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amp Logo
硬核读书会FM Cover
硬核读书会FM Profile

硬核读书会FM

Chino, Literature, 1 temporada, 42 episodios, 1 día, 0 horas, 0 minutos
Acerca de
言之有物,不止硬核。欢迎大家来到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的文化访谈播客。 广义上的读书是富有反思的自我对话。我们希望,这是一档重启对话精神的节目,与社会对话,与书籍对话,与自我对话。 微博/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Episode Artwork

戴锦华 x 刘伽茵 x 李松蔚|有没有可能,我们可以不用解释自己为何普通

大家好,好久不见。前段时间,电影《不虚此行》上映。这部电影获得了上海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的荣誉,一直被许多影迷关注着。它讲述胡歌饰演的闻善,在写悼词的过程中,如何一片片拼凑起自己的人生。我们和刚看完电影的戴锦华老师和李松蔚老师,以及这部电影导演刘伽茵聊了聊。04:32 为什么会觉得《不虚此行》值得讨论11:23 做心理咨询也会像编剧一样拉时间线14:26 我们不善于表达情感,我们耻于表达情感26:39 普通人,可以不解释自己为何普通吗?38:42 自卑应该是生命的一种常态,我们时常低估了自卑44:39 《不虚此行》的创作是平视生活的50:27 一个“认真的人,会往心里去的人”,并不罕见56:53 当世界满是单一价值的时候,闻善这样的人显得可贵68:03 网络的普及,让原子化的孤独都变得稀缺72:28 面对面的交流始终和线上交流是不一样的83:15 三位老师推荐书籍嘉宾:戴锦华,电影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伽茵,导演、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李松蔚,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主持:钟毅,新周刊高级编辑团队出品:新周刊新媒体节目策划:钟毅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2/9/2023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大世界的小安慰|笛安

今天来到硬核读书会做客的是青年作家笛安,去年年底,她出版了新的长篇小说《亲爱的蜂蜜》。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从一个叫蜂蜜的孩子的角度延展开的作品,在很多年前我第一次采访她的时候,她说她要写一部关于北京的故事集,这部温柔治愈的长篇实际上是计划之外的产物,从3万字的短篇到十几万字的长篇。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发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有了孩子之后,他的写作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最近又在读什么样的书?让我们一起听笛安说。本期你将听到:02:45 《亲爱的蜂蜜》是一次意外07:33 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孩子来说,都是震撼10:23 平淡的故事,有时候并不那么好写12:49 不介意读者说这个故事是自传17:01 有时候小说里,并不需要那么多“大事”20:09 时代和历史在个题身上的留下的印记,个体未必能感知到23:22 写“龙城三部曲”的时候,人们很少问我为什么用男性视角去写26:20 好的大人,必须是“勇敢而自由”的29:17 对这部小说最满意的地方是写出了大人与孩子的平等33:11 文学中审美性是非常核心的一点35:13 但是,伏地魔也失去了很多啊嘉宾:笛安作家,“人民文学奖“获得者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团队内容监制:蔡彬、吴慧、汤颢节目策划:钟毅协同策划:张文曦、王亚奇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音乐ひとかけらの勇気-明日海りおTrue Strength - John Dreamer哀しさと強さと-白石めぐみ佳城ノスタルジア-坂本昌一郎小星星-儿歌ひやむぎ、そーめん、时々うどん-ハム,Foxtail-Grass Studio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7/3/2023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电影,无法被超越 | 陈鲁豫

周末的时候,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打开购票软件看最近电影院都上线了什么电影,又或者,会打开社交媒体,看看最近有哪些剧集正在被讨论。在大银幕和小荧幕上的故事,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很难缺席的安慰剂。但是你是否想过,最近这些年,好莱坞的大片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些风头盖过超级电影的剧集是如何被制造的?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最值得改编?最近的青年导演们,都在关注什么?在去年年底,我和鲁豫老师一起聊了聊电影。因为时间较长,我们分成了上、下两期。上一期,鲁豫聊了她自己的观影经历和她对好莱坞的一些观察。在这一期,我们的目光会从好莱坞电影延展开,从兴起的剧集风潮到国内新导演,再到小说和电影文本的改编,电影和我们当下的关系比我们想的要更广也更深。我也很期待和鲁豫老师再次做客我们的播客。本期你将听到:05:05  电影和电视剧的壁垒正在被打破07:06  我同意美剧是当代的长篇小说08:51  人们为什么觉得电影高级?12:53  电影可以青春,但不能青涩17:54  为什么邵艺辉是值得关注的新导演?19:04  一流的小说为什么难以改编成好的电影?21:12 我最期待的改编,是《三体》26:06  好莱坞的改编,为什么总是套路?29:35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者的文化?31:48  为什么电影不会死嘉宾:陈鲁豫主持人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团队内容监制:蔡彬、吴慧、汤颢节目策划:钟毅协同策划:张文曦、王亚奇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7/2/2023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在游戏里,我比现实更完整 | 专访刘梦霏

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的特别专题“千面英雄”。在众人眼里,游戏从来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无论是作为玩家还是路人,我们好像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游戏:为什么中国缺少3A大作?游戏产业和游戏研究里需要知识分子的存在吗?游戏能带给社会多少可能性?离开“第九艺术”及各种陈词滥调的印象后,我们对游戏的认识又还剩下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游戏学者和游戏化设计师刘梦霏有自己的见解。刘梦霏建立了国内目前唯一的游戏档案馆——“游戏的人”,她同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的老师。在这期特别的播客里,刘梦霏和我们聊了游戏之于人的重要意义:游戏给我们开辟了第二人生、提供给玩家一个宝贵的精神空间,它还可以和教育相结合,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播客的后半段,刘梦霏也对游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给出了自己的解析。她说,我们所有人天生都是“游戏的人”,在年少时,我们通过游戏探索世界,长大以后也持续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理解这个世界。今天,让我们和刘梦霏一起聊聊游戏,还有“游戏的人”。嘉宾:刘梦霏“游戏的人”档案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主持:张文曦,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听到:07:48  游戏素养是必要的,就好像文学素养是必要的12:54  我们所有人天生都是游戏的人17:36  有时候大家会陷入思维误区,认为游戏和教育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36:05  为什么我们游戏制作的能力非常强,却缺少3A大作?55:14  哪怕在单机游戏里,我们都可以造就史诗般的冒险,并且和其他人有意义地相连58:41  游戏的环境就是现实世界的折射01:09:20  “赌博游戏”完全否定了玩家的努力01:14:14   游戏是一个可能性之门,告诉人们自己可以是自由的、顶天立地的人配乐:The champions - 手风琴翻录版Dance dance- lopusオリーヴの風-菅野よう子日陰と帽子と風鈴と -Foxtail-Grass Studio第一楽章 - ulu英雄之证 -福田康文哀与悲大提琴协奏曲-辰喑Young and Beautiful - The Bryan Ferry Orchestra -团队:内容监制:蔡彬、吴慧专题策划:钟毅节目主持:张文曦协同策划:王亚奇节目运营:陈艾迪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0/12/2022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陈鲁豫:我是一个有“反骨”的观众

今天做客硬核读书会FM的是主持人鲁豫。除了大家熟知的主持人角色之外,她在生活之中还是一个资深的影迷,她做了一档叫做《陈鲁豫的电影沙发》的节目。用扎实、流畅、有信息量的内容,为我们讲述光影的故事。作为普通影迷,我们一定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的片子,大众评价一般,我却会疯狂地喜欢?各种平台对电影的评分到底能否公允地体现作品的优劣?为什么电影市场里,好莱坞总是话语权最大的?我们如何去理解好莱坞?好莱坞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壁垒是怎样的?我们如何理解好莱坞近些年的“女性觉醒”?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教育?鲁豫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看电影,其实应该是有“反骨”的。不被评分左右,看到电影背后的时代潮流,看到名利场背后的残酷和艰辛,看到那些一闪而过的才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作为影迷的幸运。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个完整的、有“反骨”的影迷。本期你将听到:04:59 第一次旷课就是因为看电影07:18  关于“烂片”的教育11:25 评分或许不那么重要,做一个有“反骨”的观众12:59 看《七月与安生》,为什么感动?17:10 为什么电影院会一直存在?22:05  好莱坞的熔炉和壁垒29:07  为什么他们不看字幕33:32  好莱坞“老白男”的权力,是错觉吗?40:43  好莱坞的女性和她们的觉醒43:13  另一道壁垒是族裔49:29  好莱坞的“怀旧风潮”可能是个伪命题嘉宾:陈鲁豫主持人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配乐California dreaming-the mamas and the papas这个圣诞如果下雪就好了-凡以三Goodnight Julia-菅野洋子友爱-《平清盛》原声带花火绽放之夜-羽肿秘密-《饮食男女》原声带团队内容监制:蔡彬、吴慧节目策划:钟毅协同策划:张文曦、王亚奇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3/12/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陪伴你度过苦痛的人,就是神 | 蔡崇达

前段时间,我读到一本让我读完很难去评价的小说——《命运》。这是蔡崇达睽违八年之后,写的第二部作品。这本书讲述了99岁的阿太的一生。我觉得它是一部在今天特别值得讨论的小说,老人的一生朴实、坚定,也伴随着传奇。本书在豆瓣排在最前列的评论,叫做“一个和《活着〉一般的故事”。评论的读者可能看到了《命运》这本书里关于“苦难”的那一部分,也让我重新思考,这种庄严的、似乎无尽的苦难似乎特别被读者所喜爱。但在和蔡崇达聊完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他讲述的“命运”里,苦难只是一小部分。从最初写小说出道,然后进入媒体,写作特稿,再到后来回到虚构创作。他本身也是一个时代的样本。好的作家,会开放自己的感官,化用自己的经历去成就“真实”。蔡崇达一直试着抵达这种真实。本期你将听到:02:52  广州是一座尊重日常的城市05:05 泉州和广州有很多相似11:34 非虚构和虚构的界限在哪?17:28 为写特稿,看了大部分国家的特稿作品27:40 成为神之前,他们经历了苦痛36:15 这本书不是“和命运缠斗”47:50 写到最后的时候,是最畅快的时候嘉宾:蔡崇达作家已出版作品《皮囊》《命运》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王亚奇,新周刊编辑配乐日头月亮结相倚-柳育燕La chao su-David Fanshawe虫之安眠曲-西皮士泉州海风咸咸-光辉团队内容监制:蔡彬、吴慧节目策划:钟毅协同策划:张文曦、王亚奇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12/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是的,我和你一样怀念电影院 | 木卫二

