔写点什么的家伙02:31 单恋故事没有深度吗?03:54 在单恋故事里,武大郎也是男主角04:26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让宗城印象最深刻的“单恋文学”06:34 角田光代为何要塑造“小照”这样一个恋爱脑?08:36 文学是可以容错的,小照对爱的义无反顾也是对“贤惠女”等标签的对抗10:31 人们会轻易批评想恋爱的女性“恋爱脑”,却很少说想要从政的男人是“政治脑”15:32 单恋的人容易被煤气灯操控吗?19:18 苏伟贞的《陪他一段》反抗的是资本主义对情感结构的改写23:08 “男人不值得被单恋,甚至人这种生物也不值得!”24:36 宗城讲述自己的暗恋故事30:52 男人在单恋时也会写小作文吗?33:05 恋综《单身即地狱》:对恋爱技巧的追求胜过爱本身 38:35 夏周走出单恋故事的方法是循环《人非草木》和阅读布迪厄46:53《恋爱的犀牛》是对爱情神圣性消解的一种抗衡47:16 人们不相信爱情,是因为也不再相信革命和乌托邦文案:夏周 剪辑:佳艺 背景音乐片头曲:《玻璃女人》张广天片尾曲:《给你的诗》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3/2022 • 1 hour, 2 minutes, 52 seconds 现在人们吃瓜就像过去人们围观砍头|席地而坐Vol.43 站在新的一年回望去年,2021年堪称公众人物的塌房元年。从今年夏天林生斌再婚生子,被质疑婚内出轨、炒作亡妻和孩子,那些曾经被视作“好男人”“痴情”的证明都变成被公众唾弃的自我表演;陈露发文控诉霍尊辜负自己的感情;李靓蕾连续发文回应王力宏,更是轰动内娱的大型吃瓜事件。我们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人生阶段:曾经喜欢、崇拜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纷纷爆出丑闻,连那些构成童年记忆的昔日偶像也难逃塌房的结局。在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看待此类事件?如果明星遭遇丑闻,需要以退圈为代价,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那些在文学、艺术等领域颇有成就,却陷入丑闻的人?他们可以凭借杰出的成就,躲避舆论的谴责吗?我们希望,对“塌房事件”的讨论可以不止步于“吃瓜”,而是摆脱“看戏”的心态,看到这些事件折射的性别的结构性不公。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不断“反转”的故事,消解对被侮辱和损害的女性的同情,以及对性别的结构性不公的警惕。最后,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拥有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权利。这并不是为了塑造一个纯然无辜的女性受害者,而是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女性心理,让人们看到她们内心的风声鹤唳。【本期主播】夏周:偶尔写点什么的家伙宗城:人类观察员04:40 李靓蕾的长文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将个人性和公共性结合,呼应了众多女性的遭遇。05:16 夏周不会对“明星塌房”事件有一丝震惊,并对“优质偶像”的表述保持警惕。06:11 李靓蕾的长文能撼动“家庭主妇也是自由选择”的观点吗?11:23 如何理解、应对“煤气灯操控”?23:40 内娱男明星塌方暴露了哪些女性的困境?女性在反击时又会遭遇哪些困境?25:05 女性生命的火花不该为任何人熄灭。28:02 用“钱没谈拢”去评判女性,本事沿用的就是父权制的逻辑。33:11 “吃瓜”心态会助长孤岛化倾向,让讨论轻浮化。 36:35 现在人们吃瓜就像是过去人们围观砍头。38:54 太宰治曾抄袭妻子的日记,陀氏也未曾平等地看待妻子安娜。46:00 林棹让读者意识到叙事者也是不可靠。57:38 莫妮卡和拉金的书信被公开,让我们看到女性内心的风声鹤唳。【文案】夏周【剪辑】小琦【参考阅读】《以爱为名的隐秘霸凌: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煤气灯操纵的受害者?》https://m.jiemian.com/article/4556200.html《罗宾·斯特恩 | 煤气灯操纵:一种新的流行病》https://mp.weixin.qq.com/s/MA6F33u2tYEsdwkzkCynXg 《“不快乐的冤家”:2400封书信里的拉金爱情故事》https://m.jiemian.com/article/4429018.html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10/2022 • 57 minutes, 38 seconds 本期是原42期“东北文艺复兴”的精选版,你将听到:“东北文艺复兴”是一个伪命题吗?东北文艺为什么会成为时尚?被怀念的东北是一个断代的东北,蕴含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现代社会的城市病造就了一种现代性的乡愁和对过去的美化;被建构起来的东北作家群概念;文艺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影响了东北在大众形象中的流变;为什么有东北文艺复兴的说法,很少看到河北文艺复兴、西北文艺复兴;这一代人中的失落者共享了工人阶级的哀伤;对工人内涵的定义正在更新,但要警惕一种“既得利益者自嘲打工人”的叙事,否则工人将会变成一个空泛的指向……【本期主播】宗城:地下游击队打工人【本期嘉宾】徐鹏远:媒体打工人恩惠:出版社打工人配乐:片头曲:还潮:《旧社会顶穷的人》片尾曲:杨祖珺:《亚细亚的孤儿》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校对:渠源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7/2022 • 1 hour, 1 minute, 45 seconds 工人阶级的哀伤:对谈《张医生与王医生》和“东北文艺复兴”|席地而坐Vol.42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了记者徐鹏远、出版社编辑恩惠,从新书《张医生与王医生》说起,对谈非虚构与东北文艺复兴。《张医生与王医生》是今年备受瞩目的一部国内原创非虚构作品。他以两个医生的经历,混合了非虚构和社会学的写法,力图从一个角度来回溯东北近四十年的历史。这本书也不乏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国内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也有人说它过多的引用、混乱的素材拼贴,不过是暴露了作者的力不从心。本期我们邀请了观点不同的两位嘉宾,和宗城一起探讨《张医生与王医生》的写法得失。我们讨论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对《张医生与王医生》这本书的大体评价;在这本书中读到的印象深刻的细节;这本书出来后,有读者认为它是一部“四不像”的作品,而作者之一杨樱的解释是:“这本书肯定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社会学作品,社会学是不以个体为内核的。所以就像《后记》里说的,它有点“四不像”——如何看待这种写法;《张医生与王医生》和同类型非虚构作品的对比;如何理解东北人口中的“社会”;东北文艺复兴的内在原因;为什么很多实际上没有经历过下岗潮的人,也会对东北下岗工人共情;什么是东北式的浪漫…… 对谈下半场,我们会围绕“东北文艺复兴”这个话题继续更深入的讨论。这是不是一个伪概念?在东北文艺成为时尚的背后,又折射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变迁和公共情绪?当这一代人共情东北下岗工人的境遇,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种跨越时代的失败感与现代性的乡愁?回到我们对谈的由头,李海鹏在《张医生与王医生》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值得深思:“在书中,罗伯特·E.帕克的一条理论显得尤为刺目: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两位医生的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在事实上始终紧紧围绕这句话,在这场奋斗中调动的能量、毅力、耐心、机谋是如此之多,堪比战争所需,然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而已。”【本期主播】宗城:地下游击队打工人【本期嘉宾】徐鹏远:媒体打工人恩惠:出版社打工人03:50 对《张医生和王医生》的总体评价08:40《张医生和王医生》混合了非虚构与社会学写法19:30《张医生和王医生》过多的引用是否是瑕疵?它的写法又有哪些值得商榷之处?31:50 对比《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与《张医生和王医生》42:30 “东北文艺复兴”是一个伪命题吗?东北文艺为什么会成为时尚?55:05 被怀念的东北是一个断代的东北,蕴含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58:00 现代社会的城市病造就了一种现代性的乡愁和对过去的美化1:04:53 被建构起来的东北作家群概念1:10:28 文艺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影响了东北在大众形象中的流变1:12:10 为什么有东北文艺复兴的说法,很少看到河北文艺复兴、西北文艺复兴1:23:04 这一代人中的失落者共享了工人阶级的哀伤1:46:20 对工人内涵的定义正在更新,但要警惕一种“既得利益者自嘲打工人”的叙事,否则工人将会变成一个空泛的指向配乐:片头曲:万能青年旅店《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片尾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校对:渠源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31/2021 • 1 hour, 53 minutes, 17 seconds 文学不只是现实生活的避难所 | 对谈孙一圣、徐晨亮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了青年小说家孙一圣、文学评论家和编辑徐晨亮,跟我们一起对谈文学写作这个话题。对谈的源头是一圣出了本新书,名叫《夜游神》。这是一部语言怪异的小说集,孙一圣的小说有一股平原上幽幽升起的鬼气,如地火如幽灵如重返暗夜的还乡者。他着力描写的不是情节而是特定人的生存状态,是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压制、被埋没的人群的生存境况。他写命运的重负,但拒绝伤痕文学式的廉价抒情,也避免了距离过近而对故乡的美化。在小说前言里他说,自己的身体里住着一只鬼,或许,正是因为住着一只鬼,小说家更能感触到他人幽微的存在——那些人世间无法用善恶定义的具体的生存状态。孙一圣在《还乡》《夜游神》《山海》《日游神》《人间》中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描绘平原大地上的隐痛与沉默,在不同视角的聚焦中刻画时间的流动,他的语言生猛、冷峻,他对方言、文言文、口语、俚语词汇的征用和重组,也为他的小说增色不少。对谈第一部分,我们围绕小说集,谈到小说家对语言的理解、创作的母题,包括曹县、上海、郑州、北京等地方给孙一圣留下的记忆。从《夜游神》延展开,两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好小说”的理解。怎样的写作具有击中人心的力量?当读者和评论家呼吁着“新”,“新”的表述又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地方?徐晨亮曾经是《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如今在《当代》继续文学劳作,在对谈下部分,他分享了自己的编辑经验和对青年写作的观察,细腻而富有耐心地谈到外界对青年写作的成见,以及在今天,如何去打破陈词滥调,发现更有生命力的文学杰作?分享最后,嘉宾提供了实用的投稿建议,推荐了他们眼中独到的作品。或许,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错误的不是风格,而是他有没有把风格发挥到极致,人在浮出水面时,容易遭到四面八方的指点,每一个人都像文学大师,对你评判一番,这当中,有人是好心的良师益友,你惠存于心,但更多或是劝人改变风格,或是劝人乖巧做人的意见,那些把你写作贬得一文不值的话,和那些把你吹捧上天的言辞一样,都大可一笑而过不必听从,一个写作者,只需走好自己的路,把它走到极致,其余的,可以听,不必改,23岁的张爱玲恃才傲物,她的写作一定有问题,但不必改,正是因为不必改,她走她的路,才有日后誉谤天下又独此一人的张爱玲。对写作者暗藏阴险的建议,就是劝他乖巧,劝他老实做人,去做那四平八稳的文章。这种对个性的恐惧,不过是世故圆滑哲学的又一产物,而此地四平八稳没有个性的文字已经够多了。所以,写作者,去走你的路,不要回头,不要害怕重复,能把风格做到极致,即便只写一种题材,也没有关系。这世界上,如果写作有一种遗憾,那就是没能在自己选择的路,孤注一掷的遗憾。【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孙一圣:青年小说家,出版新书《夜游神》徐晨亮:文学评论家、编辑,现任《当代》杂志执行主编05:25 有时候不是小说家写小说,而是小说找到小说家08:00 孙一圣谈《夜游神》的创作过程10:30 徐晨亮谈孙一圣的创作历程和风格20:01 孙一圣:我是一个不太敢跟领导交流的人21:29 孙一圣回顾处女作《你家有龙多少回》引起的争议31:00 和孙一圣、徐晨亮对谈小说语言的使用39:00 对谈先锋写作:余华、苏童、格非,兼谈余华新书《文城》42:06 无论是博尔赫斯、翁贝托·艾柯,还是法国新小说派,都喜欢把谍战、悬疑融入到小说的框架中55:38 怎样的小说会让两位嘉宾眼前一亮1:10:15 真正的创新是极少的,更多小说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混合1:45:30 新人写作者可以用到的投稿方式配乐:丁可《黑夜之城》《暖冬》 文案:宗城剪辑:小琦校对:王甜甜视觉:朵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24/2021 • 1 hour, 53 minutes, 9 seconds 细谈滨口龙介:他为村上春树的小说,注入了契诃夫的灵魂|席地而坐Vol.40 席地而坐新一期,宗城决定分享他对滨口龙介的细读。提起东亚的作者型导演,王家卫、贾樟柯、李沧东、洪尚秀、是枝裕和是常常被提起的名字,而今,日本导演滨口龙介正成为其中不可忽略的名字,他的代表作《驾驶我的车》摘得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编剧,《偶然与想象》又得到了柏林电影奖的肯定。他正以稳健的态势,步入自己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在他的电影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日本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况,也能感受到日常生活的文学瞬间,他电影让人相信,电影不只是远方的美景,还可以是日常的魔法,哪怕是就生活在我们附近的普通人,也有值得拍成电影的时刻。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的滨口龙介长着一副工科男生面孔,但他创作的剧本非常细腻,对女性的心理描写更是入木三分。《偶然与想象》是他值得反复重温的作品。在这部由三个短篇组成的电影里,滨口龙介展现了自己拍摄情色片的潜质,他向观众示范,怎样不出现一次露骨的做爱镜头,又能给予观众惊心动魄的暧昧体验。今天,我们主要围绕《偶然与想象》《欢乐时光》两部佳作,来赏析滨口龙介的电影艺术。【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01:41 日常生活的魔法时刻,看似平常,却又发生深刻转折的时刻05:09《欢乐时光》是一次电影的行为艺术06:12 滨口龙介的电影融合了物哀美学和剧场仪式07:30 滨口龙介可能是最适合改编村上春树的导演11:00《偶然与想象》的剧作艺术16:05 滨口龙介独特的电影语法18:00《欢乐时光》全长317分钟,采用素人出镜,入画场景皆为都市日常景观。它的制作源于一次长达八个月的表演培训22:30 “一个女人的一生,浓缩在一天中,只有一天,短短的一天,就是她的一生……就在这一天,她清楚看到自己的命运。”25:30 滨口龙介的电影借鉴了卡萨维茨的拍摄技法27:40 如何理解影像的暧昧本期所提及作品滨口龙介:《偶然与想象》《驾驶我的车》《欢乐时光》《夜以继日》侯麦:《春夏秋冬四部曲》《女友的男友》黑泽清:《间谍之妻》卡萨维茨:《夫君》《面孔》契诃夫:《樱桃园》村上春树:《烧仓房》《驾驶我的车》配乐:片头曲:《欢乐时光》片头电影原声片尾曲:Gia Ena Tango剪辑:赖勇文案:宗城视觉:野生朵PS:录完这期后,我看完了《驾驶我的车》,但懒得补录了,索性把关于这部电影的笔记法在这里,供听众参考:《驾驶我的车》:正视和深刻地审视自己《驾驶我的车》最初发表于《文艺春秋》(2013年12月号),收录进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它讲述了一个丧妻男人的故事。舞台剧演员家福(60岁左右)明明知道同为演员的妻子和同剧男演员定期幽会,却假装不知,在世人面前扮演着恩爱夫妻。妻子去世后,他雇佣了一位女性司机渡利。相处中,他开始逐渐和渡利交流自己的内心世界,追问是否去世的妻子非和“那个男人”保持关系不可。在滨口龙介的镜头下,这个故事又有了更深层次的韵味。滨口龙介是怎样改编的?一个短篇如何扩写成三个小时的电影,又能留住观众?滨口龙介想到的办法是——戏中戏。这部电影有三重戏剧结构:丧妻后的家福探寻亡妻秘密是第一重戏;一群人排练《万尼亚舅舅》,这是第二重戏;片中人物家福、音、高槻乃至司机等人的真实与谎言,这是第二重戏。虚构与现实交织,电影萦绕在海雾般的神秘主义氛围中,对于暧昧的精确表达,和对人性的层层剥开,让《驾驶我的车》看似节奏缓慢,却蕴含着很紧凑的张力。在这部电影里,西岛秀俊饰演的家福悠介(他的英文名有点像卡夫卡的拼音)是一个现代版的万尼亚舅舅。身为亡妻情人兼戏剧演员的高槻耕史,既是家福的镜像,也构成一对父与子的关系。而亡妻音,这个仅仅出现在开头的角色,却如同幽灵一般,始终笼罩在二人的上空。滨口龙介为村上春树的小说注入了契诃夫的灵魂,他把村上原文略写的《万尼亚舅舅》部分扩写,使之真正成为电影的潜文本。这部电影实际上改写了四篇文学作品:《万尼亚舅舅》《驾驶我的车》《山鲁佐德》和《木野》,其中《万尼亚舅舅》和《驾驶我的车》占据了核心分量,而滨口改写村上另外两篇小说《山鲁佐德》和《木野》的部分如下:“‘小学时候,我在水族馆第一次看到八目鳗,读了那生态解说时,就忽然发现,我的前世是这个。’