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amp Logo
螺丝在拧紧 Cover
螺丝在拧紧 Profile

螺丝在拧紧

ace, Social, 1 season, 100 episodes, 5 days, 14 hours, 30 minutes
About
“螺丝在拧紧”是单读主编吴琦的播客。在新的文化空气里,他想通过对话和提问,寻找实践的智慧、突破的可能,也继续“把自己作为方法”,分享同代人彼此激励、共同冒险的旅程。
Episode Artwork

Vol.81 新年加更:礼物就是我纯粹想要你快乐的心

一把奢华但无用的指甲刀,一盒用剩的牙线,给失意朋友的幸运刀叉,小姐妹们众包叠的1000 只千纸鹤……送礼这件小事,却能衍生出那么多或搞笑或温情的故事。春节、情人节接踵而至,应广大听众强烈的送礼需求,「螺丝在拧紧」特别加更!主播吴琦连线他的“礼物老师”,远在荷兰读书的老朋友刘宽(Kiva),从她发明并形成传统的“交换礼物大会”聊起,追问礼物的意义。他们发现,谈及过往的礼物时,与老友度过的“所有你可以想象的美好回忆”会不断复现;是对具体的人的了解,让他们学会挑礼物、收礼物,以及赞美礼物。那么好礼物究竟是什么样?它最好有闪亮夺目的包装,能修复亲密关系中的伤疤,能指向共同度过的时光……但归根结底,好礼物关乎时间,关乎尊重——“放下教导的姿态”,关乎爱。爱是流动的,是需要不断确认的。怎样将内心里的爱意,变成一种行动,变成一种策划,用一定的时间、巧思和金钱去建立一个爱的具体场景,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操练和学习。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与赫莲娜共同创作。|时间线|03:49 好久不见,重回学生时代的 Kiva08:54 年关将至,回到由爱支持的系统中休整自我10:55 什么最让你感到被爱?13:58 礼物代表彼此分离时,我曾想到过你21:36 吴琦:沿着对具体的人的了解去挑选礼物23:32 送的是礼物,也是附着其上的情感和运气26:46 “花心思”送的指甲刀,却正中雷点?31:55 Kiva:礼物背后,是你在对方身上付出的时间46:15 爱是一种方向,而非状态47:25 亲密关系中的礼物,帮助确认共同的未来?54:51 “礼物就该有礼物的样子”1:01:07 1000 只千纸鹤,是青春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肖海鸥,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螺丝在拧紧#080 期嘉宾Alex,《绝对是个妞》频道主理人、创作者STOLEN 秘密行动,乐队孙一钿,艺术家,螺丝在拧紧#066 期嘉宾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犹太人、法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余幼幼,诗人-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在期待之中》,[法] 西蒙娜·薇依-谈话中提到的电影/戏剧/影视作品繁花(2023),导演:王家卫|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刘宽@Kiva--,与主播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 陈梓芸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 翁毓璐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1/31/20241 hour, 5 minutes, 2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80 2023 年终总结:我们如此勤奋,只为一个正常的世界

疫后第一年,这个世界仍保持着它的惯性——生活的复苏浮于表面,过往的经验仍然失效;具体到单读所处的出版行业,卖书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如何穿透迷雾,应对寒冬?也许首先要认清,2023 年是一个周期的开始,我们已经身处其中。“大家都要为这个周期做好准备,都要开始全面的调整。”第三季「螺丝在拧紧」的最后一期,主播吴琦请来上海艺文志出版总监肖海鸥,她作为编辑一路陪伴着横跨整个疫情的单读出版工作。她这样总结 2023 年的关键词:“勤恳”,“平淡”,同时思考“如何健康地工作”。当外部标准变得虚弱,他们重新思考以什么来评判工作的价值。比如让书到达它真正的读者手中,追求心底的爱惜之情,“想明白做书挣不了钱后,你会意识到其他价值的浮现”。对海鸥来说,编辑刘天昭的诗集《竟然是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仅仅通过工作,就接近了自己那么欣赏的人,而且是接近她的内核”。而徐泓教授的非虚构作品《燕东园左邻右舍》下厂前,她作为一个“铁石心肠”的老编辑,还在为书中对记忆的挽救“无声而羞涩地流泪”。同时,单读 MOOK 做到了三十多本,《单读 33·多谈谈问题》也悄悄迎来了创纪录的第七次加印。她也在节目里引用雅斯贝尔斯的《论韦伯》,一本她决定今年要“快点把它出了”的书:“难道他(韦伯)象征渐趋式微,但仍然徒然照亮人们精神的光明?既然徒劳无功,他为什么还要兀自汲汲营营地散布这些光亮?”雅斯贝尔斯对韦伯的评述看似是疑问,实则也是对一群同样以韦伯为榜样的人们的鼓舞。在扭曲的大环境中,个人做的事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但它依然是对正常的争夺,依然值得持续,值得肯定。|时间线|06:33 2023 年重要课题:如何健康地工作21:26 海鸥:相信所做之事值得,并向全宇宙散发这一意念25:54 “冬天已经来了,怎么办?”——给书足够的时间,对书抱以正常的期待……39:41 吴琦:正常人做做正常事,朴素的道理也变成了鸡汤?47:00 编辑的恶习,就是把最心爱的书留到最后去做56:43 “我们必须要肯定自己,我们多么辛勤地工作”59:51 “单读的每一本书就是与世界近身肉搏”1:03:01 哪一本书销量虽不起眼,但在编辑心中极有分量?1:14:14 “我们如此勤奋,无非是争取一个正常的世界”1:17:40 可预见的艰难面前,更要为自己搭好挡风遮雨的房子|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张吉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社科编辑室主任陈嘉映,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江绪林(1975-2016),政治哲学学者马雁,诗人、散文作家丸山真男(1914-1996),政治思想史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杨晓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总编辑涂涂,乐府文化创始人、总编辑周昀,惊奇创始人老王,诚与真书店主理人罗丹妮,编辑,螺丝在拧紧#000、011、023 期嘉宾赵磊,明室副主编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法学家陈直,哲学爱好者,农民工,《海德格尔导论》(待出版)译者王梆,作家,螺丝在拧紧#039 期嘉宾谢希德(1921-2000),物理学家、教育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为新中国第一任女大学校长曾昭抡(1899-1967),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走出唯一真理观》,陈嘉映《本雅明传》,[美] 霍华德·艾兰 / 迈克尔·詹宁斯《T.S.艾略特传》,[英] 林德尔·戈登《生命的厚度:江绪林文集》,江绪林《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美] 保罗·斯塔尔《同窗:妈妈女儿共读书》,林桂芝/杨京京《论韦伯:思与意志》,[德]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导论》,[德] 彼得·特拉夫尼《单读 26·全球真实故事集》,吴琦主编《单读 33·多谈谈问题》,吴琦主编《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王梆《单读 PLUS·漫象集:小地方》,吴琦主编《竟然是真的》,刘天昭《出神》,刘天昭《毫无必要的热情》,刘天昭《燕东园左邻右舍》,徐泓|本期音乐|Comfortably Numb,Pink Floyd|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 陈梓芸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翁毓璐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1/17/20241 hour, 19 minutes, 1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9 愉悦清单|小剂量的快乐就很够用了!

在简单勾画的轮廓内涂颜色,观察自己的笔触;相比叠软绵绵的衣服,用热水冲刷油腻碗筷更有成就感;早晨到特定的店吃一盆口味浓烈的米粉,以捍卫对它的尊重……这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填满了本期愉悦清单。主播吴琦请来作家陆茵茵,把自己从过分严肃的深渊里拉出来——即使只是短暂相处,她的细腻和敏感总是令人放松。他们还分享对于戏剧共同的喜爱——活生生在眼前的演员,不断重复的台词,随风吹动的道具,这些需要打开所有感官才能接收得到的细节,让剧场,也让看戏的人“活”过来。极其个人化的愉悦清单,也辐射到对创作的理解。陆茵茵的新作《表演者》并不追求波澜起伏的情节,关注“无事发生”时的心理片段,这种“小剂量”的叙事,是她有意识地淡化前因后果之后的造物。“其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未必那么明显地有一个合理的路线。”节目的最后,他们都意识到,其实小剂量的愉悦就很够用。正是这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们面对宏大的系统的吞噬,还能庆幸自己仍有真正能做主的部分,还有那些个人的,合理或不合理的愉悦感。|时间线|03:42 自认严肃的陆茵茵,却总能使人放松09:00 涂颜色的愉悦在于简单又有创造性10:50 “啊,那你没有纯粹的爱好吗?”13:36 大扫除时,隐隐期待重逢过去的记忆16:20 谁没梦想过当超市收银员或公交车售票员呢?20:13 “灾难性思维”:因为太想要,反而不要了34:57 湘菜推广者:“我心中最理想的米粉是非常浓烈的”39:11 不洗碗是怕碎?42:05 提前准备应急包 VS 不必责备小疏忽58:06 从“活”的戏剧中吸收能量1:02:44 “无事发生”在此刻是奢侈的|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罗丹妮,编辑,螺丝在拧紧#000、011、023 期嘉宾窦文涛,主持人梁捷,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美国戏剧导演、舞台设计师btr,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哈温,韩国童星宋民国,韩国童星-谈话中提到的书籍《表演者》,陆茵茵《台风天》,陆茵茵《秘密花园:一本探索奇境的手绘涂色书》,[英] 乔汉娜·贝斯福-谈话中提到的电影/戏剧/影视作品H-100 秒到午夜("H" 100 seconds to midnight,2022),导演:罗伯特·威尔逊(RobertWilson)相对平静(Relative Calm,2023),导演: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布莱希特的鬼魂(The Brecht's Ghosts,2023),导演:苏瑟·魏西特(Suse Wächter)抱枕人(2020),导演:米立、钟向霖|本期音乐|给奇怪的你,猛虎巧克力|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 陈梓芸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翁毓璐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1/3/20241 hour, 16 minutes, 1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8 直击 COP28 迪拜现场:人类能够拖延末日到来吗

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 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迪拜召开,迎来史上最多参会人数——近十万人。「螺丝在拧紧」也趁着重返世界的当口,成为其中一员。第一次在境外录制的机会,不仅得益于出境旅行难度降低,也建立在单读与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起“再生”创作征选,继续积累气候传播经验的基础之上。吴琦受 WWF 邀请作为观察员前往 COP28,找到老朋友,“再生”导师、科幻作家陈楸帆,与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汲川传播联合创始人、气候传播领域资深研究者沈晓宁,分享从会场奋力打捞的信息,也分享对气候议题的疑问:气候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如何能够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要推动气候问题的对话,我们还有什么努力的可能?COP28 上最受关注的人与事是什么?COP 作为一个聚集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公益机构、企业和社群等等的庞然大物,也有它复杂的面相。吴琦在观察员笔记里分享他在 COP 两周间的见闻:“看到野心家、技术官僚和他们的反对者如何具体地编织政治,看到岛国居民紧急的眼泪,也看到环境问题被商业社会装扮成新的奇观。还好,最终残酷的真相和怀疑没有淹没人,参与和批判依然给予我支撑。”节目的最后,嘉宾们不得不大胆展望这一具有乌托邦性质的“气候行动”的未来——对于拯救人类,我们有乐观的理由吗?气候变化,与“我”有什么具体的关系?不论乐观的方向是去达成“破坏性的共识”,还是“拖延也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个体仍然需要摆脱对公共事务的冷感,让气候议题在生活中占据分量。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和 WWF 共同创作。|时间线|08:00 气候变化,与我有什么关系?11:21 沈晓宁:在安静的北极,听见冰川消融19:26 陈楸帆: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也是后果的承受者20:26 吴琦:媒体同行正在从气候议题中慢慢撤出22:12 COP 大会中,反对抗议的声音在哪里?32:08 损失损害基金设立,巴西总统受关注,原住民代表现身……——宏大的全球议程由每个螺丝具体地拧动47:31 这个世界不需要更多词语了 VS 词语的工作也重要55:19 “下次再来一定要穿上民族服饰”56:17 家丑不可外扬 VS 让自己成为气候问题的一部分1:01:05 COP28 还有哪些议题值得关注?1:09:54 “再生”创作征选就像 COP 的小型预演1:12:30 拯救人类,你乐观吗?沈晓宁:让崩溃的那一天晚点到来陈楸帆:我们需要一种破坏性的共识|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巴西左翼政治家、第 35 任及现任总统,巴西劳工党创始成员王梆,作家,螺丝在拧紧#039 期嘉宾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美国科幻小说作家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英国保守党政治人物-谈话中提到的书籍《荒潮》,陈楸帆《零碳中国》,陈楸帆《三体:“地球往事”三部曲》,刘慈欣《三体Ⅱ:黑暗森林》,刘慈欣《The Ministry for the Future》,[美] 金·斯坦利·罗宾逊-谈话中提到的其他内容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 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 5 次缔约方会议,于 2009 年 12 月 7 日—18 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 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损失与损害基金(Loss and Damages Fund):损失和损害是指气候变化造成的危害,尤其是那些无法通过减缓(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预防或通过适应战略(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方法)来减轻的危害。该基金旨在向最脆弱和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 OPEC,是由 13 个发展中石油生产国组成的常设政府间组织,负责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反对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于2007 年成立,专注于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希望通过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示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和方法。云山保护: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长臂猿保护的保护机构,目前主要的保护对象是天行长臂猿,关注它们的栖息地恢复以及食性和取食行为,致力于通过野外调查、科学研究、自然教育和保护行动,抢救性地保护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99 公益日:是腾讯公益自 2015 年起联合公益慈善类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爱心媒体和用户,在中央网信办、民政部指导下,响应国家中华慈善日(每年 9 月 5 日)的号召,发起的一年一度全民公益活动。《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公众与叙事原则》: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发布,基于8077 份公共问卷数据及访谈等材料,指出当下中国公众的气候认知呈现出“高支持度,低行动力”的特点;而想要解决这一症结,需要对公众进行细分、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叙事策略与传播方案。|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陈楸帆@陳楸帆,WWF@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大家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陈梓芸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12/20/20231 hour, 22 minutes, 13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7 小地方|去过大城市,还是回佛山喝糖水?

“小地方”专题做久了,在分享民俗与游乐生活之外,我们也好奇:这个地方的年轻人在做什么?什么样的工作与生活选择,在向这里的年轻人打开?于是,趁着单向空间·顺德 ALSO 店开业,也趁着单读的新书活动与「螺丝在拧紧」的线下见面会齐聚佛山,主播也抓来了两位在当地工作的年轻人——始终没有离开过广东地区的,顺德地方传统文化非遗创新推动人刘铿,和沪漂 7 年后回归的,单向空间·顺德 ALSO 店主理人伯尼。在他们的心里,佛山顺德,以及周边的禅城、北滘、大良等等地区,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地方”?为什么这里有不输北上广的城际交流,却也有巧妙平衡快与慢的生活节奏,能够给人“小地方”之感?三人从错综复杂的分区聊起,谈到从大城市撤退的年轻人,再谈到在地文化如何哺育年轻人与社区,吸引他们在家乡展开自己的生活——刘铿将关帝侯王出游的习俗与展览、音乐节结合,伯尼则开始畅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书店卖早餐?当小地方留存原初的生命印记,构成坚实的自我认同,你也会发现,“世界就在你门外”。|时间线|04:28 当我们说“佛山”时,我们指的是什么?12:21 伯尼:无论多晚,去喝个糖水能让我找到生活的节奏19:20 刘铿:在家乡工作,对顺德人来说是历史演变后的幸运37:35 如何通过年轻人的表达,改变千篇一律的“美丽乡村”?41:41 “你不能抱着外地人的立场在村里做事”44:08 吴琦:你不能不去这个世界,世界就在你的门外48:14 城市慢下来,社区营造反而走得更快?53:36 私藏线路大推荐!(“小地方”保留节目)1:03:18 工作未来大畅想……伯尼: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书店卖早餐刘铿:文化活下来之余,还能扎根|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其他内容自梳女:大体指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40 年代的近百年间,在珠三角地区涌现的自主选择终生不婚的女性群体,这一名称来自古老婚俗——旧时女子出嫁,需要挽发为髻,她们自行将头发梳成已婚女性的发髻,表示独身终老。关帝墟:是一年一度与均安关帝侯王出游结合的文创活动,它囊括了青年文化创新、社区营造、乡村改造和民俗文旅,渴望通过文创与多元乡建的方式进行传统非遗的创新,让乡村有更丰富的当代内涵与表达,提供均安地域的民俗文化以及乡旅体验。关帝侯王出游:每年农历九月初四至十二日,多以渔业和水道运输谋生计的均安人,会抬出关帝侯王,仿照古代帝王出巡的阵势,由锣鼓柜开道,遍游均安十三乡,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谈话中提到的地点北滘、三水、祖庙、大良、垂虹社区、逢简村、均安镇、江门、中山、三华村、上村、仓门村、和美术馆、林头、罗氏宗祠、华盖里、金榜社区、杏坛、青田村、乐从、陈村、勒流、黄连村|本期音乐|万水千山总是情,汪明荃|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 陈梓芸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12/6/20231 hour, 10 minutes
Episode Artwork

Vol.76 对话索马里:育儿是充满弹性的互相教育

生育与乐观主义,常常在讨论里结对出现。但是,在一个乐观主义备受怀疑的时空里,AI 与数字技术正在颠覆人类的认知,全球的气候危机正在撬动对未来的判断……我们还能怎样为下一代的到来做准备?对未来世代的构想,是否也能为我们继续生活提供力量?今天「螺丝在拧紧」再度请来编辑、新手妈妈索马里,了解了解在今时今日成为家长,背后提供支持的方法论,心中怀抱的期盼,与“未来式育儿”的具体实践。在一片对原生家庭的讨伐声中,我们也反思过去的生长痛,在伤口上寻找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让未来的大人们占有更多的爱与信心——在新世界保持独立的信心。索马里说:“独立是我在成为母亲之前没有人教我的东西。它是一种操守,也是最深处的一种信心。我相信我的孩子有独立的能力,宇宙生了他、造了他,他是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这个能力可能需要你前期引导,但后期他自己就发现了这个世界。”当然,未来的人类也包括与下一代共同生活的我们。当我们有勇气让孩子进入荒野当中,是不是也有勇气让自己在同一片荒野中继续行走?长效自护,领熠未来。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和爱他美旗下的顶配奶粉「领熠」共同创作。希望在未来的种种危机和可能之下,我们都可以以“未来式育儿”的长期主义心态,为自己也为孩子提供更多快乐健康的可能。|时间线|07:38 索马里:当妈妈,你永远不可能准备好15:05 “孩子是一个世界的容器,什么都会吸收进去”19:57 育儿的过程中,什么价值与方法最重要?22:54 亲密背后,是相互独立的信心25:44 这一代成长的遗憾,下一代可以补全吗?33:23 “亲职化”的小孩:一个人要把自己照顾好37:26 吴琦:让自己与让他人快乐的平衡,需要训练41:10 面对未来,“你要敢于让你的孩子去荒野当中”55:40 未来式育儿,什么是孩子需要的长效能力?56:31 索马里:能从劳动、工作和休息中都获得快乐1:01:10 吴琦:身体上的准备,让人获得面对世界的韧性1:08:05 “保持那种刚刚睁开眼看到世界的信心”|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基斯杜化·埃里克·希钧斯(Christopher Eric Hitchens,1949-2011),美国杂志撰稿人、记者和评论员劳拉·E·伯克 (Laura E. Berk),美国心理学教授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美国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哲学家、小说家和教育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法国作家玛丽莲·萨默斯·罗宾逊(Marilynne Summers Robinson),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织田信长(1534-1582),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活跃的大名(日本封建时代对一个较大地域领主的称呼),“战国三英杰”之一丰臣秀吉(1537-1598),日本安土桃山时代公卿德川家康(1542-1616),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元和年间朝廷的太政大臣、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谈话中提到的书籍《Hitch-22》,[美] 基斯杜化·埃里克·希钧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美] 劳拉·伯克《实用程序育儿法》,[美] 特蕾西·霍格,梅琳达·布劳《巴别塔之后》,[美] 乔治·斯坦纳《基列家书》,[美] 玛丽莲·罗宾逊《An ABC of Democracy》,[美] Nancy Shapiro,[智利]Paulina Morgan-谈话中提到的其他内容婴儿主导式断奶法(Baby-led weaning),让婴儿在副食品过渡期以自己吃饭的方式来主导自己想吃的食物与分量,家长不喂食米糊或泥状食物,而是提供方便婴儿抓取的固体食物。亲职化(Parentification),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孩子承担父母应负的经济和社会责任。|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索马里@索马里索马里,与主播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宋思漫
11/15/20231 hour, 9 minutes, 4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5 小地方|为什么,云南是你的“绿洲”?