大家好,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这是我们“电光幻影”专题的第一期。我想我们的很多听众同时也是影迷,这个专题和电影有关,我们一边读书一边看电影。电影是很奇妙的东西,从1895年12月至今,它已经走过了127年的旅程,与文学、音乐和绘画这样的艺术不同,它很年轻,却感觉和我们的距离更加靠近。幼年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魔法,我们会在荧幕前焦灼地等待着英雄胜利的最后一瞬。长大之后,我们其实还是会期待荧幕上的英雄,但是让我们记住的那些脸却不只是英雄了,还有那些被故事里的爱恨情仇浸泡过的脸。电影的发展可以串联起太多的故事了,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和非洲,电影让这些地区变得很具体,不同的故事从剧本变成了影像。在这种转变之下也显示了不同区域的创作逻辑和产业模式。就像李宗盛那首《给电影人的情书》中所唱,电影是“以身外身,做梦中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完成了我们的梦,在这个专题里,我们会去重返那些我们曾经有过的“梦”。本专题的第一期节目,我们请到了影评人木卫二,他今年出版了一本《非必要清单》,这是一本影评集,它已经迟到了三年,本来是三年前木卫二写给自己本命年的一份“人生清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它迟迟才到来。在看过各类网络上的影评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木卫二这本影评集里的诚恳,非常难能可贵。借着他的这份清单,我们一起进入电光幻影之中。嘉宾:木卫二影评人著有《浪迹:电影与旅行》《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听到:05:43  36岁的李安排了《推手》,会有年龄焦虑吗?11:34 最开始看电影,是“泥沙俱下”的15:20 城市和电影密不可分17:19 中国电影里的城市为何“悬浮”27:15 在“站台”听火车驶过35:14 影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41:25 对很多导演来说,文本性是不可或缺的配乐Sinatra-Forrest Nolan夢-武部聪志Polonaise-梅林茂生命的喧嚣-半野喜弘ありがとう-山口百惠Elizabeth-Ashram思い出-铃木常吉团队内容监制:吴慧节目策划:钟毅协同策划:张文曦、王亚奇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5/11/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你的工作,为什么不能穷得只剩钱” | 曹柠 x 傅杰

大家好,您听到的是我们和惊蛰青年共创的一期节目。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特别的嘉宾来聊一聊那些和工作有关的事儿。聊到一份工作,你最先关注到的是什么?我想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最开始看到的,都是薪酬和福利—— 毕竟,工作不能只是完全“用爱发电”。除了金钱,工作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工作的“获得感”,又从何而来?为什么现在的职场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摸鱼”?在工作里,如果社恐,如果压力大,如果不想面对同事,我们又要怎么办?今天,两位有着不同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嘉宾——咸柠七的主播曹柠和来自跨国药企阿斯利康的傅杰——将和我们聊聊,他们眼里的好工作。本期嘉宾:曹柠:播客《咸柠七》主播,B站知识区知名up主傅杰: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部DDR领域负责人03:06 不要找一个完美的工作,要找一个足够好的工作06:39 可以提前下班的周五,是什么样?09:52 工作里,怎样和同事“接触”?15:16 多巴胺会影响工作的幸福感?18:02 一工作,就“社恐”怎么办?19:37 合作中的妥协,是工作交给我的最大宝藏23:47 交换工作岗位,为什么效率会提高?31:59 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
13/10/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拿起笔时,她们成为了自己 | 张莉x桑格格

大家好,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在漫长的文学史中,人类社会从来不缺乏优秀的作家——雨果、巴尔扎克、鲁迅、郁达夫……但是我们能够发现,在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大多数还是男性作家,女性作家似乎一直处于一个稍微冷门一点的位置。实际上,从简·奥斯汀到萧红,这些女性作家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作为女性和文学爱好者,我自然会更加关注由女性作家书写的文学作品,但是也总会时不时地思考:一直强调女性这个写作身份,对于文学来说真的是有意义的吗?女性文学是否是以写作者性别来划分的文学范畴呢?这些问题总会在我阅读女性文学作品的时候时不时地出现在脑海里。而最近,我们留意到花城出版社的一本新书,叫做《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书的封面上写着“文学为什么要分男女?”。于是,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与这本书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还有作家桑格格聊了聊。嘉宾: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桑格格,青年作家主持:张文曦,新周刊编辑钟毅,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听到:11:26  在文学史的天空里,属于女性的星光并不多15:10 作为一个女性,如果不像鲁迅和周作人那样写,那应该怎么写?17:34 经典的作家和文学的判断标准不能用性别来衡量28:50 去掉“女”字,找回“女”字32:28 作家理解世界的方式也要随具体问题变化34:30 真正的女性文学的立场,是站在失声者的立场39:14 一个女性不是妻子、不是母亲,依然有自己的意义配乐:梦人-凰稀かなめ素晴らしいな出会-宝野聪史鹊桥会-西皮士bamboo-Raujika六月船歌-叛逆者ost良かった-神前晓团队:内容监制:罗屿节目编辑:张文曦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1/8/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浪漫之外,才是真的宇宙 | 陈鹏飞

大家好,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7月12号,NASA公开了首批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全彩图像和光谱数据。这让我想起了读大学的时候选修的基础天文学课程。选课时我在想,天文学,那上课岂不就是探索浩瀚无垠、给人心灵以最深的震撼的宇宙吗?想到之前看过的那些璀璨华丽的星云,纪录片中合成的以一种摄人心魄的方式转动的脉冲星,我对于这门课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七八节课过后,球面三角、天顶高度、透镜成像公式、多普勒速度等五花八门但冰冷无情的公式浇灭了我大半幻想。我从此意识到“天文学”和“看星星”完全是两个概念。但是当我看到韦布望远镜传回的图片时,心里还是不免感到震撼以及不可抗拒的虚无。我们想借此机会,聊聊天文学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和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聊了聊天文学和天文学教育。嘉宾:陈鹏飞,南京大学空间与科学学院教授主持:王亚奇,新周刊编辑钟毅,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听到:14:45  居然有人到成年都没有看见过星空18:16  很多漂亮的星云图片,都是假的23:20  天文学科普是日新月异的 30:05  太阳黑子干扰期货市场42:09  没有天文学就没有WiFi配乐:starry sky-hoyo-mixsatellites-unturia澈月-西皮士忆春天-forest306NL-L56-18-07447-Aleksi Perala疾如猛火-hoyo-mix团队:内容监制:罗屿节目编辑:王亚奇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5/8/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是谁说,科幻文学已死 | 吴岩

提到科幻,你想到什么?无尽的宇宙、黑洞、平行的世界、飞船、人工智能。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诺兰的《星际穿越》、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卡梅隆的《阿凡达》,又或者漫威世界里的各路超级英雄?又或者……最近最火的《爱死机》?提到中国科幻,你想到什么?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郝景芳、《科幻世界》、银河奖……因为《爱死机》,许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迷”,借助影像的力量,重新思考科幻。南方科技大学的吴岩教授,不仅创作科幻小说,也是中国科幻的重要参与者,他曾任《科幻世界》特邀副主编。最近他主编的《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以及《中国科幻文论精选》出版。在阅读这两部作品之前,我对中国科幻的了解仅限于近十多年那些响亮的名字,比如刘慈欣、郝景芳,还有他们的代表作《三体》《流浪地球》和《北京折叠》。在阅读之后,才发现中国科幻史要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也复杂得多。反观这么多年来,人们对科幻的偏见、期待、误解和无视,以及“再发现”,都是时代留下的印记。科幻在今天,似乎到了一个艰难的路口,我们高喊着“未来已来”,但好像并不了解它的真正含义。我和我的同事亚奇,在深圳采访了吴岩教授。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FM,我们换个角度,用属于未来的“科幻”,认识当下。嘉宾:吴岩,学者、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兼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王亚奇,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会听到:03:27 从图书馆开始的科幻之旅09:00 中国最早的一篇科幻作家,大部分都参加过《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13:50 将科幻和科普混在一起,让科幻进入了极尴尬的处境23:10 《科幻世界》的前尘往事26:30 刘慈欣获奖后,给科幻带来的变化30:55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带来的思考36:19 关于大刘作品的争议,我们怎么看?40:05 大刘不只是一个好的科幻作者,他是一个很棒的研究者43:35 科幻,真的是已死的一种文学吗?47:37 科幻游戏的价值,远超我们想象57:43 从《爱死机》说起,我们为什么恐惧人工智能团队内容监制:罗屿节目编辑:钟毅协同策划:王亚奇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配乐欢快的布吉乌吉-扬东A game of strategy-Steven Priceふるさとの匂い-吉森信Your eyes-Andrew Jasinki宿命-西皮士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1/7/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从囤积狂到断舍离,都该想想这个问题

前些日子,有一本很有趣的书出版,叫做《二手世界》。里面提到了日本的一家名为BOOKOFF的二手店,尽管它最早是做二手书买卖,后来又扩大了自己的营业范围,但它的经理板桥真由美提到最早日本二手书店,“非常脏,我绝对不会去任何一家二手书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高中旁边的一家二手书店,在最中间,是很多老的教辅书、字典之类,如果仔细地在两边找,倒是能找到一些好书。但的确,进去灰暗、充满味道、凌乱的二手书店,是我对“二手”的最早印象。这本书其实展开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比如国内和国外对于“二手”观念的不同,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类型的浪费,城市建设如何塑造了循环经济等等。之前好像没有做过环境和经济类似的选题,所以我们这次试着从书本走向真实的世界,试着去理解一个看起来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话题——循环经济。嘉宾:黄炜 转转CEO佟庆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会听到:05:15 曾经的物质匮乏,让中国人更看重“俭以养德”06:44 追求简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09:47 苹果充电头的争议背后,应该看到问题是标准的统一16:42 二手书是一个不赚钱的行业34:10 我们应该改变对二手商品的观念在转转用阅读了解世界,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多的快乐https://zzzlj.cn/mK5qz配乐:变化-川井惠次第一次约会-simore.爱尔兰画眉-匿名故梦-cellofox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钟毅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1/4/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语言变得粗鄙,思想也会变得粗鄙 | 六神磊磊