山鲁佐德说。‘因为,我有清楚的记忆。在水底吸附在石头上,混在水草里摇摇摆摆,眺望着通过上面的肥美鳟鱼,这样的记忆。’(《山鲁佐德》)“因为妻子是以骑乘的姿势在上面,因此木野一打开房门,就和她面对面了。看得见她形状美好的乳房正上下大大的地晃动着。他那时三十九岁,妻子三十五岁。没有小孩。木野低下头,关上卧室的门,肩上扛着装满一星期份换洗衣服的旅行袋就那样走出家门,没有再回去过。”(《木野》)妻子音让人想起《挪威的森林》里同样早逝的直子,而《驾驶我的车》未尝不可与岩井俊二的《情书》对比,后者的真正灵感来源恰恰是《挪威的森林》。经由“八目鳗”的隐喻,音对于《万尼亚舅舅》的朗诵和她在整部戏中的支配性力量,滨口塑造的不再是一个男性中心主义思维下的女性,而是一个从美好男性中索取生命能量,又坚持着自我对生活的理解,不去屈服和谄媚于男性欲望的角色。滨口龙介通过这一角色,乃至其前作《夜以继日》《欢乐时光》想要表现的,恐怕是女性比男性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更难以用文字解读却真实存在的灵性空间。为什么说滨口龙介是今天最适合改编村上春树的导演?因为他继承了村上小说的现代感,又通过巧妙的剧作结构、丰富的对话,乃至他对人物关系精确的把握,尽可能冲淡了村上原著常会有的过度干净和无害的感觉。村上很懂都市中产和文艺男女的心理状态,但因为他笔下人群的氛围常常是轻飘飘的、虚无的、短暂热烈与持续无力并存的,所以小说家书写这类型的人群,稍有不慎,就容易写得虚弱和自恋,给予读者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不适感。干净,是村上小说的优点,也是局限。即便是《烧仓房》这部底色残酷的小说,村上处理得也很干净,他恪守着留白和朦胧的美学,字里行间弥漫着爵士乐、鸡尾酒和咖啡豆的气息。相比之下,滨口龙介聪明地弱化了原著的中产感和男性凝视,回避了阶级与性别的非议,他不但升华了村上原著的主旨,而且精准地呈现出契诃夫对生活意义的讨论。他所呈现的不是苦咖啡似的恋爱关系,也不是男性凝视下的符号化女性形象,他所要表现的是生活中宛如谜语的存在,是那些不能用理论和道德填满的人性沟壑。在《驾驶我的车》中,我很喜欢这样一段台词,这段台词,概括了滨口龙介想要传递的内容,他借男二号之口说:“即使你认为你很了解某个人,即使你深深地爱着他,你也不能完全了解那个人的内心,你只会感到受伤。但是如果你付出足够的努力,你应该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忠于我们的内心,并以一种有能力的方式去接受。如果你真的想了解某个人,那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先正视和深刻地审视自己。”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23/2021 • 32 minutes, 27 seconds 和李冬梅聊女性电影和自我表达|席地而坐Vol.39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是出自海子的《日记》里的诗句,探讨了大我和小我之间的问题。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就邀请了电影导演、编剧李冬梅,和我们一起讨论女性电影和自我表达的问题。李冬梅是一位女性电影创作者,但她并不主动用女性主义来框定自己,她曾执导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阳光照在草上》,并获第44届哥德堡国际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费穆荣誉最佳影片。但在荣誉之下,李冬梅是一个很低调的人,除了电影宣发期间,她几乎不怎么出现在公共舆论场域。在本期播客中,我们会先从《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说起。李冬梅说,这是她自己送给童年的一个礼物,也是她袒露自己内心最柔软的一部分的尝试。我们谈到了这部电影的缘起、拍摄手法和引起的两极化评价。进而回溯了冬梅老师的创作道路,当一位女性拿起摄影机,她如何在遭遇偏见的环境下鼓起勇气创作。在讨论的下半场,一静和冬梅分享了她们彼此对女性经验的看法。女性经验如何运用于创作,创作最初的动力是什么,以及作者在按照自己的心意拍摄作品后,如何去面对外部世界的反馈、自我怀疑的感受。最后,我们不乏用哥德堡国际电影节对《妈妈和七天的时间》的评语作为结尾:“这部影片提醒了我们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仅被简化为主题的。纯粹的电影,是能够充分地运用电影的所有媒介去表达,其中所谓的 ‘内容’本身是无法被转换为其它的艺术形式的。传奇的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把电影分为信奉画面构成的影片和信奉事实所构成的影片。很少有电影能二者兼顾,通过精美的电影语言和声音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现实中,就像是一次亲身的体验一般。这真的非常了不起。通过坦率的表达和勇敢的极简主义,导演传达出一种充满内省的真实情感,邀请我们所有人在情感上、理智上甚至是本能地去感受它。观众陷入了一个沉浸式的,感性的,沉思般的体验,这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电影艺术所期望的。”【本期主播】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宗城: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李冬梅:《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导演,曾获第44届哥德堡国际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费穆荣誉最佳影片。01:30 拍作者型电影,需不需要考虑观众;05:35 李冬梅谈电影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20:30 私密性的作者表达,能够带来普适性的深度共鸣;25:30 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26:40 李冬梅谈自己的电影创作之路;36:30 一静和冬梅对谈作者的自我怀疑时刻;41:40 痛苦是创作的源泉,一个作者如何与痛苦的感受共存;45:30 去行动,而不是站在原地思虑太多1:08:00 女性主义的魅力在于尊重、平等与创造力,而不是斗争和压制本期配乐:《Gérard Darmon-And The Winner Is》 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朵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13/2021 • 1 hour, 18 minutes, 48 seconds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热点过后的冷思考|席地而坐Vol.38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报道发出后,在中文互联网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讨论。从一片感动,到两极分化的意见。有人赞赏陈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依然进行哲思的实践,有人则批评,认为仰望星空的前提,不应当是忽略了妻子和孩子。也有人关注的不是陈直本人,而是从“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这类型叙事出发,反思此类叙事折射的大众目光,以及它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观点并不相同的朋友,来对谈“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和“复旦保安学微积分”。宗城提到,他认为读者朴素的感动、陈直读海德格尔这件事本身,都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在今天的社会,从大学到许多公司,一方面制定并不公正的规则(或潜规则)垄断了知识和席位,比如对应届生和非应届生极其明显的就业差异化对待,就业中的学历歧视,对一个人(能否发表期刊作品)的学历与身份上的重视、人际网络(师门文化)的重视,正是这样的隔离排斥了农民工等群体接受更多知识,但是另一方面,遇到这种选题,这一制造隔离的群体又加入了感动,而不去想办法改变这种隔离。夏周则提到,区分感动的人群是讨论的关键。知识精英高高在上的感动,和读者出于善意的朴素感动,并不能混为一谈。以及,如果从性别议题切入这件事情,当人们在讨论陈直钻研哲学,却忽略了妻子和孩子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分歧?而当我们谈论这一议题,有多少人关心着宏大表述,却忽略了具体个人,农民工的具体生存困境,是否只有靠“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这样的叙事,才能被托举出来,但对于真实的浪漫化处理,会否有引起舆论反噬的风险?在这期对谈,肖瑶和一静从记录者的实际操作出发,反思了“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复旦保安学微积分”叙事背后的重复问题。对比《人物》的同类型报道《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为什么同样的主题,前者引起一片争议,后者收获的是感动和肯定?对于记者来说,又该如何在呈现普通人生活困境的同时,避免走入猎奇,或者符号化的叙事?本期节目,我们就围绕这些议题,展开“热点过后的冷思考”。【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一静:纪录片打工人,电影发烧友肖瑶:职业记者,隐藏小说写作者01:00 农民工等工人群体当代的知识生产系统排斥,后者却又加入了对“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的感动03:04 去真正关心身边的普通人,而不是停留在自我圈子的自说自话09:48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报道为什么会引起现象级的传播21:25 媒介为什么热衷于生产“北大高材生养猪”“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复旦保安学微积分”这类型的叙事24:50 肖瑶在这篇报道里读到一种存在主义的气质35:55 对比分析:《人物》报道:《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38:59 采访者把被采访者的话改写成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需要注意什么40:00 非虚构故事体为什么流行第一人称叙述45:30 打工人思索哲学问题是否有意义本就是伪命题58:30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的性别议题讨论:被忽略的妻子与更复杂的情境配乐:林生祥《动物园》《远行》《他坐在哪里》 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2/6/2021 • 1 hour, 7 minutes, 44 seconds 对谈蒋能杰:现实就在那里,你不能无视它|席地而坐Vol.37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了电影、纪录片导演蒋能杰,从他的实践出发,来探讨电影、纪录片与公共议题之间的关系。蒋导是一位性情直率的创作者,和许多爱说套话、场面话的作者不同,面对我们的提问,蒋导并不回避,而是很认真地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创作经验。在这次分享中,蒋导既谈到了他的电影《矮婆》坎坷的创作经历,也回顾了《矿民、马夫、尘肺病》,以及留守儿童、尘肺病人所要面临的具体困境。他说,愤怒激起他创作,但他的影像又是高度节制、冷静,乃至删除了很多煽情配乐的。在对谈下半部分,蒋导“把记录作为方法”,与我们一起探讨艺术表达与公共议题的关系。现实比影像更残酷,但现实就在那儿,你不能无视它。讨论最后,我们探讨了在结构性的困局之下,能给予留守儿童哪些具体的帮助。【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肖瑶:职业记者,隐藏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蒋能杰:电影、纪录片导演,代表作《矿民、马夫、尘肺病》《矮婆》等05:30《矮婆》从拍摄到上映所经历的波折08:24 拍纪录片和剧情片的过程有什么不同14:17 肖瑶分享尘肺病家庭所面对的处境18:17 乡村教育氛围也身尚平的趋势25:19 蒋能杰聊《矿民、马夫、尘肺病》30:19 尘肺病对人的身体会造成哪些具体的损伤36:38 愤怒让我去创作,影像需要冷静的视角45:10 新人拍摄纪录片,会遇到哪些挑战49:10 蒋能杰回顾《矿民、马夫、尘肺病》免费放出资源所引起的讨论54:04 在结构性的困局之下,能给予留守儿童哪些具体的帮助片头曲:The Weavers《Sixteen Tons》片尾曲:林生祥等《扬蝶仔,飞过来》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视觉:朵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1/26/2021 • 1 hour, 16 minutes, 44 seconds 找回属于普通人的尊严:细谈李沧东的电影和文学|席地而坐Vol.36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和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工作室编辑周昀、韩国文化专门账号GoodbyeLibrary创始人叶梦瑶一起,以李沧东的小说集《鹿川有许多粪》为契机,对谈李沧东的电影和文学。金基德曾说:“在韩国,我是第三号人物,姜帝圭排第二,李沧东排第一。”这虽是个人之见,却可见李沧东在同行中的影响力。在韩国,李沧东以富有人文关怀的诗意电影闻名业界,而在很多影迷心目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平民导演。2019年,李沧东的《燃烧》就曾得到戛纳电影节场刊评分最高的肯定。在成为导演之前,李沧东是一位小说家,他的小说集《烧纸》和《鹿川有许多粪》创作于1980/1990年代,近两年先后被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工作室引入中国。李沧东曾自谦道,自己写小说并不够好。显然,作为小说家的李沧东,在成就上并不如作为电影导演的他出色。但李沧东的小说仍然值得一读,即便过去了三十年,以严肃的艺术标准看待,《鹿川有许多粪》《关于命运》《天灯》,以及李沧东处女作《烧纸》的同名短篇和《火与灰》,都是构思精巧、值得细品的小说。在李沧东的作品里贯穿着一个主题:没有一个劳动者理所应当被牺牲。一个社会,有人关注辉煌和成就,但总有人要倾听尘土、废墟和碎石。艺术不是营造幻梦、加速遗忘,艺术应当有底气直面现实、刺穿幻梦。更重要的是,保有你的勇气和愤怒,在许多时候,这比才华更重要。如今,当宏大叙事被消解,个体生活浮沉在破碎之网,创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探寻,更显得弥足珍贵。在电影《诗》里,老妇人美子在承载了生命苦难的河流上行舟,却没有改变她对诗的热爱。哪怕生活普通如尘埃,她依然可以看见天空,寻找属于自己的明星。李沧东书写独自写诗的妇女,他的作品何尝不是一首首生命之诗。《万尼亚舅舅》里,契诃夫写道:“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方长,还有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而李沧东的作品反反复复其实传递着一个信念——不要那么快放弃你的生活。不要轻而易举,把你的热爱缴械于麻木和平庸。【本期主播】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周昀: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工作室编辑叶梦瑶:出版社编辑,韩国文化专门账号GoodbyeLibrary创始人01:30 比站在鸡蛋一边更困难的是,我们如何区分谁才是真正的鸡蛋04:58 李沧东的小说的主题,以及它为何值得阅读10:30 李沧东关注人在历史中如何被塑造,个体被改造乃至异化的过程12:46 作为一个重要的隐喻,“粪便”在李沧东的小说里意味着什么21:30 重的生活是否一定比轻的生活高贵?如何看待满口远方却无法生活自理的人?24:20 同样是在呈现愤怒和社会议题,《燃烧》和《鹿川有许多粪》的聚焦点有什么不同?29:30 “过去的大学生从事运动,现在的大学生搞传销”34:40 如何理解李沧东作品中表现的“大饥饿”40:01 对李沧东小说形式、小说母题的深入讨论50:00 小说表达和电影表达各自的优缺点53:20 李沧东的电影为何具有文学性?镜头语言的象征、隐喻和诗化56:03 除了李沧东之外,韩国值得阅读的优秀作家本期配乐:李宰镇《去过去的火车》Rainbow《Catch The Rainbow》文案:宗城校对:渠源、宗城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1/20/2021 • 1 hour, 24 minutes, 21 seconds 从影视剧到明星八卦,从旁观他人的悲欢离合到自己的亲密关系,爱情作为一个无孔不入的话题,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关于亲密关系的讨论有很多,我们对于爱情仍旧知之甚少。我们能同情爱玛·包法利的遭遇,却无法理解身边女孩的“恋爱脑”,更无法容忍亲密关系中的欺骗与背叛。这似乎表明,即便文艺影视作品拓宽了我们对爱情的理解,以及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害怕被爱情伤害。我们被各种理论环绕,不知道该如何放置自己的感情,又能否给自己的疑惑找到完美的回答。我们总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主动维护关系是示弱的表现吗?在女性主义思潮高涨的当下,该如何看待“恋爱脑”的行为?追求“浪漫爱”和自我实现的边界又在哪里?本期节目,我们从近日热播的综艺《再见爱人》说起,谈论了婚恋综艺受欢迎的原因,复盘了各自看待《再见爱人》的感受。