“小地方”专题久违地更新了!抓住秋天的最后时刻,从大城市的紧张氛围中逃离,本期「螺丝在拧紧」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小地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的启别村。面前是泛黄的田地、连绵的山脉,不远处有一棵枇杷树,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和悠游的浮云……主播吴琦和两位长住云南的嘉宾身处其中,一起呼吸“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的空气,探寻鲜为人知的岔路。两位嘉宾中,一位是曾在媒体工作,与云南有着奇妙缘分,现居大理一年的安小庆,另一位是家园计划 (AnotherLand)联合创始人,目前在昆明大墨雨村进行社区实践的唐冠华。录制现场旁的一棵枇杷树(被主播不小心误认为桂花树)云南为何吸引和包容着来自四方的陌生人?为什么是云南成为都市人身心复健的大后方?在拥有“树医生”“花医生”“云医生”的安小庆看来,“如果说有一个云南性的话,就是它的多元多样”。当如此丰富的自然之物直接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身心都会打开一下”。在云南,改变的不仅是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与人的关系。当本地人与外来者的生命之网互相交织时,那些抽象的矛盾在具体的生活中被化解:一起工作,学说大理话“苦钱”,在菜市场与本地人互动……“找到一个空间,有人协作,才能落地内容”,唐冠华说。在都市的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自然的运行中获得灵感,在另一种物质与文化流通的过程里,创造另一种关系法则。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和东方草本可持续护肤与生活方式品牌东边野兽共同创作。东边野兽回到主要的原料产地,落地云南维西塔城的“东边绿洲”共益实践,为我们描摹出一种小地方与其内外部达成交流与生产的模式。 “很多新的创意和想法,可以是从岔路里面来的”,在边缘与主流的变动中,新的可能正在不断出现。|时间线|04:24 为什么向大后方云南转移?唐冠华:在大墨雨村,我感受到没有中心的状态安小庆:自救的过程中,大理正好打开了门12:58 “整个四季的风物,都足够成为我的医生”19:50 “我觉得这边的云很不一般”29:49 搬到云南之后,什么是长久的生计?39:06 “我完全做到了快乐穿衣,经常大笑”41:47 关于名字的故事:雨连与斯娜楚措46:28 吴琦:小地方更开放,愿意和外界建立联系54:53 唐冠华:我有时间去慢慢打磨一个乐器1:02:59 岔路走通了,不用去主路上堵车1:06:28 大理山川自然的启示:写一个星云,而不是一颗星星1:17:24 云南不为人知的“岔路”推荐|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法国历史学家、评论家和哲学家曾孝濂,生于云南威信,中国生物绘画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螺丝在拧紧 #037 期嘉宾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美国政治学家、人类学家和比较政治学学者-谈话中提到的小朋友们斯娜楚措,与作品合影和雨连,与作品合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季风之北,彩云之南》,[新加坡] 杨斌《艺术哲学》,[法] 丹纳《中国植物志》,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逃避统治的艺术》,[美] 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美] 詹姆斯·C·斯科特-谈话中提到的其他内容东边野兽,诞生于上海的东方草本可持续护肤与生活方式品牌,旨在通过复兴中国草本的功能与文化价值,为世界带来健康与美的东方解法。超级草本实验室,隶属于东边野兽,以生物医药技术探索草药活性在肌肤上的运用,为肌肤带来健康、高效的长期解决方案。灵感实验室,隶属于东边野兽,进行草本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实践;作为一个开放的共创平台,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伙伴,一起通过策划出版物、展览、社群活动等多元形式发声。共识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ies),是人类群居生活的一种形式,有共识的某类群体自发组成的独立生活社区。家园计划(AnotherLand),针对生态村(共识社区)进行探索、集成、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自给自足实验室(Self-Sufficient Lab),2011 年创办于青岛,为家园计划营建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做技术准备。墨线图,用于表现平面、立面和剖面图,一般使用水彩、彩色铅笔、马克笔作画。阿央白,位于石钟寺石窟的第八窟,“阿央”指白族语的“小孩子”,“白”是对白族语音似“脉”或“蛮”的错译,意思为“门”,白族妇女为求子嗣而祭拜阿央白。-谈话中提到的地点东边绿洲共益合作社,维西塔城大墨雨村喜洲寂照庵虎跳峡八角地素方舟|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雷悦雯 王璇
11/8/20231 hour, 26 minutes, 48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4 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很 I 的中年人

“35+”是一个合理的人生刻度吗?进入 35+,人真的会改变吗?无论是消费主义的广告语,还是各类新闻报道,35+ 都传递出一种焦虑的情绪:人生到了这个节点,应该做些什么了。另一方面,进入 35+,也似乎进入了一个难以定义的中间地带。人到 35+,既不像年轻人,在面临第一份工作时茫然无措;也与自己的父辈不同,“他们那种责任感好像要比我们来得深重得多”。面对社会赋予的“35+”标签,「螺丝在拧紧」最新一期继续不拧紧,主播吴琦与两位好朋友一起聊聊个人成长的日常,抖落那些沉重的东西。一位是螺丝的老朋友,现在是编辑和策展人的赵梦莎;另一位是 35+ 的观察者,与 35 岁仍有一段距离,在自由撰稿人、编剧、瑜伽老师间灵活转换的顾玥。工作、自我、人际关系、金钱……在面对人生抛出的这些命题时,刚刚度过了一场精神危机的赵梦莎说:“可能不在 35,也可能是在其它的节点,你总归要通过一个外力让你看清自己。”清醒之后,我们也许可以发展出自己的工具箱,用更直接、更简单的方式去解题。如顾玥所说,“我的活法一直以来都很宠自己,原因在于我会把生命看得很随机”。我们期盼,劳动与享受的顺序并非线性,但如何在年龄框定的标准外去感受,去生活?答案仍在时间里。|时间线|03:49 35+ 是一个衡量人生的合适刻度吗?10:39 年轻人与父辈之间,怎么定义中间这帮人?18:05 赵梦莎:我的 20 多岁是极度加速度的19:10 “走到 35 发现,成人的世界好难”29:42 人生给你泼了一盆冷水,也是让你清醒过来32:37 顾玥:我没有什么余地在社会意义上再往下坠了34:05 “面对掷骰子式的人生,我稍微有点不安”37:56 吴琦:从 I 变 E,原来那是一个假的自我44:18 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很 I 的中年人49:54 用自己的一套工具主动表达爱57:34 放弃那些假动作,人与人之间也变得更简单1:03:19 35+ 的金钱观:“我有点在乎钱了”1:08:57 顾玥:拿出我的工具箱,路边支个摊也能有收入1:14:30 学着像老年人一样去真正地生活1:18:08 外面的世界变窄了,就在小世界里往深处走|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和机构韩夏,导演、作者、播客《喷嚏》主播,螺丝在拧紧 #021 期嘉宾陈翠梅,马来西亚女导演高田唯,日本平面设计师、AGI 和 JAGDA 成员、东京造形大学教授熊阿姨,自由撰稿人,螺丝在拧紧 #073 期嘉宾艺术界,英文名为 LEAP,一本中国当代艺术杂志,2010 年改版为双语双月艺术刊物。-谈话中提到的其他内容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是人格类型学中一种内省的自我报告问卷,取各倾向的英文名称首字母来组成四个字母的评量结果,如“INFJ”或“ENFP”等 16 种人格类型。|本期音乐|White Gloves,Khruangbin|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赵梦莎@赵梦莎,顾玥@_顾玥,与主播和嘉宾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雷悦雯 王璇 
10/25/20231 hour, 21 minutes, 2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3 对话熊阿姨:Gap Year 出去玩,发现世界已经不同

十月最令人期待的无非是假期。「螺丝在拧紧」本月迟来的更新,同样与“出远门”有关。这次的嘉宾,从社交媒体上来看,格外令人羡慕——她怎么总是在玩?她就是主播吴琦从学生时代就认识的老朋友、非常活跃的媒体人,熊阿姨。她说:“憋得实在太久了,有任何能出门的机会我都会抓住它”。裸辞之后,熊阿姨不断地去往不同的国家和地方:在香港学着怎么上小巴车,与不同时期的朋友重逢;在瑞士,和同行见面,“第一次发现原来外面是这样生活的”;在柏林歌剧院的门口,与一位在瑞士重建生活的乌克兰阿姨聊天……“像一个干瘪多年的海绵突然进了水一样,每个毛孔都往上吸收。”三年后重返世界,不仅新鲜,也有长久停滞后的麻木。二月,当熊阿姨推着箱子到深圳过关时,才知道去香港需要签注。换港币、带信用卡、打 Uber……这些经验都像肌肉记忆一样消失了。这种陌生感不仅停留在个人行为层面,“我们跟世界的这种隔膜也已经比原来深太多了”。正好,十一假期前面世的《单读 35·当我们重返世界》也受启发于同样的困顿、同样的不甘。即使以恶补的心态去旅行,即使所见所闻验证着世界正在变糟,也得打开触角去感受真实,打起精神去面对真相。|时间线|03:21 “有任何能出门的机会我都会抓住它”04:55 之前的生活经验,现在怎么失效了?13:42 与朋友重逢,“哇,为什么所有人都在香港?”17:46 辞职去旅游,就像一个干瘪多年的海绵突然进了水20:29 在具体的个案上,大家还是可以好好沟通29:17 在普吉岛,俄罗斯人“松弛感”的背后是什么?32:40 在瑞士,一个水晶球里的国家47:48 四处借钱的故事:“我又没有带信用卡”49:27 在巴黎,过着梁朝伟喂鸽子一般的生活51:42 把中国故事,包装在女性主义的角度之下1:02:03 “我在柏林最有意思的一天”,像采访一样去聊天1:13:55 吴琦:大家都面临一种孤军奋战的情况熊阿姨:辞职后,很理解为什么大家都想进编制1:25:43 “我们跟世界的隔膜比原来深太多了”|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和组织季天琴,资深调查记者,曾任《财新传媒》《南都周刊》主笔姚家怡,前凤凰网记者安小庆,前《人物》杂志主笔吕晓宇,青年作家、学者,螺丝在拧紧 #033 期嘉宾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澳大利亚记者和行动主义者,于 2006 年创建揭秘网站维基解密,2019 年被拘捕后,一直被关押在伦敦的贝尔马什监狱。风雨兰,成立于 2000 年,是香港首个性暴力危机支援中心,为曾经历任何形式性暴力的女性提供支援。-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幸存者言:九位童年性侵幸存者口述故事》,风雨兰《单读 35·当我们重返世界》,吴琦主编-谈话中提到的活动全球真实故事奖,首个为全球记者设置的奖项,将由独立基金会授予以 10 种语言撰写报道的记者,旨在让记者的声音能够超越其祖国的国界,被整个世界听到。|本期音乐|恐怖的房子,超级市场|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熊阿姨@啊熊姨,与主播和嘉宾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雷悦雯 王璇
10/18/20231 hour, 28 minutes, 39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2 多谈谈公益:做点好事怎么这么难

谈起公益,首先会想到什么?以名人为首的基金会,平台举办的募捐活动……便利的技术似乎让人更接近公益了,但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创办人梅若了解到,在刚过去的 99 公益日中,“78% 左右的捐赠款项进入了头部机构”。而曾与公益工作紧密相关的“志愿者”概念,如今更多地在电影节、音乐节的招募里被人认知。二十年前,公益行业曾吸引也留住了许多年轻人。过去十多年一直从事环保公益的伟亚说,“今天我觉得那种(有责任和使命感的)时代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代下沉时,找到一份保障生活的工作成了年轻人最要紧的问题。当梅若认为一个年轻同事可以接手鸿雁的工作时,ta 也在今年离开了,“ta 说 ta 不希望有一天活得像我,这么辛苦”。今天,如果一个大学生说要以公益为职业,他会被劝退吗?仍然希望与社会联结的年轻人,还能如何参与公益?主播吴琦邀请梅若、伟亚两位长期身处公益领域的朋友来到「螺丝在拧紧」,聊聊影响今天做公益的那些变量。梅若的公益组织鸿雁创立于 2015 年,通过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和活动,为在城市打拼的家政工提供一处可以休憩和相互支持的空间;伟亚是鸿芷文化协调人,多年来在北京做公益主题的公共空间。社会在收缩,“非必要”的名单在变长,公益行动的个体化、向内探索……都是为了更有质量地活下去。主流之外,节日之外,我们仍然需要看见那些在真实世界中行动着、在角落里韧性地生长着的公益组织,在向下的氛围里做向上的努力。|时间线|07:16 世纪之交的公益,从论坛、社团、互联网开始15:50 二十年前,“整个行业把年轻人往前推”27:34 现在,“我发现身边已经没有年轻人了”35:15 如果一个大学生要做公益,你们会劝退他吗?41:32 以个体化的公益行动,来适应这个时代49:39 平台让人更接近还是远离了公益?梅若:99 公益日的门槛越来越高伟亚:技术把我们跟真实的公益区隔开了1:03:54 收缩性的社会中,怎么做公益?伟亚:放弃增长,向内寻找与人的联系梅若:今天的条件下,要更有质量地活下去1:11:13 主流之外,小众的公益开着“韧性的小花”1:16:41 做公益必须面对生、老、病、死,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益组织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创立于 2015 年,位于北京朝阳区,是中国唯一一家专门做家政工赋能与创新服务的公益机构。2018 年,鸿雁首次提出了绿色家政的概念。自然之友,成立于 1993 年,位于北京朝阳区,是中国成立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于 1961 年,总部位于瑞士格朗,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绿色和平(Greenpeace),1971 年成立的全球性环保机构,总部设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在世界 55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部。根与芽(Roots & Shoots),1991 年,由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和一群坦桑尼亚青年创办,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的面向青少年的环境教育项目之一。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成立于 2010 年,位于北京昌平区,是一个以关注和服务来京务工的打工女性为宗旨的非盈利社会服务公益机构。北京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成立于 2015 年,位于北京东城区,是一家专门为家暴受暴妇女儿童、性骚扰、性侵受害者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心理、社工等各类服务的 4A 级社会组织。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简称红枫中心,成立于 1988 年,是中国第一家民间妇女公益组织,以热线为基点,关注女性的生存和发展。-谈话中提到的其他内容TRIPS 协议,全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该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的组成部分,1995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它明确了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第三部门,指除财政拨款的政府(第一部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第二部门)外的其他社会组织。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本期音乐|生命相遇,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雷悦雯 王璇
9/20/20231 hour, 20 minutes, 12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1 八个故事:被时代埋伏的年轻人

