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amp Logo
卡壳 Cacotopia Cover
卡壳 Cacotopia Profile

卡壳 Cacotopia

Chinese, Arts, 1 season, 18 episodes, 20 hours, 28 minutes
About
“卡壳”是一个收集不同声音的播客项目,专注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声音。“卡壳”将每期邀请到1~2位艺术家、学者、研究者作为嘉宾,与我们共同分享他们跨学科的创作、文本和思考。
Episode Artwork

卡壳 | 居家:340m/s 第二期:我的MBTI人格

介绍:340m/s是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今年春夏,在国内许多大城市居家的背景下,美凯龙艺术中心的播客项目“卡壳”将继续收集艺术社群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同声音,将这份综合了独白、对话和环境音视作一次独特的创作行动。每期的声音集群来自多位不同地点和身份的创作者,分享他们对同一主题的多样理解,作为对环境、工作、生活方式变迁的记录和见证。第二期的主题为“我的MBTI人格”。无论我们是否相信人格测试的结果,我们接收周遭声音与信息的方式,都允诺了我们在居家期间最小限度去选择日常的可能性。这一次,我们让参与者同时提供了音频作品和MBTI人格测试的结果——观测这些随机或非随机的联系,也许能成为当下生活中的一桩乐事?关于本期创作者与作品:王丽云(ENTP 辩论家),艺术从业12年,不辩不相识《一个有INTP朋友的ENTP与一个ISFP的对话》(从1:27开始)“信息是均匀的。”方晨初(ENFP / INFP 竞选者 / 调停者),喜欢植物(特别是带香气的)但容易把植物养不好。目前在一个独立艺术和出版机构努力做着一些围绕着“地方”的活动。《喳喳喳喳喳是鸟和植物的声音》(从3:16开始)毛晨雨(INFJ 提倡者),艺术家《上海幽灵》(从4:05开始)“《上海幽灵》以一个巫傩的出神仪式的过程为导引,在一架凌空于城市的装置上映现被毁伤的灵,仪式用来压制那些毁伤性力量,将灵导出。我相信仪式。”郭城(INTP 逻辑学家),艺术家《倒数》(从9:07开始)生日那天,我没有收到在拼多多团购的西瓜。为了找西瓜,我钻出了小区的警戒线,仔细确认它被偷后又钻了回来,继续数我的日子。盛文嘉(ESFP 表演者),杂志编辑《静态生活与动态测试》(从10:28开始)“隔离的静默生活里,体感像是静止了,而测试后却显现出变化。就像家里的花开过,被静置,又在视线之外败了。”任若溪(INFP 调停者),艺术家,策展人,佛系设计师《向内时刻》(从13:12开始)我每天最INFP的时刻,是早晨即将睡醒的几分钟。藏传佛教中把这段半梦半醒的时间理解成一种的“中阴”。对于我来说,是乌托邦和现实之间的忘川河,可以闭着眼睛打开听觉,在梦中逗留。我复刻了刚睡醒的时候的身边环境音,给它们加上些距离感,希望放大这种向内感知的力量。車宣橋(ENTP 辩论家),一个没有空间做展览的艺术家《日月交替时的声音》(从14:19开始)“一开始的敲打的声音其实是用手轻拍床在设备里的声音,象征错觉与黑暗也像是日落了劳作的人在给自己催眠缓缓睡去。靠后面出现的另一个更脆的敲打声是锤钉子的声音。‘我锤了一根钉子。在连续的矿体层中,细菌将铁沉积在地壳里。’”
5/28/202220 minutes, 3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卡壳 | 居家:340m/s 第一期:保质期