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引起持续性讨论,是因为它撕开了浪漫爱的面纱,揭示了亲密关系的矛盾,两性误解、隔阂,互相折磨和痛苦的背后,隐藏着异性恋婚姻中的性别不平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聊到了今年同样火热的,由伯格曼改编的《婚姻场景》和《俗女养成记》。下半场我们从影视综艺回归到自身,谈论了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困惑,包括“拷问”男主播,男性相比女性是否更不需要亲密关系,当爱情不作为男性自我实现的标准,他们将感情又放置在什么位置。通过这场聊天,我们再次意识到自己是亲密关系中的文盲,但仍愿意怀着对爱情的谦卑之心,好好珍惜身边人。【本期主播】夏周:一个偶尔写些字的家伙宗城:人类观察员一静:纪录片打工人、电影发烧友02:50 从《心动的信号》到《再见爱人》,为什么现在观众那么爱看婚恋节目? 04:40 现在很多人看婚恋节目是在“补课”11:54 主动“示好”和维护关系,不一定代表妥协和示弱18:25 莫拉维亚的《鄙视》表面是讲妻子不爱自己,实际上关心的却是尊严19:00 女权主义可以包容“恋爱脑”的女性吗?22:00 “远离男人,不然会变得不幸”是无法找到平等的亲密关系的无奈之举30:00 对于很多男性来说,亲密关系只是锦上添花的角色吗?34:28《再见爱人》揭开了亲密关系的遮羞布,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37:31《婚姻场景》里的爱情其实已经好过了很多东亚的婚姻39:05 新版《婚姻场景》 的妻子就像包法利夫人49:22 “独立” “自由”已经成了逃避的幌子56:11 脆弱并一定是一种缺点58:05 对文艺作品、婚恋综艺的反思,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爱吗?配乐: CMJ《萤火之森》文案:夏周剪辑:小琦视觉:朵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1/11/2021 • 1 hour, 26 minutes, 42 seconds 重读张爱玲:所谓堕落,不过是人生的常态 | 席地而坐Vol.34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E播客的主播瑞瑞一起,从许鞍华改编《第一炉香》说起,来讨论张爱玲的作品为什么是电影改编的黑洞——何以文笔惊艳世人的张爱玲原著,在改编成影视剧后却总是差点意思,很少像《教父》《驾驶我的车》那样,能够做到超越原著?在讨论的第一部分,我们会交换彼此对《第一炉香》的看法,许鞍华所表达的爱,究竟是什么?《第一炉香》拍摄香港的故事,却为什么那么不像香港?观众对电影的打分是否有冲动评价的成分?如果从讽刺喜剧或女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第一炉香》又是否是一部成立的作品?在讨论的第二部分,我们谈到了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女性。从葛薇龙、梁太太,到曹七巧、银娣,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究竟是走向堕落,还是从封建主义到现代性的常态?曹七巧是否是葛薇龙与梁太太的一个混种,我们又如何理解许子东所说的,《第一炉香》是一个家庭青楼化的故事?或许,许鞍华《第一炉香》的问题并不是不忠实于张爱玲,而是没有把黑色喜剧进行地彻底,一边想做讽刺剧,一边又被张爱玲的原文本束缚,有些三四不靠,这是我不认为《第一炉香》是烂片,但又感到它达不到杰出电影的原因。其实要说还原《第一炉香》气质的,《血观音》已经做到了,虽不是改编,但内核是一致的,奇情怪诞,鬼气森森,道德不是这些作品的第一性,它们更关心人世的骇丽无偿与众生皆无法幸免的堕落。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其实是西欧荒诞小说、奇情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鸳鸯蝴蝶派杂交的产物。有意思的是,《血观音》导演要演员都要读一遍《第一炉香》。许鞍华明显是左翼的拍法,更关心讽刺、阶层、性别和权力结构。王安忆改的剧本也受左翼思想影响。它也是一种玩法,玩得好会很有意思。但她们还是照搬了很多原著的对话,不敢大改,可是张爱玲的小说气质跟左翼是不调和的。对于张爱玲的小说,要么完全遵从,要么大改,没有第三条路。《第一炉香》我觉得不够好的地方就是它妥协了,它又想讽刺,又不敢大改。它一部冒犯的、有意思的电影,但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张爱玲原文本气质与许鞍华的讽刺剧)的拉扯下显得“怪”,“怪”是我对它的感觉,这个怪不一定是坏,它至少不会让你太舒服,它可能是许鞍华这些年玩得最飞的电影,至于这部电影的生命力,就交由时间检验吧。【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本期嘉宾】瑞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编辑,E播客主播05:30 许鞍华改编《第一炉香》的问题不在于不忠实于原著,而是颠覆得不够彻底?08:30 冒犯了观众,就是一部好电影吗?10:40 许鞍华版《第一炉香》拍的是香港,却为什么这么不香港?14:50《第一炉香》毁在了营销吗?15:56 春夏比马思纯更适合葛薇龙的角色?25:00 针对许鞍华版《第一炉香》的镜头语言分析40:00 对张爱玲原著《第一炉香》的文本细读:葛薇龙和乔琪乔是香港的化身44:00 葛薇龙的选择是一种堕落吗?44:55 健康和平等的爱才是幸福者的特权,不幸的复杂的爱才是人生常态53:22《金锁记》是《第一炉香》的进阶版?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女性1:12:13 张爱玲的作品为什么很难被改编?1:12:40 《血观音》是真正继承了《第一炉香》气质的作品【本期配乐】Rest《Grace》现象师《水母》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朵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1/2/2021 • 1 hour, 20 minutes, 46 seconds 新的一期,我们邀请青年学者李典峰、耿游子民,分享他们在北大做游戏研究的体验。什么是游戏?电子游戏跟传统游戏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在北大做游戏研究,需要去做什么,又会遇到哪些现实的困境?本期,典峰和耿游会从他们为什么做游戏研究说起,谈到游戏本身值得研究的内容、游戏的学科化建设、游戏在今天遭遇的污名化。我们也会讨论《失控玩家》这部游戏化电影,将它与《头号玩家》《黑镜》等电影做对比,讨论电影领域出现的“游戏化”趋势。游戏如何影响我们的当代生活?在今天,资本主义如何通过控制“眼球”,来维护它的统治?在讨论的下半场,我们会讨论游戏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打游戏成瘾会让青少年荒废学业,但是游戏对青少年只有副作用吗?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又有哪些?如果游戏潮流不可避免,我们今天看游戏或许就像20世纪的人看科幻小说,那么游戏该如何与儿童教育、青年教育更好地共生?讨论最后,典峰和耿游也跟我们分享了国内游戏研究的代表著作、值得关注的学者,以及一些他们平时喜欢玩的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并非洪水猛兽,它是一场当代的叙事革命,倘若我们能以平常心对待,我们或许能开启一个更丰富的想象力世界。(由于音质不慎受损,本期音频或存在部分噪音,敬请见谅)【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李典峰: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电子竞技与游戏素养。耿游子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游戏文化与游戏史。04:34 典峰和耿游在北大做游戏研究的契机08:30 什么是游戏,电子游戏具体又是什么?17:30《黑镜·圣诞特辑》的深刻之处20:46《头号玩家》是硅谷程序员的爽文24:40 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在今天已不那么分明35:30 游戏行为失控与游戏上瘾50:30 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有哪些?1:03:50 资本主义大厂又是如何利用电子游戏来控制人的时间?1:11:15 国内在寓教于乐上做得比较好的游戏1:23:26 游戏最终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未来?文案:宗城剪辑:佳艺视觉:朵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0/26/2021 • 1 hour, 34 minutes, 11 seconds 从《素食者》到《再见爱人》:谁在围猎婚姻中的女性?|席地而坐Vol.32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宗城和夏周从最近阅读的小说《素食者》出发,围绕《素食者》展开文本细读,同时结合近来看到的几部文艺作品,来讨论婚恋之中女性的细腻心境。在《素食者》中,作家韩江书写了一个渴望成为树的女人,她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一棵树,而是在目睹来自家人、社会,乃至自己的暴力后,在持续的梦魇中,她渴望成为一株植物。韩江展现了一段灵性的阅读体验,也让人们感受到女性在某些情境,所会遭遇到的窒息般的体验。正是这种阅读体验,让我们想到最近在看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这档观察类综艺,可谓中年婚姻生活的大解剖,可它不是以那种猎奇的、刻薄的视角,而是以理解的、坦诚的目光去呈现。本期节目,我们也会通过《素食者》,谈到作家韩江的创作母题,以及对她产生深刻影响的光州事件。在对《素食者》的探讨中,我们将对比《你的夏天还好吗》《82年生的金智英》《给贤男哥的信》等作品,展现韩国女性作家笔下不同的文学世界。【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02:40《素食者》与《再见爱人》中呈现的婚姻紧张关系04:30《素食者》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10:30 在《素食者》中,男性迷恋怎样的女人,又恐惧怎样的女人13:00 国产文艺作品为什么盛产和解叙事21:00 韩江的写作母题:女性记忆、个体痛苦、反抗暴力,与人如何面对自身的残酷22:42 宗城科普光州运动34:20 夏周对比《素食者》和《82年生的金智英》38:00 从韩江到金爱烂,韩国小说对性别议题的呈现其实非常丰富41:40 金爱烂的小说如何营造一种亲切感和扎心感48:00 比反抗外部暴力更难的,是面对自身的暴力片头曲:Young And Beautiful片尾曲:I Am Woman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0/18/2021 • 52 minutes, 55 seconds 我们如何看待“二手生活”? | 席地而坐Vol.31 什么是二手生活?我们是否在过二手生活?今天,我们邀请了夏周的朋友小周,来一起聊聊“二手生活”这个话题。通过中介呈现的生活,就是二手生活。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中提到过她对“二手生活”的理解:“轻易听信别人告诉你的,让禁忌阻碍你的视野,给自己定下条条框框,过约定俗成的生活。”无独有偶,《界面文化》在聊二手生活时提出:二手生活“大意指一种被他人经验填满,自我经验愈渐单一的生活”。本期,我们会和小周一起,从不同角度梳理彼此对二手生活与一手生活的理解,包括二手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维和生活习性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在二元的斥责或肯定的立场之外,关于二手生活的其他角度。当二手生活成为现代人的常态,反思二手生活变得必要,但是也需要看到,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摆脱二手生活的原因。或许他尝试摆脱,又回归了二手生活,是因为他无法承受那种孤独,他已经丧失了处理一手生活的能力。夏周和小周也会聊到,在当代退出二手生活会有什么后果需要承受?以及,前现代就是一手生活吗?是不是只有我们不曾体会的生活才是一手生活?这种对一手生活的推崇是否也有值得警惕的东西?行文最后,不妨用伊恩·麦克尤恩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你要知道,你的头脑,你的内心,不是酒店的厨房,可以把里面的东西像旧罐头一样扔掉。它更像是一条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流动和变化。你无法矫治一条河流。”【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 【本期嘉宾】小周:一个喜欢睡觉,发呆与闲逛的人03:20 什么是二手生活?二手生活摧毁了生活的真实性吗11:00 小周谈一手生活与二手生活的区别12:00 二手生活会加速我们思维的懒惰吗15:16 当代人的旅游、饮食和选书为什么会依赖“推荐”22:30 人们看二手推荐是为了得到教育和指导,还是对于一种速成路径的渴望24:50 我们越来越怕浪费时间了35:00 今天越来越多人不再相信浪漫爱了吗45:22 前现代的一手生活真的普遍吗47:18 过一手生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吗54:00 由二手生活联想到阅读中的“金句迷恋”现象1:10:48 短视频加剧了内卷吗配乐:Molly Nilsson《Blinded by the Night》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设计:朵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10/10/2021 • 1 hour, 13 minutes, 47 seconds 对谈张向荣:王莽和西汉儒学发展简史|席地而坐Vol.30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邀请新锐作家、书评人张向荣,来跟我们一起对谈他的新书《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有人调侃说,他是一位穿越者,甚至是一位西汉末年的社会主义者。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渴望建立儒家天下秩序的复古主义者。在王莽的身上有诸多标签,可是真实的王莽却模糊在历史的烟雾中,长久以来,王莽和他的时代都很少被关注,而是在史书中被寥寥几笔带过,仿佛那只是一段乏善可陈的混乱期。但是在《祥瑞》中,作者以秦汉儒学和经学的发展脉络出发,把王莽作为西汉儒家发展到极端的一种产物,条缕清晰地勾勒出了王莽和西汉儒家的发展进程。这本身表面上是一本王莽的传记,其实是以王莽为故事载体,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介绍了西汉儒学的发展历史,同时去除种种标签,尽可能公允地去看待王莽及其政治遗产。它不是翻案之书,也不是单纯的历史故事,而是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在专业和可读性中找到平衡点,去进行历史写作。本期,张向荣就从汉代儒学发展、外戚干政、王莽建政、覆灭原因、东汉对王莽政治遗产的“扬弃”等角度,跟我们深入浅出地聊聊王莽及其背后的故事。在本期播客,张向荣也会与宗城聊到他的写作历程、参考书目、书出版后的感受,以及他未来的写作计划。【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席地而坐发起者【本期嘉宾】张向荣:作家、书评人,《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作者04:31 为什么张向荣有一个外号叫“大白”?07:30 张向荣为什么决定写《祥瑞》这本书?18:30 王莽背后的西汉儒学发展脉络30:39 王莽政策的儒学依据38:10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47:11 王莽的房为什么那么快就“塌”了?55:30 王莽的儒家乌托邦理想,为什么反而助长了秦制?1:14:03 东汉吸取了王莽覆灭的哪些历史教训?1:23:50《祥瑞》写作时的参考书目1:26:40 “历史非虚构”为什么会走红1:40:10 张向荣未来的写作计划音乐:片头曲:赵季平《秦颂》(The Emperor’s Song)片尾曲:If I Have To Go文案:宗城剪辑:赖勇设计:朵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9/29/2021 • 1 hour, 44 minutes, 46 seconds 对谈陈灼、双翅目:莱姆是怎样一位宝藏作家?|席地而坐Vol.29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作家双翅目、译者陈灼,来一同对谈科幻文学界的“尤达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在科幻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位科幻小说家,莱姆是当仁不让的得主。”作为传世经典《索拉里斯星》的作家,莱姆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也是一位精湛的思想家、评论家、技术专家,乃至波兰宇航学会创始人。莱姆精通技术,却旗帜鲜明地反对技术统治论;他嘲讽人类,但又是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作为一个在天主教的氛围下长大的犹太人,莱姆是无神论者,可他的神学积累又远超一般小说家。如果要用一个准确的称谓形容他,那么莱姆更像是一位博物学家,如果说博尔赫斯是朝向人类过去的知识去写作,那么莱姆就是一位面向未来的作家,但是在他对进步技术和未来世界的探索中,又藏匿着他对现世与人性百感交集的回望。今年是莱姆诞辰100周年,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被誉为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科幻小说家。但与此同时,国内关于莱姆的专题研究却少之又少,很多人了解他,他又好像始终在烟雾中。借用陈灼老师的比喻:“我们看莱姆,就像《索拉里斯星》里的人类在看这颗星球。”