今年,“年轻人”是一个很敏感的词。它不仅在各大标题上吸人眼球,连在单读编辑部的聊天会里,都是一个无法回避,又危险重重的题目。年轻人到底怎么了?关于年轻人的状态,标签与现实都在不断更新。“卷”和“躺平”依然适用,“玄学”和“发疯”成为常态,经济与文化的下沉比数据更加刺眼。作为「螺丝在拧紧」的专题节目“青年危机”的第二期,“不再年轻”的主播吴琦邀请单读编辑部的两位同事——小菜和 Can,集中挖掘那些在聊天会上的出现过的年轻人故事。当过去的经验高速崩塌,努力和幸运的等式不再应验……本应向前追寻理想生活的人们,他们正在经历什么?这里面有努力到崩溃的年轻人,有被时代埋伏的年轻人,还有那些过着另类生活、在反抗与边缘处寻找意义的年轻人。“我们列举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沮丧、发疯、反抗,其实都在提醒我们,对人单一的、线性的认识,其实不能概括这个物种。尤其是年轻人,因为他们身上的人味更重一点。”以下八个年轻人故事,也像一个简单、零散的参照系:什么是成功的图景,什么是边缘的体验,什么是内心的算式,哪里又是社会的松动之处?|时间线|01:43 年轻人故事会:年轻人到底怎么了?05:22 故事一:幸福感,会让好学生感到罪恶12:40 “永远有一种成功的可能是你没法放弃的”14:50 故事二:都这么努力了,到底为了什么!21:01 成功的图景是什么?普通人工作是为了什么?39:12 故事三:那些想给“恶”画上休止符的年轻人44:33 时代给你派单,但不给你发工具包呃45:45 故事四:踩中了疫情以来所有的埋伏51:21 故事五:搞玄学,只是为了一句吉祥话1:04:26 从“认命但不认输”,到“认输但不认命”1:08:32 故事六:活该你倒霉,你怎么办?1:20:46 故事七:我什么都不要了,你还能怎么样要挟我?1:26:04 故事八:生产自行车,最后把钢材卖了1:41:13 “没有谁生下来真的是 100% 的乖乖仔”|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林小英,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螺丝在拧紧 #068 期嘉宾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美国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胡波,中国大陆导演、编剧、作家项飙,社会人类学教授、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螺丝在拧紧 #029 期嘉宾-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单读 33·多谈谈问题》,吴琦主编《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郑雅君《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美] 迈克尔·桑德尔《冬泳》,班宇-谈话中提到的其他内容刘学州事件,2021 年年底,幼时被亲生父母贩卖的刘学州在网上发布了寻亲视频。与亲生父母爆发矛盾后,刘学州遭到了大量网暴,最终在 2022 年 1 月 24 日服药自杀身亡。高彦事件,2022 年 9 月,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生高彦自杀离世,生前疑因性少数群体的身份,遭到班主任的不公正对待。鹿道森事件,“鹿道森”本名周鹏,是一名摄影师。2021 年 11 月 28 日,鹿道森在微博发表遗书后透露过去曾遭受家庭暴力和校园霸凌。失踪三天后,他的遗体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被发现。紫微斗数,中国古代的算命方法,用农历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来排个人命盘,进而窥探吉凶。|本期音乐|时间,声音玩具Born To Be Alive,Bea and her BusinessYour Screams,Flying Lotus|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雷悦雯 王璇
9/6/20231 hour, 44 minutes, 39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0 对话许知远:去东京,重新向陌生人解释自己

以防还有人不知道:单向在东京开店了!八月,单向的年中总结正在进行,却迎来了新故事。在东京的银座开一家书店,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它如何从一个念头变为具体的现实?好奇之下,我们的老板、“流量之王”“播客先驱”许知远再次来到「螺丝在拧紧」,与主播吴琦一起,共同完成一次任务式的,也是必要的对话。东京店的出现是“蓄谋已久”但又意外发生的一件事。和 18 年前开第一家单向街书店类似,一开始免不了慌乱;但是相比 18 年前,许知远说:“人和人的善意和信任,我更坚定这件事情了。”在东京开店,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是“梁启超”。正值梁启超五卷本之二《梁启超:亡命(1898—1903)》面世,许知远的写作与行动在东京重叠。这一时期的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开始了流亡日本之旅,同时,当西方在文化与军事上崛起,亚洲不得不作出反应,一个危机中的共同体就此显现。而在八月隐喻性的大水中,选择一个陌生地带再开书店,不仅是一种边缘性的尝试,也是“完成一种精神上的镇定”。当大的理念、行动破产,我们还可以从小的 idea 开始,慢慢靠近一个好的结果。|时间线|03:39 许知远 × 吴琦:对话是一种任务04:35 8 月 26 日,东京单向街正式开业!13:30 “人文主义很柔软,但内核又很坚定”17:46 为什么是东京?为什么是梁启超?22:33 太宰治、夏目漱石、永井荷风之后,单向街来到了银座29:28 大的理念破产了,小的 idea 也能导向一个结果33:01 Asian Beer、Asian Thinkers,为什么选择“亚洲”作为书店的重要象限?47:17 “重新向陌生人解释自己,是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50:35 涿州的大水,是时代的隐喻51:49 谈边缘性:每个角落都是主流?1:01:05 “我经常会觉得有责任保持某种乐观”1:04:00 许知远:你永远要把自己推到一个陌生的地带             吴琦:我们去陌生的东京|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项飙,社会人类学教授、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螺丝在拧紧 #029 期嘉宾刘宽,导演、写作者,螺丝在拧紧 #066 期嘉宾佐藤春夫(1892-1964),日本诗人、小说家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石川啄木(1886-1912),日本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小说家梁启超(1873-1929),中国清末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新文化运动驱动者、民初知识分子与政治人物何多苓,中国现代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景亮,中国综合格斗运动员渡边淳一(1933-2014),日本作家冯立,中国摄影师森山大道,日本摄影师何塞·黎萨尔(José Rizal,1861-1896),医生、菲律宾国父潘佩珠(1867-1940),20 世纪初期越南的民族主义革命家阿彼察邦,泰国电影导演、监制、剧作家李欧梵,中国文学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Pramoedya Ananta Toer,1925-2006),印尼作家加藤周一(1919-2008),日本评论家、小说家丸山真男(1914-1996),日本政治学家、思想史家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1933-2016),美国汉学家朱英豪,摄影师、旅行专栏作者、译者、艺术家,螺丝在拧紧 #037 期嘉宾杨全强,出版品牌“新行思”联合创办人、总编辑杨芳洲,编辑、译者,“新行思”联合创办人特里·伊格尔顿(Terence Francis Eagleton),英国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化评论家、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爱德华·瓦迪厄·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1935-2003),国际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后殖民理论的创立者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及作曲家,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一詹姆斯·马奇(James Gardner March,1928-2018),美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梁启超:亡命(1898—1903)》,许知远《茶之书》,[日] 冈仓天心布鲁岛四部曲,[印尼]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美] 孔飞力《知识分子论》,[美] 爱德华·W·萨义德-谈话中提到的组织和活动上海内山书店:由日侨内山 1917 年在上海北四川路魏胜里创办,1929 年后搬迁至施高塔路 11 号(今四川北路 2048 号),成为鲁迅晚年主要的活动地点,1945 年被关闭。野草书店:创办在北大校园里的一家学术书店,2017 年搬迁到北大东门附近的成府路,2022 年书店再度辗转至北京房山南边,最后在河北涿州落脚。Tokyo Sketch:由单向空间与独立摄影画廊 Place M 联合策划推出的冯立摄影展,该展览于 2023.7.29-8.24 期间在单向街书店·东京银座店举办。水手计划:“水手计划”是单向街基金会发起的文学和艺术公益活动,资助青年创作者进行海外旅行和探索中国,实现一种新的互动交流的可能。万圣书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的一家民营书店,以经营人文、学术类书籍为主。|本期音乐|The Spy,Ivri Lider|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本期彩蛋|「螺丝在拧紧」去东京线下开会啦!扫描海报上二维码报名参加,一起放松!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雷悦雯
8/23/20231 hour, 5 minutes, 31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69 对话戴锦华、余红苗:母女是一种有痛感的关系

今年,母女关系成为一个颇具共性的叙事视点。我们反复看见母亲与女儿的身影重叠,反复听见母亲与女儿隔空诉说。在 CHANEL 与 FIRST 携手开启的 “FIRST FRAME 第一帧”单元里,不论是获得年度影像的《这个女人》,还是获得特别提及荣誉的《但愿人长久》,以及长片《洋子的困惑》《长谈》、短片《当我走近你的时候》《裂帛》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映照出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单元内唯一的纪录长片《金鸡冠的公鸡》更为直白,它用摄影机直面了一位强大的母亲吴军——吴军的大女儿十六岁时从家中一跃而下,后来的小女儿又罹患癌症,在如此艰难的两段母女关系里,一位怎样的母亲是如何度过的?或者,用导演余红苗自己的设问——“母亲是一个怎样的物种?”于是这一期「螺丝在拧紧」,她和“FIRST FRAME 第一帧”单元的学术推介人戴锦华老师一起追溯:母亲之所以成为母亲,女儿之所以成为女儿,她们各自脚下踩着哪些习性、权力与爱的土壤。戴老师发现,“在独生子女政策、成功学、应试教育三重的高压结构当中,我基本上觉得我们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少年时代。”与之同步发生的,是母亲没有自由、没有社会角色之外的人生。余红苗在播客里将其称之为“西西弗斯式的母爱”。在两代人生存的重压下,母女关系是否有超越的可能?电影的魔力就发生在这里。在看见问题、提出问题之外,它用细密的影像语言留出了希望的缝隙。这也是“FIRST FRAME 第一帧”单元的生命力所在。年轻的导演们将目光放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在类型叙事之外,寻找讲出真实而多元的故事的新方法。作为“FIRST FRAME 第一帧”单元的创造和支持者,CHANEL 在电影行业内开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空间,容许年轻的电影人们共同在场、相互批评,持续地为电影输送富有创造力的声音。在过去三年的实践中,这些电影人从短片走向到长片,从一个单元走向主流院线,从西宁的影展走向全球各地的影展,成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力量。戴老师也说,“公共艺术的手段就是人与人真实的相处。”我们需要去寻找那些真实的、共处的时刻——即便是剧烈的母女关系,即便是需要迂回与养护的跨越代际的对话,电影仍然给予我们机会,使个人的痛感变为共同的理解。|时间线|05:50 又一年 FIRST FRAME:女导演比例大提高,女性形象更多元12:23 余红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物种?18:55 当亲密关系成为噩梦性的存在21:18 戴锦华:母女关系的剧烈还在于女性作为社会人的多重艰辛29:55 西西弗斯式的母爱,无法呼吸的孩子39:35 “我们的文化缺少一种反省,就是爱的侵犯性”1:01:45 我们要如何忍受那些不完美的、有冲突的、有痛感的关系?1:17:16 母女关系负载着典型的社会矛盾1:19:29 吴琦:性别平等的历史化进程可能以令个体痛苦的方式展开1:27:43 “公共艺术的手段,就是人与人真实的相处”|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黄树立,导演、摄影师,螺丝在拧紧 #047 期嘉宾山田洋次,日本导演-谈话中提到的电影/戏剧/影视作品金鸡冠的公鸡(2023),导演:余红苗阳光普照(2019),导演:钟孟宏当我走近你的时候(2023),导演:刘雅琴当我望向你的时候(2022),导演:黄树立黄昏的清兵卫(2002),导演:山田洋次你好,李焕英(2021),导演:贾玲妈妈!(2022),导演:杨荔钠星际穿越(Interstellar,2014),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Nolan)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Everywhere All at Once,2022),导演:关家永,丹尼尔·施纳特(Daniel Scheinert)风起前的蒲公英(2023),导演:梁君健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SorryWe Missed You,2019),导演:肯·洛奇(Ken Loach)|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戴锦华,余红苗@余红苗,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 陈梓芸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8/7/20231 hour, 39 minutes, 4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68 对话林小英:教育精英化,谁是淘汰者?

“「螺丝在拧紧」一直在等待一些嘉宾的出现。”在教育议题上,林小英老师就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人。鸡娃、双减、二本学生……教育总是能牵动每个人的神经,因为教育几乎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共同经验,也是塑造社会世代与结构特征的有力工具。在《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这本书里,林小英老师问出了那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精英之外,大部分人对于教育的期待是什么?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将她请到录音间,请她谈谈自己的受教育史、选择教育这条道路的初衷,当然,还有普惠教育的理想图景、加速时代的问题所在。她指责教育中的不平等:“如果优质教育永远是以忽略掉另外一部分人为必然的,我觉得这种优质不是基础教育应该有的定义。”她也安慰处于县中以及相似境遇的孩子们:“我有时候觉得人生的画卷慢慢展开比较好,最好不要一览无余,一下看到尽头。”在这期节目里,林小英老师正如她评价自己的写作那样,“更加勇敢,明确地把自己的立场亮出来”。教育走到最后,是对个体的美好生活与共同体的美好社会关系的追问,我们还在等待慢下来,回归真实、完整、自然的教育的那天。|时间线|05:02 从个人的受教育史谈起13:32 “就近入学,就是我的教育理想”19:25 边缘学生想往上走,怎么走?23:05 优质教育,以忽略掉另外一部分人为必然?26:55 “五六年级,老师一高兴就教我们唱歌”31:00 学校教育,怎样确立我们对某些东西的望而却步41:21 学校应该做的三件事44:54 县中的孩子是一种处境1:04:22 当我们只盯着“牛孩”,评价教育的标准会发生偏离1:17:12 最有可能给孩子兜底的机构是什么?1:27:13 本地校长是“听得见炮声的人”1:31:53 教育,其实就是无数的小事情1:43:15 加速竞争之后:身处荒野,四下无人1:46:50 去成为真实的人,完整的人,自然的人|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上野千鹤子,日本社会学家潘光旦(1899-1967),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优生学家和民族学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edrich Froebel,1782-1852),德国教育家,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哈特穆特‧罗萨 (Hartmut Rosa),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林小英《理想国》,[古希腊] 柏拉图《倦怠社会》,[德] 韩炳哲-谈话中提到的社会事件贵州毕节儿童自杀,2015 年 6 月 9 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 4 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四名儿童生前均遭受严重家庭暴力。南京女童饿死案,2013 年 6 月 21 日,南京市江宁区麒麟派出所社区民警王平元上门走访辖区居民乐燕时,发现其 3 岁与 1 岁女儿饿死家中。乐燕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本期音乐|《出埃及记》主题曲,中国交响乐团|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林小英,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 陈梓芸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程子萱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7/26/20231 hour, 48 minutes, 12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67 对话陈楸帆:AI 越发展,人类越需要萨满?

我们是否会被 AI 取代?最近,主播吴琦总是在各种场合被追问这个问题。他担心自己只有充满偏见的回答,解决不了年轻人的 AI 焦虑,于是拉来了熟悉 AI 的老朋友——正在围绕地球加速度运转、处于“全方位转型期”的科幻作家陈楸帆。两人一起,都对年轻人的焦虑感同身受。过去几年的情势,让吴琦逐渐开始理解年轻人末日般的心情,“甚至是共情他们远多过共情于我们的前辈”。陈楸帆也同意:“因为确实留给他们的世界、留给他们的社会和现实,就是这么的无力、这么的绝望,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样的。”和年初何雨珈提出的“最小单元的抵抗”相似,陈楸帆认为,现在每个个体能做的只是构建自己“最小单元的行动纲领”。当资本与技术在宏观层面合谋,我们只能在微观层面发挥想象力,找到有别于大结构的自己的故事。吴琦找到的叙事是“小地方”——这个概念不仅作用于「螺丝在拧紧」,也作用于单读的最新一期 MOOK《小地方》。陈楸帆则另辟蹊径,跟随萨满朋友云游四方——身处无力感中,我们需要一些非理性,需要一些神秘主义,拥抱更深层次的科学与幻想的结合。这一期,螺丝继续拧紧。另外,宣布一个好消息!「螺丝在拧紧」上线 Spotify 平台啦。欢迎搜索「螺丝在拧紧」进行订阅,获取节目最新信息。|时间线|05:56 “这几年,我的生活有点加速度”09:35 技术焦虑时代,怎么自我修行?19:04 大家都有一种“收着”的状态22:30 热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的系统容易崩溃24:19 最近的情势,让你完全共情于年轻人32:46 AI 这个黑匣子,从军备竞赛到地缘政治50:10 把对 AI 的焦虑,转移给制度的设计者们52:50 技术越发展,我们就越需要萨满?1:10:56 为什么说,AI 也是一种赤子之心?1:14:25 最后想说的:好好活着|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李开复,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研究者、企业家、作家Sh.S.敖登托雅,青年写作者、蒙古族传统萨满刘宽,导演、写作者、蹦迪高手,螺丝在拧紧 #066 期嘉宾淡豹,作家梁鸿,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螺丝在拧紧 #026 期嘉宾李霄峰,电影导演、编剧张定浩,青年诗人、评论家,《上海文化》副主编郭帆,电影导演萨古鲁·加吉·瓦殊戴夫(Sadguru Jaggi Vasudeva),印度瑜伽大师、作家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认识科学家、史学家加里·基莫维奇·卡斯帕罗夫(Garry Kimovich Kasparov),俄罗斯国际象棋棋手,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李世乭,韩国围棋九段棋手刘宇昆,美籍华裔科幻作家-谈话中提到的书籍《AI 未来进行式》,李开复、陈楸帆《悲剧的诞生》,[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本期音乐|solari,坂本龙一|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陈楸帆@陳楸帆,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 陈梓芸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程子萱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7/5/20231 hour, 17 minutes, 22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66 愉悦清单|是谁在对这些“古怪”的事情上头啊?