340m/s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今年春夏,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疫情居家的背景下,美凯龙艺术中心旗下的“卡壳”播客项目将继续收集艺术社群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同声音,将这份综合了独白、对话和环境音视作一次独特的创作行动。每期的声音集群来自多位不同地点和身份的创作者,分享他们对同一主题的多样理解,作为对环境、工作、生活方式变迁的记录和见证。第一期的主题为“保质期”。保质期是一种美好的允诺,亦是模糊的界限。过期的事物并非朽坏,而是进入了一种叠加状态,让人无从判断,进退两难。当下种种非必要的红线让我们的生活成了一罐过期罐头,个中滋味,唯有品尝的人才能知晓。这一期,我们邀请不同背景的创作者用声音记录下生活的保质期,以纪念那些无法长时保存的瞬间。关于本期创作者与作品:金佐宁,独立策展人,音乐人类学者,水瓶座港女《SOK!》(从1:40开始)“在过去并依然进行中的52天+里,成为被塑料定义、鉴证、保存和确保所谓 ‘质’的上海plastik。”(建议佩戴耳机)汪润中,新晋家庭主夫,图像创作者,喝酒的人《WX:20220517》(从6:53开始)“我和太太在清点这段时间用完紧缺的和过期仍然在使用的物资,同时借此机会交流最近的情绪和感受。我录下了这一过程,但用软件屏蔽掉了人声,只留下了noise。”童义欣,艺术家《上海- > 北京》(从11:57开始)曹斐,艺术家《乌鸦叫做阿奶》(从14:17开始)我是云南的, 云南怒江的, 怒江泸水市, 泸水市六库, 六库傈僳族......’,最近我儿子突然rap出一段魔性洗脑的段子,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2006年我们去怒江的线路么?一种欲罢不能的地域化土味复兴在曲卷的现实当中野蛮生长,它逾越了地域本身的文化局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潮土抚慰了全体网民。徐思行,艺术家,有时翻译,有时写作《上个月之声》(从16:14开始)“将一段视频的音频部分提取,把后缀改为.raw,用Photoshop打开。将音频图片涂写成配图的样子,以.raw的格式保存,最后再将后缀改为.mp3。机器可能无法依靠数据序列进行审查,但真实的、人的耳朵总能识别。”冯航天,独立音乐行业从业者 《人造期限》(从22:20开始)“人类规定了‘最佳’使用期限以应对最实际的需求。物体缓慢地发生变化,过熟品将在竞争中面临淘汰。“人和爱情、冰箱里的香蕉和泛黄的抹布,在既定的规则下,随着人造的期限临近,慢慢消亡。“是生日,也是倒计时。”李素超,美凯龙艺术中心研究员《日常生活的实践》(从27:00开始)60天的riff致谢声音剪辑:秦嘉齐音乐:Bensound.com
5/21/202231 minutes, 30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杨庆祥:疲乏感恰恰切中了一个时代的症候