本期,我们就一同飞向太空,来探寻可以接近,但不可抵达的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本期嘉宾】 双翅目:科幻作家,著有《公鸡王子》《猞猁学派》,作品曾入围理想国文学奖陈灼:译者,翻译有莱姆《惨败》、菲利普·迪克《流吧!我的眼泪》、传记《神圣入侵》等06:12 陈灼为什么会挑选《惨败》来翻译08:55《惨败》表达了莱姆怎样的思想和心境13:07 双翅目谈《惨败》:莱姆在我心目中更高大了20:20 莱姆在国内拥趸众多,关于莱姆的中国研究却还远远不够22:20 陈灼谈《机器人大师》:表现了莱姆精妙的讽刺26:10 双翅目谈莱姆创作的多样性:他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作家31:42 美国科幻作家里,莱姆最欣赏菲利普·迪克和厄休拉·勒古恩35:10 莱姆不只是一位科幻作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评论家和前沿命题探索者38:40 对比莱姆和博尔赫斯43:00 陈灼和双翅目分享他们印象最深刻的莱姆作品56:00 除了莱姆,还有哪些东欧科幻作家值得阅读【本期书单】莱姆:《惨败》《索拉里斯星》《机器人大师》《其主之声》《完美的真空》《无敌号》《技术大全》《莱姆狂想曲》菲利普·迪克:《尤比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布尔加科夫:《不祥的蛋》斯特鲁·伽茨基:《路边野餐》卡雷尔·恰佩克:《流星》《鲵鱼之乱》《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剪辑 | 朱丽婷文案 | 宗城视觉 | 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9/21/2021 • 1 hour, 6 minutes, 21 seconds 对谈陈飞樾、李雅伦:公共空间如何塑造我们的精神生活?|席地而坐Vol.28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设计师,沙丘研究所主理人陈飞樾、李雅伦,从童年居住的公共空间出发,对谈公共空间的不同形态,以及在今天,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更需要线下的交流?不久前,飞樾和雅伦邀请朋友,创作了一本名为《异样的怀乡》的小集子,他们描绘了彼此童年时家的空间形态,又以虚构或非虚构的形式,展开了各自对于城市空间的观察。飞樾和雅伦也在为《读库》公众号撰写的文章中,专门研究了巴黎城区的改造案例,以此来梳理城市空间对于人的社会行动、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在本期讨论中,我们将结合北京城市的改造,以及自身对于公共空间的观察,一起来谈谈国内城市正在经历的士绅化、折叠化倾向,以及其背后潜藏的平民生活危机。我们也会聊到论坛文化,从互联网早期的论坛,到如今的短视频模式,网络公共空间的变化,对公共议题的讨论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反智主义”这一流行的表述,又能多大程度涵盖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所遮蔽的又有哪些?【本期主播】赵一静:青年纪录片打工人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陈飞樾、李雅伦:设计师,沙丘研究所主理人07:45 为什么想要去描述童年居住的空间19:56 写作者、影像从业者、设计师在回忆空间时有什么不同?40:00 童年的消逝伴随着公共空间的改变52:00 飞樾和雅伦分享设计行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1:04:05 为什么想要做沙丘研究所1:10:30 反智主义并非互联网的新现象1:14:00 互联网论坛的大众化及其利弊:以虎扑为案例1:19:30 互联网为何从去中心化走向中心化1:20:10 宗城分享自己对公共空间的观察1:27:00 线下交流与线上交流的区别1:50:00 彼此的书单分享【本期书单】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加缪《第一个人》费里尼《费里尼回忆录》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秦晖《传统十论》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文案:宗城剪辑:佳艺配乐:Older(Sasha Alex Sloan)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9/16/2021 • 2 hours, 33 seconds 《海边的房间》:不够幸福就是边缘吗?|席地而坐Vol.27 “时间的玫瑰”是席地而坐的一个栏目,每一期我们将围绕一本书,来分享彼此的感受,延伸出对作家及其他作品的讨论。今天要细读的,是台湾作家黄丽群的小说《海边的房间》。 黄丽群出生于中国台湾,《海边的房间》是她用真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华语小说之一。此前,她以笔名九九写了《跌倒的小绿人》《八花九裂》等书,先后获得时报短篇小说评审奖,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和首奖。黄丽群认为从希腊悲剧到至今,所有伟大、经典的文学作品,追问的事情都是相似的。《海边的房间》里的主人公虽忍受着各自的生活,也都绕不开爱和欲望的网。本期节目,我们围绕着《海边的房间》展开了一次多谈。聚焦小人物的小说有很多,黄丽群的小说有何独特之处?《海边的房间》写的不过是普通人的生活,为何布满了阴森之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文字中渗透的凉气,精巧的布局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当这些人都在各自的困境中挣扎,郁郁不得志时,我们可以用“边缘人”来定义黄丽群笔下的人物吗?黄丽群为何对命运的偶然性如此着迷?她写的城市小说有何独到之处,又有哪些局限性?柯裕棻对黄丽群的评价或许是最为精准的概括。她说:“多数的人会避开事实,尽量忘掉生冷粗糙的世界;有些人会阴狠疯狂地乱刀砍杀;有些人会滥情洒狗血;能够细细将可怖的人世剖开来,既让人看见那阴暗猥琐,又让人赞叹刀法精准漂亮,就是真才气了。”“她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而下。读的人回过神来,重新整饬,自然有自己的一番了悟。那时,这朵谜一样惘然幽异的奇花异草,就在读者的心里盛开蔓延了。”(收听提示:音频有剧透,读完再听效果更好)【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家伙00:30 海边的房间并不浪漫,而是像一个监狱06:10《海边的房间》与《洛丽塔》的隐秘关联10:28 独居女性的性焦虑与孤独15:20 不够幸福就是边缘吗18:21 “普通的人会碰到逼着他们不普通的命运或事情”22:27:这部小说写的是自欺欺人的人24:00:在这个世界,没有一点自欺欺人和精神分裂,你很难安稳地活下去30:30:黄丽群写的城市小说有什么独到之处40:00:对谈《海边的房间》写法的局限性45:00:一个取景框式的故事能成就一位作家,也会限制一位作家【本期书目】黄丽群 《海边的房间》朱天文 《荒人手记》胡淑雯 《浮血猫》林奕含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纳博科夫 《洛丽塔》文案:夏周、宗城剪辑:赖勇音乐:片头曲:Perfect Day(Lou Reed Cover)片尾曲:Perfect Day(Lou Reed Cover)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9/6/2021 • 50 minutes, 21 seconds 在穷人住不起的地方,城市的干净是可疑的 | 席地而坐Vol.26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和好友鑫培一起,围绕教育培训、青年空间、社区生活等公共议题,展开了一场尊重彼此差异的讨论。随着国家对课外教育机构的整治,教育培训的话题,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刀切取缔教培机构,是否能给学生减负?这一轮运动式治理,对于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又会如何?鑫培从自己的补课经验出发,谈了谈他对教培机构的看法。宗城和夏周则抛出问题,运动式整改有哪些利弊?这一政策是否真的可以减缓家长和孩子的压力,让他们从教育内卷的焦虑中挣脱出来?这些私人化的观点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诉求,也不能呈现出教培改革背后所有人的生存状态,却证明了“补课”并非是铁板一块,教育资源、学习的意愿、家庭的经济条件、个人的性格可以让不同的个体对补课有不同的理解。讲述个体的记忆也并非是对教培整改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想要关照冰冷的政策下,一个个具体的人。或许,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教育也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突然崩塌的一环。在这次播客中,我们分享个体的补课记忆,提供对教育培训的不同看法,这种尝试,并非是对政策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希望讨论,那些不能被二元对立的叙事涵盖的东西。在冰冷的政策下,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差异。讨论的第二部分,我们谈到了公共空间和社区生活。鑫培聊到了自己co-living的生活体验,以及706、定海桥、闲下来合作社等青年空间。在定海桥的经历更让人难忘,例如某一次人们在棚户区里讨论人类学为主题的活动,周围还能出传来邻居炒菜和刷锅子的声音,背后就是现代化的高楼。相比定海桥,闲下来合作社和社区居民的互动性更高,小区里的学生、老人、钟点工阿姨有时都会参与相应的活动。不过很多青年空间组织的活动虽然让很多青年人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予他们谈论公共议题的空间,但这种讨论也很容易变成同温层的喊话。例如,鑫培谈到自己参加的一场活动,都是未婚未育的高学历精英在谈论学区房和房价,一个原本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就变成了置身事外的高谈阔论,与真正的生活产生了割裂。不过,像皮村、“木兰花开”合作社等工人群体参与比重更高的组织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即便排戏剧、写诗歌等活动难以改变现实生活,也并非所有工人都有时间参与公共活动,但仍需要一小部分工人去发声,去分享工人群体关心的话题。对谈最后,我们回到对生活本身的讨论。何为良好生活,生活本身的意义,或许,我们应该爱具体的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意义。这样,“到菜市场去”、“到生活中去”才不是空洞的口号,我们也可以让对话走出同温层,建立起土地和他人更为紧密的连接。【本期主播】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家伙宗城: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陈鑫培:探索艺术治疗的仔04:10 运动式取缔教培机构的利与弊07:50 教培机构被取消,是否能缓解教育资源分化不均20:00 鑫培分享自己的学习和补课经历30:34 社畜生活的下班治愈方式35:03 上海比较有意思的公共空间42:10 对谈定海桥、闲下来等合作社模式44:06 青年空间的交流也可能变成同温层对话61:37 工人群体在公共空间里的发声1:05:45 关怀底层是左翼的政治正确,但没有行动就会沦为精英群体的表演1:10:48 不一定是民众缺乏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而是大环境的限制1:20:10 世界也许不是走向下沉,而是回到常态文案:夏周、宗城剪辑:赖勇、Charlene音乐:片头:《慈城公园交谊舞》片尾:The End of the World相关读物推荐: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日常生活批判》马修·德斯蒙德《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See more
8/30/2021 • 1 hour, 23 minutes, 18 seconds 席地而坐的最新一期,我们邀请到宗城的老朋友、皮村《新工人文学》杂志执行主编,自己本身也是写作者的万华山,来跟我们一起聊聊工人文学、城中村生活、皮村写作小组,以及他今年在山里生活的经历。由于内容过长,我们分两期推送。在舆论场上,山村生活要么被浪漫化为田园牧歌,要么被妖魔化为黑暗底层,万华山这次在山里住了半年,他想说说自己眼中真实的山村生活。在去山中生活之前,万华山也曾在皮村待过很长时间。皮村是北京一处著名的城中村,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这里一片小镇图景,烟火气息十足。同一个北京,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从三里屯、国贸到皮村,你会感叹北京这座大都市的折叠景观。本期播客也算是宗城和万华山的老友重逢。他们探讨文学,谈论生活,畅聊996、内卷等公共话题。在今天,写作者如何在向内和向外中求得平衡,一个并非富家子弟、文艺世家出身的作者,又如何在繁重肉身的疲惫下,举头望见文学的微光?这不是一期提供“答案”的播客,但在这里,我们会听到写作者在劳动与创作中的冷暖自知。【本期主播】宗城:“席地而坐”发起者,业余写写小说和评论【本期嘉宾】万华山:小说和非虚构写作者,皮村《新工人文学》杂志执行主编05:39 为什么决定去山里07:29 去浪漫化后的山中生活?万华山分享山中生活背后的不易09:20 在工厂打工时的肉身煎熬10:06 宗城写作生活的艰难与焦虑12:00 迷茫、无意义感、缺乏激情——乡村生活与996的相似性13:51 写作者如何平衡工作与创作15:21 宗城与万华山聊类型小说17:15 华山在山中生活的一些有趣时刻20:06 宗城与万华山交谈非虚构写作26:09 当代生活对寒门写作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32:50 对996亚健康生活的讨论35:17 今天缺乏普通人退出内卷的机制40:00 闲暇和竞争的抉择与代价文案:小术、宗城剪辑:朱丽婷校对:于同配乐:《美丽的梭罗河》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8/23/2021 • 46 minutes, 5 seconds 影视行业,被看到的往往是极少数人,他们携带着重磅作品、桃色新闻、流量话题,成为国民议论的焦点。但在台前幕后,还有千千万万向梦想努力的人,维持住这个行业一天一天的运转。那些并未大红大紫的演员生活是怎样的?非科班毕业,没有流量,要在影视行业打拼,需要面对哪些现实的挑战?两年前,我在北京706听说一位朋友,不顾家人反对,决定去横店做一名群演,这两年来,她的经历萦绕在我心里,她的勇气给予过我鼓励,两年后我终于有机会与她重逢,向她询问这两年发生的事。在这场寒暄之中,她找到两位群演朋友,跟我们一起分享群演生活的趣事。那些时间生出的空白,在久别重逢的话语中一点点补全。三位取名为“无花果”的演员,或许普通,但并不平庸,他们在清早泛着烟火气的晨光里,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不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也没有天纵奇才,但在这里,你能听到一颗颗真挚追求梦想的心,这是属于他们的中国故事。【本期主播】 宗城:“席地而坐”发起人,业余写作者【本期嘉宾】 无花果:并不透露姓名的三位演员03:30 无花果三人进入表演行业的契机09:50 亲戚对自己的期望:当老师,考公务员11:54 刚去横店的时候,并不敢告诉爸妈18:56 最初进入剧组,感受到最大的不适应30:23 国内主要的影视拍摄基地,以及它们的侧重点33:30 影视圈既是暴利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36:14 群演的收入渠道和收入结算方式45:50 在这一行的很多人,不是追梦,而是过日子47:00 在剧组,有点像回到小时候的邻里关系52:40 一直处于自己最喜欢的行业,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1:00:01 剧组夫妻,一部戏就散场的爱情1:10:15 做一个普通演员,有时候像是朝着夕阳奔跑1:14:00 真正见面后有亲切感的演员:黄渤、修庆本期配乐:California Dreaming,The Mamas & the Papas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8/9/2021 • 1 hour, 17 minutes, 1 second 从《觉醒年代》说起,真实的新青年与五四运动|席地而坐Vol.23 如果要评选2021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想必榜上有名。这部讲述新文化运动到建党历史的电视剧,上映之后就引起了社会广大群体的讨论,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张桐饰演的李大钊,以及鲁迅、蔡元培、陈延年、胡适等历史上的人物,都成为观众热议的对象。那么,如果回到历史现场,真实的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开展的?《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关系又有什么变化?在对历史素材的过滤和加工中,《觉醒年代》采用了什么方式来重述历史?后革命年代,创作者又通过什么方式,来缝合改良、革命之间的缝隙?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徐敬轩、韦昭,来跟我们一起对谈“真实与虚构中的《觉醒年代》”。【本期主播】宗城:“席地而坐”发起者,业余写写小说和评论【本期嘉宾】韦昭:中国现代史学、中国新文学研究者徐敬轩: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者02:23 蔡元培不只是一位儒雅长者12:01 蔡元培与左翼的微妙联系18:00《觉醒年代》忽略了《新青年》编辑团队的哪些人21:25《新文化运动》最初是由谁提出的28:18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30:31 鲁迅与新文化运动38:24 陈独秀的思想变迁39:00 陈独秀与胡适的君子之交44:17 五四运动前期,胡适主要在做什么45:30 胡适对于做学问与参与政治活动的看法50:00《觉醒年代》打动人心的原因及其不足52:30 历史剧的难题:后革命年代,如何处理改革与革命1:09:30 胡适与陈延年之死的关系1:30:00 嘉宾各自推荐的历史剧文案:宗城剪辑:小琦校对:Xiao、王甜甜配乐:片头:《Grace,Rest》片尾:谭晶《海阔天青》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8/1/2021 • 1 hour, 42 minutes, 3 seconds 大理、嬉皮士,士绅化运动,在地者和旅游者的差异 | 席地而坐Vol.22 大理是一个常听说的名字。