愉悦清单又又又来了!当三年时间让人成为新的人,让世界成为新的世界,快乐一度等同于叛逆,令人难以按耐一直快乐下去的冲动——没错,就是要庆祝那些古怪、私人、反其道而行之的快乐,就是要发掘新的愉悦。于是,主播吴琦和这个专题的老朋友 Kiva,一起走进了新朋友、艺术家孙一钿的愉悦世界。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三人的共性:作为三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舒适往往显得罪恶。那些极具个人性的愉悦瞬间,隐秘地提示每个人的特别之处:是谁喜欢闻公交汽车的尾气?是谁在家打碟,幻想猫都一起蹦迪?是谁忍不住刷起了短视频?他们还发现,真正地“游戏人间”也没那么容易,在新领域做回好学生也能给人安全感。同时,“好学生之间未必那么相似”,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总在幽微处发生。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和乐事空气鸡胸肉脆一起创作。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私藏的愉悦清单,持续寻找在现代生活中消解压力、获得动力的好方法,拓宽现代人的愉悦清单。|时间线|04:18 终于!可以!出国旅行了12:00 放下好学生心态,“放松才是正经事”21:25 古古怪怪的愉悦:公交车的尾气、男朋友的鬓角……31:44 从观察人,到观察鹅(文末彩蛋:Anna,Bella,Elizabeth 和 Charlie 合影)35:28 吴琦:特别好学生的愉悦——做翻译43:54 Kiva:在家练习 DJ,进入“我酷炸了”的幻觉46:20 孙一钿:Kiva 是我的愉悦清单之一48:53 在工位旁摆零食,恍若一个小卖部老板53:22 搓澡的解压之处在于,“我谁也不是”的自由58:25 果然,又开始安利电视剧了1:05:17 没想到吧,好学生也会刷短视频1:12:02 愉悦清单背后,是我与自己的种种对话|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林贤治,作家、诗人、学者、编辑,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致敬获得者-谈话中提到的电影/戏剧/影视作品后窗(Rear Window,1954),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不良执念清除师(2023),导演:林冠慧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Everywhere All at Once,2022),导演:关家永、丹尼尔·施纳特(Daniel Scheinert)流星花园(2001),导演:蔡岳勋广告狂人(Mad Men,2007),导演:裘德·泰勒|本期零食推荐|最近办公室的新欢,就是乐事空气鸡胸肉脆——小小一包 30g,吃起来轻盈薄脆,立袋的设计不占位置,适合工作之余解馋又补充能量。线下山姆店还有 10 包的大包装,已然成为大家聚会的首选,零食需求大满足。总之,不管小包装还是大包装的乐事空气鸡胸肉脆,都邀请大家一起,进行味觉解压!|彩蛋|摄影:Kiva|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Kiva@Kiva--,孙一钿,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 程子萱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陈梓芸
6/14/20231 hour, 14 minutes, 5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65 年中阅读大考:希望全无的时候读什么书呢

这是「螺丝在拧紧」三季以来第一次直接以阅读为题,尽管我们的工作每天都在和书打交道。主播吴琦邀请单读编辑部两位年轻的编辑——珊珊和赵芳,一起聊聊我们和阅读与世界的关系。可能正是因为离阅读太近,所以不会想到要专门谈它,也可能是因为阅读教会我们随身携带“批判性”,所以会克制自己。可是在漫长而艰难的“精神复建”期,阅读再次变得重要,变得必须,成为我们保持独立思考、自由想象不多的可能性,成为在水深火热的世界中一艘驶向深海的潜水艇。于是,这一次同事们交换自己 2023 年迄今为止的推荐书单,回到一本又一本具体的书。他们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是抑制不住情绪的起伏,回想起阅读时的喜悦或悲伤。而偶然来到手边的书,与当下的心境有冥冥之中的拉扯,许多看似独立的书其实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写作者吐露自己的生命历程,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我们也有机会对照个人的痛苦或社会的困顿。正如主播吴琦从《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快手诗集》这本书中得到的解答:诗是和另外一个自己对话,我们以直接经验和生命现场作为读书的坐标。漫长而艰难的精神复健,就从读书开始吧。|时间线| 04:35 “我的脑子里全部都是对阅读的批判”,但是……09:56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在极端社会里,人的思想怎么办?18:00 《关于女儿》:文学是直面社会的武器21:39 《外面的世界》:被杜拉斯写作的激情打动32:29 《和瓦尔泽一起散步》:主动经历自己的深渊35:48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游历与学习的双重快乐!45:20 《我们的小镇》:“有没有人在活着的时候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48:10 《哀痛日记》《罗兰·巴尔特最后的日子》:“对一个希望全无的人说什么好呢”1:01:24 《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快手诗集》:诗歌可以平等于我们的生活1:16:56 《同窗:妈妈女儿共读书》:好的阅读,就是好的关系1:19:50 《维塔: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袒露自己的生命,就是诗意的瞬间1:21:51 《单读PLUS·漫象集:小地方》:在更小的尺度上,舒展开生命1:25:50 编辑部宣言:我们倾向于拿自己的生命经验与书做对比、做交换1:27:16 《去山巅呼喊》:通过写作抵御自身的伤害,修复别人的伤疤|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何雨珈,自由译者、半吊子撰稿人,螺丝在拧紧 #064 期嘉宾索马里,曾供职于《GQ 智族》、《彭博商业周刊》,现为 99 读书人高级出版编辑,螺丝在拧紧 #062 期嘉宾项飙,社会人类学教授、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螺丝在拧紧 #029 期嘉宾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吕晓宇,青年作家、学者,螺丝在拧紧 #033 期嘉宾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螺丝在拧紧 #041 期嘉宾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1887-1961),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1955),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德国物理学家金惠珍,韩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作家、剧作家、编剧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德语作家李炜,美籍华裔作家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1770-1843),德国浪漫派诗人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螺丝在拧紧 #037 期嘉宾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螺丝在拧紧 #037 期嘉宾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1897-1975),美国小说家、剧作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符号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史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法籍保加利亚裔哲学家韩松落,作家叶三,作家、媒体人贾行家,作家李松山,42 岁,出生于舞钢市尚店镇李楼村,牧羊人,因儿时患脑膜炎导致残疾任嘲我,34 岁,频繁失业,上一份工作在汽车线束厂王计兵,53 岁,在昆山送外卖,被媒体称为“外卖诗人”夏荷,45 岁,街道办工作人员,居住于长沙宁乡盒马每天独诗,本名史欣欣,57 岁,盲人按摩师,诗歌爱好者,居住于河南洛阳张赛,80 年代生人,初中毕业后一直打工,现在泉州某卫生巾厂开机器可乐的诗,28 岁,山东济南人,电台主持人张爱玲(1920-1995),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林桂枝,北京奥美首席文案总监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2018),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单读 33:多谈谈问题》,吴琦主编《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智利] 本哈明·拉巴图特《关于女儿》,[韩] 金惠珍《外面的世界 Ⅰ》,[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外面的世界 Ⅱ》,[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战时笔记和其他》,[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就这样》,[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瓦尔泽一起散步》,[瑞士] 卡尔·泽利希《雅考伯·冯·贡滕》,[瑞士] 罗伯特·瓦尔泽《散步》,[瑞士] 罗伯特·瓦尔泽《月亮照在阿姆河上》,罗新《我们的小镇》,[美] 桑顿·怀尔德《哀痛日记》,[法] 罗兰·巴特《明室:摄影札记》,[法] 罗兰·巴特《罗兰·巴尔特最后的日子》,[法] 埃尔韦·阿尔加拉龙多《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快手诗集》,人间后视镜工作室、单读主编《同窗:妈妈女儿共读书》,林桂枝、杨京京《灰姑娘》,[德] 格林兄弟《白雪公主》,[德] 格林兄弟《小红帽》,[德] 格林兄弟《西游记》,吴承恩《沉思录》,[古罗马] 马可·奥勒留《第二炉香》,张爱玲《麦克白》,[英] 威廉·莎士比亚《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古希腊] 荷马《安提戈涅》,[古希腊] 索福克勒斯《包法利夫人》,[法] 居斯塔夫·福楼拜《单读 PLUS·漫象集:小地方》,吴琦主编《维塔: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巴西] 若昂·比尔《名侦探柯南》,[日] 青山刚昌《去山巅呼喊》,[美] 詹姆斯·鲍德温《爱与黑暗的故事》,[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谈话中提到的电影/戏剧/影视作品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导演: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本期音乐|种树,林生祥GoodLove,Joey Ryan|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珊珊,赵芳,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 程子萱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陈梓芸
5/31/20231 hour, 30 minutes, 51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64 愉悦清单|那些让你觉得“何德何能活着真好”的事

“愉悦清单”专题,久违地开张啦!主播吴琦邀请了一位快乐的朋友返场,她就是译者、作者、养猫人何雨珈。(猜一猜,今天她的猫 Butter 还会闪亮登场吗?)当公共生活突然恢复,她为什么反而后退?为什么退回小的尺度里,反而能够看见更大的世界?从大的问题开始,他们一来一回地抛掷小的答案。原来在深山看到一株野樱绽放,会产生与人造景观不同的愉悦;原来翻看鸟类图鉴,会让人同时产生“何德何能”和“活着真好”的感受。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和源于温泉的头皮护理品牌 Off & Relax 一起创作。我们邀请你在声音里寻找,生活层层代谢之后,自然而然给出的答案。一起放下焦虑,把生活还给自己。今年 5 月,Off & Relax 携手单向空间,推出「生活代谢指南」主题活动,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一系列的解压方案,一起放松紧绷的感官,清理精神缓存吧。|时间线|05:55 从公共生活后退,你永远可以回归文艺生活15:34 厚书像一个很大的拥抱18:50 “鸟带我去到更高的树上,鸟带我去到更深的田野里面,鸟带我去到更深的春天里面”23:14 人类中心主义缩小之后,世界反而更大了29:50 必须安静,又忍不住在心中尖叫的瞬间40:28 不观鸟,你也一定要有一件钓鱼背心41:30 和ChatGPT吵架,很有趣48:38 当天地之间只剩下我和我的小猫咪52:00 爱具体的人,写他们具体的生活1:00:20 “这些都不是费尽脑汁想出的办法,而是自然而然生活给出的答案”1:01:20 来了!著名的雨珈朗读环节|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英国剧作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彭伦,编辑、群岛图书出版人科尔姆·托宾(Colm Toibin),爱尔兰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记者、评论家、诗人任宁,风险基金 ONES Ventures 管理合伙人、播客《迟早更新》《提前怀旧》主播,螺丝在拧紧 #048 期嘉宾约翰·马敬能(John Mackinnon),英国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鸟类学家新海诚,日本编剧、漫画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作家瓦娜萨·贝尔(Vanessa Bell,1879-1961),英国画家、室内设计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姐姐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国诗人、革命家-谈话中提到的书籍《东北游记》,[美] 迈克尔·麦尔《约翰逊传》,[英] 包斯威尔《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魔术师》,[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中国大猫:13 种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发现及保护故事》,吕植《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英] 约翰·马敬能《西布利观鸟指南》,[美] 戴维·艾伦·西布利《窗外飞过一只鸟:如何成为一个观鸟者》,[英] 西蒙·巴恩斯《鸟类行为图鉴》,[英] 多米尼克·卡曾斯《常见鸟类野外识别手册》,郭冬生《朱鹮的遗言》,[日] 小林照幸《山中最后一季:一个将生命、灵魂与激情融入山野的故事》,[美] 埃里克·布雷姆《鱼翅与花椒》,[英] 扶霞·邓洛普《寻味东西:扶霞美食随笔集》,[英] 扶霞·邓洛普-谈话中提到的电影/戏剧/影视作品利奥波德城(Leopoldstadt),导演:派崔克·马柏(Patrick Marber)铃芽之旅(すずめの戸締まり,2022),导演:新海诚最后生还者(The Last ofUs,2023),导演:克雷格·麦辛(Craig Mazin)等-谈话中提到的动物Butter,雨珈的猫翠鸟黑水鸡白骨顶小鸊鷉乌鸫白鹡鸰朱鹮绿尾虹雉喜鹊|本期音乐|I Like Birds,Eels|本期封面|摄影:吴琦|关于Off & Relax|Off & Relax 致力于为亚洲人定制头皮养护方案,希望把从温泉水中获得的那份惬意传递给每一个步履匆匆的人,每天的沐浴即是一次回归自我的漫游时光。|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何雨珈@热辣黄油HHButter,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程子萱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陈梓芸
5/17/20231 hour, 6 minutes, 29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63 拷问文森特:不会真的有人爱坐班吧?!

讲讲你坐班的历史?这个问题一出,许多人不免怅然。但今天「螺丝在拧紧」的嘉宾,刻板印象中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前不久获得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播客」的 NiCE TRY 主播文森特,表情自然地回顾了他在三个公司长达十一年的工作(加班)经历:实习第一天,加班;最后一次去旅游,还是五年前;最爱的 PS5,已经一年没碰过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当然收获不少身边人的警告。主播吴琦也坦言,他想听的是一个灰暗悲惨的故事,一个关于工作中失去与失望的故事。但文森特一边承认着“我绝对不能是榜样”,一边坦言还有好多项目,“不做就太亏了”,几乎说服了吴琦。他们还聊了聊,自由职业中存在的自由与失控;工作中积累的情绪,如何消化;工作让人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文森特谈及日剧《重启人生》,“你总会失去一些东西,只是说因为我现在还在一周目,所以我不知道我失去了什么”。在坐班的价值不再固定的今天,文森特依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节目最后,吴琦不得不警告说:“本期言论谨代表嘉宾本人意见,请各位听众参考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时间线| 02:43 欢迎「年度播客」奖得主,NiCE TRY 主播文森特!(尴尬)11:50 加班,从大学就埋下的“病根”18:55 “我还是希望成为别人愿意跟我一起工作的人”23:50 如何面对当 freelancer 的诱惑?34:40 推拉力之间,文森特继续坐班的原因是……39:10 “有好几个项目,我觉得不做就太亏了”44:54 对工作中的丧气事,保持钝感48:15 工作狂的大实话:“我是觉得人要休息”52:10 作为管理者,如何应对 PUA 这种说法?1:03:06 “我有时间玩,我去年还是把艾尔登法环打通关了!”1:11:50 谈《重启人生》:还在一周目的人,还不知道选择代价是什么1:19:30 文森特:我没有很爱工作,只是对结果有所向往|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戴锦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螺丝在拧紧 #012 期嘉宾陈冠中,作家、文化学者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螺丝在拧紧 #025 期嘉宾重轻,播客「不在场」主理人,螺丝在拧紧 #035 期嘉宾西川,诗人梁海源,脱口秀演员、编剧李诞,脱口秀演员、编剧、策划人、作家村上春树,日本小说家cbvivi,播客「NiCE TRY」、「cbvivitoday」主播林夕,填词人、多媒体创作人、文字工作者阿城,作家笨蛋节奏,日本单人搞笑艺人、主持人、作家、演员、编剧安藤樱,日本女演员黄瑜,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螺丝在拧紧 #053 期嘉宾-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喜剧的秘密:从脱口秀说起》,贾行家、东东枪、吴琦主编《威尼斯日记》,阿城-谈话中提到的电影/戏剧/影视作品重启人生(ブラッシュアップライフ,2023),导演:水野格 / 狩山俊辅|本期音乐|粉雪(细雪),レミオロメン|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文森特@文森特动物园,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 程子萱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陈梓芸
5/10/20231 hour, 26 minutes, 38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62 与索马里重逢:我们都需要一场在山巅的呼喊

「螺丝在拧紧」到了第三季,主播吴琦坦言,他抱着“最后一季”的心态,只想谈论那些非谈论不可的事,对话那些实在想聊的人。于是,早与他有过聊天约定的好友、编辑索马里,终于来了!她正好结束两年的沙特旅居生活,回到上海。老友久别重逢,自然急切地想了解各自经历了两年重大的变化之后,现在的感受与未来的安排。一别两年,不论是文化工作者,还是参与公众讨论的个人,都难免经受了一次磨损。他们一同感受到,对于出版界,“春天还要再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但这期节目提及的书单依旧很长。“过去出版的很多的书,其实都在帮我们说今天的问题。”作为新近出版的小说《去山巅呼喊》的译者,吴琦甚至认为詹姆斯·鲍德温的痛苦是一份礼物——“它是一种受苦的参照。”痛苦暂时褪色的今天,还有书在帮大家发出喊叫。无论这个声音多刺耳、多难听、多容易被人攻击,“我们需要一场在山巅的呼喊”。在这之后,我们终于能够大病初愈,走出病房,继续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时间线|09:12 从沙特回国的索马里:中东对我而言是一个披着面纱的女人16:02 两年之后,国内的文化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20:49 从《周作人的是非与功过》说起——今天这个时代,你选择做叛徒还是隐士?24:20 吴琦:经历公共事件,整个文化行业受到了磨损31:00 索马里:国家在前所未有地进入每个人的生活36:13 “过去的书帮我们说今天的问题,这是出版业的价值所在”40:52 女性主义讨论在地化:从费兰特到上野千鹤子43:53 一个运动如果不泥沙俱下地卷入所有人,运动就不曾发生50:42 “要成为为别人扛住闸门的那个人”59:06 吴琦:翻译鲍德温,他的痛苦是一份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的礼物1:03:24 索马里:我们需要一场在山巅的呼喊,无论哭声多刺耳,多难听◉‿◉ 插播一则「螺丝」新闻螺丝在拧紧 × JNBYHOME 联名系列上线,“放松也是一种抵抗”。快来买买,螺丝钉要自由更要美丽!一起步入春天吧~(下拉还有 57 靓照⬇️)|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1952-2022),英国作家、评论家姚晨,演员、监制、坏兔子影业创始人,螺丝在拧紧 #060 期嘉宾赵阿萌,《初学者 abecedarian Radio》主播舒芜(1922-2009),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周作人(1901-1967),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霭理士(Havelock Ellis,1859-1939),英国性心理学家、思想家、作家、文艺评论家朱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丁,记者、媒体人、非虚构作家马骅(1972-2004),诗人岸本美绪(Kishimoto Mio),日本历史学家姜涛,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沈从文(1902-1988),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上野千鹤子(Chizuko Ueno),日本社会学家艾德丽安·里奇(Adrienne Rich,1929-2012),美国诗人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意大利作家奥黛丽·洛德(Audre Lorde,1934-1992),美国作家、女权主义者、图书管理员、民权运动家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美国作家-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去山巅呼喊》,[美] 詹姆斯·鲍德温《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周作人的是非功过》,舒芜《苏轼十讲》,朱刚《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日] 岸本美绪《公寓里的塔:1920 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姜涛《远去的都市:1950 年代的上海》,张济顺《现代性的磨难:20 世纪初期中国司法改革(1901-1937)》,徐小群《Sister Outside:Essays andSpeeches》,[美] Audre Lorde《下一次将是烈火》,[美] 詹姆斯·鲍德温《村子里的陌生人》,[美] 詹姆斯·鲍德温|本期音乐|Beethoven 9,ChicagoSymphony Orchestra|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索马里@索马里索马里,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o^ 螺丝新闻继续|***单向空间网店和线下书店同步上市***|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 程子萱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陈梓芸
4/19/20231 hour, 11 minutes, 11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18 对话郭爽:爱是在疼痛中互相谅解了对方