大家好,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好久不见~本期的来宾,是我们从去年就想邀请来做客的六神磊磊。可能很多人知道他是通过他的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但是我是在去书店的时候翻看他的那本《六神磊磊读唐诗》才真正记住了他。六神磊磊的写作,是面向大众的写作,非常扎实,也非常有趣的。因为我自身对古代文学并不熟悉,聊到传统文化也有些露怯,但我读他的书之后,会觉得,如果我的小时候,有像他这样的语文老师,可能我关于唐诗和古代文学的知识就不是那样碎片化。后来我又读他的《六神磊磊读金庸》,就又发现,这些让他“声名鹊起”的读金庸的文章,需要的其实不只是熟读金庸,还有很多文本之外的细致观察。嘉宾:六神磊磊,作家。著有《六神磊磊读金庸》《六神磊磊读唐诗》《给孩子的唐诗课》等。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会听到:04:40 一个人喜欢唐诗,他不一定喜欢金庸,但一个人喜欢金庸,他大概率喜欢唐诗09:14 重庆是立体的11:10 读金庸的孩子,已经走到毁灭的边缘!12:40 金庸的作品,受到了很多西方小说技法的影响22:18 我们的文化,是一点点开放、吸取、包容来的26:43 古人写作品,不是为了刁难人的33:01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真诚热爱一个东西35:56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是一首很好的作品,是顶级的文字?40:57 孩子出生以后,没那么尖锐了42:51 现在的“标签化”越来越严重43:29 为什么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48:20 正在写的短篇,是个幻想故事53:09 初唐其实特别有趣配乐:笑红尘-陈淑桦borderline-山田丰乱世孤旅-程池竹林清雅-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钟毅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3/4/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医生,救别人,也在救自己 | 陶勇

​大家听到这一期节目的时候,马上就要春节了。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听到“陶勇”这个名字。他是北京朝阳医院眼科的主任医师,是许多眼疾患者“最后的希望”,同时,他也是一起伤医事件的受害者。那次事件之后,陶勇的身份变得更加复杂。他还是医生,但又不只是医生。在这两年里,医学始终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除去医生的工作外,他还做公益、写了两本书、参加职场真人秀。他在媒体的曝光并不少,但于我而言,看到的始终是一个名为“陶勇”的影子。他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会觉得自己为声名所累?为什么愿意去写书?都是我想要知道的答案。他的新书《自造》完成之后,我有了一次和他交流的机会。我和编辑于北、陶勇医生一起,聊了聊他眼中的家乡和北京,他现在的生活,以及刚完成的这本新书。马上就是春节,祝收听这期节目的你有一个愉快的春节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硬核读书会能够继续陪伴大家。就像陶勇医生引用特鲁多医生的那句: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一边阅读,一边寻找治愈、帮助和安慰。嘉宾陶勇眼科主任医师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于北图书编辑本期你将听到03:05 故乡是影子,一直伴随着自己08:30 如果一直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城市,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悲哀15:40 武侠小说、神话故事,甚至包括日本的动漫,都帮助过我18:58 遇到的每一个病人的故事,都折射出世界另外一面的真相21:40 现在年轻人的焦虑让我惊讶28:18 医生不只是救别人,也在救自己31:53 医学不应该只是奉献和牺牲,它是一种平衡40:32 发Nature,转化研究成果,做团队……其实工作重心一直在医学43:15 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错把巫术当成医学,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错把医学当成巫术49:37 现在的状态是“没心没肺,能吃能睡”配乐凌川夏 - 奉献赵雷 - 北京的冬天松枝贺子 - 言叶陈致逸 - 银白的希望《步履不停》BGM - 朝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钟毅协同策划:郝汉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8/1/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科技与科幻,都不该逃避现实 | 陈楸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两千年前对于宇宙的困惑。科学革命以来,人类从自身的生活世界出发,借助数学、科学与技术,进军宇宙奥秘,几百年来,我们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即便如此,屈原之问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解答。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正在被“元宇宙”概念狂轰滥炸。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说“人类的未来,要么是走向星际文明,要么就是常年沉迷在VR的虚拟世界中。如果人类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实现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这将是一场灾难。”除去元宇宙在商业与产业上的可能性,在这波概念热潮之中,冠以宇宙之名的虚拟世界,似乎与“星辰大海”所象征的进取精神背道而驰了。在游戏迷那里,它是对于虚拟世界的正名。在商人那里,它被当成产业革命的良机,野心勃勃的语调背后是经济秩序的延续。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一个互通互联的虚拟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则极少被讨论。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科幻本身是最大的现实主义,弃现实于不顾的虚拟世界与星际蓝图都不可取。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他,回到人本身,拆解这个已经略显花哨的科技概念。嘉宾:陈楸帆,科幻作家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叶倩雯,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9:04文学,怎样书写科学的未来12:32从Web 1.0 到Web 3.0,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13:59 Facebook 改名叫Meta,没有意义20:02菲律宾玩家正在通过打游戏给欧美玩家打装备赚钱38:32罗杰·彭罗斯的循环宇宙理论,有些像佛教的“轮回”40:58生长于风俗、信仰发达的潮汕地区,对科幻作家有何影响46:24哪怕在元宇宙里,人类依旧需要信仰系统48:05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人的意识问题配乐:Hans Zimmer,BenjaminWallfisch - MesaPink Floyd - Atom Heart Mother SuiteSmyang - Nostalgia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0/1/2022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欣赏中国画,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眼睛 | 黄小峰

“中国古代绘画”是一个历史叙述,而“古画”这个词更像一个谜团。在逛博物馆与美术馆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日常的如今,人们在谈到欣赏中国古画时,心中依然有些发怵,我们会担心自己不懂绘画技巧,缺少历史知识,从而看不懂一幅画的技法,参不透一幅画的真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小峰最近出了一本书《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在这本书里,他通过35幅被他称作“遗珠”的作品,让我们领略到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国画世界,他说:“千万别误以为看一幅古画需要这么多的前提。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带着自己的眼睛就行。”《古画新品录》正是凭借独特视角入围第一届刀锋图书奖年度艺术图书。本期节目,我们和他谈谈该如何通过艺术史这条通道,走近看似高冷的古画,进而欣赏艺术中的思想性魅力,让这些古画借由今人之眼,焕发出新的生命。嘉宾: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Nelly,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4:42为什么人们对欣赏中国古画总有点怵13:45将“文本细读”作为方法18:02“国风热”不能只是猎奇眼光25:45中国画研究不只是鉴别真伪,“伪作”有其意义40:10庸俗社会学的艺术分析,就是“以图说史”46:32给自己画一张《北京宫城图》对一位官员影响几何53:05包华石为什么说从传统中国画里看到了“平等”、“自由”等核心价值57:10对于图像,我们需要警惕过度阐释吗配乐:轻舟微雨- 云佩神人畅- 魏胜宝浮光(The History) - Jannik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3/1/2022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关于加莱亚诺,你不能只知道《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 滕威

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成名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于1971年问世。在当时的世界,拉丁美洲正在遭遇以“国际分工”为名的又一次全球化,加莱亚诺在这本书里说出了那句名言,“所谓国际分工,就是一些国家专门盈利,而一些国家专门亏损”,并且根据“依附理论”分析了拉丁美洲数百年的苦难与困局。在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2009年4月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时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将这本书赠送给彼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血管》才逐渐成为全球读者了解拉丁美洲的必读书。国内去年引进出版的《颠倒看世界》由加莱亚诺写作于千禧年前后。在这本书里,他延续了自己的敏锐与批判,预言性地指出了拉丁美洲乃至整个世界在新世纪遭遇的共同难题——一味强调个人与效率、利益至上的“新自由主义”或许会撤销关于团结与道德的人类努力。由于拉美作品的翻译、介绍与传播上的时间差,我们在认知这块神奇大陆时总存在某种错位甚至滞后,这让拉美人试图表述自身时的历史尴尬与复杂语境变得更加难以理解。我们今天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拉美思想译丛”主编、文化研究学者滕威,借由加莱亚诺对世界那些富有前瞻性的指认,谈谈我们该如何认识拉美思想,它于当下有何意义?嘉宾: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易莲媛,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博士,任教于广州大学本期你将听到:05:02 关注第三世界,必将邂逅加莱亚诺08:45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也没讲什么新鲜事”?18:58 我们的拉美作品译介走过了怎样的道路22:51 中国的“拉美热”,与拉美的社会状况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30:04 拉丁美洲如何定义“思想”40:38 拉丁美洲经历了不止一次全球化47:30 “新自由主义”的弥散及其后果——《颠倒看世界》配乐:El Internacional Carro Show-Boquita de CerezaHelene Segara,Joe Dassin-GuantanameraVarious Artists-Снегопад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1/20221 hora, 1 minuto,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柏拉图为什么要将戏剧逐出理想国 | 李建军x林曦

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戏剧与哲学彼此共生,并且逐渐演化出一段相互竞争的历史。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对戏剧进行过严肃的谈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极力贬低诗人和戏剧家,抬高哲学家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说舞台只会使年轻人腐败堕落,认为戏剧艺术是摹本的模仿,和真理隔了两层肚皮。亚里士多德虽在理想社会中给戏剧留出了一席之地,但是在《诗学》中,他则提出了对戏剧影响深远的“三一律”,即要求剧本的情节、地点、时间三者须一致,每剧须限于单一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在一天内完成。直至今日,我们会发现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对于观众依然是衡量一部戏剧的重要标准。经历了一战、二战,西方社会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由机械文明放逐已久的幽灵——“感性”重新被召唤,与之相关的文化与艺术运动此起彼伏。萨特、波伏瓦、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更是直接以剧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现代戏剧与现代哲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远离柏拉图的传统,变成了如今的样貌。当代哲学家巴迪欧曾指出,哲学就像戏剧一样,旨在分析人们的生存,但哲学是在观念指引下,用教诲的方式分析引导我们生存且不让其接受外在的束缚的东西是什么?而戏剧则选择了再现和距离的间接方式。他认为,戏剧不仅不远离真理,反而作为“真正的艺术”,能够通过独特的形式,让真正的观念在舞台上具体地出场。借2021年乌镇戏剧节的机会,我们特此邀请到新青年剧团创始人、独立剧场导演李建军,与复旦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林曦,围绕戏剧《世界旦夕之间》,聊聊戏剧与哲学“相爱相杀”的故事,并结合嘉宾自身的剧场经历,谈谈当下的舞台实践何以捕捉二十一世纪的怕与爱。嘉宾:李建军,独立剧场导演、新青年剧团创始人林曦,复旦大学政治哲学教授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曹柠,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3:41 柏拉图为什么要将“戏剧”逐出理想国06:51 “艺术是摹本的模仿,和真理隔了两层肚皮”13:49 戏剧《世界旦夕之间》讲述了一个存在主义故事20:17 导演才是当今戏剧的第一作者吗23:45 从人类纪到怪物纪,戏剧如何回应技术的挑战33:26 现代戏剧在破除身心二元论,用感性反叛理性43:45 我的舞台运用素人演员,在践行一种“戏剧人类学”配乐:Orchester Alfred Hause-Olé Guapa (Tango)Classical Artists-蓝色多瑙河Lolita-Lili Marleen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12/20210 minutos, 1 segundo
Episode Artwork