它不仅与南诏、大理古国有关,也是流浪艺术家、社区建设者的聚集地。千禧年初,一批从北上广离开的艺术家来到大理,在苍山洱海边,过上嬉皮士般的生活。当时,大理的房价、租金都很低,生活成本远小于一线城市,加之当地风光秀丽,很快就成了中国有名的艺术城市。大理也是诸多文化的交汇点。多年以前,成吉思汗饮马洱海,为大理带来了乳扇;1890年,法国传教士光若翰深入云南,看见翠绿苍山、橙果飘香,纷纷繁繁的香蕉树在风中摇曳,勤恳劳作的人们,住在绿阴围护的寨子竹楼,光若翰欣喜若狂,以为自己找到了东方的“伊甸园”;从唐宋到明清,中原人民更是数次造访大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汇,结成了大理丰富的文化景观。在大理,旅游业是支柱产业。2017年大理市政府发布数据显示,旅游业创造收入264亿元,占大理市全年GDP的70%。大理的游客们聚集在苍山洱海。百里洱海,水天一色,犹如一面硕大的蓝色镜子镶嵌在地表。站在苍山脚下,抚摸芭蕉樱桃,像是走进了一幅巨大的圆筒壁画,壁画外延是笼罩这个仙境的苍山十九峰,壁画内沿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洱海,以及在洱海边耕作的农民。他们在洱海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现代化的世界里恪守着古老的生存规范。他们在蓝天下种植蔬菜瓜果,有大片大片的水稻,也有玉米、大蒜、红辣椒、宾果儿红提葡萄、剑川红心洋芋。这里的绿色令人安详,驻足于田垄上,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芳香。农民舀了一勺洱海的水,浇灌在蓬勃的绿色之中。别人渴望的生活,就是他们日常的风景,当世界加速走向变幻莫测的裂谷,大理的原住民们过着另一种生活,他们犹如乡土社会的黄昏守夜人,在洱海边从事着自己的劳作。大理能满足人们对悠闲的想象。当北上广的人们忙碌于通勤打卡时,大理人把时间过得很慢,井井有条地打理自己的生活。但就像所有的热门旅游城市一样,大理也没有摆脱被资本腐蚀的境地。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这座城市,一家家房地产商把眼光投向洱海,大理在网络上的热度更甚于省会昆明,它的房价也随之飙升,原本边缘的一个地方在成为热点后,不可避免面临强势资本的进入。那么这一期,我们就来聊聊大理。在旅游、文艺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切入大理?关于大理,有什么被文艺神话叙事所遮蔽的地方?本期播客,夏周和宗城从两次旅住大理的观察出发,来聊一聊“文艺神话之外的大理”。【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评论写作者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家伙02:47 想象中的大理和现实中的大理的区别03:10 在大理挂失身份证要去“全民健身中心”05:33 大理古城技师日常的生活与焦虑10:55 大理市中心在哪里11:27 下关镇为什么改名大理市16:23 在大理长期生活会感到厌倦吗23:00 大理的文艺神话是如何构建的24:30 文艺作品里的大理27:30 大理曾是地下摇滚的天堂35:51 喜洲、大理古城和双廊古镇的差异44:30 在大理比较值得去的地方49:30 城市士绅化挤压了贫民的生存空间【文案】宗城【剪辑】佳艺【音乐】Belle & Sebastian《Little Lou, Ugly Jack, Prophet John》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7/21/2021 • 51 minutes, 43 seconds 香港文学,南洋写作,与当代写作者的处境|席地而坐Vol.21 华洋杂处、新旧交汇,香港社会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城市文学形态。作为中国最早接受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城市之一,香港的文学作品往往雅俗并举;强势的外来文化遇上深厚的乡土传统,呈现出方言与国语、乡土与现代的杂糅;而作为一座“身份未明的城市”,身份问题上的痛苦和迷惘贯穿文本之中,“本土意识”和“身份认同”成为香港作家们不懈追寻的话题。本期席地而坐,我们邀请到了两位青年作家,一起来聊聊自己认知中的香港文学。程皎旸的小说集《危险动物》正是基于香港这座城市展开,生活其中的日子里,香港的空间给了她哪些创作灵感?作为一名潮汕人,陈润庭也分享了自己对香港人事的感知、香港文学的启蒙与自己的相关创作。从金庸、张爱玲、刘以鬯,到西西、钟晓阳、李碧华、黄碧云、亦舒,作家们是如何书写香港的?我们如何去理解他们笔下的“香港性”?这种香港性,是否与“上海性”有着某种互嵌与互文?香港文学,或许是当代城市书写极具代表性的一例缩影。商业文化冲击之下,城市中的文学面临着边缘化的处境。本期节目中,我们也聊到了青年创作者的生存状况。程皎旸说自己像刘以鬯一样,不得不“贩卖文字、出卖灵魂”;而陈润庭作为中文系博士生,则身处无解的高校内卷漩涡。在此种现实下,今日的严肃写作还不如“存钱到余额宝”?新人创作者的发表之路还有哪些可能?【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席地而坐发起者【本期嘉宾】程皎旸:青年作者,香港大学文学硕士,已出版小说集《危险动物》陈润庭:青年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02:41 程程谈《危险动物》创作契机:香港像是魔方,走两步就转一下06:49 香港的空间印象:割裂、疏离、逼仄之中的精准生活15:00 陈润庭谈自己的香港文学启蒙:金庸的通俗快感与古典美学17:44 宗城谈作者的地域气味:岭南、香港与马华作家20:06 程程的香港情结:张爱玲、钟晓阳、黄碧云24:55 内嵌于香港城市书写中的上海性32:26 “香港性”——刘以鬯小说中真正的主角36:10 香港文学、影视里的恐怖与猎奇色彩38:09 青年作者的生存现状:在金融公司贩卖文字,在高校学界艰辛内卷43:40 宗城谈作者的稳定与不稳定:写作还不如存钱到余额宝48:06 小说创作者的作品发表,如何实现从0到1的跨越?55:13 相关书籍推荐【本期提到的作家与作品】金庸:《神雕侠侣》《碧血剑》张爱玲:《小团圆》《第一炉香》钟晓阳:《燃烧之后》黄碧云: 《烈佬传》刘以鬯:《酒徒》《对倒》《迷楼》赵稀方:《小说香港》陈志华: 《失踪的象》李碧华:《潮州巷——吃卤水鹅的女人》其他作家:亦舒 韩丽珠 黄锦树 黎紫书电影:邱礼涛《伊波拉病毒》【结尾推荐书籍】萨曼塔·施维伯林:《吃鸟的女孩》《营救距离》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方特:《三只忧伤的老虎》西西:《钦天监》《哨鹿》陈浩基:《网内人》《13·67》吴煦斌:《牛》【本期配乐】片头:梅林茂 <Yumeji’s Theme>片尾:钟定一 <Waterfall>【剪辑】朱丽婷【校对】晓桐、小术【文案】艾雯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7/14/2021 • 1 hour, 45 seconds 在北京五道口,曾经有个地方叫706 | 席地而坐Vol.19 在五道口,曾经有个地方叫706,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关于706的故事。706现在仍然存在,但那个属于五道口的、北京本部的706,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2020年底,记得还是在706本部过年,有人唱起《国际歌》,有人说,操蛋的2019年终于过去了。旁边的人调侃,这会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是在一种沮丧后的彼此激励中,抵达了2020,说好要在下一年年底,继续在故地重逢。2020年,新冠疫情,706北京本部关了,自己也经历了搬家、更换城市等变动。昨晚和朋友说,敏感的人在分别时,特别容易在乎,因为他知道,无论他们多么承诺彼此,这可能都是人生最后一次见面了。如今时过境迁,自己已经在新的地方生活半年,706没了本部,但又在南方有了自己新的据点。生活很多变数,但好在动荡之中,还有新的希望。这一期,我们回顾706北京本部的岁月,不只是为了唱一首公共空间消亡的挽歌,也是为了给逝去的历史,留下一份参与者的见证。本期主播:宗城时间轴:01:52 我是怎么知道706青年空间的05:56 706青年空间的空间构造07:36 706的前身10:14 706崛起的背景是中国公共讨论相对自由的一段时间13:16 706的第一次关门危机15:14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自我和世界的。”16:39 706到底是不是一个乌托邦20:32 706参与者的大致构成23:00 生活实验室的理念和实践过程中的困境25:47 许多住客辛苦工作后回到住房,并不那么想“自治”28:10 706选址在五道口的原因32:58 706看起来理想主义,实际管理起来又充满着重复和琐碎的事务34:17 706本部一半空间被收回的那个夜晚40:00 本部关门了,但706的故事还在延续音乐开场曲:仁科《我们,你们,他们》片尾曲:鲍勃·迪伦《One More Cup of Coffee》文字:宗城剪辑:赖勇视觉:朵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6/22/2021 • 45 minutes, 26 seconds 本期播客是一期热点议题讨论。我们从“放宽生育三胎”的政策说起,讨论这一政策的具体喊话人群、可能的影响,以及身边朋友为什么对它反映激烈的原因。在这一代女性经济负担沉重的情况下,计划性指令般的放宽生育,给予经济补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刺激女性的生育动力?当代都市女性恐婚恐育的背后,除了经济压力,也跟职场上明显的性别歧视、用工单位对怀孕或潜在怀孕女性的冷漠有关,焉论沉重的房价压力、教育压力,以及在“鸡娃”话题裹挟之下,被迫让孩子提前内卷,所导致的父母和孩子的双重疲惫。由此可见,生育衰弱背后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那么应对结构性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又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在度过了限制生育的计划生育时代后,又能在新时期保有多大程度的生育/不生育的自由?本期节目,我们还会聊到与“身尚平”和“乡村低欲望生活”有关的话题。身尚平只是一种情绪抒发,还是具有政治潜能的集体行动?在佛系、摸鱼、身尚平等热词背后,这一代青年为什么厌倦了努力奋斗的叙事?而在今天,当低欲望成了舆论场的常见词汇,中国青年的低欲望和日本语境里的低欲望,又有什么不同?或许,没有令人倦怠的现代化生活,身尚平就不会成为一个引起巨大反响的公共话题,无论是身尚平,还是去往乡村,都是对内卷化竞争、改变命运无门的应激性反应。但是依然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思索。在中国,乡村是一个内部差异巨大的词汇,除了“田园牧歌”和“残酷底层”这两种常见叙述,在中国广大的、普遍的乡村是怎样的?被城市中产、资本话语建构的乡村,除了符合“田园牧歌”的传统,在今天又暗和着怎样的需求?为什么说其实村民也在运用“田园牧歌”在一套叙事?当城市中产书写着桃源梦,以回归田园作为所谓的反抗时,觉醒的农村女人却渴望逃离农村。当今天的资本流行生产美好的乡村图景,我们同样要正视大部分乡村的贫困、麻木、性别歧视与远不如城市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那些在乡村中受到欺辱的人,不该被淹没在田园牧歌的抒情之中。【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夏周:偶尔写点文字的人【本期嘉宾】肖瑶:职业记者,隐藏小说写作者。关注青年、城乡议题,实地走访过多个村庄。00:32 鼓励生育三胎这个政策,对话的人群究竟是谁;01:37 在田园牧歌的滤镜之外,更普遍的中国乡村存在哪些复杂之处;07:73 鼓励生育的政策可能产生哪些连锁反应;19:09 县城女性的生育观;19:50 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存在话语割裂;27:37 大部分普通人连退出系统的本钱都没有;28:30 留在大城市的理由之一:回到小城市,担心更加麻木和虚无;30:00 身尚平是当代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2:56 “我不相信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叙事了”;40:00 乡村低欲望叙事是如何被资本收编的;45:27 村民为了抬高收入,也可能拥抱美化乡村的叙事,纯粹批判也存在问题;48:12 能够利用电商、带货直播致富的村民其实不多,乡村和乡村之间差异巨大;59:56 顾湘《赵桥村》,消解浪漫的乡村书写,平实地记录在地的劳作生活;1:18:00 我们不想录了,于是决定身尚平。【本期配乐】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后期剪辑】Charlene【页面文案】宗城【封面设计】朵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6/16/2021 • 1 hour, 18 minutes, 18 seconds 对谈译者徐迟:塞巴尔德的小说与文学翻译 | 席地而坐Vol.17 《眩晕》是德国文学大师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在今年迎来了国内的首次出版。本期席地而坐,我们邀请到《眩晕》的译者徐迟,同我们一起聊聊《眩晕》、德语文学以及文学翻译等话题。对于许多国内读者而言,塞巴尔德这个名字或许还比较陌生。在徐迟的眼中,塞巴尔德是“忧郁的亚寒带”,如“土星”般凝重、幽冷而致密,其开创的独特而迷人的文体,引领读者走入一座座令人眩晕的迷宫。而迷宫的各条小径,隐秘地连通着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从本雅明、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瓦尔泽到波拉尼奥,我们可以在其大洋底部发掘出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巴尔德作品的开创性与互文性,足以证明他在文学史上的位置。而在今天,我们为什么重读塞巴尔德?作为德国战后的一代,他背负着父辈沉重的历史,以异于主流学界的姿态,向狂热与专制投去警惕的目光。对人群的疏远、对祖国的游离,是他不安定与焦灼情绪的来源。塞巴尔德在灾后余烬与历史废墟之中冷冽地穿行,但他述说的,未必是远方的历史。【本期主持】宗城:青年写作者,「席地而坐」发起人【本期嘉宾】徐迟:《眩晕》译者02:03 塞巴尔德的四个关键词:忧郁、客居感、毁灭痴迷与学者气质13:43 战后德国的罪行反思,塞巴尔德的焦虑与无所适从17:50 塞巴尔德的腔调:“土星”式的庄重笔法与英国式幽默24:59 作为半自传体小说的《眩晕》:在《归乡》章节中发现写作者自身的线索31:14 徐迟谈与《眩晕》的结缘,以及翻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34:25 塞巴尔德身后的一系列作家:本雅明、纳博科夫与瓦尔泽51:50 塞巴尔德的文学创作脉络,以及对于初读者的入门书目推荐56:17《奥斯特里茨》何以成为其“集大成之作”:作品的轰动效应不是文学本身所决定的59:17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重读塞巴尔德:狂热与危险从未远去66:40 从诗歌到小说,德语作家及作品推荐【本期书单】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眩晕》《移民》《土星之环》《奥斯特里茨》《借寓乡间别墅》(《孤独的行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普宁》《微暗的火》《透明》《说吧,记忆》让·埃默里:《罪与罚的彼岸》罗伯特·瓦尔泽:《诗集》《玫瑰》《散步》《诗人的生活》等博尔赫斯:《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罗贝托·波拉尼奥:《重返暗夜》《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托马斯·伯恩哈德:《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历代大师》《我的文学奖》《伐木》《英雄广场》等托马斯·布朗:《居鲁士花园》普里莫·莱维:《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徐迟推荐的德语作家与作品】诗人: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拉斯卡·许勒、贝恩、海姆、艾兴格尔、艾希、恩岑斯伯格、Kirsch、Bobrowski、英格伯格·巴赫曼、Friedericke Mayroecker、Michael Krueger、Jan Wagner小说家:Herta Mueller《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唤秋千》Josef Winkler《人子》《苦橙墓园》《静物》Terezia Mora《庞然大物》《日日夜夜》《外星人之恋》【本期配乐】片头:The Caretaker《Increasingly Absorbed In His Own World》结尾:The Caretaker《When The Dog Days Were Drawing To An End》剪辑:朱丽婷校对:渠源、小术文案:艾雯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6/3/2021 • 1 hour, 14 minutes 这一届文科生为什么会感到集体幻灭?|席地而坐Vol.16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从热议的“文科无用论”出发,来思考在今天,嘲讽文科为什么成了一种潮流?在对这种文科的轻慢背后,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文科教育。在节目最开始,我们从谷雨记者张月采访刘擎的一篇特稿说起。