本期嘉宾|郭爽,作家主播|吴琦,单读主编爱是什么?对话可能吗?在越来越后现代的社会,友谊、亲情靠什么维系?本期“螺丝在拧紧”,正面挑战这些几乎不可能回答、也常常被人们所回避的命题。在郭爽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月球》里,她把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形容成“弹簧坏掉的玩具”、“一根笛子上的孔洞”,以此来描摹弥漫在都市丛林里那些撕裂的关系、亲密的黑洞、难以破除的堡垒和坚冰。在本期播客里,吴琦沿着这个方向追问,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上一代人?如何看待被父辈、童年和逝去年代所塑造的我们?在现实和文学世界里,又该如何去面对隔阂和失去?这也是“螺丝在拧紧”往期嘉宾的重聚派对。翻译家陈英、青年作家杨潇、导演陈思安和刘宽,再度献声,齐聚一堂。他们把郭爽和吴琦开启的话题,扩展到更大的专业范畴和公共领域,同题回答了:自己对同代人的好奇是什么吗?如何确认自己的方向和准则?最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争论是什么?这也是我们第二次尝试现场 live 录制。在十月末的阿那亚海边,一众嘉宾端正地坐进海边的排练厅,收获了令所有人屏息凝神的现场效果,也损失了一点后期音质(请求线上听众的谅解)。“那是带着魔法的日子,金色的斜阳把整条街变得透明,而我站在街的中段,恍惚看见了整个世界。”郭爽在小说中写下的句子,似乎也很适合形容那天的情形。在他们细密而真挚的讲述中,每个人都获得了那样一个透明时刻,重新去思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了解,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即便在最亲的人之间,交流可能吗?一起来听本期节目,感受爱、理解爱吧!|本期声音| |方法论|01:50 “螺丝”复盘:这一代人真的有新的方法吗?02:54 从小说理解自我:自我是由他人构成的03:48 向郭爽的创作提出问题:#代际 #同代人|自我构建、代际关系、女性友谊|04:08 思考代际问题,从对“我是谁”的追问开始——“我是谁?什么样的人诞生了你的生命?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怎么会相遇?”10:07 当我们谈自恋的时候,都忘了问你的父母是谁14:00 小镇成长的生命经验:“十几岁的自己总是与父母争吵”16:58 当父母伤害小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自己18:28 “我本质上是爱的信徒”19:52 真正的爱:你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人24:37 直球发问:如何描述你的父母?27:05 对父母青春时代的好奇:他们选择了什么又隐瞒了什么?30:05 记忆都是有选择的:人们倾向于规避痛苦34:45 小说为何非写不可?——强冲动:要把珍贵的东西固定住39:30 长期的关系需要维护、给你滋养:种一棵树在你的生命里43:00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友谊有何特殊性|“螺丝”老友会|52:18 陈英:但丁的爱,是一种包含着所有的爱55:27 陈英:70 后逃避现实,80 后面对现实57:05 陈思安:关注国内同代人的文学,更关注国外同代人的戏剧创作70:38 刘宽:同处一个时代,我更关注同代人如何做出选择74:06 杨潇:当共同体不复存在,只能寻求个体的突破了91:24 郭爽:我们愿意信任那些“公共领域里的私人面孔”91:38 陈思安:我最近总在思考如何与年轻人交流|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美国演员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美国演员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阿根廷作家、翻译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英国编剧、演员李海鹏,作家棉棉,作家朱天心,作家张桂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月球》,郭爽著,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挪威槭》,郭爽著,短篇小说,收录于《月球》《拱猪》,郭爽著,短篇小说,获第七届 BenQ 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意]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举重冠军之死》,李海鹏著,2003 年发表于南方周末的报道《东课楼经变》,费滢著,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衣柜里的男人》,方慧著,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界》《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印度]阿马蒂亚·森著,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谈话中提到的剧目及影视作品《伦敦生活》(2016),导演:哈利·布拉德比尔、蒂姆·科比,编剧:菲比·沃勒·布里奇《空白》([BLANK]),编剧:Alice Birch《自杀剖析》(Anatomie eines Suizids),编剧:Alice Birch / Corinna Brocher,导演:Katie Mitchell / Lily McLeish《豪华,宁静》(LUXE, CALME),编剧:mAthieu Bertholet-其他单向街书店文学节,第一届开始于2015年,单向空间邀约不同领域的创作者,进行多维度的跨界讨论。|来互动|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内容制作:牟彤后期剪辑:cc商务统筹:张煜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
11/10/20211 hour, 51 minutes, 11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17 对话陶冶:不如跳舞,干啥都不如跳舞

本期嘉宾|陶冶,舞者主播|吴琦,单读主编话说,有人知道前一阵主播吴琦去走秀了吗?这场「陶身体剧场」艺术延伸品牌 DNTY 的发布会走秀,更像是一次现代舞聚会。毕竟「陶身体剧场」本身就是一个现代舞团,吴琦也是从看演出开始认识他们。作为观众,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作为表演者登上舞台。走完秀的第二天,他(@五七)还发了一条微博:昨天在舞台上虽然很囧,但很开心,少有这样的释放时刻。必须信赖自己的身体(虽然毫无自信)和同伴,也要尊重作者在背后的表达(愿意无条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幕后那些繁琐而有序的工作,魔术一般在台前得到充分甚至更好的展现,在重复中创造出不可思议。这么一想,走、行走、重走……的确都是无限的。这种感受,正是现代舞非常重要的意义之一。现代舞在现代,经常遇到几种批评,一是无用(几乎所有艺术门类都面对着这种质疑),二是不理解,有人认为现代舞就是在“发疯”。作为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之一,陶冶在新一期“螺丝在拧紧”里,就聊到了这两点批评。“艺术完全有用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艺术,解决自己生命中无法逃避的一些很大的问题啊。比如说他就是孤独,就是情绪上有障碍,就是与人的接触当中会产生各种堵塞……我经常在教室跟素人一起共舞的时候,会发现我们不再用眼神、语言去交流,而是用身体去接触的时候,很多人就找到了另外一种途径去打开自己的内在,觉得原来动身体跟讲话、读书都不一样啊。它是另外一种语言,可以唤起更多人对于身体的触动,然后到感知到时间、空间、多元的想象力。”今天,我们不只聊艺术。本期节目中,舞团管理者陶冶和编辑部主编吴琦将从具体的工作聊起:一直以海外演出为主的陶身体,自疫情发生以来,如何在国内迅速找到新的工作方法?国内外现代舞演出市场的差别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面对中国观众?身兼多职的陶冶如何平衡团队运营、艺术创作及自我管理这样的多边关系?以及舞蹈这门艺术如何帮助陶冶解决自己的问题......|本期声音||方法论|01:02 从具体的现代舞团工作聊起02:50 疫情以来陶身体的变化:从一票难求到密集国内演出,背后有怎样的考虑05:38 “动身体是打开自我的另一种途径”07:34 在国内和国外演出,两种工作方式的异同08:21 创作者的共同命题:了解你的观众10:43 国内友人的真情实感,是继续前行的动力12:50 江湖气的剧场:有脾气的西班牙、友好的巴黎……16:06 不仅仅是舞者,身兼数职的管理工作令人崩溃吗19:56 方法论:把情绪搁置,让工作继续21:19 优化行政架构,保护舞者的纯粹性23:10 如何看待舞团成员的的流动性23:35 舞者:把自己当作普及身体运动的“教师”——“最痛苦的是他们离开之后就不跳舞了”26:27 当年轻舞者陷入梦想与现实的抉择……28:44 陶冶:现代舞帮助我面对自己的问题,走出抑郁30:38 舞蹈的疗愈性31:46 管理工作会“耽误/磨损”舞蹈创作吗34:20 不失控的艺术家,自控的管理者38:18 灵魂拷问:你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40:00 疫情结束之后,舞团会变得不一样吗43:48 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甚至留在现代舞剧场中44:47 一次实验:行走是可以千姿百态的、无限的46:59 生存焦虑:现代舞团,如何活下来48:24 无论如何,做千变万化的自己|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段妮,“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艺术总监王好,“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舞团经理小河,音乐人,“美好药店”乐队主唱范西,“陶身体剧场”视觉总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音乐家-谈话中提到的组织及其他陶身体剧场,陶冶、段妮、王好创立于 2008 年的现代舞团DNTY,陶身体创立的艺术延伸品牌“无限行走”,2021 年 DNTY 的首秀主题《11》,陶身体数位系列作品|来互动|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文字编辑:张迪商务统筹:张煜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姜彦竹
10/27/202151 minutes, 3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15 对话晓宇:追着世界剧变跑的中国人,冒险还是猎奇?

本期嘉宾|晓宇,学者,青年作家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每天一睁眼发现又有一个巨大的新闻砸下来,然后你就非常恍惚地继续过你这看起来没有变化的一天。你也不知道到底我的生活哪部分被改变了,但是你又很确信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未来已经不一样。”吴琦如此描述。从2020到2021,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被中断、震惊,然后不禁想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世界会往哪里去?这些问题像慢性病一样扎在最近几年的生活里,如鲠在喉,无计可施。本期「螺丝在拧紧」的嘉宾,青年作家、学者晓宇将在节目中给出他的回答。晓宇还有一套独特的应对危机的方法——到现场去。如果你已经看过他的新书《利马之梦》,就会知道晓宇“乱入”一场秘鲁总统大选的故事。去秘鲁之前,他正在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在联合国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现在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是一名青年教师。求学与生活一直稳定、按部就班的晓宇,对“冲突的现场”有执念,总是追着政治的剧变在跑。他到底为什么而去?本期节目中,晓宇和吴琦两位老朋友还谈到了很多由此展开的话题,比如:如何去到现场、如何看待大众媒介的怪象、如何建立对阿富汗等国际问题的认知、在日渐逼仄的公共讨论环境中如何完成自己的输出等等。当然,还有非常具体的刺激经历,比如晓宇在非洲第一次被人用枪指着……|方法论|02:37 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也会被当下的国际新闻影响情绪吗03:23 晓宇:坐不住,就是想去冲突现场05:42 强烈的冲动背后,去现场为何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不成熟的冒险?学术观察的需要?07:38 去冲突现场只是残酷的猎奇吗09:25 “在任何冲突地区,中国商人永远快人一步”——晓宇=学术界的“战争贩子”?10:13 冲突地区的学者与商人,有何相似动机12:35 不断被中断的日常生活,我们如何消化时代慢性病带来的割裂感?——放下日常,关注当下16:58 每个人都在表态,阿富汗事件真的“出圈”了吗——大众舆论中对美国形象的变化21:15 积极回应的背后是对中国角色的想象27:12 普通人如何认识远方的战争——大众情绪反映了时代精神29:16 一有热点就列书单?——营造的是虚幻的稳定感——知识的积累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31:30 什么样的文本是理解国际新闻的正确途径?34:25 迅速提供解释的文本只是一个框架——突然事件中更需要的是了解事实,而不是依赖框架36:45 灵魂拷问:从冲突现场能带回什么?做何输出?——“不一定要有输出”40:47 灵魂拷问:如何在冲突现场展开具体的生活和工作?——意外:秘鲁之行是一场邀请——巧合:在哥伦比亚与游击队员喝啤酒——贸然闯入:叙利亚的现场45:47 在冲突现场,如何面对危险?49:06 在个人抵达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建起了涟漪50:39 方法论 1:文本输出只是建立涟漪的第一步52:48 方法论 2:知识生产者要迎接争议、而不是回避——在舆论环境中要辨析争论从何而来58:03 方法论 3:如何面对质疑和杂音?——放下学者包袱,自我流氓化1:06:30 晓宇:在互联网时代,权力的非具象化是个体面临的危险1:07:51 自我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1:11:03 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文人相轻”是问题吗?1:14:00 流氓与网红|57 请回答|1:14:37 冻柿子树:开始听“不在场”了,之前看完了 57 推荐的“我们是由奇迹构成的”。螺丝有一部分功能是安利好物,不好吗?1:15:48 还是那个雨停:想问 57,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创作者,如何看待及处理自己和家乡的关系?这和单纯作为一个在他乡工作的人如何看待渐渐远去的故乡有什么不同之处?会不自觉地通过个人经历与感观带出对这一主题的社会性观察吗?又或许对故土的感受总是私人的甚至是有排他性的。|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苏格兰裔美国博士、文学家、政治家、美国第 28 任总统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小说家(经核查,音频中提及的“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为卡夫卡 1914 年8 月 2 日的日记)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谈话中提到的影片《徒手攀岩》(Free Solo,2018),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金国威(Jimmy Chin)《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2021),导演:李永超-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 年|来互动|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文字编辑:张迪商务统筹:张煜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姜彦竹、殷佳琦
9/22/20211 hour, 21 minutes, 3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12 戴锦华×吴琦:从摄影机到手机,电影还有未来吗

嘉宾|戴锦华,学者,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评审主播|吴琦,单读主编在刚刚落幕的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间隙,「螺丝在拧紧」的主播吴琦和他的老师(也是他不怕肉麻称呼的偶像)戴锦华进行了一次对话。这次,戴老师受邀出任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评审,对话也就非常具体地从手机创作延展开来。在本次超短片大赛中,由移动设备拍摄完成的作品占比52%,比去年多了21%。他们谈到日益普及的手机所带来的变化,手机镜头捕捉到的生活图景是奇观还是日常,媒介特性的变化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目光。面对“人人都是创作者”这样高涨的创作热情,戴老师的追问不止于此。在谈话中,她透露了共识与分歧并存的超短片评审过程,评委们试图讨论和厘清的不仅仅是作品的高下,而是更深的思索:如何区分短视频、超短片和电影?竖屏与横屏、大银幕与小屏幕到底有何不同?媒介的变化又如何改变创作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深爱电影的她,也始终关心电影的生存与未来。当数码取代胶片,戴老师曾以为电影会就此陷入危机,而现在,媒介生态发生了更多元的变化,不同艺术之间似乎实现了更为自由的穿梭——艺术家可以拍电影,导演可以进驻美术馆,而普通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一段流动影像。与此同时,她的担忧是,电影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也将在这股浪潮中被忽视、被放逐。最后,一定要听到节目的结尾,吴琦(忍不住肉麻地)分享他个人对戴老师的理解与爱。在疫情、公共舆论和世界情势所制造的各种围困之中,我们如何站在一起,面对现实,继续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民创作的时代,在每一个不吐不快的时刻,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到底说什么?又如何去说? |方法论|01:24 作为 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的评审,戴老师有何感受02:30 评审分歧:如何定义超短片——是否需要讲故事——是否等于短视频07:44 达成共识:寻找具有社会洞察与媒介想象力的作品09:20 使用手机创作的超短片,会改变电影的未来吗10:51 方法论 1:——媒介本身的物质性,就是它的社会性——电影能否继续生存,正取决于社会性和公共性14:03 电影是摄制的艺术,不是绘制的艺术17:34 既爱且恨的电影节有何意义——一次电影人的嘉年华——一个信号丛:不仅关于电影,而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问题19:29 数码是一个无尽的弥散和粉碎的过程,而电影史也是不断颠覆又不断回答24:28 方法论 2:把电影节的短名单(而不是获奖名单)当作导引图29:20 方法论 3:研究者始终与创作者保持距离,是对彼此的保护31:57 艺术作品的血肉和情感,一定是非理论、非观念的32:59 方法论 4:理论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是一种空气,供大家分享和呼吸37:02 鸡汤发射器的苦恼:意识到行业的困境和不公,如何与年轻创作者站在一边——墙不是用头撞破的,更不是用鸡蛋撞破的——对于现状、历史和结构的判断,也是一种社会介入42:02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电影都是需要用爱发电的事业46:00 电影是昂贵的媒介:不要去独白,至少要倾诉48:47 降低门槛的手机拍摄,带来了哪些新表达53:01 自我奇观化的影像不等于真实的生活状态1:00:07 粉丝观察 1:不再被代沟困扰的戴老师——“选择留在属于自己的年代”1:05:47 粉丝观察 2:各种围困之下,社会表达变多的戴老师——“说我能说的,做我能做的,说我相信的,做我认为无害的”1:13:18 倾诉与聆听:和戴老师一起置身无尽成长的过程1:18:14 拒绝成熟:“这才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和特权”|57 请回答|1:19:07 Mirror:单读能在很短时间里将这次对话用视频、音频和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真是太棒了!我想问的是,你认为不同的媒介形态对这次内容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呢?单读最近在全媒体领域的探索又有怎样的考虑呢?1:20:57 Yino:希望这个特辑一年一度都会有更新,项飙老师的对话,就是为了播客而生。当初看《把自己作为方法》时就在想,把对话变成播客多好!现在,它诞生了!|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朋友曹斐,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黄轩,演员蔡明亮,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1861-1938),法国演员、导演、摄影师牟森,独立戏剧制作人、编导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40-2016),伊朗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伊朗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等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法国电影批评家、理论家-谈提到的影视作品《彼岸》(1995),导演:蒋樾《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导演:毕赣《特写》(Nema-ye Nazdik Close Up,1990),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烟火人间》(2020),导演:孙虹《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2021),导演:李永超《一代宗师》(2013),导演:王家卫-其他桌面电影,用电脑和手机桌面素材拼接而成的电影,风格以惊悚、悬疑为主。吸引力电影,由电影理论家汤姆·甘宁提出,是一种以视觉奇观吸引观众注意力和好奇心的早期电影风格。小剧场戏剧,于上世纪 90 年代话剧出现危机、大剧场演出不景气的背景下诞生。小剧场戏剧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以实现话剧作品的突破,吸引观众重回剧场。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最早由美国艺术与语言 (Art & Language)小组艺术家在《Art-Language》杂志中正式提出。作为艺术的一种,观念艺术主张作品所牵涉的意念比当中的物质性甚至传统美学更为重要。|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商务统筹:张煜后期制作:牟彤、cc编辑:张迪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殷佳琦、丁莹
8/4/20211 hour, 26 minutes, 41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11(上)项飙×吴琦×罗丹妮:把自己作为方法,然后呢?