面对残酷人生,我们最需要的是“在一起” | 李松蔚

“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可能是被社交网络塑造得最“彻底”的两个词。当我们越来越自主,并且越来越有“寻找自我”的需求时,社交网络上的各类泛心理学账号也随之兴起。另一种关于“心理咨询”的塑造则来自于各类影视。主角们坐在沙发上,对面则是一位看起来让人放松的心理咨询师。两人的对话似乎有特殊的魔力,主角面对的困境似乎在一来一去的对话中,逐渐被解决……那实际上的心理学和心理医生是怎样的?在一个非常无聊的工作日午后,我翻开了一本我以为会是非常无趣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是一位名叫洛莉·戈特利布的心理咨询师所写的非虚构作品,在翻开书之前,我以为会是一部“心灵鸡汤”,但我错了,我想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也为这本书写了一篇非常动人的序言,在序言里李老师说:“出来了,一切都没有变,当然不会变,一秒前和一秒后世界还是一样,咨询室没有变,钟表还在滴答滴答,咨询师还坐在沙发上看着你微笑,你看着自己。所有的痛苦也都还在,但你知道这样有些改变就已经发生了。”这本书,以及这篇序言又激起了我对心理咨询的极大兴趣,我们和李松蔚老师聊了聊,他是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以及抑郁症以及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等等。嘉宾:李松蔚,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潘文捷,文化记者本期你将听到:02:49 因为第一志愿没考上,才念了北大心理学05:04 心理学是一个广阔的专业,系统式的家庭咨询很重要09:39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区别。“心理咨询”是一件奢侈的事儿13:18 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为什么能打动人?18:13 心理咨询师会害怕过多地暴露自己吗?19:12 和客户/病人接触的时候,也在丰富我自己的人生22:32 我们最终能做的事情,就是找个人聊聊29:53 对抑郁症,不该有不切实际的“治愈”期望35:02 《正午之魔》为什么是关于抑郁症的“必读书”?作者是个怎样的人?39:41 原生家庭和孩子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音乐:李翎君-萍聚得田真裕-父母之爱glassmoon-雨伞哭泣之日akogare-京都艺术大学演奏曲kururi-奇迹。gonchichi-朝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钟毅协同策划:郝汉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5/11/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国风”“文物热”背后,年轻人究竟在追求什么 | 曹星原

年轻人对于“文物复刻”“汉服”等传统文化的兴趣,正在与日俱增。当下的文物“顶流”三星堆,不但因为考古新发现引起社会关注,揭示出青铜时期古蜀文明的冰山一角,其出土物件的精湛技艺更是被网友赞作“大国气象”,一些年轻人动手复刻三星堆面具、黄金手杖,试图以一种游戏的方式再造古代生活,三星堆文物奇特的造型也再度突破了人们对“国风”的想象。这几年,“国风”成了一种日益大众的审美现象,年轻人尤其成为国风的拥趸。加上“潮流”元素的它成了“国潮”,复刻文物、复原古代妆容服饰、古代食品、器物乃至建筑模型,在视频平台上成了年轻人的流行玩法。国风晚会正在成为传统节日的标配。从今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意外出圈,到最近的B站国风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人们在复原古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探索古代艺术形式的当代化表达。任教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美术史系教授曹星原,成长于内地,旅居海外多年,研究唐、宋、辽、元、明、清至当代美术作品,以及西方当代文化思想。她曾担任《锵锵三人行》常驻嘉宾,借由艺术谈论热点社会现象是她所擅长的,是一代电视观众的艺术启蒙者。如今,她则继续在自己的播客节目《原来如此》中谈论艺术与社会。在历史变迁与文化比较视野下,我们今天所说的“国风”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是年轻人格外热衷“传统”和“复原”?如今的中国年轻人正在回归传统审美吗?我们将年轻人拥抱“国风”的行为,放在透视镜下来仔细观看,又能看出什么门道?本期节目邀请到曹星原,谈谈她对于时兴的“文物热”“国风”现象的看法。嘉宾:曹星原,艺术史学者、斯坦福大学美术史博士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小旭,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5:30 文物是显性国风,那隐性国风是什么08:20 “三星堆外星文明论”,是懒人的说辞10:06 如今的“三星堆热”,彰显出的是一种“大文明气象”14:04 美国同样有许多年轻人热衷复刻古代生活方式18:24“90后”“00后”的文物热与古风热背后,不只是玩票心态27:16 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审美价值是,“悟、象、化、境”31:07余英时先生说过,没有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是空洞的42:11 我所期待的“国风”是结合了实用元素的日常配乐:权力的游戏(古琴洞箫中阮中东鼓)-张笛,周一阳,黄瑟,自得琴社空山鸟语(古琴古筝长笛打击乐-自得琴社哆啦A梦之歌(哨笛主奏)-自得琴社-叶力嘉,屠化冰,古琴白无瑕-黄杨扁担(古琴版)-自得琴社,逐鹿人,古琴白无瑕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7/11/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当知识成为产品,人们总有疑虑 | 脱不花

思想可以成为产品吗?内容创业与商业的界限是否模糊不清?知识能否做到高效率地交付?观念如何落地,并以方法论的面貌导向行动与改变?从早期偏重思想、历史选题的《罗辑思维》,到如今涉及所有知识领域的终身学习企业,这些问题乃至争议贯穿了“得到”这家公司初创、成长与探索的始终。今年,得到CEO脱不花出版了新书《沟通的方法》。在这部可以随时查阅的职场沟通方法论背后,潜藏的仍是这家成功的知识服务企业所认可的元逻辑——知识的交付,最终是在于人的改变与行动。本期节目里,围绕“有用”这个关键词,脱不花给出了她关于工作,关于人生的诚恳回应。嘉宾:脱不花,得到联合创始人&CEO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叶倩雯,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5:11《沟通的方法》最早的定位,是职场13:09如果听道理就能过得好,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一定过得最好23:00知识服务,交付比炫技重要25:21商业、市场、技术的力量如何完成对人的“点亮”30:27未来所有的组织模式,可能都会是“To S”34:57“70后”都有自我工具化倾向,担心自己没用,也想证明自己有用46:55有的人想奔事业,有的人想搞钱,管理者需要针对性地给员工创造意义感53:21我看到有上进心、想干事儿的年轻人,会特别愿意给他/她机会配乐:同伴的力量-陈致毅青春啊青春-关贵敏Romance-苇蒲由纪Motor Mouth-濑川英史French accordion-La java va bien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1/11/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女性”“电影”都没有本质性的定义 | 戴锦华

电影诞生不过短短百年,它仍是一个充满活力、变动不居的新兴事物,而“从女性视角看待世界”同样是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创生的新发明。“女性的,从不只是女人的”,在各种意义上,“女性”都意味着新生与能量,它像电影一样赋予了人类一扇洞向世界的窗口。作为当今电影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女性,作为中国最早的女性主义者之一,戴锦华已然成为了 任何关涉“女性电影”的话语场里,人们必然遭遇的对象。今年秋天,在“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先导论坛“山一说”上,她重申了自己在“女性电影”上的立场。借由“赛博格”中“反本质主义”的主题,她认为,当我们要定义“女性电影”时,我们需要根本性地回答“何为女性”“何为电影”,而这恰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戴锦华,谈谈最新思考。嘉宾: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叶倩雯,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5:10 我们没办法本质性地定义“女性”与“电影”07:39 “女性”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发明11:38 说到女性电影,应该特别关注女性电影人的状态14:24 在阶级议题覆盖一切的时期,性别议题是被压抑的17:00 有些作品是立场的展演,而不是迷人的电影17:54 今天的荧幕不再赋予小人物以道德的高度,他们消失了23:09 整个女性议题都笼罩在现代性的规划内部26:20 我每次看《三块广告牌》都会笑出声来30:50 研究者与创作者的友谊,需要建筑于作品认同,而非情感与道义责任32:45 相比网友,有时候媒体记者提出的问题反而特别表面化配乐:山里过堂风- 虎啸春他坐在哪里- 林生祥Ascended Vibrations - ¿Téo?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11/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让人类学家告诉你,卖保健品的在想什么 | 袁长庚x易莲媛

以“如何像xx学家一样思考”命名的出版物,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们似乎迫切地需要关于世界的各种解释,以高效地指导行动。在人类学者袁长庚看来,“社科热”背后的“解读焦渴症”其实源于一种“经验的焦虑”——在短短十来年间,面对变动、纷繁、崭新的社会经验,中国人普遍感到不知所措。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们虽然能够提供一个看似包罗万象的强势解释,而它们不但不能缓解焦虑,反而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他认为,在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所真正稀缺的是“人类学的感受力”,人类学通过展示人类经验,理解人的各种可能性,它对一切斩钉截铁的理性假设的怀疑与打破,能够让自认清醒的现代人感到自己或许从未现代过。《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作者马修•恩格尔克进一步认为“人类学让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并揭示着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在保守、去全球化、本质主义盛行的世界里,人类学正充当着“地球村”理想的捍卫者。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袁长庚,和我们聊聊人类学以及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嘉宾:袁长庚,人类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易莲媛,文化研究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任教于广州大学本期你将听到:03:37 人类学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是一种可能性11:43 文化研究、社会学与人类学有哪些区别16:43 人类学走到今天或许更靠近文学与哲学22:19 最初的人类学者是在寻找西方现代生活的优越性36:53 对于中国经验的解释里,充斥着一套陈词滥调45:39 什么是“物的人类学”61:12 全球化将消弭人类差异,只是西方人的一厢情愿配乐:Mark Crawford - The Kids are Not AlrightSira Garcias Santamaria - The Strength of Moving OnSira Garcias Santamaria - What's in YouSoundtrack - DevotaSoundtrack - Slow River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7/10/2021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是古典艺术的谎言吗 | 张宇凌