刘擎是一位温和的哲学教授,但在15岁时候,正在读化学工程专业的刘擎还会对文科存有偏见。那时候的他成绩极好,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但是在后来,他推翻了自己对文科的判断。反观今天,嘲讽文科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读文科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智力不行、能力不行,或者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大,这背后蕴含着理性崇拜和技术崇拜那么如果继续深挖,嘲讽文科成为时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理性和技术的盲目崇拜又可能有哪些危险的后果?本期播客中,宗城和鹏远老师分别谈到自己的所学专业、文科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以及文科地位下降背后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原因。【本期主持】赵一静:青年纪录片打工人【本期嘉宾】徐鹏远:《燕京书评》记者和编辑宗城:青年写作者,席地而坐发起者。01:46 徐鹏远、宗城谈文科对自己思维处事方式的影响13:46 宗城谈国外的文科划分——“博雅教育”14:47 徐鹏远细谈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科和工科的区别及划分标准19:19 宗城从前苏联话语分析文科歧视的原因27:50 宗城谈舆论对理科的成见,如钢铁直男等32:52 徐鹏远谈文科性质工作岗位的对位问题——上手容易精通难37:50 宗城谈不同时代人群对文科认知的变化42:56 徐鹏远探讨文科偏见成为热点话题的原因——主流价值的影响59:23 宗城从西方历次大屠杀谈理性计算的危害本期书单:曹雪芹:《红楼梦》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法里德·扎卡里亚:《为人文教育辩护》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理群:《致青年朋友们》本期音乐:Stacey Kent《The Summer We Crossed Europe In The Rain》文案:小术、宗城剪辑:小琦校对:渠源、黄璐、宗城设计: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5/29/2021 • 1 hour, 14 minutes, 42 seconds “偷情”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古老的题材之一。从东方先秦时期《诗经》里的“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到西方古希腊《荷马史诗》里诱发特洛伊战争的禁忌之恋,处处可以找到“偷情”的影子。 我们在520这一天谈论“偷情”并非是故作反叛姿态,相反,我们对“偷情”在不同文学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审视。偷情一定是道德失序的产物吗?随着对“偷情文学”的梳理,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时期,“偷情”不仅是感官上的满足,也是打破庸常生活,追求爱情的必要方式,也是女性赋权的一种手段。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转变,曾经具有一定反叛和破坏色彩的“偷情”逐渐丧失了原先的反抗意义,更多地表现为在文学传统和社会思潮的巧言令色下,既随波逐流又道貌岸然的行径。在经济、通讯、婚姻、恋爱更加自由的今天,“偷情文学”的书写也应当革新,以此回应那些一直未被解决、甚至鲜被提出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和浪漫爱的间隙如何衡量?中老年人(尤其女性)的情感生活会有哪些可能性?一个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对“远方”和“附近”的关怀能否达到一致?本期播客,我们就来聊一下“偷情文学的前世今生”。【本期主播】夏周,一个偶尔写点什么的主持宗城,青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02:25 重读《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创造爱玛和夏尔这样的形象,是对浪漫主义的精准打击12:42 “偷情”是爱玛逃离庸常生活,追求浪漫爱的的必然方式16:08 爱玛的命运悲剧既是性别的结构性不公,也是资产阶级生活异化的牺牲品18:29 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正面书写女性情欲的文学作品便多了23:18 当银娣想在香炉前偷情,就对强调女性贞洁的体系形成了讽刺25:13 《鞋带》反映了“偷情”的另一面向:追求感官的满足和刺激未必能摆脱孤独和虚无32:29 时代环境不同,偷情在今天已变得廉价36:13 “怎么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在今天或许是更值得回应的命题39:11 中老年女性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处于长期被忽略的状态44:40 需要更多的女性作家来书写女性的生活49:32 男性对情欲旺盛的女性既迷恋又恐惧51:41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把日常生活和“浪漫爱”对立起来56:15 关心附近比关切远方更难,也更重要【本期书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毕飞宇《小说课》亨利·米勒《北回归线》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D. H.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阿奈丝·宁《维纳斯三角地》约翰•克莱兰《欲女芬妮·希尔追忆录》杜拉斯《情人》柳美里《命》王小波《黄金时代》张爱玲《怨女》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鞋带》朱天心《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杨绛《我们仨》【后期剪辑】小琦、朱丽婷【封面设计】朵朵【页面文案】小狼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See more
5/20/2021 • 59 minutes, 46 seconds 避孕、疼痛与耻感:节育环对母亲是解放还是束缚?|席地而坐Vol.14 节育环,一个老一辈很少说到、年轻人很少听到的词,正乘着女性主义的东风赶回到公共讨论当中。母亲节前夕,我们也邀请到《真实故事计划》记者、《带妈妈去取节育环》一文的作者杨柳,来聊一聊关于节育环的故事和思考。在过去计生政策的高压之下,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佩戴节育环的女性多达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然而大多数的她们对那块嵌入到自己体内的金属环却知之甚少。另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1980年往后38年里,全国共实施了节育器放置手术3.46亿次,而取出手术则只有1.06亿次。这意味着,可能还有很多过期的节育环滞留在上一代女性的体内。杨柳也在报道的采写过程中发现,很多妈妈并不愿意谈论节育环及类似的身体话题。在对谈中,我们还聊到羞于谈论性、生育有关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不仅遮蔽了女性真实的感受和经验,也剥夺了女性准确描述自己身体经验的语言。杨柳举例道,很多妈妈轻描淡写地对她说,节育环没什么可聊,或者取环的过程并不痛苦,但在细聊后发现,一些妈妈戴环、取环的过程并非不痛,而是将疼痛视为女性必将承受的一部分,默默忍受下来。因此妈妈在谈论节育环时会采取两套语言,一套是在社会文化的浸染下,无意识地按照主流话语的表述来塑造自我的经验。但在更深入、持久的聊天中,就会有更私人的经历和见解冒出来。为何上一辈的女性对自己的身体经验讳莫如深?是什么导致了节育环的普遍滞留?节育环对一个母亲意味着解放还是负担?城乡差异在节育一环上如何体现?关于生育,存在一套共同的不言自明的女性经验吗?通过节育环补课的年轻人又如何看待妈妈、生育、历史与未来?本期节目,我们和杨柳一起,来聊聊母亲节,与母亲有关的历史和记忆。【本期主持】夏周,一个主持,偶尔写点什么宗城,青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真实故事计划》记者,杨柳02:23 杨柳一度想放弃节育环的选题07:25 年轻女孩愿意和杨柳分享自己陪母亲取环的经历15:11 作为男生,宗城如何和妈妈聊起节育环?20:57 女性习惯对和身体有关的私密话题三缄其口25:22 很多母亲佩戴过节育环,却对它缺乏了解28:15 节育环是计划生育年代最为「理想」的避孕措施33:31 在一定程度上,节育环其实也将母亲从“意外怀孕”的风险中解放出来37:31 母职压力伴随了很多女性的一生47:00 男性对分娩之痛缺乏想象49:28 杨柳、夏周对婚育的个人观点52:45 女性内部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身体经验【后期剪辑】慕【本期配乐】Pinchas Zukerman / Marc Neikrug《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E Minor, K. 304:II. Tempo di menuetto》
See more
5/8/2021 • 58 minutes, 53 seconds 北漂十年,回到故乡,开一家独立书店意味着什么?|席地而坐Vol.13 在跟我们对谈时,高贵兵坦言,自己这段时间接受了太多类似的采访,他觉得自己像是一台复读机,面对不同的媒体,说着同样的故事,为的只是一家新开张的书店,可以多卖几本书。在世界读书日前夕,腾讯推出了一篇写他和书店的人物稿,他自嘲说:“腾讯的人物稿,为书店吸引来更多的目光,自己那点俗事反复向人诉说,如祥林嫂一般,在重复重复中被标语化。”高贵兵并不过度渲染开书店的情怀,在和我们聊天时,他平和地介绍了与人间食粮书店有关的种种细节。这不是一家主打畅销书的书店,这里不卖大冰的书,也不要成功学、教辅、或是心灵鸡汤的书。许多人把读书作为“无用之美好”,但高贵兵更强调阅读有用的一面。他所说的有用并非专指经济上的用处,而是阅读对于人认识世界、参与世界所起的作用,它也许不会在物质收入上立竿见影,但久而久之,它会对一个人的眼界产生长久的影响。高贵兵把“人间食粮书店”当作一家“解决问题的书店”,并将书籍“书单化”和“主题化”,比如会有一些如“婚姻”、“孤独”、“爱情”、“原生家庭”、“无聊”等主题书。直到现在,他坚持和妻子在“人间食粮书店“的公众号上写“书店日记”,记录跟书店、书籍有关的日常。在其中一篇日记中,高贵兵写道:“加缪在一次演讲中,告诉听众‘我和你们一样对邪恶感到恐惧,但我有着和你们不一样的希望’。假如非要有些不一样的希望的话,我眼见更多的独立小店在如邯郸这样的小城里,用一把小利斧,尝试开凿冰山……”办书店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调整认识的过程。高贵兵说,在邯郸办书店,有些大城市办书店的方法未必管用。比如卖文创、做周边,虽然像单向街书店依靠品牌优势可以利用文创挣钱,但对于更多二三线城市书店,没有品牌优势,没有累计到足够的用户,文创其实挣不了多少钱。他目前想到的方式,是每个月推出一些主题书,精心挑选一些书目,作为重点宣传对象。那些购书网站上很难买到,或者价格不菲的二手书、古早书,也会被高贵兵引入书店。公众对稀缺品有天然的好奇,所以如果能多一些不太容易买到的书,依然会有读者去书店主动购买。我们的聊天不止于书店。从头说起,我们其实聊到了高贵兵从邯郸到北京,再返回故乡的这段旅程。在过往的介绍中,他比较被人熟知的是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和单向街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当高贵兵还没有涉足文化传媒行业,他已经在多个不同领域打拼,在大城市反复磨损的日夜中感受人间百态。大城市丰富多彩,奈何居大不易。回到故乡邯郸后,高贵兵和妻子共同开书店,也算是建造一方天地,为自己的实践提供一个具体的坐标。他们并未做什么伟大的事,在名门富贵书写的历史中,回到故乡开书店,或许也不是一件值得写下的事。但是,有一家自己的书店,让故乡的孩子多读到一些好书,这些具体的联结,本身已经弥足珍贵。而这份属于平凡人的诗意,在时间流转之中,自有它的珍贵所在。聊天最后,我们分享了彼此喜欢的小说、印象深刻的书店。高贵兵也坦陈,自己在文化传媒工作,客观上为他开书店积攒了一些人脉,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他开书店、采访他的媒体会多一些。但过了这段报道红利期之后,书店接下来能否持续盈利,还有待日后检验。到现在,我依然会时不时看他和妻子写的书店日记。开心的是,书店最近的营收状况不错,他语气平和地写道:“每月的流水基本能覆盖成本,运气好的话,还能有一点点结余。照这样的状况,一年半或两年之后,开店初投入的硬成本能回来。”【本期主持】夏周,宗城【本期嘉宾】高贵兵,人间食粮书店店长00:51 独立书店行业式微的当下,为什么仍然决定开书店?03:06 中国公共空间黄金时代的末期,以及单向空间、万圣书园12:05 祛魅“开书店”——行业经验门槛与种种现实问题15:18 如何维系读书会?“本地协会”与“国企思维”的阻碍24:43 让书店解决问题,让阅读介入生活30:36 高贵兵的工作经历:从KTV到单向街41:36 关于选址与挑书:打破一线城市经验,在“摆摊实验”中从零开始53:43 不谈情怀,但保持“独立书店”的底线55:52 文创和饮品能拯救书店吗?58:44 在线上运营中,独立书店如何与电商竞争?62:51 近期准备推介的书籍,以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家70:58 转视他国:神保町——全世界最大的二手书街道【本期提到的部分书籍】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刀尔登《中国好人》曹雪芹《红楼梦》孔飞力《叫魂——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等柯文,杜继东译《历史三调》尚爱兰《作文课》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书店》保罗策兰,王家新译《灰烬的光辉》阎连科《我与父辈》等【后期剪辑】小琦【页面文案】宗城,严艾雯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5/4/2021 • 1 hour, 13 minutes, 56 seconds 女性题材电影的流行,能代表女性主义的胜利吗? | 席地而坐Vol.12 《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等电影票房走红,女性作品的号召力在今天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但是,当票房成功的女性电影依旧在阉割女性的反抗意识,使用的仍是一套“母亲伟大,姐姐忍让”的叙事,而更为反思、对议题更加深入的女性主义电影,依旧只能在小范围流传时,女性电影的商业胜利,未必是女性主义的胜利,而只是主流社会对性别秩序的小修小补、资本对性别议题的征用与“温和化处理”。它背后的逻辑是,女性电影只有删除其中具有革命性的表述,删除在主流看来激进、轻蔑、嘲讽的表达,删除最具女性主义色彩的表述,女性电影才能被主流接受,实现票房大卖。于是,票房大卖的女性电影依旧是“母爱伟大”、“姐姐伟大”、“爱是牺牲”、“家庭团结”,而更复杂的议题,那些与不可简单消弭的矛盾、与跨性别有关、与传统家庭对女性的压制及其道德合理化有关的议题,表达它们的电影,如《春潮》《狗十三》《嘉年华》《过春天》等,在票房上依然是小众。所以,女性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却未必是女性主义的胜利,因为它背后的逻辑是通过阉割女性主义来成立的。本期节目,我们会先从Chloé Zhao的《Nomadland》聊起,谈论一类不那么符合主流成见的女性主义表达。我们也会聊到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遗珠理查德(又译为“莱凯特”),她在《某种女人》中独特、丰富的女性主义表达。与国外的女性主义电影题材对照,我们在下半场讨论了近几年的国内女性电影,喜悦的、遗憾的、被忽略的表达。在今天,什么样的女性电影表达更被欢迎,什么样的女性议题、群体又是被忽略的。我们在下半场坦诚地谈论这些问题。【本期主持】赵一静,纪录片导演,“席地而坐”发起者之一【本期嘉宾】吴洋,《T》中文版编辑,凯莱特电影爱好者宗城, 青年写作者,“席地而坐”发起者之一03:25 对《无依之地》优缺点的讨论05:55《无依之地》与原著的比较10:43 《无依之地》的沉浸感是怎么建立的14:30 三位参与者围绕《无依之地》的进一步交锋18:00 《无依之地》镜头的主观意图是否过于明显21:50 赵婷对自己的定位33:30《无依之地》是典型美国工业电影体系的产物38:20 对今年奥斯卡奖一些主要奖项的预测47:45 除了《无依之地》,今年颁奖季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女性电影55:55《某种女人》把汹涌的暗流隐藏在克制中01:01:14 嘉宾对比凯莉·理查德与赵婷的电影风格差异01:06:07 什么样的女性议题在今天仍然被忽略01:30:29 对国内几部女性主义电影的讨论,兼谈女性电影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差异01:44:10 最后分享几部私人比较喜欢的女性主义电影【本期提到的电影、导演】电影:《燃烧》《别告诉她》(王子逸)《黑豹》《罗马》《七君子》《第一头牛》《某种女人》《燃烧女子的肖像》《时时刻刻》《阿黛尔的生活》《卡罗尔》《吉娅》《黑天鹅》《蜂鸟》《过春天》《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四月三周两天》《嘉年华》《狗十三》《血观音》《送我上青云》《我的姐姐》《地久天长》《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南方车站的聚会》《纺织女工》《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导演:李沧东、凯莉·理查德、瑟琳·席安玛、金宝拉、肯·洛奇、文宴、白雪、赵薇、杨雅喆、曹保平等【后期剪辑】空心菜【页面文案】黄璐【封面设计】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4/23/2021 • 1 hour, 52 minutes, 47 seconds 我们有比过去更自由吗?