嘉宾|项飙,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嘉宾|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对话在继续——《把自己作为方法》一年后”的直播连线中,作者项飙、吴琦和责编罗丹妮,选择了读者来信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做了集中回应,将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对话继续下去。在与读者的隔空对话中,项飙将《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很多概念进行了再解读,“自我”、“乡绅”、“人的再生产”、“跨界”……这些在书中开启的话题如何继续展开、进一步深化?又将如何回答读者们的关切和追问?时隔一年,从新冠疫情到河南暴雨,世界图景不断震荡,个人生活也多有变迁,在这期知识量巨大的节目中,他们还谈到:过去的一年各自在工作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转折中又面临哪些难题?面对各种社会情绪和危机,“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个起点,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汇聚更多具有差异性的普通人的声音。|方法论(上)|#从一本书的诞生开始#02:00 总结:《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至今,这本书对各自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或变化02:30 编辑丹妮:不断重读,依然有新的启发03:14 作者吴琦:用不同的媒介实践,寻找“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的答案06:24 作者项飙:进入新的工作地点和角色,从研究者到组织者的转变#对话在继续#12:06 几百封读者来信都来自哪里、来自谁#自我#14:01 提问:提出“自我”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多共鸣和批判,为什么这个概念比较关键,成为我们的入口29:41 提问:如何将个人经验问题化,如何看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41:00 提问:如何辨析年轻人的自我、自私与自身50:49 提问:你们是否忽略了阶层与代际的差异|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铁月亮》,许立志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 年 1 月-谈话中提到的学者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加拿大哲学家、麦吉尔大学教授阎云翔,文化人类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谈话中提到的机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成立于 1911 年,是致力于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化学技术、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德国科学研究机构。|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胡晋溢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殷佳琦、丁莹
7/21/20211 hour, 7 minutes, 43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11(下)项飙×吴琦×罗丹妮:把自己作为方法,然后呢?

嘉宾|项飙,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嘉宾|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主播|吴琦,单读主编在“对话在继续——《把自己作为方法》一年后”的直播连线中,作者项飙、吴琦和责编罗丹妮,选择了读者来信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做了集中回应,将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对话继续下去。在与读者的隔空对话中,项飙将《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很多概念进行了再解读,“自我”、“乡绅”、“人的再生产”、“跨界”……这些在书中开启的话题如何继续展开、进一步深化?又将如何回答读者们的关切和追问?时隔一年,从新冠疫情到河南暴雨,世界图景不断震荡,个人生活也多有变迁,在这期知识量巨大的节目中,他们还谈到:过去的一年各自在工作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转折中又面临哪些难题?面对各种社会情绪和危机,“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个起点,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汇聚更多具有差异性的普通人的声音。|方法论(下)|#乡绅#00:33 提问:今天整体的政治和物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为什么要重提乡绅精神11:11 提问:如何做乡绅式的观察和研究#人的再生产#18:52 提问:后疫情时代,“悬浮”“内卷”等集体焦虑是否有所缓解或者变化29:46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教育45:54 未尽的对话:将对话继续下去|57 请回答|48:36 老虎不出门:对“螺丝在拧紧”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吗49:55 开心 233333:问下主播,你会在意每期节目的流量吗50:35 Lessing: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在真实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友谊都无比稀缺。不过在“螺丝”里,57 与他的女性朋友们既是同事也是私下很好的朋友。这些女性朋友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这种关系是必要的吗?我们是不是对男女之间关系的认识太表面化了?|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胡晋溢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殷佳琦、丁莹
7/21/202155 minutes, 50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10 赵梦莎×吴琦:再谈工作与友情,留给朋友的是遗产还是鸡汤

嘉宾|赵梦莎,编辑,abC(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时隔 7 期,“楼底下”又回来了。先前情提要一下:“楼底下”是“螺丝在拧紧”的三个子栏目之一,不同于日常更新,吴琦会在本栏目中呼朋唤友,找来私下里最亲密的朋友,从个人层面聊聊“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一些话题。所以这次来“楼底下”聊天儿的就是编辑、abC 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赵梦莎。第一次相遇在 abC 艺术书展,吴琦就感慨那时的赵梦莎俨然是一个巨大场合的沙龙女主人,轻盈地流转在稍显拥挤的会场中并自如地解答着各种问题,比如厕所在哪、xxx 在哪、能加个微信吗……当再进一步了解之后才发现,除了纯粹的商务合作关系,“我们可以是朋友”的这种感觉扑面而来。工作、友情道路上双向奔赴的吴琦和赵梦莎,在 2021 年的 abC 艺术书展开幕之际,趁机“公器私用”地聊了聊。节目录制前,两人各准备了十来个问题,计划以你问我答的方式进行一场不那么“拧紧”的对话,并妄想对标《康熙来了》。当然事情肯定不会按照计划发生。但无论如何,你还是将在本期节目中听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连夫妻都不敢贸然问的)第一次见面时对彼此的印象是什么、商务合作关系何时进化为友谊的、和朋友一起创业且很成功是什么体验、如何随时随地高兴起来以及关于 abC 艺术书展主创的工作方法分享。|楼底下的你问我答|01:07 本期嘉宾:感觉上辈子就有所“勾结”03:08 (死亡发)问 1:第一次见面时对彼此的印象是什么05:56 问:小时候的“天真理想”07:53 当记者的心理活动 & 采访艺术家的二三事12:42 看似大型活动的女主人,其实只个服务员 16:40 赵梦莎:像农民一样工作,“螺丝”别太紧了️18:07 (死亡发)问 2:商务关系和伙伴关系,哪一个先来?何时到来?22:34 (灵魂拷)问:57 你为何总爱“发射鸡汤”24:54 (死亡发)问 3:和朋友创业是什么体验/工作和友情能高浓度并存吗30:52 问:为什么总是说“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34:43 问:“螺丝”太紧了,如何斩断自己和工作的关系40:10 (灵魂拷)问 4:内部人员如何看待 abC 艺术书展的外部成功——没有成功的包袱、积极拥抱自由、在危险的边缘来回试探44:02 (灵魂拷)问 5:艺术书展主题化,“共同的街道”如何来49:22 (超好奇)问 6:为什么可以随时随地高兴起来???54:41 (灵魂拷)问 7:57 最害怕什么样的批评——最说到你心里去的批评,就是最难面对的1:01:21 (57 挠头)由听众评论引发的思考:何为自己的作品1:06:43 (摊平的)赵梦莎:我的工作像蹦床,我就是垫子|57 请回答|1:09:20 经过反思和消化,主播就关于“主播话有点多”、“引入问题的方式太学院”、“过于尊重嘉宾的个体叙事”、“开始不适应,现在很喜欢”等听众评论作出回应,请听~|没见过这么长的花絮|1:12:51 失败了!还是没聊成《康熙来了》的感觉...|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朋友刘宽(Kiva),导演、记者、前单读副主编刘小东,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美国视觉艺术家和作曲家颜峻,乐手、诗人周玥,abC 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赵阿萌,abC 艺术书奖项目负责人索马里,99 读书人高级编辑费大为,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居伊·德波(Guy-Ernest Debord, 1931—1994),法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电影导演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国作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 1961—2020),美国人类学家,无政府主义活动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刘庆元,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郭玉洁,媒体人、作家-谈提到的书籍《40% 的工作没意义,为什么还抢着做?——论狗屁工作的出现与劳动价值的再思》,[美]大卫·格雷伯著,李屹译-提到的影像作品《钟》(The Clock,2010),导演: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提到的组织 & 机构abC(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始于 2015 年,致力于推广中国本土艺术家书和自主出版物,并积极引入全球优秀的出版人和机构建立深度对话。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简称:VCD 影促会),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致力于搭建一个观影、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艺术影像。随机波动  StochasticVolatility,由傅适野、张之琪、冷建国这三位女性媒体人所发起的泛文化类播客。|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胡晋溢、牟彤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殷佳琦
7/7/20211 hour, 20 minutes, 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9 王放×吴琦:野生动物进入城市,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头野猪在武汉的高速公路上奔跑。一只东北虎闯入东北的村庄。三只金钱豹逃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一群野生亚洲象自“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迁移近 500 公里,几乎跨越半个云南省。从去年疫情开始,与动物有关的热点新闻不断出现,引起公众空前的关切。但不得不承认,很多关心都是茫然、混乱、隔着距离且没有着落。在繁杂的信息流中,我们虽有真挚的出发点,却常常浮于事件最浅层的表面,理不清思考的路径,也不知道如何将这份关心转换为实际行动。动物行为的改变,背后可能是很多跟市场、经济、人们的行为有关的事,一环扣一环。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我们关心动物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关心它们改变行为方式的原因,但却缺少引导。本期节目中,吴琦将对话野生动物研究者王放,聊聊野生动物频频“进入”城市的背后的真实,带领我们思考人类行为如何影响着其他物种的生存,同时在城市规划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议题中,野生动物研究者、爱好者,甚至是普通居民,又该如何参与其中?|方法论|01:08 动物来了:野猪奔跑、老虎下山、豹子出逃、野象进城…03:25 从头说起:王放为什么选择研究野生动物05:38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的儿时梦想可以成真07:56 怎么摆脱 peer pressure10:50 如何度过青年迷茫期14:46 珍·古道尔、潘文石、吕植、奚志农:师长前辈如何影响自我认知的建立影响自我认知的建立20:14 如何看待当下公众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与情绪变化——感到遗憾:新冠初期,关注的背后是恐惧与不信任——喜忧参半:突发事件的娱乐化背后或有更多隐患24:18 动物研究者如何应对当下的变化与挑战——除了发论文,更要发声28:12 在突发事件的背后,到底什么是真实34:52 如何评价“野象进城”事件——不做极端的动物保护者40:13 城市公民科学家:在城市里也可以探寻人与环境的关系46:13 野生动物研究与城市管理——举例:如何解决人与貉的冲突51:02 世界上其他国家/城市的行动53:53 愿望:从关注到行动,全民参与生态观察55:01 无学科背景的生物爱好者可以做什么59:26 人对宠物和对野生动物的情感是相通的吗1:02:20 在行动:用城市规划打通人与自然的情感隔阂1:06:19 当下的工作状态:没有自我1:13:03 吴琦:庆幸还有时间,让最坏的结局再晚一点到来1:14:27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偏见:承认无知、打破偏见|听众提问|1:15:35 吾爱:除了“螺丝在拧紧”这类编辑个人运作的播客,还有很多出版社、杂志社、出版品牌、图书公司都踏足这一领域。您或者您的播客制作团队/嘉宾(甚至是许知远老师),是怎么看待当下越来越多出版类播客诞生的现象的呢?1:17:56 HD377176m:想问问吴琦老师“对话精神”这个命题是在新闻访谈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吗?如果是/不是这样,“对话精神”对于目前时代/日常生活的多元化应用意义是什么?对话类节目内容出版它是先有的线上内容,然后才有的出版物沉淀,那么比起那些读书类播客,先有的出版物,然后再有的线上内容,吴琦老师怎么看这两种形式的差别以及他们发展的市场趋势?|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学者&公众人物珍·古道尔(Dame Jane Goodall),英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潘文石,中国动物生态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吕植,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奚志农,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徐正强,生态学博士,就职于上海动物园动物繁育保护管理科-谈话中提到的出版物《大熊猫的故事》,潘文石著,《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美]罗安清著,张晓佳译《少年科学画报》《文汇报》-谈话中提到的纪录片《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 2017),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Jeff Orlowski)-谈话中提到的机构&项目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1996年6月成立,北京大学学术科创类社团。“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2019年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王放保护生物学团队联合发起,该项目关注长三角地区貉、刺猬等在城市的野生动物的研究与保护。山水自然保护中心,(SSCC,Shan Shui Conservation Center),成立于2007年,从事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猫盟CFCA(Chinese Felid Conservation Alliance),由生态爱好者和科学家组成,是致力于中国野生猫科动物保护的非营利机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成立于1951年,是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的自然环保组织之一。深圳市观鸟协会,成立于2004年,非营利的民间组织,主要致力于鸟类普查、环境监测、建立深圳野鸟基本资料库等工作。红树林基金会(MCF,全称为: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关注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生境花园,即“具有生境功能的花园”,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所需资源(如食物、庇护所、水源)和环境条件(温度、雨量、捕食及竞争者),同时,兼及周边生态品质,为城市居民建设就在身边可供观赏、休息和户外休闲活动的花园,该项目已在上海虹旭小区等地试点。-谈话中提到的部分野生动物小灵猫、印支虎、白颊长臂猿、绿孔雀、朱鹮、貉|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邹今、殷佳琦
6/17/20211 hour, 21 minutes, 4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8 郭玉洁×吴琦:文学始终是我们的秘密通道

“想好报什么专业了吗?”终于结束高考的学生们,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会频繁听到这个疑问。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吐槽自己所学的专业,劝诫后来者。其中,“中文系”可能是个重灾区。被调剂才念的中文、毕业之后不知道能做什么、学了四年还是没能成为一个作家……对中文系的每一句吐槽都扎在我们心上,毕竟好几个编辑同事可都是自主选择的中文系啊!其中也包括《单读》的第一任主编、作家、媒体人郭玉洁。她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也是最新一期“螺丝在拧紧”的嘉宾,她将在播客里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文学之旅。原本,郭玉洁的父亲认为她上了中文系以后,可以先做秘书,再走仕途,身边的其他朋友则觉得这个专业面目不清,她自己也不知道能从中得到什么。结果,这个决定成了一个关键时刻,文学从此参与塑造了她的人生。她收获了一种具体的写作技能,一份足以指引人生的书单,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文系展现的是文学作为一个世界,它的容量可以如何之大。”在这一期的“螺丝在拧紧”中,《单读》的两任主编郭玉洁和吴琦再次相遇,他们没有去谈两人更为明显的共同点,比如编辑《单读》的经历或者从业很久的新闻业,而是转向一个意料之外的秘密之地——同为文学爱好者,去公开交换各自的文学来路、趣味和意见。因为最终决定我们人生道路的,并不是单单一次选择、一个专业或者一本书,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稳定的价值与精神世界,以及愿意为之付诸的实际的努力。 |方法论|00:29 郭玉洁:是媒体人、作家,更是文学爱好者03:40 为什么念中文系?——命运的调剂#大学教育与文学世界#06:21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09:06 文学与当代世界的关联10:10 方法论:不落入俗套,重新认识语言#媒体工作与文学世界#13:25 怎样进入文学世界?——痴迷读书,从小就是爱好者15:44 媒体工作是文学梦想的跳板?——“不,文学像一场偷情”21:39 拒绝文体势利眼:速朽的新闻业 Vs 经典化的文学23:15 如何定义“好”的媒体写作?文学性还是功能性?27:54 创作的转变:从非虚构到虚构31:18 去台湾:逃离媒体界,做回“文学爱好者”35:51 重回媒体——路径依赖与新的机会36:58 曾经的《单读》没有文学:“那时的文学没有力量,不足以讨论现实”40:40 现在的《单读》:靠近真实,要做一个有文学理想又有责任心的刊物43:50 如何描述今天的文学环境48:19 环境在变化,如何选择创作的路53:37 用非虚构记录真实,是一种责任感55:01 在女性叙事中,为何女性总是“受害者”形象59:16 最近的工作状态:金山银山,健康才是靠山——付出努力,把事做出来1:02:38 文学难以描述,因此一直吸引我们#听众提问#1:06:20 梅菜:最喜欢的可能是第一期和丹妮的问答,新鲜感同时又回答了很多困扰我自身的问题,不自觉地被引领了方向。突然想到是否有想过做到某一期把播客整理成文稿出版呢?1:08:01 Alchain 花生:每一期都有在听,能不能把项飙老师找来聊一期,一部分是希望你们将《把自己作为方法》里的聊天/访谈继续,去谈谈在那本书的聊天之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和两位关切的议题动态。另外也想听听两位对那本书出来后所获得的反应反响的看法,以及对你们这两年的工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1:10:14 盐欠鸦:喜欢螺丝关注幕后人的角度,如果从这个角度延伸到更多的领域,应该会非常有趣。 另外也会期待采访到更落地,更直接参与进文化事件、公共议题的人。历届文学奖里也有很多感兴趣的人和组织,总之会想听到那些身体力行让世界变好的人说话,以及他们具体的方式。|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共人物 & 朋友杨牧(1940-2020),台湾诗人、散文家吴明益,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唐诺,台湾作家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美国作家、记者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张爱玲(1920-1995),作家臧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诗人北岛,诗人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小说家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捷克作家王安忆,作家朱天心,台湾作家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美国诗人、散文家-谈话中提到的书籍《众声》,郭玉洁著《诗八首》,穆旦著《回答》,北岛著《创业史》,柳青著《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傲慢与偏见》,[英] 简·奥斯汀著,孙致礼译-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山海情》(2021),导演:孔笙、孙墨龙|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薛雅心、江依腾
6/9/20211 hour, 12 minutes, 30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7 战洋×吴琦:乐观主义时刻:向文艺青年、学术青年、中年危机说再见

嘉宾|战洋,人类学研究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本期节目中,吴琦邀请了他的网友,战洋,一名人类学研究者,目前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生活层面的交集,但是相似的成长背景和共同的问题意识,让两人经常遭遇高度共鸣的时刻,不论是通过遥远的互联网,还是在本期节目的录制过程中,都时常露出点头如捣蒜的表情。尤其在他们一起回忆自己亲身穿过文艺青年、学术青年、中年危机这些外在标签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样的困惑,又是如何阶段性地解决,并且在今天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思考和行动的能动性,两个人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似乎都有不少“妙计”。在这个悲观情绪盛行的时刻,发出了不少乐观主义的信号!其实,战洋和吴琦的年龄都还不算完全的中年,但是在这个近似的时间段,他们共同感受到了一种由时间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变化,自觉而又具体:文艺青年的阶段要结束了,轮到我们“中年人”来行动了!当他们回看、反思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经历,到底发现了什么时代的密语?从哪一刻开始,心态从青年拨到了中年?其中又有哪些变化与危机?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隔空录制,录音效果可能欠佳,请大家包涵。也祝大家,不论何时,螺丝都能拧紧,思想都可蹦迪!|本期螺丝刀||话说在前面|01:19 吴琦:住在聊天记录里的朋友,同时代的同时代人|方法论|03:48 战洋:录播客是件疯狂的事06:35 回看求学经历:带着野心,做了任性的选择14:16 现状:抉择之后,依然被理论与实践拉扯16:46 选择做学问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决定吗20:10 如何应对做学术过程中的困难——方法论:行动本身能够减弱困难·如何在学术制度内,做更有效的创作31:24 通过项目梳理逐渐找到研究的方向36:10 研究者如何找到自己的题目43:56 如何理解“把历史感去个体化”46:55 为何当代青年更焦虑?——虚假的自我压力55:20 "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下一步——乐观主义的方法论:历史化自我·从文艺青年到危机中年58:00 大胆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很容易不做事情,总觉得下一条路更好01:01:05 但我不再是文艺青年:时间带来需要转变的迫切感01:05:52 青年、中年与社会位置的关系——战洋:具体的社会位置能帮助解决危机——吴琦:用不安全感摆脱对社会位置的依赖01:11:14 如何规划学术工作与社会工作——方法论:既跟学术界密切交流,也保持介入外部世界的状态01:14:10 如何从学术层面推进与大众的交流01:17:15 “友谊”不需要被定义·听众提问01:21:28蒋姑娘在摸索:吴琦老师在和每位嘉宾进行交谈或者采访时,会提前将提纲给嘉宾看下吗?会或者不会的理由是什么?·主播提问01:22:25 吴琦:听众是否能够理解和分享这些“方法论”?是的话,听众朋友们喜欢哪些节目?不是的话,还有哪些内容、方向或者人是螺丝应该去探索和接近?|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共人物 & 朋友萨莉·鲁尼(Sally Rooney),爱尔兰作家甘阳,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院长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狄奥多·阿多诺(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1969),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者、折衷主义思想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美国哲学家、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张广天,作家、戏剧家、音乐家,诗人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1930-2019),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项飙,牛津大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美籍犹太裔政治学家埃丝特·佩瑞尔(Esther Perel),当代心理治疗师淡豹,作家、记者刘宽,导演、记者、前《单读》副主编·谈话中提到的书籍《聊天记录》,[爱尔兰] 萨莉·鲁尼著,钟娜译《批判理论与汉语神学》,战洋、朱宝元、张芳、陈慧娜、曹卫东著《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单读 25· 争夺记忆》,吴琦主编,收录了战洋的文章《危机中的未来,以及乐观主义时刻》·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切·格拉瓦》(2000),导演:张广天《君特·高斯对汉娜·阿伦特的访谈》(Zur Person: Hannah Arendt,1964)·其他辉格史(Whig History),是一个历史学派,该学派认为人类文明不可逆转地从落后向先进,从愚昧到开蒙。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首先创用的,它指的是 19 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创建于 1923 年,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狄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麦克斯·霍克海默、艾瑞克·弗洛姆、瓦尔特·本雅明;第二代哈贝马斯等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法兰克福学派将其哲学称为“社会批判理论”或者“批判理论”。这一名词最先由霍克海默于 1937 年提出,之后该词变成了一个广泛的名词,表示那些透过人文学科方法生产出来的论述。|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5/26/20211 hour, 24 minutes, 39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6 杨潇×吴琦:当海量信息淹没我们,如何生还,甚至创造?