“人们对于身体的重视,也升级为对于公民资质的要求之一。如果你有一具不良的身体,就直接意味着你是一个不良的公民;古雅典在人类情欲和意识的深处打下了一个古希腊文的,有关美和政治的标记。”在艺术史学者张宇凌的视野中,古希腊雅典的雕塑隐含着城邦政治的内在权力逻辑,它激情而固执地将“个人的欲望和身体置于公共政治的关照之下”。身体、性与体制的结合在今人看来,也是疯狂却有力的手段。她的作品《竹不如肉》去年出版,书中借以独特的视角——“权力与身体”探讨着西方艺术史上的众多著名作品,如古埃及《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忧郁的罗马人》雕像,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等等。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张宇凌,和我们一起聊聊西方艺术史上的权力与身体。嘉宾:张宇凌,艺术史学者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叶倩雯,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6:38 古代艺术品在国内比现、当代艺术品更受欢迎08:38 欧洲各国的博物馆都在争夺古典艺术的解释权11:00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背后的意识形态16:15 在中世纪艺术里,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22:20 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是理解西方艺术品的两个关键29:06 如今的艺术研究,不再局限于艺术赏析范围之内了42:30 贾科梅蒂的雕塑看起来或许没有人体的美,但他强调的是视觉的真实配乐:BBC Band - Exodus金伶- 斯卡布罗集市(英)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_ Emmy Verhey _ Eduardo Marturet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0/10/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波伏瓦与萨特的开放关系,和你想的不一样 | 张莉x刘海平

波伏瓦是20世纪最著名的知识明星之一。她创作的《第二性》被奉作“女权主义圣经”,她和情人萨特间关于“本质的爱”“偶然的爱”的前卫宣言与实践,毁誉参半却也影响至今。而在此之外,我们又真正了解波伏瓦多少?《成为波伏瓦》的作者凯特·柯克帕特里克认为,即便在关于波伏瓦书信和自传的出版物达100多万字的情形下,公众对她的认识依旧是模糊乃至扭曲的。而这些偏差正是由她在回忆录中的选择性书写或遗忘造成的。借助近些年接触到的新材料,凯特在这部传记中挑战了人们对波伏瓦的种种认识。比如萨特才是两人关系中站在浪漫情事顶峰上的神;波伏瓦并不具备哲学原创性,只是萨特思想的应用者;波伏瓦称克服性别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忽略它,并拒绝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因而被指控“厌女”。凯特则在书中援引18岁的波伏瓦写下的一段话说,她感到没法把自己的生活在纸上有秩序地表达出来,因为它处在永恒的“成为”的过程中。她说,“我的人生历程本身就充满了问题,我不需要给人们解决问题,人们也没有权利等待我的解决方案”。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与《成为波伏瓦》译者刘海平,聊聊波伏瓦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波伏瓦的。嘉宾: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平,《成为波伏瓦》译者、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叶倩雯,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5:06早期英文版《第二性》是由美国动物学家帕什利翻译的11:28女性的主体是分裂的:作为爱人的你、作为母亲的你,与渴望广阔世界的我24:56人们以为萨特是两人关系的主导,但事实上却是势均力敌的28:02波伏瓦是自己哲学的实践者,践行着她理解的爱、自由与存在44:32存在主义因波伏瓦得到发展:自由是有限度的,注定是自我和他者间的拉扯48:48波伏瓦来中国时,提出要见丁玲,要考察中国农村62:14回顾波伏瓦人生,她的毁誉由人与照单全收,让人感到力量配乐:She Was Running- Max RichterYour Reflection Max RichterRichter Leo (MBF Version) -Max RichterWhispers - Max RichterIn Spite of All - Max Richter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3/10/2021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真正的历史爱好者,才不会放过细节 | 段志强x陆大鹏

提到历史,我们总有一种“宏大叙事”的本能。战争、政治、外交似乎是历史学“天然的朋友”,而文化、社会等微观层面,则全无我们印象里属于历史的那份恢弘。前段时间,有一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关注,也引起了我们对文化史研究的思考。这本书意大利学者卡洛·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在历史学界,这本书是微观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是新文化史研究不能绕开的一本“基础读物”。这本书的主角是16世纪的磨坊主,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但意外的是,这本看似注定曲高和寡的新书,和很多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产生了共鸣。在这个小人物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细节,金茨堡递给了我们一个放大镜,在他的放大镜之下,16世纪的意大利小城的细节被一一还原。它也激起了我们的思考,比如历史中的大众,真的无足轻重吗?比如精英和大众文化之间,真的无法沟通吗?再比如为什么国别史和全球史会如此割裂?我们请到了历史学者段志强和知名译者陆大鹏,借着这本异常动人的新文化史著作,聊一聊他们的思考。嘉宾:段志强,历史学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大鹏,知名译者,译有“地中海三部曲”、《金雀花王朝》等主持:Nelly,媒体人钟毅,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听到:02:22 学历史,主要还是对人感兴趣07:00 宗教裁判所,也有程序正义08:25 为什么《奶酪与蛆虫》如此动人?18:55 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不能互相理解吗?32:26 新文化史没有落潮,它已经无处不在了49:58 庞贝的妓女,比恺撒更不重要吗?52:51 强调大人物和大历史,是一种傲慢66:12 政治史关注的是冲突,所以我们需要微观史找到人类共同之处配乐:Ezio's family-Jesper Kyd高木庸旬-海战佐藤直纪-Okamochi&Jersey高木庸旬-新大陆的城镇陈致逸-谨慎的探索陈致逸-破晓前的流光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钟毅协同策划:郝汉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系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0/9/2021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住在公租房里的人,同样是空间的主人 | 马岩松

马岩松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在相对大器晚成的建筑领域,他不到三十岁便中标加拿大地标建筑的设计,随后用“梦露大厦”惊艳了世界。在崭露头角后的十来年间,他带着他的工作室,驰骋海内外,拿下并建成多个令人瞩目的重要项目。如国外正在建造的洛杉矶地标建筑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国内近期刷屏的浙江嘉兴火车站、海口云洞图书馆,已建成投用的哈尔滨大剧院及蕴含“山水城市”理念的北京朝阳公园广场……马岩松及其创立的MAD建筑事务所,已然成为全球建筑史上的难以忽视的重要部分。几年前,辗转于公共建筑等地标性项目的他,在偶然的机会下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项目,由北京市主导的位于东四环百子湾的燕保·百湾家园公租房。曾经有人跟他说过:“做不好住房项目的建筑师,不是好的建筑师”。他说,那刻就觉得来了热情,“想看自己在公租房设计上能做出什么改变”。本期节目,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他来谈谈在这个特殊项目中的遭遇与挑战。“公共建筑都需要创造一个精神世界”,他的建筑理念该如何作用于公租房?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在中国面临着哪些尴尬、该怎样化解?他眼中理想人居环境是怎么样的?在建筑师眼中,空间与人的关系又是什么?嘉宾:马岩松,知名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李靖越,新周刊文化艺术记者本期你将听到:04:55 一般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它们的设计没有解决幸福感问题07:00 开放街区、公共空间、阳光权,是燕保.百湾家园的亮点12:30 从管理层面,大家会觉得“公共空间都是风险”17:10 建筑设计可以倒逼有关部门对政策进行重新思考18:25 公共建筑需要精神世界,小区同样需要25:30 环境设计做得好了,人们可能才会更爱惜30:00 中国城市住房与“千城一面”44:10 人应该是空间的主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主人配乐:Things in life-Danny brown胡同生活-泰山之行原神-风与牧歌之城-有趣的挑战-陈致逸秋风-西皮士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6/9/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梁启超为什么说青年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 | 徐蓓x傅正

青年,总是对世界保持最理想的想象,也正因如此最易感到迷茫。在今天,青年人享受着极大充裕的物质文明,但或许比百年前的年轻人拥有更多困惑。上世纪二十年代与本世纪二十年代,都是新媒体兴起,青年表达欲迸发的年代——今天精神表达的载体是视频,上世纪则是报纸,一系列新理念由此生成、传播并深入人心,展现出青年人面临的变局、困惑与出路。梁启超在1920年代的演讲中曾说,“一般教导者,只天天设法怎样将知识去装青年的脑袋子,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为个人计,都是知识少装一点为好。因为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作歹事的本领也增多。”他认为,立足自身文化,重振道德,建立精神生活才是人生之本。如何建立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一发问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加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硬核读书会在八月下旬在青年文化重镇B站上,进行了以青年为主题的直播活动。本期节目由B站直播活动录音素材整理而成,与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的导演徐蓓,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傅正,一起聚焦两个大时代,谈谈对跨越世纪的两批青年人的观察与思索。嘉宾:徐蓓,纪录片导演,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作品《西南联大》《九零后》等傅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听到:07:37做纪录片《大后方》,这些风云变幻下的精彩人物吸引了我10:52之所以选择做近代史研究,就是因为它跟现实直接相关19:50赶上新式学堂改革的“90后”,是通过梁启超了解这个世界的23:21到1903年为止,梁启超都是激烈的反传统,之后才有变化33:45在纪录片《九零后》中,关于坚守传统文化,我印象最深的是金岳霖和钱穆52:08趣味,是西南联大师生心头的一片净土,今天的年轻人缺少这样的东西60:16梁启超批判建立在理智算计基础之上的西方式机械文明65:33 如今在B站上能看到许多关于西方历史和现状的专业介绍,年轻人对西方渐渐除魅配乐:《觉醒年代》主题曲-阿鲲年少的希望-阿鲲为了觉醒-阿鲲期盼-阿鲲年少-阿鲲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9/9/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侯麦的电影是日常生活的奇遇|徐枫x何雨繁