从《进击的巨人》说起|席地而坐Vol.11 《进击的巨人》漫画结局出来后,批评它烂尾的声音成为共识,我自己也是对此感到遗憾的读者。谏山创亲手缔造了一部可能伟大的动漫,又亲手把它毁掉了,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意难平的动漫收尾,但除了烂尾,我们还能怎样讨论这部作品?《巨人》的结局究竟是艾伦眼中的现实,还是艾伦死后,阿尔敏对历史解释权的夺取?原本仅仅被认为是热血少年漫的《巨人》,为什么能成为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本期节目,我们从《进击的巨人》结尾说起,细致分析谏山创的创作优缺点、《巨人》的伏笔、人物、世界观,以及它为什么会成为一部让人爱之恨之的作品。【本期主持】宗城:被谏山创打脸的退役巨学家【本期嘉宾】北辰:文学研究生,可怜的巨人老粉王子:谏山创受害者联盟成员侍禹廷:业余看动漫的教育研究者开场观点精华00:26《进击的巨人》代表了现代人的愤怒01:27 现代人看起来更自由,但其实更不自由了结局讨论02:18 艾伦这个形象在塑造上有一些割裂07:22 艾伦才是母亲之死的始作俑者?11:17 海外读者对弑母这个细节的反映没有国内那么强烈14:37 谏山创画这个结局是要故意恶心读者?18:00 仔细分析艾伦的人物塑造问题23:00 艾伦发动地鸣,屠杀世界大部分人口,成了导致他人设崩坏的主要原因24:40 艾伦的计划无法拯救艾尔迪亚人,反而彻底让艾尔迪亚人成为人类公敌32:37 三笠这个角色后期篇幅很多,但情报量很少,阿尔敏才是结局的叙述者35:33 尤弥尔困在路里的原因37:58 尤弥尔顿悟的伏笔41:15 谏山创在结局的共情性上处理地非常糟糕43:00 谏山创画这么一个恶心人的结局,是故意的还是被逼的?对《巨人》整部作品的讨论44:37 讲谈社跟谏山创的关系46:22 鸟在动漫里有什么寓意?46:51 鸟是最自由的?50:30 莱纳是《巨人》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但在结尾的最后出场出现了崩坏53:52 复盘艾伦完整的计划57:40 当地鸣出现时,《巨人》的烂尾已经开始了1:00:27 谏山创的长处在于分镜、伏笔、画面的电影感1:02:20《进击的巨人》最开始是一部环保主题漫画?1:03:30 动画与漫画的对比,动画里的神来之笔1:06:40 Mappa和Wit的对比:Wit掌握了又燃又虐的精髓1:12:24 谏山创救了Mappa的风评1:14:50 日本漫画里经典的烂尾作品1:16:40《钢之炼金术师》为什么能成为漫画界之光1:19:25《巨人》的现代人的愤怒宣泄出来,而《钢炼》特别克制1:22:10《巨人》能火跟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有深刻关系1:25:20 自由的悖论:丰富反而让现代人更不自由【本期提及的书目或动漫、影视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进击的巨人》《钢之炼金术师》《攻壳机动队》《Eva新世纪福音战士》《火影忍者》《叛逆的鲁鲁修》《旺达幻视》《海贼王》《鬼灭之刃》【本期配乐】片头:《红莲の弓矢》片尾:《Call of Silence》【本期剪辑】空心菜【本期文案】宗城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到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到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4/17/2021 • 1 hour, 52 minutes, 35 seconds 对谈《单读》主编吴琦(下):理性的交锋在今天越来越少了 | 席地而坐Vol.10 席地而坐新一期,我们继续跟吴琦、宗城聊天,从文学杂志聊到了这个时代创作者的实践与反思。在本期分享中,吴琦围绕着《把自己作为方法》,以及他对采访、写作等知识生产的实践,谈论了他对知识分子、公共写作、对话方式等问题的思考。《把自己作为方法》似乎成为了一种号召式的存在,公众开始越发开始意识到知识分子走向实践的必要性。但,这一“号召”是否值得二次反思?重重矛盾之中,知识分子如何自处?实践和创作可以分割吗?处于实践和创作交汇点的杂志,该怎样更好地当前社会发生联系?和项飙对谈是一种什么体验?回顾访谈过程,吴琦解释了自己当时的种种考虑。同时,吴琦谈及了一些关于自身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自己的双重身份、为什么要做播客、为何选择留在传媒行业等。宗城也分享了自己的播客实践经历,以及他对于杂志和青年对话空间的感知。【本期主持】海涛,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本期嘉宾】吴琦,《单读》杂志主编宗城,「席地而坐」常驻嘉宾,青年写作者07:19 吴琦谈创作和实践的关系:在“专业性”和“接地气”之间,知识分子的左右为难15:52 宗城:论辩和“新奇”是杂志自我革新的重要武器20:54 好的作品就像疫苗:吴琦谈文学杂志如何抵达读者28:00 吴琦回应提问:如何处理自己编辑和创作者的二元身份?33:58 吴琦再忆对谈项飙:回避碰撞是为了彻底释放对谈者的思想水域42:44 吴琦谈为何做播客:把播客作为备忘工具,让文学和新闻混合出一条新轨道52:48 宗城分享做播客的心得:构建真正的实践共同体,以及在实践中的种种困扰、对播客前景的思考等1:05:47 吴琦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在“夕阳产业”坚守自我乐趣,不做主动缴械的人1:17:48 宗城和吴琦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杂志记忆和互联网记忆,以及706等青年自组织【本期提到的书籍、杂志】中文杂志:《新青年》《每周评论》《读书》《萌芽》等外语杂志:《小评论》其他书籍:金特《冬民》胡波《大象席地而坐》彭剑斌《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雷蒙·阿隆《介入的旁观者》肖斯塔科维奇《见证》贝内特·塞尔夫《我的兰登书屋》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本期配乐】Run Of The Mill - George HarrisonSitting Here In Silence (On My Own) - Oasis【后期剪辑】空心菜【页面文案】严艾雯【封面设计】野生朵【文字校对】Xiao,宗城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到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到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4/11/2021 • 1 hour, 27 minutes, 48 seconds 对谈《单读》主编吴琦(上):我警惕那些理所当然的干净 | 席地而坐vol.9 在「席地而坐」的第9期,我们邀请到《单读》主编吴琦、常驻嘉宾宗城,聊聊文学杂志的自我革新、《把自己作为方法》,以及写作、知识分子、公共议题等一系列问题。从百年前的《新青年》到现在的《单读》等,中国的杂志经历了百年的激荡,在社会中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吴琦从《争夺记忆》谈起,聊到与杂志,与《单读》,与自己有关的所思所想。国内外作者选题为什么有差异?对素人作家的发掘存在什么问题?《单读》是如何进行从非虚构到虚构的转变?工作上接受批评的意识有多么重要?他也放眼世界,聊到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深有启发的国内外杂志,和对国内杂志的遗憾之处等等。宗城也深入剖析了文学刊物中的症结,和文化圈对类型文学的刻板印象。他也以《把自己作为方法》为例,讲到文学的“接地气”对读者的吸引力。最后他对比《新青年》,洞见到了百年来杂志功能的转变。【本期主持】海涛,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本期嘉宾】吴琦,《单读》杂志主编宗城,人类观察员,赛博朋克地下党员04:30 吴琦从《争夺记忆》的诞生谈起09:16 公共性和私人性——吴琦谈国内外作家在选题上的差异11:16 吴琦谈发掘知识分子以外的写作者14:31 宗城谈文学中生命经验带来的力量感19:43 吴琦谈《单读》从非虚构到虚构的两个转折26:07 吴琦聊与罗丹妮老师的分工,及《单读》今年的选题31:20 吴琦聊给予自己启发与鼓励的杂志39:22 吴琦谈对国内杂志的遗憾:稀缺的交锋感44:20 宗城剖析文学刊物、文学类型中的症结:生存,尺度,成见53:44 吴琦谈自己对批评的接纳,及如何对青年读者产生更多实质影响01:05:28 宗城谈文学中亲和力的重要性,及刊物已成为行动的记录者而非发起者【本期提到的书籍、杂志】中文杂志:《天南》《独唱团》《正午故事》等外语杂志:《n+1》《Gutter》书籍:《争夺记忆》《走出孤岛》《扫地出门》《单身女性的时代》《把自己作为方法》【音乐】 Ben E. King《Stand By Me》五条人《深圳的街头》【后期剪辑】赖勇【页面文案】黄璐【封面设计】野生朵【文字校对】Xiao,宗城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4/5/2021 • 1 hour, 13 minutes, 36 seconds 对谈慕明、双翅目:投稿、改稿与科幻写作的现状 | 席地而坐vol.8 上一期,我们邀请了青年作家双翅目、慕明,与常驻嘉宾宗城一起对谈了关于推想小说的种种方法与体悟。接下来的分享从文学与生命的关系切入,嘉宾们认同生命是文学亘古的核心议题,宗城提出,在一种极致的文学作品里,知识与生命也不是一个割裂的关系,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科幻的核心表达有哪些不同?慕明提出了中美不同文化土壤所承载的不同客体,双翅目则补充诠释,在创作层面上,中国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仍然缺乏深耕细作的习惯,我们需要警惕这种“短平快”的创作路径。对谈还着重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作家为例,具体阐述了“火焰型”与“晶体型”写作的关系与区别;分享了在同人写作方面的经验与感悟,深入探讨了推想类文学之于今日社会的价值与必要性。【本期主持】赵一静,一个幕后的幽灵【本期嘉宾】双翅目,科幻作者,喜爱理论与幻想的连续体,出版作品有《公鸡王子》慕明,科幻作者/程序员,以小说搭桥,作品集《宛转环》筹备中宗城,打酱油的00:29 关于生命与文学的关系——慕明:文学是帮助理解生命的,但在另一个层面上,生命是与社会相关的;双翅目:我们今天讲推想小说的目的,其实是回归我们最早的关于生命的传统。05:02 关于《刺杀小说家》的改编与中国的科幻影视——宗城:其实中国实际上也还处在一个赶路的过程,大部分是不得不靠模仿跟借鉴别人的尝试去推动的。14:40 关于中美科幻里对“核心家庭”的叙事——双翅目:中国的核心家庭差序格局,稳定程度甚至可能大于美国的家庭,但从工业体系和创作层面而言,大家其实在创作层面上是没有一个深耕细作的习惯,都求短平快。19:02 慕明:专业知识也许是大家对科幻小说的一个误解,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经验。22:55 双翅目:写人物可以去看一些长的作品,比如特稿。24:50 慕明:同人人设可以用现在的idol来理解。30:10 双翅目:大部分优秀的类型小说本质都是在讲生命的,但生命它也是跟社会相关的。33:05 宗城:有时候道具比议论更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状态,不仅是物质上的道具,也包括语言上的道具。43:14 双翅目:通过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作家,论述科幻小说的难读程度,极大依赖于读者个人的知识结构。49:32 慕明:分别阐释火焰型和晶体型的写作。 * 本期音频由线上分享会录音剪辑而成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中国文学:《小行星掉在下午》《人间词话》《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外国文学:《变形记》《24个比利》《卡拉马佐夫兄弟》《魔戒》《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宗教大法官》《阿莱夫》《巴别图书馆》《索拉里斯星》《太空歌剧》杂志:《纽约客》电影:《刺杀小说家》《流浪地球》《2001银翼杀手》《太空漫游》【本期使用的音乐】Jefferson Airplane《White Rabbit》The Holy Modal Rounders《If You Want To Be a Bird》【后期剪辑】空心菜【页面文案】肖瑶【封面设计】野生朵【文字校对】于同、晓桐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想法或问题,我们或在下一期进行回应。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3/29/2021 • 1 hour, 13 minutes, 8 seconds 对谈慕明、双翅目:当代小说还能有怎样的玩法?| 席地而坐vol.7 何谓推想小说,当代文学又如何把推想作为一种方法?在「席地而坐」的第七期,我们邀请到青年作家双翅目、慕明,常驻嘉宾宗城,一起从具体案例出发,对谈推想小说。在这次分享中,宗城提出两个核心问题:“科幻”文体为何遇到危机?对此,作为方法的“推想”又如何回应?双翅目认为,真正好的幻想小说并非“点子文学”,而是要有较完整的推演,包括技术、社会、人性等层面。慕明则诠释了“science”和“fiction”的流动性概念,并说明小说中思想体系的重要性。此外,双翅目和慕明也聊了聊她们与科幻的故事,并且围绕着科幻写作的平台、资源、个人经验以及这一代写作者关心的议题,进行了补充讨论。【本期主持】赵一静,一个幕后的幽灵【本期嘉宾】双翅目,科幻作者,喜爱理论与幻想的连续体,出版作品有《公鸡王子》慕明,科幻作者/程序员,以小说搭桥,作品集《宛转环》筹备中宗城,打酱油的01:32 宗城提问:“科幻”文体为何遇到危机?对此,“推想”又如何回应?03:40 双翅目:真正好的幻想小说要有推想性,而非“点子文学”14:18 慕明谈“science”和“fiction”的概念,以及小说中内在思想性的重要性36:22 双翅目谈当今时代对推想小说的挑战47:24 慕明、双翅目对国内科幻写作现状的科普01:04:13 宗城追问嘉宾:(1)文学如何在市场和深度之间取得平衡?(2)在当下的类型和纯文学二分下,创作是否会被局限?01:05:54 双翅目回应01:12:19 慕明回应01:24:17 双翅目谈起自己与科幻结缘的故事01:25:52 主持人提问:你们这代的写作者比上一代更关心什么问题?01:26:12 慕明回应01:32:35 双翅目回应01:32:35 慕明补充短平快的文学平台和资源,以及写作经验* 本期音频由线上分享会录音剪辑而成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中国文学:《三体》《左传》《公鸡王子》《宛转环》《沙与星》《铸剑》《朝闻道》《诡秘之主》《杀破狼》《残次品》《小行星掉在下午》《夜晚的潜水艇》外国文学:《弗兰肯斯坦》《莫洛博士岛》《格列佛游记》《使女的故事》《1984》《荷马史诗》《在其他的世界》《变化的位面》《黑暗的左手》《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我这样的机器》《玻璃球游戏》《浮士德博士》《梦游人》《冰与火之歌》《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游记》《哈扎尔词典》《恶棍列传》《气球上的星期五》《海底两万里》《银河帝国》《机器人大师》《银河系漫游指南》《山月记》《卡拉马佐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科学史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电影:《信条》《魔戒三部曲》《降临》《三体》学术、科普著作:《批评的解剖》《语言与沉默》《千面英雄》《人工智能的未来》《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果壳中的宇宙》《时间简史》杂志:《中华文学选刊》《收获》《花城》《特区文学》《科幻世界》写作课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讲创意写作》《讲故事的艺术》【本期使用的音乐】Main Theme IV - The Sacrifice,梅林茂白日做梦有理,徐锋La Donna Romantica,Ennio Morricone【后期剪辑】赖勇【页面文案】黄璐【封面设计】野生朵【文字校对】于同、晓桐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3/22/2021 • 1 hour, 46 minutes 余华的新书《文城》到底写得怎么样?| 席地而坐vol.6 “没有哪位作家的新书会让所有出版机构团结起来 ,除了余华。”睽违八年之后,余华交出了《文城》。这本首印便50万册的小说能挽回余华自《兄弟(下)》和《第七天》后失落的口碑吗?我们的主播宗城也迫不及待一阅为快,只可惜答案也许是——不能。《文城》叙述节奏有种“爽”感,但在表面的流畅之下却藏着逻辑的裂缝和叙事的断裂;《文城》选择了清末民初这么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背景,却没有塑造出更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当旧社会逝去如斯,却一味唱抒情化的挽歌而搁置追索……《文城》并非一无是处,但对于曾经先锋的余华、对于翘首以待的读者,它或许只是一部由顶流作家推出的差强人意的小说。【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公众号@宗城的小黑屋,微博@阁楼上的宗城02:08 《文城》也可以当宗教小说来读03:57 《文城》也许是余华谱系里下一个大长篇的开端06:55 为什么说《文城》“差强人意”?08:04 像《活着》那样的余华早期作品是雅俗共赏的经典11:25 对成熟的作者和读者而言 ,“稳健”的作品是不足够的13:35 《文城 》是一部故事驱动人物的小说16:59 《文城》对女性的书写仍然粗糙单调20:07 《文城》设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23:16 “文城·补”救了《文城》24:30 《文城》的叙事风格有着明显的断裂感 26:38 《文城》沉迷于对过去的抒情,缺乏新意28:21 对《文城》的综合评价*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想法或问题,我们或在下一期进行回应。