“大概是在两年前,2019 年,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去通州找杨潇,尝试录了一期播客。他当时正在规律地埋头写作,而我其实并没有做播客真正的热情和思路,完全是被潮流和同事推着走,所以聊天应该很混乱,很抽象,同事说,我因为和杨潇比较熟,完全没有考虑到陌生的听众,很多话题别人都听不明白,所以那次努力就直接宣告失败了。直到“螺丝”做了一阵子,慢慢地明确了我想去找同代人工作、生活甚至娱乐的方法论以后,我才终于知道应该和他聊什么。”——吴琦近日,杨潇两年前努力写作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终于出版了。本期“螺丝在拧紧”,不仅仅关于《重走》这本新书,更是杨潇多年以来的媒体和写作实践沉淀下来的具体、甚至“硬核”的方法——从材料爬梳、文献整理、信息分类再到结构文本、推进写作,最后完成创作。在这样一个不管是信息还是体验都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希望以这场 40 天的徒步旅行和这本 40 万字的书作为示例,提示我们:如何不让技术的幻觉淹没我们,如何从破碎的信息垃圾堆中跃起,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事,并且扎一个猛子,把它做下去!|话说在前面|01:08 吴琦:曾和他尝试录了一期播客,结果宣告失败|方法论|03:16 再与杨潇对话:“偷师”同行的方法论06:58 “穷尽式”占有材料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08:18 如何使用“二手材料”09:25 如何拧紧螺丝,始终保持信息摄入状态10:27 采访的方法论:把采访对象放到不同的坐标系12:45 主播的《重走》读后感——强烈的陪伴感:意义不在于行走的终点,而在于过程——创作的快感:文本信息流的编织|进一步拆解方法论|18:28 如何为这趟“重资料”的旅行和创作做“攻略”24:49 旅行记者的方法论之争:材料和身体,哪一个先上路——杨潇:出发前多读材料,可能被赋予新的敏感性26:52 这场徒步旅行有重大遗憾吗30:45 硬核方法论 1:给海量的资料创建文件夹38:17 硬核方法论 2:逐字逐句摘抄笔记38:51 Nerdy 杨潇:原来我以为愉快的工作方式,你们都觉得不太行哈哈39:43 硬核方法论 3: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41:21 硬核方法论 4:建立对材料的判别与排序准则,需要不停地甄别与判断43:16 杨潇:历史需要被反复讲述,而我想创造新的讲述方式45:56 旅行中的肉身体验:与当地史志办打交道,把自己交给偶然性49:56 如何捕捉偶然性的信息流53:28 把记录还原成文字,感受会变形吗55:14 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间的变换58:53 如何处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杨潇:不想占史料的便宜01:02:20 作者的语言系统会被所引用的材料“入侵”吗?01:04:45 如何对旁逸斜出的支线进行取舍,让文本变得集中01:07:25 做非虚构题材的书,如何处理那些“无名者”的声音01:10:03 对材料的占有会变成叙事上的啰嗦吗01:11:12 如何处理有价值但未使用的材料01:12:43 杨潇:“在海量的信息时代里,不用去追求特别舒服的选择”01:14:52 自我身份的认知:《重走》之后,我敢称自己为作家了01:15:48 焦虑不断出现,更要迈开步子去行动、去写作|57 请回答|01:18:23 听众提问:想问主播,一开始做主播的新鲜劲过去了吗?是不是已经想要放弃了?01:20:37 听众提问:网络内容泛滥的时代,走进剧场看戏对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吗?|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媒体 & 报纸杂志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于 2004 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南方周末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时尚先生 Esquire》,创刊于 1996 年,中国时尚传媒集团的旗舰刊《ACROSS 穿越》,创刊于 2011 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南方人物周刊》出品的旅行月刊杂志《大公报》(1902-1966),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香港版出版至今《宇宙风》(1935-1947),林语堂等编《旅行杂志》(1927-1954),陈光甫等编·谈话中提到的书籍《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著《变化》,凌志军著《光荣与梦想:1932-1972 年美国社会实录》,[美] 威廉·曼彻斯特著,朱协译《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 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凌志军著《寻路中国》, [美] 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 易社强著,饶佳荣译《联大长征》,张寄谦编《失焦》,[匈] 罗伯特·卡帕《战地行纪》,[英] 威斯坦·休·奥登 / [英]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著,马鸣谦译《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赵家璧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编《学府纪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台北 :南京出版有限公司 ,1981 年 10 月《胡适日记》,胡适著《黄培云口述自传》,黄培云著《闻一多年谱》,季镇淮著《抗日战期刊汇编》,姜亚沙、经莉、陈湛绮编《抗战烽火中南开大学》,陈平原著《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 南开大学出版社编《林徽因书信集》,林徽因著《穆旦评传》,易彬著《潘光旦日记》,潘光旦著《清华园日记》,浦江清著《闻一多年谱长编》,闻黎明、侯菊坤著《闻一多书信集》,闻一多著《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著《西南采风录》,刘兆吉著·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西南联大》(2018),导演:徐蓓《大后方》(2015),导演:徐蓓、曾磊·其他本期开场音乐《鹅翅膀之声》由杨潇提供,录制于徒步过程中,“面对薛岳的题字,背后是绵延入群山的老湘黔公路,特别寂静,只有鸟叫虫鸣和岩壁上滴滴答答的泉水声”尼曼学者,是哈佛大学 1939 年建立的,旨在培训新闻精英的教育计划,每年除美国外,仅从世界各国新闻界中挑选出十多名佼佼者参加学习湘黔滇旅行团,由于抗日局势恶化,1938 年 2 月中旬,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往云南昆明搬迁,共计 336 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黄山书社,成立于 1984 年 9 月,是一家集编、印、发行为一体的古籍文史图书专业出版社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是一所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沙的临时性大学新闻跳笔,一种新闻写作笔法,指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抽象阶梯,指抽象概念的等级,认为抽象概念分成若干等级,形成一抽象阶梯,等级较低的抽象概念比较接近现实,等级越高的抽象概念愈加脱离现实,因而愈加空洞,愈加危险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8 年抗战期间,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5/12/20211 hour, 25 minutes, 1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5 陈思安×吴琦:没有戏剧,就没有新生活

嘉宾|陈思安,作家、戏剧编导,“声嚣”剧读节创办人及艺术总监。戏剧编剧作品《冒牌人生》《海水火锅》《在荒野》《风雪山神庙》《沉默的间隔》等。戏剧导演作品《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吃火》等。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活食》《冒牌人生》《接下来,我问,你答》主播|吴琦,单读主编豆瓣评分 9.4,被很多人称为“宝藏综艺”的《戏剧新生活》完结已经一个月了。这部综艺让戏剧小小地出了一次圈,令一些此前并未对戏剧感兴趣的观众,开始走入这个领域。但当节目落幕,戏剧人重新回到没有镜头对着的剧场,观众回到生活,戏剧是否又再次落入舞台的暗处?更多戏剧人的故事,是否还值得诉说?他们真实的困境又如何解决?|话说在前面|01:08 吴琦:如果一个行业没有经过综艺化,似乎就不会被关注|方法论|05:13 剧场的魔力——为什么开始做戏剧,甚至难以自拔07:15 如何从个人的文本创作转换到集体协作的剧场工作——樱井大造“帐篷剧”的影响——想成为一个什么都做的导演13:42 继续做戏剧的动力——来自同行、伙伴的协作与支持17:13 文学与戏剧创作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18:44 反思与樱井大造的关系——既崇拜,又反叛21:20 杰出剧作家的方法论:用戏剧的形式将文学最优质的部分紧紧攫取、并无限放大23:10 帐篷剧的创作方法论:用古代故事表达当下,文本不仅仅是素材24:36 帐篷剧 & 声嚣剧读节——演员身兼数职,不是有意模仿,是预算紧张——作为发起人,首先是身体力行地共同工作,其次才是创作和表达28:15 花自己的钱做戏剧,真的不求回报吗32:38 “声嚣”的方法论:1、给年轻导演机会2、剧作家是核心,导演不许改剧本35:27 陈思安:希望“声嚣”脱离我之后依然成立37:57 如何处理事务工作和创作的拉扯——不只提供脑力,不旁观别人的劳动,在实践中推进自己的想法42:43 灵魂拷问 1 :真的没有创作的野心吗45:16 灵魂拷问 2 :过去的剧作家还有用吗53:11 戏剧创作的三个自我要求:当下、挑衅、创新55:15 如何看待胡波的剧本——去世前的最后一个作品《抵达》59:15 灵魂拷问 3 :为什么还要去剧场01:03:07 如何评价戏剧在电影或综艺上的跨界01:07:15 如何看待戏剧的政治功能——认清自己的命运|57 请回答|01:12:33 听众提问:可以给文化出版界以外的听众介绍一下出版社是如何选择从国外翻译作品的吗?01:15:12 听众提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将一些男性对于女性的非常冒犯的脏词做柔化处理,这样过滤原文真的好吗?加注是否更合适?|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目《活食》,陈思安著,译林出版社《近代能乐集》,[日] 三岛由纪夫著,玖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谈话中提到戏剧 & 戏曲作品《赛博格·堂吉诃德》(2013),编剧:周瓒,导演:樱井大造《宝剑记》(明),编剧:李开先《抵达》(2019),编剧:胡迁(胡波),导演:陈思安《林冲夜奔》,编剧:李开先,戏剧曲目,《宝剑记》中的一折,取材于《水浒传》《哈姆雷特》,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麦克白》,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谈话中提到电影 & 综艺节目《第十一回》(2019),导演:陈建斌《戏剧新生活》,导演:严敏《康熙来了》,导演:王伟忠、陈彦铭、詹仁雄《创造 101》,导演:孙莉《乘风破浪的姐姐》,导演:吴梦知、晏吉《乐队的夏天》,导演:王雪、陈雨璇等《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谈话中提到的公共人物 & 朋友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樱井大造,当代日本重要的帐篷剧导演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作家、戏剧家、演员、导演阿贝尔·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唐十郎,日本剧作家、演员、导演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西班牙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奥地利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1904),俄国作家、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李开先(1502-1568),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作家胡波(1988-2017),笔名胡迁,作家、导演、编剧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德国剧作家西川,诗人·其他声嚣剧读节,成立于 2018 年的戏剧新写作与剧场实践平台帐篷戏剧,日本 20 世纪 60 年代“小剧场运动”最为独特的产物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单向街书店文学节,成立于 2015 年,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单向空间邀约不同领域的创作者,进行多维度的跨界讨论|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 57 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五七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主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4/28/20211 hour, 17 minutes, 58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4 陈英×吴琦:译者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嘉宾|陈英,意大利语言学博士,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另译有《愤怒的城堡》《一个人消失在世上》《迫害》《拳头》《威尼斯是一条鱼》《鞋带》《微型世界》等主播|吴琦,单读主编奴隶、间谍、清道夫、反叛者、普罗米修斯、媒婆…… 不同译者对「翻译」这一职业有着不同但都很有趣的描述。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得主、“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译者陈英,也在本期“螺丝“中给出了她的回答:体操房——翻译于她,像是一种心灵与思维的演练,以抵达跟作者、读者的心心相印。陈英从 2013 年开始正式从事翻译工作,一本接着一本,随着作品数量增多而来的,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你碰到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新的作家,都会想新的语言、心态、策略去应对它。”在翻译里,陈英更像一名演员,以不同的人物心态“演绎”不同的作品。与此同时,如同所有顶尖的演员一样,放下自我。本期节目中,陈英与吴琦聊了聊有关译者生活、工作的方法论,尤其是时间管理的能力(比如,如何合理分配 100 多万字书稿,找到翻译的节奏)。这似乎提醒我们,重新认识翻译这项劳动,会为很多看似积重难返的难题找到新的破解的线索。|方法论|00:35 57 :采访译者有多难?在“拒绝”中完成采访02:10 陈英老师为什么选择学习意大利语04:18 当年 18 个意大利语学生,现在都在做什么05:15 留学意大利:“婉言谢绝”与幸福归来08:30 就职旅行社、华为之后,为什么选择读博09:39 译者的双重生活,读博士其实并不辛苦11:08 开始做翻译的契机:一种本能12:16 如何描述译者这一职业:译者、间谍、清道夫、反叛者、媒婆……陈英:体操房15:30 译者的方法论 1:如何做到一边做翻译,一边做锻炼16:25 译者的方法论 2:合理分配 100 多万字书稿,找到翻译的节奏18:3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如何指导翻译22:08 译者的方法论 3:译者的干预在于用词还是用意24:25 译者的方法论 4:什么是译者真正的武器29:00 译者的方法论 5:过于忠实导致的不忠实31:31 译者的方法论 6:怎么“找状态”34:37 译者的方法论 7: 像运动一样,感知自己的翻译限度35:28 译者的方法论 8: 放下自我,扮演作者37:23 什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41:53 译者谋生困难吗44:35 如何面对读者的热情47:00 如何处理私人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矛盾48:20 时间管理的本领从何来49:53 译者的一天54:23 想在生活、学术、写作层面上向谁看齐57:40 陈英:意义并不在词典里,意义就像水汽一样渗透到四处|57 请回答|59:23 冷锋玩过境:Kiva 这一期探讨的内容蛮多元的,但两个人的每一句表达都十分准确,无论词语还是描述性个人感受,都让听者无障碍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我想知道这种能力是基于常年在单向街工作的集体语境下训练出来的,还是来自个人长期深度阅读和相似的沟通经历得来的?01:03:58 Lm 路明:拉长时间看,比如说十年后看,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是会不同吗?|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提到的书目、刊物 & 文章《愤怒的城堡》,[意]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著,陈英译《一个人消失在世上》,[意]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著,陈英译《迫害》,[意] 亚历山德罗·皮佩尔诺著,陈英译《拳头》,[意] 彼得罗·格罗西著,陈英译《威尼斯是一条鱼》,[意] 提齐安诺·斯卡帕著,陈英译《鞋带》,[意]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著,陈英译《微型世界》,[意] 克劳迪奥·马格里斯著,陈英译“‘婉言谢绝’与幸福归来”,《四川外国语大学报》,2019 年第 11 期,陈英著《沉沦》,郁达夫著“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意] 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加] 路易斯·冯·弗洛图著《十日谈》,[意] 薄伽丘著,王永年译《下一次将是烈火》,[美] 詹姆斯·鲍德温著,吴琦译《聊斋志异》,蒲松龄著《拳头》,[意] 彼得罗·格罗西著,陈英译《意大利童话》,[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文铮、马箭飞、魏怡、李帆译《世界文学》,高兴主编·提到的公共人物&朋友彭伦,编辑、群岛图书出版人索马里,99 读书人高级编辑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意大利当代匿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Alessandro Baricco),意大利作家,《海上钢琴师》原著作者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董桥,作家林贤治,作家、学者、编辑路易斯·冯·弗洛图(Luise Von Flotow),加拿大文学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 1924-1987),美国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 106- 公元前 43),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法学家、哲学家王永年(1927-2012),翻译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阿根廷作家、诗人、翻译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1985),意大利当代作家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切萨雷·帕韦泽(Cesare Pavese, 1908-1950),意大利诗人、作家、翻译家·其他斯特雷加奖,意大利最负盛名的文学奖|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 57 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五七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主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邹今、江依腾、洪吉
4/14/20211 hour, 6 minutes, 32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3 刘宽×吴琦:工作是理想的坟墓还是归宿