情人节刚刚过去,我们上期聊了王家卫,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一位拿捏爱情的电影大师,他就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中最独特、最重要、最隐秘的一位电影作者——埃里克·侯麦。跟戈达尔、特吕弗、里维特、夏布罗尔等人一样,曾经担任过《电影手册》主编的侯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壮阔电影运动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主将。而与他这些名号响亮的同僚们不同的是,他的作品远称不上惊世骇俗,也并不具备某种艺术暴动的反叛气质。侯麦的电影往往根植于被忽略的日常生活本身,乘巴士、等火车、朋友聚会小酌、家庭聚餐、上班等场景都经常成为故事的幕布,他于日常之中,讨论那些敏感、脆弱、优柔的“小资”、“中产”男女主人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他们经历欲望诱惑时的内心波动,与爱情发生过程中的纠结、懦弱乃至可笑、愚蠢,从早期的“六个道德故事”再到“喜剧与谚语”以及晚年的“四季故事”系列,对人性幽微的探索,是侯麦始终坚持如一的主题。“话唠”,或许是侯麦电影的比较易于描述的一个特质,侯麦的电影是关于对白的电影,他的故事都以人物的对话支撑,一场戏就是一场对话。但这些对话却并不苍白、恼人,就如同侯麦对自己作品的精辟总结,“思考而非行动”,在这些对话中,“人物的思考、焦虑乃至表现出的的愚蠢都原原本本地展现在银幕上”, 主人公喋喋不休的絮语背后是一副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略显神经质的人的自画像。这些特点与风格确实让侯麦成为了新浪潮中最独特的一位电影作者,侯麦不仅在国际范围内有些“大器晚成”,在上世纪末首批接触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国影人那里,同样是“知音寥寥,他的故事与主题也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侯麦由此成为了一个被忽略的存在。去年,侯麦诞辰一百周年,《侯麦传》引进出版,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题放映活动,俨然是一场京城文艺盛事。而在今年,侯麦的唯一话剧作品《降E大调三重奏》也被搬上了戏剧舞台,我们得以看到了中国面孔的侯麦式爱情故事。可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活程度的提高,侯麦的电影如今已然变成都市文艺青年的“心头好”。我们邀请到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法国电影研究专家徐枫,与《降E大调三重奏》中国版的导演何雨繁,来到我们的节目,谈谈这位简淡隽永又极富魅力的法国影人。嘉宾:徐枫,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法国电影资深研究者何雨繁,戏剧导演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余雅琴,影评人、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8:41 新浪潮导演中,侯麦被中国电影观众接受地相对比较晚15:07 所谓的“绿茶”“心机婊”在侯麦的电影里,显得淳朴而自然23:37 侯麦是天主教徒,他的电影在法国左翼影人看来是相当保守的29:00 “喜剧与谚语”后,侯麦的主题才开始是比较明确的是爱情片了31:12 侯麦的主人公要寻找的是内心最深处的爱,是不妨碍个体独立与自由的爱34:32 侯麦的电影不止是对白的电影,它的画面对电影存在深刻的“元思考”37:15 侯麦的电影开始流行,和我们的社会日渐小康有关40:49 侯麦是唯一一个从始至终保持新浪潮理想的导演51:04 法国电影公积金制度对法国文艺电影的发展特别重要57:49 两千万法郎的电影对侯麦来说是超级投资,他都不知道怎么指挥创作团队了配乐:Fille de Corsaire - 电影原声Sonata, K. 378, in B-Flat:Allegro moderato - Jascha HeifetzGesänge der Frühe (Songs of Dawn) for Piano, Op. 133: I. Im ruhigen Tempo - Edith Picht-Axenfeld,Robert Schumann24 Préludes, Op.28:2. In A Minor - Martha ArgerichLes tarots - Elli & Jacno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5/8/20211 hora, 1 minuto,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吃饱了撑的,才看得懂王家卫 | 毛尖

“每个人都有失恋的时候,而每一次我失恋,我都会去跑步,因为跑步可以将身体里的水分蒸发掉,而让我不那么容易流泪。”“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绝别人。”“有一天有个人指着手表跟我说,他说会因为那一分钟而永远记住我,……现在我看着时钟,我就告诉自己,我要从这一分钟开始忘掉这个人。”“如果多一张船票,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走?”“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些来自王家卫电影里的台词,至今依然塑造着“文艺青年”们的爱情语法。王家卫以来的所有“恋爱人口”,检查一下自己的情书,恐怕都“与王家卫有染”。近日,由王家卫导演、监制的《繁花》电视剧版本预告片在网络上放出,这位神秘的墨镜男人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之中,而王家卫也确实走到了能够进行回顾的时间。年初出版的《王家卫的电影世界》,被看作是第一部严肃研究王家卫的专著。作者张建德指出,王家卫虽然跻身全球顶尖艺术片导演之列,但他身上的悖论在于:他是一名没法跳脱香港电影工业体系的导演,他是通过将不同类型的元素杂糅,以非常规的电影风格赢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的。连昆汀·塔伦蒂诺都向西方观众引荐《重庆森林》,王家卫式镜头语言、对白、人物和配乐,如今不仅是东方的文艺符号,也被众多西方的“文艺青年”奉为圭臬。王家卫的传奇与成功,实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全球化现象。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同样是“王家卫影迷”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影评人毛尖,谈谈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华语电影作者。在70后的青春记忆中,“小资”的王家卫电影是什么样的存在?王家卫对大陆情爱片有何影响?王家卫电影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什么?王家卫电影的“上海情结”如何体现?金宇澄小说《繁花》的影视化,对王家卫的最大挑战在哪?嘉宾: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影评人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余雅琴,影评人、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03:42 当年看《旺角卡门》《阿飞正传》这些,没觉得特别牛逼11:40 王家卫电影对大陆的影响:年轻男女要抒情,都得回到室内空间去14:18 王家卫电影最深刻的地方,就是用脸16:11 王家卫电影的语法习惯是把非常公开的事情,变成非常私密的状态18:56 青春性是王家卫电影的最大法宝,它和明星紧紧挂钩23:12 王家卫电影在抖音上已经成为“元电影”29:37 王家卫电影为什么不需要翻译,全世界都看得懂39:10 虽然有一个确定的“张国荣爱张曼玉”的一分钟,但是我们都会败给时间46:09 金宇澄小说《繁花》交到王家卫的手中,让人既期待,又害怕配乐:Magic Is The Moonlight - Nat King Cole,张曼玉Maria Elena - Lex Vandyke汗、雨、泪- 陈勋奇California Dreaming - The Mamas & the Papas梦中人- 王菲Speak My Language - Laurie AndersonFinale - Astor PiazzollaAlways in My Heart - Los Índios TabajarasSorekara Epilogue I - Shigeru Umebayashi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8/8/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现在介绍自己是作家,是件“丢脸”的事 | 止庵 X 笛安

对许多人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精神意义上的“故乡”。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世界迎面而来,所有人都在往前走。但是最近一部受到许多关注的小说里,一位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作者却写了一个“往后看的人”。小说的名字是《受命》,它的作者是止庵。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是一个复仇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八十年代的北京的故事。“复仇”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及强的宿命感,而当这个极有宿命感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北京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映。丰沛的细节一帧帧地还原出了老北京。一个把城市和人物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故事在当下实数难得。在读完后,有很多问题想要问作者。比如为什么这样一部小说从构思到出版用了三十年?八十年代的丰富细节是怎样来的?小说里,情节、人物和城市怎样去平衡?等等。在和朋友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之前我们采访过的青年作家笛安老师和编辑于北在读过这本书之后也非常喜欢。笛安的上一部长篇小说《景恒街》写的就是北京,之前采访时,她说她会继续写北京,要写在北京生活的人。编辑于北也是生活在北京的“新北京人“,并且是一个文学编辑。他们读止庵这本《受命》的视角,也肯定会非常有趣。嘉宾:止庵,作家笛安,作家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于北,图书编辑本期你将听到:3:35  小说的母题只有十几种,“复仇”是其中之一11:40 张爱玲的小说里有两种视点,一种是人的视点,一种是天的视点17:51 这部《受命》里,其实有日本“私小说”的影子26:35 故事的人物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发展,所以细节就很重要33:15 八十年代,并不富足,但是充实。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度比较高44:50 古典文化是创作的根48:12 我们应该关心的是我们和过去之间的联系56:03 向别人介绍自己是个作家,其实是件“丢脸”的事情配乐:陈淑桦-滚滚红尘邓丽坤-恰似你的温柔李谷一-乡恋李谷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钟毅协同策划:郝汉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2/8/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相声是男人讲给男人听的,自然会偏油腻 | 阎鹤祥x黄盈

话剧《福寿全》在北京刚刚落幕,这部相声题材的原创话剧借长福和延寿这两个小人物悲喜参半的人生故事,串起了相声在长达一个世纪里的辛酸过往。它是导演黄盈在传统表达探索道路上的新作,也是德云社相声演员阎鹤祥本色出演的话剧首秀。相声演员是否可以脱掉大褂?建国后,被称作“文艺轻骑兵”的相声有何变化?相声与戏剧的合法性都来源于现场吗?知识分子和大众艺术怎样结合?冒犯是艺术的宿命吗?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两位谈谈这部话剧,以及相声、戏剧如今作为剧场艺术所面临的尴尬与可能的未来。嘉宾:黄盈,戏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阎鹤祥,德云社相声演员、话剧演员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董牧孜,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11:55 相声演员觉得上台要穿一件好衣裳,才找一件大褂,它并非真正重要的东西17:22 旧社会没有“相声”这个词,当时叫“听玩意儿”,新中国对相声做了些什么27:57 “德云社相声热”和早期互联网的自由环境有关31:30二十世纪影像技术的冲击,让“现场性”变成戏剧能够诉诸的最大合法性44:40 没有好相声该怪谁?“这个行业的最低标准应该是自个儿写的东西自己演”66:41“过去的相声是男人讲给男人听的,它自然会有一些擦边球、偏油腻的东西”69:55新编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对相声的启示:通过演绎,让传统焕发生机配乐:胡同-音人而异Sight-小林武史关公战秦琼-侯宝林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2/7/2021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技术对人类政治进程的影响,其实超乎想象 | 张笑宇

自《人类简史》的畅销以来,国内出版界掀起了“大历史”类书籍的写作与引进风潮,其中不乏佳作,却也良莠不齐。传统历史学者们秉持人文精神,坚守文化堡垒,依旧珍视并相信人类信念的力量。而一些崇尚“技术论”“工业党”的作者,则通过庞杂的知识梳理,勾勒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历史图卷。最近,有一位中国作者,以同样的格局、野心与广博的知识积累,开启了“文明三部曲”的庞大写作任务。他的写作超越了我们熟悉的大历史套路,他既非文化动物,也不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他的书写立足扎实的史料,又具有明晰的问题意识,在跨越几千年的历史线索中,他只想搞清楚一件事——人类政治演变过程中,技术力量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又在何种程度上被我们忽略?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擎教授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他打破了专业铁笼的束缚,进入跨学科的“汇流”视野,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从细致的个案考察中呈现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从而阐发独到而宏阔的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妙趣横生、充满真知灼见,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最终,这是关于我们的时代与未来的故事。”他就是张笑宇。本期节目,我们就和他聊聊“文明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技术与文明》。嘉宾: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董牧孜,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2:35 担任产业顾问、智库成员,让我更关注历史里的组织、机构这类中观视角9:12 大历史的叙述在简化人类的具体生活吗?13:32 弩机、蒸汽机、铁路、机枪等器物里,蕴涵着什么深远的历史转折27:03 韦伯与马克思,都有点言过其实40:14 什么叫“产业合法性”与“产缘政治”?如何据此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51:10 房地产的蓬勃让人忽视了技术升级带来的巨大挑战60:05中国该如何面对产业空心化?我们的情形和发达国家有何不同配乐:Human Condition - Tycho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5/7/2021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读者和作者相爱相杀,在我看来是褒奖 | 南派三叔