【本期提到的其他书籍】余华《活着》《鲜血梅花》《在细雨中呼喊》《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本期使用的音乐】Ennio Morricone《La Donna Romantica》【首尾配音】夏周【页面文案】黄诗狼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3/15/2021 • 29 minutes, 49 seconds 你是忠实的播客听众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听播客,又是因为什么养成了习惯?本期节目,「席地而坐」的几位主创分享了自己关于制作和收听播客的看法与感受,聊到了播客作为声音与文字 、影像等其他媒介的区别,以及播客作为声音创作的一种与其他声音媒体的异同。此外,还聊到了最近在简中互联网昙花一现的、谐称「聊斋」的某APP。在类似「聊斋」的声音广场之前有播客,在播客之前又有电台。从电台到聊斋,声音媒介的变迁是一个不断下沉的过程吗?而声音广场的出现能意味着单一话语权的消解吗 ?相对文字,声音是我们构建「附近」的 更好方式吗?在本期节目,你将听到关于上述问题的种种探讨 。【本期主持】小马,神棍、民科,席地而坐的害群之马【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一静,致力于在搬砖中探索世界的白日梦想家,席地而坐的幕后幽灵海涛,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01:47 宗城:我们想做播客的几个原因06:06 一静:播客是一个对听众来说更自主的媒介07:35 海涛:想通过播客跳出范式化的表达与创作10:49 播客能让我们找回「附近」的感觉14:39 (简体)中文播客目前仍然偏小众、精英18:38 过载的信息需要人工消化才能吸收,播客也不例外24:17 声音和文字两种媒介各有其局限27:21 「记录」本身就是种价值31:33 有些小众作物可能是由于内容题材本身的小众,而非载体32:47 CH是款特殊的高门槛媒介,但未来能否移植和下沉有待商榷 38:00 对于声音创作者 ,CH很难有内容沉淀45:07 播客、声音广场等是传统广播电台的变体和革新*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想法或问题,我们或在下一期进行回应。【后期剪辑】Xiao琦【页面文案】黄诗狼【封面设计】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3/14/2021 • 51 minutes, 8 seconds 《刺杀小说家》为何引起两极化的评价?|席地而坐vol.4 在「席地而坐」的第四期,我们邀请到青年作家双翅目、慕明,常驻嘉宾宗城,和我们一同从具体案例出发,对谈推想小说。本期是我们对谈的第一部分,以《刺杀小说家》为例,来谈论推想作品的影视化改编。 《刺杀小说家》是今年春节档备受争议的电影,它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短篇小说。宗城认为它是春节档中相对最好的作品,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双翅目认为对推想小说影像化时,还要考虑视觉和听觉的推想,考验的是整个电影团队对小说的重构。慕明谈了双雪涛的作品,并深入谈论了该电影口碑两级化的原因:导演路阳用拍「敏捷型英雄」的手法拍「智力型英雄」。双翅目接着该观点,认为它更像奇幻电影,其叙事技巧没有达到运用整个情节的结构性推进把故事和人物建立起来。慕明也认为电影套上了类型的壳子,没有将「小说家构建世界」的过程表现出来。最后,宗城从中国青年导演与编剧的话语权,和电影商业性等方面为路阳进行了辩护,接着谈论了《刺杀小说家》改编中的一些其他问题。【本期主持】赵一静,一个幕后的幽灵【本期嘉宾】双翅目,科幻作者,喜爱理论与幻想的连续体,出版作品有《公鸡王子》慕明,科幻作者/程序员,以小说搭桥,作品集《宛转环》筹备中宗城,打酱油的01:32 宗城简短讲科幻和推想02:24 以电影《刺杀小说家》为例,开始谈推想小说的影视化改编02:49 宗城谈电影《刺杀小说家》中值得商榷之处11:52 双翅目谈《刺杀小说家》的影视化改编13:50 慕明谈双雪涛,以及电影《刺杀小说家》口碑两级化的原因:路阳用拍”敏捷型英雄“的手法拍”智力型英雄“,消解了原著里“小说家改变世界”的核心设定24:18 双翅目:电影《刺杀小说家》更像奇幻而不是推想电影29:35 慕明:要在电影中表现出“小说家构建世界”,必须演出构建的过程,而不是套上类型的壳子30:18 宗城为路阳辩护:① 中国当下编剧和青年导演话语权较小;②难以在商业性和作者性中保持平衡36:56 宗城:①电影缺少留白余韵;②路阳选择了双雪涛作品中较不适宜进行改编的《刺杀小说家》* 本期音频由线上分享会录音剪辑而成【本期提到的书籍、影视】国产剧:《棋魂》《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历史学畅销书:《人类简史》美剧:《冰与火之歌》音乐剧:《汉密尔顿》文学:《降临》《荷马史诗》《飞行家》《平原上的摩西》电影:《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追随》【本期使用的音乐】ピース~ダダダ,天井桟敷【后期剪辑】赖勇【页面文案】黄璐【封面设计】野生朵【文字校对】于同、晓桐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2/28/2021 • 43 minutes, 12 seconds 知识分子的一次决裂:他为何厌恶萨特与波伏娃?|席地而坐vol.3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曾经提过一个叫“墨提宾药丸”的名词,这个词语出自波兰剧作家斯坦尼斯瓦夫·维特凯维奇1932年的小说《永不满足》。“此书描写了一个精神空虚的社会,宗教失去影响,哲学深奥无用,艺术则徒具形式。一个名叫墨提宾的蒙古哲学家发明了一种人生观药,服下这种药立刻就会变得轻松快乐,所有的精神空虚都会即刻消失,那些看来永远无法解决的形而上问题,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依靠‘墨提宾’药丸的作用,小说中虚构的东方帝国战无不胜,最终统治了世界。有意味的是,所有服用‘墨提宾’药的人最终都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维特凯维奇本人早在1939年听到苏联军队进入波兰国境时,就服食安眠药自杀了。”(周江林:《米沃什的精神“荒原”》)这个故事犹如一个隐喻,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当巴黎知识分子还迷恋着苏联式的神话,米沃什已嗅出不安的气息,小说中那个战无不胜的帝国和“墨提宾”药丸,对应着彼时被扭曲的现实。米沃什批判苏联,与当时巴黎的左翼知识分子观点相左,在这个环境下,加缪伸出援手,令他倍感温暖。他曾说:“加缪给我的礼物是他的友谊。”并且称赞加缪“像一个自由人那样写作”。无论是文学还是精神上,米沃什都视加缪为典范,但萨特和波伏娃却曾对加缪恶语相向,这一点深深刺伤了米沃什的心。米沃什和波伏娃没有私人交集,也谈不上私人恩怨,他憎恨波伏娃,主要是替加缪鸣不平。这一点他在《米沃什词典》里说得很清楚:“我从未见过她,但我对她的反感直到现在也没有减弱,即使她已死去并迅速滑入她那个时代的历史脚注。……我不能原谅她与萨特联手攻击加缪时表现出的下作。这是道德故事中的一幕:一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以政治正确的名义朝一位可敬的、高尚的、讲真话的人,朝一位伟大的作家吐唾沫。是什么样的教条导致的盲目,使她居然要写出一部名为《名士风流》的长篇小说,来诋毁加缪,将他的观点与人们对他私生活的流言蜚语搅在一起。”《名士风流》是波伏娃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小说。她杂糅了法国知识分子们对苏联劳改营的论战,通过小说影射现实。小说中,主角亨利和罗贝尔在“苏联劳改营事件”上出现分歧,亨利坚持客观报道的原则,却被误认为是帮助了苏联的敌人,遭到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抵制。罗贝尔支持苏联,但感到自己又不能适应它的生活,由此陷入精神困境(情节介绍参考:《名士风流》上海译文版)。亨利和罗贝尔的原型,部分借鉴了萨特和加缪,米沃什不满的就是波伏娃对萨特的拔高、对加缪的诋毁。而关于萨特,米沃什在《米沃什词典》中的“加缪词条”中补充道:“但后来的事情表明人们不允许他(加缪)那样做,因为‘反帝国主义’阵线有一种强制性。在萨特的《现代》杂志上进行的那场丑陋的讨伐中,发起攻击的主要是萨特和弗朗西斯·让松,很快西蒙娜·德·波伏娃也加入进来。那是在1951年,正好也是我与华沙决裂的时候。针对加缪,萨特写道:‘如果你既不喜欢共产主义,也不喜欢资本主义,我看你唯一可去的地方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米沃什讲述的这件事,就是法国思想史上绕不开的萨特与加缪决裂。他们曾是好友,被外界视作存在主义的巨擘(尽管他们未必认同这一标签),却在1952年走向决裂。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与萨特、加缪、波伏娃、米沃什有关的一段趣事。【本期主播 / 原文作者】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公众号@宗城的小黑屋,微博@阁楼上的宗城01:32 波兰诗人米沃什炮轰萨特和波伏娃的原因03:54 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中“墨提宾”药丸的隐喻06:00 米沃什和加缪都对当时巴黎左翼知识界浪漫化苏联的主流意见感到不满,加缪更因此被萨特和波伏娃恶语相向09:47 波伏娃在《名士风流》中的影射10:39 米沃什在《米沃什词典》中的“加缪“词条11:48 加缪与萨特决裂的细节13:51 加缪与萨特更早的分歧16:33 《反抗者》的出版直接导致加缪与萨特的决裂17:59 萨特的教条主义倾向与加缪的人道主义立场形成矛盾19:02 在五十年代的巴黎,萨特是多数、加缪是少数【参考资料】1 切斯瓦夫·米沃什《米沃什词典——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2014年2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切斯瓦夫·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2013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 周泽雄《加缪:睿智的写作者》,2016年2月,经济观察网4 罗纳德·阿隆森《加缪和萨特:一段传奇友谊及其崩解》,2005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 埃尔贝·R·洛特曼《加缪传》,1999年12月,漓江出版社6 托尼·朱特《未竟的往昔》,2016年5月,中信出版社7 阿尔贝·加缪《反抗者》,2010年1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8 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士风流》,2013年10月,上海译文出版社9 文汇报《加缪与萨特的恩恩怨怨》,2018年3月10 周江林《米沃什的精神“荒原”》,2013年6月,华夏时报【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p5LBaYCcpyxkbZeCzIVsQ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2/21/2021 • 22 minutes, 17 seconds 对谈刘子超、赵景宜:好的旅行写作像是投一个降落伞|席地而坐vol.2 在度过疫情时期的第一个跨年夜后,我们进行了一个线上讨论会,决定在新年成立属于自己的播客,并将播客和线上对谈的栏目名字同步,最后在两轮投票后,选用了「席地而坐」这个名字。这是一档接地气的文化沙龙,我们渴望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分享自己对公共议题的看法,把有趣而不乏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读者。在「席地而坐」的第二期,我们邀请到旅行写作者刘子超、《新周刊》记者赵景宜,对谈非虚构写作中的旅行写作。旅行与旅游并不相同,旅行写作需要用探索和发现的眼光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而不只是浮光掠影的扫视。刘子超在辞职前曾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所以在旅行的时候,尤其是想写东西的时候,他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出发。围绕着自己的作品《失落的卫星》,刘子超提到:旅行写作是你日常积累的结果,对一个地方的大致看法,你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切入,这种问题意识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接着子超的观点,另一位嘉宾赵景宜围绕何伟的写作,认为好的非虚构写作就像投一个降落伞到一个地方去了解当地的人;同时好的非虚构写作者,应该是非常注重自身经验,并且知道自身经验有什么公共性,然后把它疏解出来的人。对谈最后,两位嘉宾分别提供了自己的书单,以及对新人写作者的一些建议。采访者宗城对大家的建议做了三点总结:第一,写作需要带有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第二,写作时要考虑你的结构是什么、主线是什么,最好通过当下读者能够贴近的一个角度去切入;第三,持续不断地进行阅读和文字训练,并把这种训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去享受它。 【本期主持】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公众号@宗城的小黑屋,微博@阁楼上的宗城【本期嘉宾】刘子超,旅行写作者,著有《失落的卫星》《沿着季风的方向》《午夜降临前抵达》赵景宜,《新周刊》记者,考古系肄业生,本帮菜爱好者 01:19 成为作家,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力点03:12 旅行写作是一个新的突破点14:25 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写作16:20 刘子超:理解中亚的角度有很多,《失落的卫星》选择放在苏联解体和一带一路开始这三十年之间的历史中去呈现20:46 赵景宜分享自己在台湾、厦门等地的奇妙体验33:50 刘子超谈《下沉年代》的写法40:00 赵景宜分享自己的私人书单45:30 普京:“苏联解体是上个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52:30 保罗·索鲁、奈保尔等作家会相隔二三十年,对昔日写作的地方进行回眸,观察这片土地的变化01:24:25 契诃夫的《牵小狗的女人》为什么值得一读再读* 本期音频由线上分享会录音剪辑而成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非虚构写作:乔治·帕克《下沉年代》、米切尔·祖科夫《911的故事:坠落与重生》、刘子超《失落的卫星》、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旅行文学:项美丽《香港假日》、伊莉莎白·皮萨尼《印尼ETC》生活方式/杂志编辑:都筑响一《东京风格》《东京又分半》《东京右半分》《圈外编辑》小说家:让-菲利普·图森《逃跑》《急迫与忍耐》《浴室》同志/性别议题:黄启泰《防风林的外边》、郭强生《断代》、陈雪《惡女書》、三岛由纪夫《假面的自白》、威廉·巴勒斯《酷儿》、迪迪埃·埃里篷《回归故里》、福柯《性经验史》、江绍祺《华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上野千鹤子《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本期使用的音乐】 Franz Schubert:Fantasia for piano in C major ("Wanderer") , D. 760 (Op. 15)【后期剪辑】Xiao小琦【页面文案】宗城【封面设计】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2/16/2021 • 1 hour, 28 minutes, 52 seconds 这里是「席地而坐」第一期。在春节返乡之际,我们聊起了返乡与家庭的话题。当有人因疫情防控回家艰难而叫苦不迭,也有人因有了不回家过年的正当理由而松一口气。这背后,不仅是同代人的经验差异,也是两代人的代际矛盾。代际矛盾是普遍的,谈论这个话题不仅要考虑到相对符合社会主流期望的人群,更要考虑到那些与父辈有着迥异价值观的群体。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感情、家庭是用谎言来维系的,所谓的理解似乎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而只是用谎言堆积的一种体面。对于浅层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与家人达成和解,但对于难以调和的代际矛盾,隐瞒可能是唯一的选择。本期「席地而坐」,我们尝试翻出那些在和解叙事中被掩盖的东西。【本期主持】夏周,求学上海、漂地未知【本期主播】宗城:假装在北漂赵一静:真的在北漂肖瑶:一个四处漂流的广漂子渊:或许是真的北漂03:44 为什么春节不想回家?08:13 中国式家庭擅长把矛盾隐藏在温情脉脉的话语中16:25 喜欢回家是因为家庭带来归属感22:38 说服家人的最好方式是向他们证明“你其实过得很好”27:31 少数或者弱势群体本身很难过得好30:21 漩涡中人现身说法35:41 用隐瞒去处理不可调和的代际矛盾38:10 我们的同辈人其实也在分化40:47 症结是否在于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过于单一?47:13 我们似乎总要「还乡」才算圆满53:47 不同性别受到的压力侧重不同55:19 和解叙事的可疑:总要到生离死别才和解59:09 当代人从宗族羁绊脱离之后,何去何从【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大鹏《吉祥如意》李安《喜宴》《饮食男女》卡夫卡《变形记》陆庆屹《四个春天》辛爽《隐秘的角落》【本期使用的音乐】Leonard Cohen《Going Home》Ennio Morricone《Farewell to Cheyenne》【后期剪辑】空心菜【页面文案】黄诗狼【封面设计】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See more
2/10/2021 • 1 hour, 21 minutes, 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