嘉宾|刘宽(Kiva),导演、记者,前单读副主编主播|吴琦(57),单读主编“螺丝在拧紧”为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单读主编吴琦和前单读副主编、「年度致敬」系列短片导演刘宽(Kiva),两位工龄 6 年 + 的单向街老伙计,从第一届讲起,一起悉数了他们与文学奖的爱恨情仇,纪念被单向街“收割”的青春。在这趟回忆之旅中,他们重新思考了这份工作对社会与自己的意义。|方法论|00:50 轻松点~“螺丝”子栏目「楼底下」上线02:13 57&Kiva:私下里的亲密好友 & 工作上互相激发的伙伴03:25 从“简陋”的第一届书店文学奖说起12:30 书店文学奖有意义吗?对行业真的起了作用吗?16:27 我是我?还是被在单读的工作塑造的我?18:40 Kiva:过去四年,为“年度致敬”奖拍摄了 4 部记录短片意味着什么20:27为黄灿然、董秀玉、周克希、林贤治拍摄纪录短片的过程,也是年轻创作者自我寻找的过程32:12 九个奖项的设置,就是一种态度34:10 皮村文学小组:文学不是少数人的话语和权力36:12 颁给团体的奖项:“年度新声”——期待团体工作激发的想象力38:47 奖项设置的意义:一个提示——放大被看见的可能性,鼓励寻找自我的缝隙39:39 灵魂拷问 1:主编想拿什么奖?40:11 Kiva:我只知道我不想拿什么奖42:41 灵魂拷问 2:在单读和单向街的团体工作,是你的理想状态吗?——主编 57:单读是现实世界中还未破灭的理想——诗人 Kiva:我不确定它有没有让我距离我想做的事情更近,但它一定没有把我推得更远。48:27 文学奖就像是单向街的年会50:01 为什么会在单向街工作这么久?——员工 57:书店里都是可爱的人55:05 媒体人的变与不变57:40 如何看待“媒体人”身份?——从“想要丢弃”到“重新拾起”1:04:36 “新媒体人”的定义?微博用户 = 媒体人?1:07:48 盲目的开放其实是假象1:08:24 对同代人的观察、与同代人的不同——他们空虚、冷漠,但我越来越能理解...1:10:35 灵魂拷问 3:你会“崩塌”吗?1:14:26 理想主义者碰撞现实,要如何自处?1:17:28 迷恋“学生”心态1:20:42 我们这一代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1:23:40 必听。|57 请回答|1:28:07 梅菜:好奇每期嘉宾的选择,从编辑到导演,是否是一种媒介的转移,是自然的还是刻意的?1:29:45 稀如水 幸福安康:如何让自认为经过现实洗礼的 80 后,正确而客观的看待现实?他们的选择和心理状态,到底是自身性格特质的原因多一些,还是时代、社会的原因更多一些?|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片目《十三邀》系列,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十三游》(2020),由《十三邀》原班团队打造的一档节目《日常的奇迹》(2018),导演:刘宽,致敬对象:黄灿然,第二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致敬影片《谁是最可爱的人》(2019),导演:刘宽,致敬对象:董秀玉,第三届书店文学奖年度致敬影片《数学,翻译,逝去的时光》(2020),导演:刘宽,致敬对象:周克希,第四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年度致敬影片《好的故事》(2021),导演:刘宽,致敬对象:林贤治,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致敬影片· 谈话中提到的书GRANTA: The Magazine of New Writing,英国文学杂志,创刊于1889年的剑桥大学《单读 25·争夺记忆》,主编:吴琦《未择之路》(The Road Not Taken),[美] 罗伯特·弗罗斯特著《骆一禾诗全编》,骆一禾著· 提到的公共人物 & 朋友蒋冰清,前单读编辑部员工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张定浩,青年诗人、评论家阿乙,作家西川,诗人汤姆·威兹(Tom Waits),演员、歌手北岛,诗人黄灿然,诗人、翻译家董秀玉,出版人周克希,翻译家林贤治,作家王寅,诗人、作家小海,皮村文学小组成员刘子超,旅行作家、资深媒体人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小金,单向空间员工杨振宁、翁帆夫妇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美国诗人项飙,牛津大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研究所所长骆一禾(1961-1989),诗人、编辑李陀,作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电影编剧· 提到的组织 & 活动单向空间,文化创意综合空间,她的前身单向街是中国标志性的独立书店之一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由单向空间发起的全国首个来自书店行业的文学奖,评选过去一年内出版的中文图书皮村文学小组,北京五环外的一个城中村——皮村里,由一群热爱文学的劳动者自发组建的文学兴趣小组上阳台,广州市海珠区一个平台性的、共治的实践空间|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 57 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主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3/31/20211 hour, 31 minutes, 58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2 吴琦×鹏飞:新导演如何突围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嘉宾|鹏飞,中国青年导演,代表作品《地下·香》《米花之味》《又见奈良》在海南电影节上,吴琦看到了《又见奈良》这部电影。他在豆瓣上激动地写道:“偶然连着看了几部日本题材,这一部国产片非常惊喜。几个镜头就能看出导演的专业准备(包括文献综述的能力),剧作上的铺陈很细,推动不疾不徐。对新导演来说,控制野心可能尤其重要,每个人都给了交代,又适可而止,历史夹缝这个题目太大,而一个临时的孤独者共同体尚可体会和共情。”令人意外的是,正是这部青年导演的作品,坚定了他开始做播客的决心。不仅出于对这部影片的欣赏,更是对新作者难以抑制的好奇。这也奠定了这档播客的基调之一,分享同代人彼此激烈、互相抬杠的过程,寻找新的方法论。从首部长片《地下·香》中的北漂青年,到《米花之味》中与留守家乡的女儿和试图重建亲情的母亲,再到《又见奈良》中孤身跨国寻亲的奶奶,导演鹏飞的创作始终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大时代,用细节构筑出稳健缓慢的试听节奏,同时携带着难得的幽默感。这让他备受国内外电影节的青睐,成为令人期待的新导演。(竟然连更两周的)主编吴琦复习完这三部电影之后,将在本期播客中与青年导演鹏飞初次见面,两位新朋友一起拧拧“电影创作”这颗螺丝。聊聊青年导演在今天的创作空间和必备技能,电影节、创投等环节对年轻人的支持;回看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困难和经验,跨国团队如何协作,又怎样向蔡明亮、洪常秀、河濑直美等成熟导演取经。|方法论| 00:34 主播 57:做这档播客的信心,其实是你给的 04:44 《又见奈良》拍摄缘起,两周内完成的挑战 09:21 拍电影也要田野调查——用八个月的在日生活,靠近真实,构成电影细节 13:55 跨国团队工作有妙招——独创交流手势,是剧组沟通的法宝 19:05 让人羡慕的剧组是何种面貌——片场不一定都要崩溃大吵,双手比心难道不可爱吗? 22:40 “我不想把自己固定住,都想尝试看看”——回看鹏飞导演的创作路径 27:32 师父领进门,修行创作靠个人?——与洪常秀共事,其实我只是一颗螺丝钉——师承蔡明亮,是他教会我的“真实、细节与营养” 31:27 “其实我想拍商业片”——文艺片的语法是否可以套用到商业片中?试试才知道 33:41 电影节、创投创造的机会——我是从电影节走出来的导演 35:43 电影创作上最大的困难是“自我寻找” 36:31 创作议题讨论——不拍爱情戏的导演? 40:29 用电影看待世界的角度,从“小人物”进入“大时代” 41:11 “固定”的女主角?——演员英泽是我的战友 42:30 对导演来说,艺术片进入大荧幕的挑战 43:44 命题作文?命地作文? 45:32 对喜剧的执念——拍完悲剧还要自己剪辑,那我会很痛苦 46:44 下一部拍摄计划:可能是个歌舞片 47:31 五年三部电影,步骤利索、快速完成作品原因 48:15 一位年轻的导演与一群资深的前辈怎么拍电影? 52:24 “我不想离观众太远” 55:27 从电影节到大荧幕,希望更多人看到《又见奈良》中充满人性光辉的爱 |主播说小话| 01:01:44 主播每次完成这样高密度、信息量满满的对话之后,如何整理消化嘉宾的方法论,并在生活/工作中应用? 01:04:03 前两期聊了出版和电影,想问 57 老师平时喜欢看哪一类的书、电影?也想问您在观影阅读方面的方法方式?怎样才能持续找到好书好电影? 01:08:30 新人报道,第一次听,开场音乐是啥怪好听的?|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片目《又见奈良》(2020),导演:鹏飞《米花之味》(2017),导演:鹏飞《大地之子》(1995),导演:松岡孝治、潘小扬、榎戸崇泰《浪潮》(Die Welle,2008),导演:丹尼斯·甘塞尔《地下·香》(2016),导演:鹏飞《寄生虫》(2019),导演:奉俊昊《鬼吹灯》系列电影《夜与日》(2008),导演:洪尚秀《七武士》(1954),导演:黑泽明《启示》(Apocalypto,2006),导演:梅尔·吉布森《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导演:梅尔·吉布森《旺角卡门》(1988),导演:王家卫《小伟》(2019),导演:黄梓《郊区的鸟》(2018),导演:仇晟· 谈话中提到的书《小姨多鹤》,[美] 严歌苓著《海边春秋》,陈毅达著《中国母亲与日本遗孤口述史》,曹保明著· 提到的公共人物&朋友彭倩媛,单向空间创意总监河濑直美,日本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洪常秀,韩国导演、编剧、制片人蔡明亮,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王家卫,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贾樟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黑泽明(1910-1998),日本导演、编剧、制片人梅尔·吉布森,美国导演、制片人、演员刘德华,演员、歌手张曼玉,演员、歌手张学友,演员、歌手王杰,歌手、演员查理·卓别林(1889-1977),英国演员、导演、编剧巴斯特·基顿(1895-1966),美国默片时代导演、演员、编剧北野武,日本导演、演员、编剧、主持人英泽,演员、制片人、编剧吴彦姝,国家一级演员、导演杜笃之,电影录音师、剪辑师、配乐师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本榕,资深摄影师陈博文,著名剪接师杨德昌(1947-2007),导演、编剧、制片人國村隼,日本演员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双雪涛,小说家黄梓,导演、编剧、制片人仇晟,导演、编剧、制片人|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 57 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主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3/17/20211 hour, 10 minutes, 3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1 吴琦×吴琦:纪录片在今天还有表达空间吗

嘉宾|吴琦,电影导演、编剧,曾任CCTV-10《人物》栏目主编,代表作剧情片《柳如是》,纪录片《对照记·犹在镜中》。于2010年开始剧情片创作。2017年创立《天时》艺术影像计划,《天时·戊戌志》项目总导演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本期介绍|十年前的北大,在一门叫做《专题片与纪录片制作》的课上,纪录片导演吴琦点名后来的单读主编吴琦担任这门课的课代表。那是从业十年的老师吴琦第一次试图梳理纪录片这个艺术门类的脉络和框架,并通过教学来检验自己的拍摄实践,也是学生吴琦第一次系统地了解纪录片,开始养成自己的影像观念。十年之后,「螺丝在拧紧」的 #001 期,不时遇见、经常被人认错的他们再度相聚。此时,学生吴琦在传媒、出版领域也已经工作十年,有了自己的困惑和方法论沉淀。他们回忆当年的课堂,谈及各自对近来几部热门纪录片的观感,对今天环境的认识,似乎依然充满了默契和共鸣。本期节目中,两位吴琦共同拎起螺丝刀,“把自己作为方法”,解剖纪录片创作,及其背后的真实社会: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如何在纪录片创作中使用?纪录片在今天的创作环境中还占据怎样的位置,能发挥哪些作用?在全民视频创作的浪潮之下,基于现实的影像表达还有哪些可能?|方法论| 01:02 巧合时常发生:此吴琦非彼吴琦 05:01 回忆北大课堂,兼谈纪录片教育及大学教育——新闻系学生吴琦:理论与实践教育,哪个更有魅力——纪录片老师吴琦:整理自己从业十年的实践经验 12:35 纪录片导演的方法论——“跟他们生活,去发现,觉得什么东西打动你,就把它记录下来”——去寻找,大多数人是怎样生活的 18:45 “看到真实之后,就知道再现有多虚假” 23:01 又费时间又不挣钱,为什么还要拍《天时·戊戌志》? 32:10 年轻人如何看待这段长时间的纪录片工作?——跟农民去山里放牛,多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是我想错了,大部分人不觉得 40:56 一部没有强烈故事性、讲述日常的的纪录片,有市场意义吗? 45:31 《天时·戊戌志》的创作方法论及制作的关键节点 54:01 纪录片行业在当下所处的环境 1:01:41 纪录片在今天还有表达空间吗? 1:07:38 加速的社会也不全是坏的,它让工具民主化,让所有人有表达空间 1:16:35 导演推荐纪录片片单 |主播请回答|  1:20:46 「螺丝在拧紧」想要传达的播客理念到底是什么? 1:21:45 为什么现在都转向了播客,这到底是一种媒体迁徙的退步,还是一种全新的进步? 1:22:50 怎么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工具箱 |· 谈话中提到的片目《天时·戊戌志》(2020),总导演:吴琦《人物》,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栏目,2001 年首播《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 1935),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北京的风很大》(2001),导演:雎安奇《心灵与智慧》(Hearts and Minds, 1974),导演:彼得·戴维斯《无米乐》(2015),导演:颜兰权、庄益增《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 1982),导演:高佛雷·雷吉奥《亲爱的》(2014),导演:陈可辛《攀登者》(2019),导演:李仁港《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2012 年首播,总导演:陈晓卿《烟火人间》(2020),导演:孙虹《吉祥如意》(2020),导演:大鹏《棒!少年》(2020),导演:许慧晶《对照记·犹在镜中》(2013),导演:吴琦《面条之路》(Noodle Road, 2011),导演:李旭正《铁西区》(2003),导演:王兵《典籍里的中国》(2021),导演:卢小波、左兴《漂网渔船》(Drifters, 1929),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流浪北京》(1990),导演:吴文光《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 2020),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蜂蜜之地》(Медена земја, 2019),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卢博·斯特法诺夫《二十四号大街》(2017),导演:潘志琪《大路朝天》(2015),导演:张赞波《柳如是》(2012),导演:吴琦· 谈话中提到的书《传习录》,王阳明著,于自力、孔薇、杨骅骁译,中州古籍出版社《四千年农夫(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永续农业)》,[美] 富兰克林.H.金著,程存旺、石嫣译,东方出版社《寂静的春天》,[美] 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江村经济》,费孝通著,戴可景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美]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药》,鲁迅著《单读》系列,吴琦主编· 谈话中提到的公共人物&朋友刘宽(Kiva),独立导演、记者、专栏作者索马里,99 读书人高级编辑晓宇,作家、牛津政治学博士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项飙,牛津大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任院长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1889-1966),德国电影理论家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尔盖·爱森斯坦(1898-1948),苏联导演,俄国电影之父、电影理论家李安,导演、编剧、制片人小川绅介(1936-1992),纪录片导演、编剧、制作人董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达生(1903-2005),蚕丝专家,费孝通姐姐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晏阳初(1890-1990),中国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梁漱溟(1893-1988),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王成,《天时·戊戌志》成都篇被拍摄者雷建军,清华大学教授司徒兆敦,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婷,导演、编剧蒋樾,纪录片导演屠呦呦,2015 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互动方式| 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想法或问题,主编将在下期节目中做出回答。本节目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不定期上线,下次再一起拧螺丝!|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
3/10/20211 hour, 24 minutes, 5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Vol.0 罗丹妮×吴琦:为什么今天依然需要出版业

从单读新书 001《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到近日刚推出的单读新书 007《〈刺杀小说家〉创作实录——一场“中二”的冒险》,单读涉猎出版后的每一本书都如此不同,又带来讨论。这一出版理念的背后推动者之一,就是罗丹妮。「螺丝在拧紧」的 #000 期节目,我们就从吴琦的附近出发,把坐在他对面的老朋友、新同事罗丹妮,从工位请到播音间。借助“出版”这个老生常谈的题目,聊聊她从业 11 年的观察,也回应关注与争议,共同辨析编辑这一行最核心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它还能给今天这个崭新社会带来什么刺激? 本期螺丝刀方法论  00:21 57 独白——把播客当作一本思想的日记,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好奇和感动 06:39 丹妮博士毕业后的选择:继续学术还是去工作? 10:34 放弃学术是出于“虚荣心”——如果我做不到一流的学术,那我就不做了 12:15 选择成为出版编辑让我自卑——我做了学术的“逃兵” 13:56 转变——学术不是那么神圣的东西,其他工作也没有那么庸俗 16:56 初入出版行业,如何获得基本的规则和技能,扎稳脚步?——从没想过改行:选择了就不质疑,好好做下去 21:09 争论:编辑和创作者的关系——创作只是工作的一种,创作者和编辑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23:50 我和创作者的关系不是完全的合作,更多时候把他们放大为自己极其欣赏的朋友 27:28 编辑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是什么? 29:14 在今天,编辑是一个什么角色?——爱吐槽,强调自我——发现者、女工、产品经理 31:58 编辑与读者的关系——以前编辑是把关人,现在越来越像是一个中介 36:05 编辑的基本功——如何找到作者、表达作者? 43:48 对新编辑的劝告——出版需要不停地走弯路 58:38 在今天的社会当中,编辑得到了应该有的尊重吗? 1:01:43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编辑这个行业还有吸引力吗? 1:03:56 灵感、刺激和启发来自于跟你周围特别亲近的朋友 1:05:32 那些带来启发和肯定的时刻,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坍塌 1:10:44 最想做的书和坚决不做的书 1:12:50 如果摒弃所有场外因素,想怎么做书? 1:16:49 近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是否得到过非常尖锐的批评? 1:18:48 嘉宾反问:请主编现场批评同事的工作 1:23:10 嘉宾反问:主编如何看待自己在出版行业里的角色 1:27:17 最后,主编有话说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剧集)《家园何处是》,王赓武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螺丝在拧紧》,[美] 亨利·詹姆斯著,黄昱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美] 马修·德斯蒙德著,胡䜣谆、郑焕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上海文艺出版社《重版出来!》,日本 TBS 电视台于 2016 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提到的公共人物&朋友)王赓武、桑兵、林贤治、沈昌文、孙晓林、项飙、程美宝、刘志伟、陈春生、张小也、刘明、丛晓眉、波米、索马里、魏强、王恰恰 互动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想法或问题,主编将在下期节目中做出回答。「螺丝在拧紧」将在每个月挑选两个周四不定期上线,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出品人  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  彭倩媛  制作人  胡亚萍  后期制作  沈雨潇、冯琛琦  视觉设计  李政坷  原创音乐  徐逍潇
2/26/20211 hour, 29 minutes, 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