前段时间,讨论度最高的一部国产剧可能就是《山河令》了。从《山河令》回溯,我们会发现从《甄嬛传》《琅琊榜》《盗墓笔记》《陈情令》《庆余年》等等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已经成为了主流。在十多年前,大多数人还并没有意识到网文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当时,已经有一批作者从个人爱好出发,开始了创作,并且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关注。“南派三叔”徐磊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最早成名、引起过很多讨论的作家,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是我们无法忽视的文化现象。在“南派三叔”标签背后的那个人,究竟是怎么样的,用徐磊自己的话来说“已经没有人在乎了”。这也是我们想要找他聊聊的原因。他作为网络文学崛起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与我们分享了非常多的观察。关于网络小说,是否能成为经典,他告诉我们网络小说,可能会成为经典ip,但是并不一定能成为经典作品。近些年来更多的思考,让他从某些爽文中看到了一种属于人类的永恒悲剧。关于社会上关注的女性议题在网文世界的投射,他承认自己写的女性形象过于单薄,“我还是写不好女性”他坦承地说,但是他试图更加理解女性。关于和粉丝的关系,他说他已经经历了三波读者,从最开始的“读者”到后来的“粉丝”,网文作家和粉丝的关系更像是“相爱相杀”,在他看来这是必经之路。让我们意外的是,他说他创作了很多小说,但是都没有公开过。现实主义的小说对他有巨大的吸引力,但这些“很杂”的小说却没有机会出版。他告诉我们,这是“世界的选择”。嘉宾:南派三叔,作家主持:钟毅,新周刊编辑余雅琴,媒体人、策展人本期你将听到:2:54 网文已经成为一种新贵5:40“你自己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这个事儿并不能改变现实的任何一分一毫”9:21 其实我写了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是同样没人知道11:07 写作是不可能碎片化的15:16 网文可能是经典ip,但可能成不了文学经典21:00 和读者相爱相杀,或许是作家必须经历的23:41 当读者变成粉丝25:59 “说实话我不太会写女性角色”32:52 盗墓笔记是中性的,没有宣扬男性威权36:55 影视改编最好的状态是,改编完之后小说不存在,只有影视作品了40:00 现实主义和幻想类型一直在轮回配乐:南派三叔-天真Godmode-Dolphin esqueAsher Fulero-Pouring OutJoel Cummins-BourreeOutlaw's farewell-Reed Mathis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钟毅协同策划:郝汉后期制作:荒井柴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9/7/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恋爱的犀牛》马路对话明明:今天就缺好的剧作 | 刘畅x齐溪

刘畅和齐溪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同学,毕业后,他们和孟京辉导演一起工作,将青春挥洒在剧场的舞台上。他们曾分别扮演过经典话剧《恋爱的犀牛》里的男女主人公——马路和明明,从这部被奉作“文艺青年爱情圣经”的作品出发,他们也各自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宇宙。2011年,正是在《恋爱的犀牛》的演出期间,齐溪得到出演娄烨电影《浮城谜事》的机会,从此转战大银幕,陆续参与《万物生长》《地久天长》等作品。而刘畅也在2016年伊始,决定“要做一些来劲的事”,于是创建了“黑猫剧团”,转型做导演。兜兜转转,他们都拥有了不同的身份,但对戏剧的热情和执着,从来没有改变过。本期节目,我们联合首届阿那亚戏剧节邀请到了刘畅和齐溪,请他们从戏剧节期间最有活力的“候鸟300”项目谈起,聊聊在流量喧嚣、娱乐至死的当下,相对寂静的戏剧舞台和剧场生态,以及他们各自在职业道路上选择与自我探索。嘉宾:刘畅,话剧演员、话剧导演齐溪,演员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余雅琴,媒体人、策展人本期你将听到:3:12 什么是阿那亚戏剧节?什么是“候鸟300”?5:58 “候鸟300”不止有戏剧,它让人知道戏剧是一个综合的艺术10:22 把湿地、海滩作为剧场17:07对于戏剧,坚持不重要,发现快乐的能力才重要19:36 “我刚毕业的时候,不太想去拍戏”22:20 齐溪谈演员如何在舞台和银幕之间游走23:42 莫斯科戏剧学院某学生:“我是戏剧学院的学生,我为什么要去拍电视剧”25:04 “现场感、情感的流动……,舞台上表演实在是太爽了”26:36 刘畅谈导演眼中的戏剧创作与电影创作28:16 “艺术家需要时常聚在一起”,两人回忆中戏周边小店的氛围34:08 相比过去,我们今天的阅读习惯、欣赏习惯都发生了变化36:38 “《9号秘事》这种戏剧感的短片,我们黑猫剧团已经尝试过了”40:20 《恋爱的犀牛》回忆杀,“我们都是在这部戏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工作者”42:54 “明明”是一个极致的女性角色,之后看剧本都会被她影响45:11 “在《浮城谜事》以后,许多鬼片来找我演”54:27 “今天什么都不缺,就缺好的剧作”配乐:The Fly - Cosmo Sheldrake, William Blake, Copyright ControlDon Juan - Johannes Linstead恋爱中的犀牛- 张广天不明飞行- 张亚东曲- 张广天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2/6/2021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是对出身的背叛吗 | 黄灯x程猛

每逢高考季,人们总热衷谈论那些出身贫寒、通过教育获得上升机遇的农家子弟。在励志的正面表述中,这些阶层旅行者经常被称作“寒门贵子”。在负面社会新闻里,他们有时会被贴上“凤凰男”“扶弟魔”等标签。在人们口中,他们充当着“教育改变命运”的坚实论据,而他们的家庭出身又仿佛是某种“原罪”,神秘地解释了所有城市生活中的不适应。关于农家子弟的负面报道往往会让人形成这样的印象:他们与城市文化的摩擦,在社会交往中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摆脱自己的出身,好像他们想要在大城市中立足,就必须违逆家庭背景,只有抛弃农村带来的种种积习,才能涅槃重生。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程猛在“一席”的演讲里,借助自己的论文《“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农村经验并非没有意义,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也绝不该简单地走向模仿城市生活方式,背弃乡村文化。与此同时,他指出,“远离乡村”的叙事又在深刻影响着农家子弟,他们对城市感到向往、焦虑、疏离,又对乡村感到矛盾,甚至痛苦,如同张锡峰在《超级演说家》那段激烈的言辞——“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城里的白菜。”同样农家子弟出身的作家黄灯,曾在《大地上的亲人》序言里这样写道:“作为整个家族唯一获得高学历的人,我的成长,隐喻了一种远离乡村的路径。”而她的一切写作的起点正是对自己“远离乡村”状态的不安与反思。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程猛和黄灯,聊聊70后、80后农家子弟的不同高考经验。作为高校教师,他们对农家子弟在中国社会的浮沉又有什么观察?当农家子弟向上流动,他们是否一定要背叛自己的出身?嘉宾:黄灯,作家、教授,目前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程猛,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董牧孜,期刊编辑、自由撰稿人本期你将听到:14:18  “当年高考不考数学,对我来说特别亏”16:25 农家子弟面临“大考”的情形就像“等末班车”18:26 那些高考失利的“读书的料”19:10 高考志愿只知道报师范类院校,导致差点滑档25:11 在知识包裹、理论堆积的学院生活中,会有怎样的不安感?25:32 “到广州读博士以后,我家里人跟我说,不要接触那些打工、偷东西的亲人”29:33 十岁还没开始寄宿生活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社会37:16农家子弟和城市中产阶层的“文化资本”有何不同?什么是“底层文化资本”?40:45 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之路不该是对自己出身的违逆和背叛配乐:GALA - 追梦赤子心Brian Crain - Nella Fantasia Gabriel's OboeFiona Joy Hawkins - Blue DreamPeter Jeremias - New LifeNils Frahm - AmbrePaul Cardall - A Poor Wayfaring Man of Grief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5/6/2021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文理科鄙视链,没有任何意义 | 陈平原

前一阵,央行工作论文中提出“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再次引起了关于文理科的大讨论,“文科误国论”也随之泛起。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他在《文学如何教育》一书中曾提出“要理直气壮且恰如其分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让我们来听他谈谈文学何为,文科何为,大学何为,教育何为。在实用主义盛行,人文思潮衰落的当下,他又有什么观察与思索?嘉宾: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董牧孜,学术期刊编辑本期你将听到:02:15 工作论文并非央行声音,它也没有义务讨论文理科以及大学的布置04:42 人文学、社会科学都是文科,却差别不小,长线与短线专业的比较更有意义13:53 在中国现代大学体制刚建立的时候,人们想象中的主要还是自然科学20:56 北京大学在人类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是很多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做到的24:45 “985废物”这个说法有点傲娇,基于第一学历的歧视不可取30:55 重视职校的政策转向有点晚,台湾工业专科学校曾助力经济起飞37:04文史兼通的学者越来越少,文学和史学该如何相互借鉴43:14 今天的“好作家”并非“好学者”,不能用“反映论”来要求小说写作49:38 文化自信必须加上文化自省,“信”和“省”要合二为一配乐:《风筝·风筝》-果敢,Sébastien DamianiSeven Veils-Adam Hurst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7/6/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教育剧《小舍得》没走出家斗的套路 | 滕威x吴海云

继《小痛爱》《小别离》《小欢喜》之后,改编自鲁引弓原著小说的第四部“小系列”电视剧《小舍得》引爆了舆论场。关于教育与鸡娃的现实痛点让此剧100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剧集中精准的议程设置让这部剧尽可能多得涵盖社会热点,收获了现象级的关注与讨论。相比精雕细琢的文艺作品,它反倒像一次教科书级的媒体事件,用“小系列”总制片人徐晓鸥自己的话说,“把握社会情绪,这种思维贯穿了我们工作的全部过程。”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研究者滕威,和资深媒体人吴海云一起聊聊这部热播剧。小系列教育剧在国产家庭伦理剧中是什么位置?剧中田雨岚、南俪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有何问题?中国城市题材电视剧为何总不接地气?《小舍得》最大的现实痛点是什么吗?钟老师这个角色值得注意吗?作为身处广州、上海这两个同是“教育内卷”重灾区的妈妈,她们两位又有什么真实困惑与焦虑?嘉宾: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研究学者吴海云,博士、资深媒体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余雅琴,影评人、媒体人本期你将听到:4:20 中国电视剧“从宫斗走向家斗”,在婆媳剧、翁婿剧后,在80后成家背景下出现育儿剧6:30 “小系列”电视剧不像文艺作品,倒像媒体作品10:40 保姆当小三、保姆小孩和原配小孩是同行,国产剧在社会问题的旗号之下,狗血依旧16:16 反映城市生活的国产电视剧里,你已经看不到主角会去坐地铁18:07 对于米桃一家人的描绘是非常典型的中产叙事,不能够用现实主义来概括18:49 南俪、田雨岚面临的女性问题,《小舍得》给出的是神秘主义的占星术解读23:30 女性形象在职场上是狼性,但在家庭当中,她立刻恢复了母性、妻性28:03 钟老师反映了体制外老师的辛酸,没有任何师道尊严,只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打工者33:58 就“鸡娃”而言,上海闵行和浦东,有点像北京朝阳和海淀37:26 小升初的问题不是上什么初中,小升初的问题是上什么高中53:46 “人生就是一个捡塑料袋和攒塑料袋的过程”,而今天的教育排斥任何暂时没用的东西55:48 “坦率地说,我没办法接受自己的小孩不去接受高等教育”配乐:小舍得-周深Mindfulness Sound-Jeromy AmbientInterlude-窦靖童苦衷-董冬冬家-董冬冬暖-董冬冬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管薇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7/5/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我承认参与过制造女性焦虑 | 伊能静

即使出道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伊能静在真人秀综艺节目的表现,音乐节LIVE演出,以及关于女性、家庭与爱情的想法,依然频频引来关注,围绕她的话题总是久久不绝。这些讨论既带来了“流量”,也不免有许多争议,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终于抵达了“人生中被黑的巅峰”。伊能静曾经说,自己能够走到今天靠得是“反省力”,而她的高关注度恐怕也与此有关。毕竟念稿式回答常常安全但乏味,一个常常自省的明星多少会看上去像是娱乐圈的“叛逆者”,从而引人注目。作为少女偶像,伊能静回忆自己也曾是“讨好型”人格,因为早早地进到一个商业价值体系里,她深知 “被喜欢”是最重要的。而如今,在历经千帆之后,她更在意的则是由内而外的自我检视。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伊能静,听听她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嘉宾:伊能静,艺人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余雅琴,影评人本期你将听到:5:11 我当时选择回归家庭的时候,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已经感觉到倦怠了,工作不再热情6:46 “事业和家庭怎么平衡”是个伪问题,男人不该成为“诈尸型爸爸”8:34 “你工作太拼,不顾小孩”“你怎么能当全职妈妈”这两种指责,我都经历过12:00 我上节目用了之前在家中舒适圈的方式跟人说话,忽视了界限感22:03 在漫长的三十几年,我的过去就像一个真人秀,像一个“楚门的世界”24:55 “要白、要瘦,才好看。”我承认参与过制造女性焦虑28:44 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反省世界,但现在更多会从内心去检视自己30:45 在商业价值体系里,被喜欢是最重要的40:06 我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在那里,我既不是媳妇,也不是妈妈配乐:关不住- 伊能静Dancing Snowflakes - Peter Jeremias19岁的最后一天- 伊能静Aquarelle Sur Bois - Bruno Sanfilippo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4/5/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千人千面的演员是工具人吗 | 周一围x张颂文

2000年,周一围和张颂文相识于北京电影学院。那年,周一围18岁,张颂文24岁。在“小鲜肉”的年纪,他们并没有交上属于“小鲜肉”的好运。直到2014年的《绣春刀》上映,2020年的《隐秘的角落》播出,这对“难兄难弟”人到中年,才以“演员”身份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作为二十多年的老友,他们彼此怎样看待多年的共同沉寂?孤独的时间能赋予演员什么?两位的友情又是怎么样的?他们会怎么聊戏?他们对演员这个职业有什么样的困惑?要成为丹尼尔·戴-刘易斯还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千人千面的演员是“工具人”吗?演员又怎样定义自我实现?广义上的读书是富有反思的自我对话。我们欢迎任何具有自省精神的对话,这正是读书能够赋予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周一围和张颂文,听听两位演员的自我追问与探索。嘉宾:周一围,演员张颂文,演员主持:吕彦妮,媒体人、自由撰稿人本期你将听到:3:11 回忆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课,“平均每节课要交25个作业”4:20 张颂文:“我不认为我以前过得苦,我愿意”6:44 周一围:“如果演员仅仅只是角色的化身,我就不嗨这事儿了”8:15 有的演员在意剧本,有的演员在意角色,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12:39 两个人在冰面上遭遇的惊险时刻,事后感慨“命不该绝”15:35 谈谈话剧《枕头人》27:22 表演有国别之分吗?“一个中国面庞行走在欧洲中世纪街道,我难以信服”30:30 如何看待讨好观众?“我们非常清楚我们永远当不了明星”34:17 艺术和生活孰轻孰重37:06 他的清高和对世界的复杂思考可能是一把双刃剑39:10 希区柯克说,演员是什么,演员是一个布景,“精雕细琢的布景没意思”42:53 “聪明的导演一定知道肉身是你,思想是你,嘴巴是你”44:50 年轻时和如今读苏东坡传记的不同感悟配乐:浅草キッド-北野武3055 - Ólafur Arnaldsきくり-水谷広実《作家和兄弟告别》-笑晨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13/5/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年轻人只想实现小目标,不追问意义 | 许纪霖

“儒家替法家背了重农抑商的锅。”“年轻人读懂老庄才能自由。”中国传统文化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讲述下,变得妙趣横生。自认上世纪“文化热”遗少的他,如今在B站上已是一名“年轻”UP主,在颇具网感的UP主身份之外,许纪霖内心依旧保留着严肃的一面。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当被问到如何定位自己,他总会说:“我是一名知识分子。”在他看来,所谓“学者破圈”只是“降维启蒙”,其实是文化与思想启蒙工作的延续,本是分内之事。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许纪霖教授,和他聊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人有何意义?“文化热”时期,“反传统”的他如何萌生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作为一位标准的人文知识分子,他如何看待盛行的技术决定论?除此之外,他也谈到了王小波与张爱玲这两位他所欣赏的“反潮流”人物,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存在主义热”的回忆和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思索。嘉宾: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钟毅,新周刊编辑本期你将听到:02:14 如今流行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往往“碎片化”,缺少脉络性的把握09:32 上世纪“文化热”时期,我其实是一个“反传统”的人,认为传统是坏的15:05 今天的年轻人有强烈的文化认同,但缺乏文明自觉,以为“我的”就是“好的”18:30 康德的所谓“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和儒家的“仁”相通21:12 一个人想拥有正常的“三观”,需要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彼此平衡25:30 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在近代崩解了,西方则不同30:50 我不相信“技术决定论”,但我相信文化、技术都在历史中起作用36:26 我喜欢王小波的经验理性,它往往能够充当一切“狂热”的解毒剂43:41 嵇康和西西弗斯在鲁迅身上合流了,但他仍然是传统中国士大夫45:53 张爱玲注意到了中国文化中“小传统”对普通人的塑造53:17 上海文化浅薄,它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56:28 “破圈”“出圈”这些词本身没有特别的新意荐书:《脉动中国》《家国天下》《安身立命》配乐:Dark Chariot-梅林茂Incantato-Adam HurstFragile Dream-久石让只得一生-罗大佑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嘉宾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0/4/20210 minutos, 0 segundos
Episode Artwork

女性主义如何言说艺术与爱情 | 沈奕斐x祝羽捷

过去一年多,女性话题在互联网和文化界引起了很多讨论。人们关心家庭中妇女的境况和权利,关心30岁女性的婚育焦虑和职场瓶颈,关心女性步入老年以后的陪伴和养老问题,更关心下一代女性的成长环境。一些文艺作品的出现,也体现了这一思潮。《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这样的学术著作成了流行读物,作者上野千鹤子也成了女性主义icon。谭维维的专辑《3811》刷屏,很多人在其中听到了自己或者身边女性的遭遇。人们对女性热点越来越关注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上的讨论正在走向极化。众声喧哗之中,情绪往往压倒了理性,热度本身常常模糊了讨论的价值。而理性反思、良性探讨,都离不开阅读。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的文化访谈节目「硬核读书会FM」在世界读书日正式上线,让我们来聊聊“女性与阅读”。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学者沈奕斐和作家祝羽捷,和她们一起聊聊:各界对女性议题的关注有何特点?她们私人经验中的女性意识如何萌芽,哪些书籍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启蒙作用?爱情和艺术等领域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性别视角?有关女性的讨论,怎样才能够走出非黑即白的站队,让人们接纳差异与复杂?嘉宾: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在2021聊性别》主讲人祝羽捷,作家、策展人、《艺术折叠》主播主持:郝汉,新周刊编辑Nelly,媒体人话题:1:41 为什么2020年被称作“女性主义元年”?3:46 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让那一年成为了真正的性别元年,21世纪被称作“她世纪”。5:00 近些年的网络讨论拓宽了哪些我们对女性议题的理解:Papi酱“冠姓权”讨论、六旬女追星与中老年人的情感陪伴、中年女演员的公开演讲与职业选择等......9:50 女性主义书籍的出版观察:面向大众的理论读物明显增多;上野千鹤子成为女性主义icon;旧书再版成为风潮;文学、非虚构(自传)等读物类型变得丰富。25:00 私人经验中的女性意识启蒙:从波兰斯基的电影《苔丝》,到儿童文学《男生贾里女生贾梅》。31:45 沈奕斐:“我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女权的环境里,从事性别研究是非常偶然的结果。”37:44 祝羽捷:“许多艺术家不愿意参加女性主题的艺术展,怕被贴上女性主义标签。”41:42 理论化的性别视角如何观照艺术,让我们能够感性地认识性别?43:57 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普遍主义的批评,而不是来自特殊视角的评价50:27 女性主义者与爱情:浪漫爱情模式和男女平等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吗?57:50 精英阶层的女性和第三世界的女性需要彼此理解,个体选择和结构性改变应该相辅相成。荐书:《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如何抑制女性写作》《回归家庭》《男性的衰落》《知晓我姓名》《透过性别看世界》配乐:Respect-Aretha FranklinAm I Wrong-Nico & VinzA Brand New Start-Track Tribe《男生贾里新传》主题曲-吕仁德团队:内容监制:萧奉节目编辑:郝汉协同策划:钟毅后期制作:林星妤视觉设计:庄直树音效制作:JustPod互动: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联络我们:content@neweekly.com.cn声明: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嘉宾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3/4/20211 hora, 0 minutos, 0 segund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