在美凯龙艺术中心平日的线上和线下项目策划过程中,策展团队常常谈到当下环境正急剧变迁的现实,仿佛一种庞然⼤物正在离去,旧有的秩序已然搁浅。有时,我们会不仅想要寻觅这种当下的政治经济状况改变的关键之所在,也想要将影像创作的位置放在更宏观的语境下,去看80年代和90年代的历史和记忆在周遭的个体和人群的潜意识中的影响和位置,从而当代影像视为一种对时代脉搏的观察。本期,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老师进行这一期播客对谈。在《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中,杨庆祥曾将当代文学史划分为1980年代文学与“80后”写作这两个专题领域,前者是当代文学浓厚的历史意识生发、激荡的原点,后者则凝练了一代人成长经历中体悟到的问题。在本次的讨论中,我们无意再次详述文学史和社会史的划分,而是希望用“节奏”这个概念带出文学史中也许未曾被太多人探讨过的一个面向。描述所谓集体记忆,往往有其内在的难度。也许回溯文学史或当代艺术的历史,透过已经写成的史料,我们对于80年代起源和90年代可以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知;但面对这个线索延伸出来的当下或未来,我们仍然很容易感觉到描述或设想的困难,更无论每个人对未来的预期之间的分裂是巨大的。也许杨庆祥将21世纪文学的基调定位在“对话”,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他在评论张悦然的《茧》时曾写道:“以对话的方式,通过对父辈历史的溯源,发现历史的罪的同时也发现历史的复杂,不回避这种复杂,并以坚决的爱的姿态去面对并拯救历史的罪。”我们回溯诸如复调、节奏分析这样的文艺理论时,也注意到多重声音、对话、喧哗所具有的那种特别强大的力量,也许只有如此,才能重建文艺创作与现实之间有意义地联动的节奏。03:08 用文学节奏衡量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时代10:26 80年代的“颓废”与今日的“颓废”,有何不同?12:45 延续着流动和生命弹性的90年代17:13 大众媒介对80后一代人的影响18:43 超越个体范围的集团性人口流动23:22 “回家”与“无家可归”:前现代与现代的不同叙事结构27:01 知识分子话语与国家官方意志,此消彼长的关系?28:47 “灵光一现”的知识分子时刻30:47 历史脉络中的“知识分子”的概念33:00 对话的伦理、结构和霸权、现代性危机40:08 怎样理解“对话性诗歌”及其召唤结构41:43 艺术的物质性,不只是简单的材料和工具 卡壳 :我们在平时的策划过程中,会提到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您觉得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是不是可从文学的节奏这个方向去谈?您曾写过《80后,怎么办?》,您是 1980 年出生的,90 年代和 00 年代初曾经是您的青春时代,那么如果用快慢去衡量的话,您会怎么去界定成长过程当中的时代的划分? 杨庆祥 :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生命的意志被激活了,非常有弹性和张力。人和人、人和世界之间那种节奏感,我认为是一种有弹性的节奏,就像一个年轻人,你把他身上的肉一按,“啪”地就给你弹回来了,充满了各种活力,而一个年纪大的人,你按下去肉弹不回来,凹下去了,这就是差别。那个时候就像一个真正的游戏的生命体,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各种力量,各种想象空间,各种向世界敞开的可能性。如果说有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应该跟时代的情绪,跟时代本身所营造出来的精神氛围密切相关。1980 年代的艺术张力跟我们现在艺术的张力是不一样的。有一个特别遗憾的地方,很多的作家,他还想用 1980 年代那种方式来处理世界、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写得那么亢奋,你就发现那个感觉是不对的,恰恰有些特别“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来的疲乏感,恰恰切中了一个时代的症候。 杨庆祥 :1980年代的作品,总体的美学特征是亢奋的,是一个比较入世的态度,觉得可以改造这个时代,无论是从集体的层面还是从个人的层面。当然在85年新潮文学出来的时候,确实有一个现代派的潮流,会强调个人的经验,会有颓废的东西出来。但是那种颓废和我们今天的颓废是不一样的。在某一种意义上,我可以认为那是一种模仿的。那些作家一边写作颓废玩世不恭,一边积极地去寻找所有现实的、功利性的东西,在世俗的意义上或在物质的意义上,在名利的意义上,包括艺术家也是这样——他们装作一副叛逆的姿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之外,最后都把自己成功的营销成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今天,如果有这样一种疲倦的情绪或者厌倦的情绪,那是发自内心的,是因为确实知道,好像这个世界就那么回事,所以还是就这样吧。所以我有时候觉得现代艺术家可以称得上是非常杰出的大脑,但不是伟大的心灵,伟大的心灵一定有一个超越的层次。但是我看《现代艺术 150 年》,有的故事都有一个中心点:“我要出名,我要奠定我的历史位置”——而这些在最伟大的心灵那里是不存在的。 富源 :我觉得您刚才说的流动性的问题,应该是今天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可能是我们今天到达的现实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从90年代许多人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到 2000 年初,再到疫情这样的一个节点;其实包括像路内老师写的这些文章也好,还有一些文学创作以及艺术创作,它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的一种梳理的状态。 杨庆祥 :中国过去的历史里,除了官方的意志,湖广填四川这种流动之外——这种流动也是一种集团型的流动,把一个地区的人都迁过去,它跟我们现在讲的流动是不一样的——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景观,我称之为一种景观,它基本上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社会面貌、人力关系、结构,直接影响到人对自我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所以当时路内的这个《雾行者》出来以后,我就评价很高。他首先对流动性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处理和叙述,因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国族的经验,而是一个大的秩序的变化。除了我们内部的迁徙,还有大量的人出国、移民、留学,所以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富源 :您刚才说的这个点,我想到梁鸿老师《中国在梁庄》讲的,其实是反流动的一种状态。为什么提到这个事情,是因为我觉得,疫情也好,我们现在看过去这几十年的流动性问题,原来都是往出走的,是去别的地方,但这种主体性其实是在不断变化,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跟这个原来的部分或我们叫这个家的部分,其实是有一些偏差的。 杨庆祥 :法国诗人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写过一首诗《远征》,另外还有一个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他们都写过一个共同的主题:出发、流动,然后回家。但是他们两个的区别特别大,在圣-琼·佩斯那里,出发其实是有家可归的,是可以回来,这个路径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保罗·策兰这里,家是应该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刻,跟自己内在的东西跟自己的文化有关系的地方,那地方都可以变成一个的家,所以家它变成了一个流动性,这就是前现代和前现代的特别大的区别,没有一个明确的回归的地方。你的出生地就是你的家吗?不是。最终,他认可的是一种文化的结构。其实跟我们现在的整个的精神状态是相关的,我们的身份认同或我们的这种自我认同不是以籍贯来确定的。 卡壳 :您有提过“对话性诗歌”这个提法,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里面,会觉得诗歌是对于情感或者一种非常自我的表达,那么“对话性诗歌”应该怎样去理解呢? 杨庆祥 :你讲的那种情绪不好就去写诗,它是一个青春期的写作,当然它会非常有效。如果一个诗人保持不了少年心,就很难写出好的作品,但是一个成熟的、有自觉意识的诗人,不会止步于简单地描述情绪,他一定会寻求一种对话,这个东西是从他心里面出来的,最后又要返回到他自己的心灵深处,他会走一段很长很长的流动性的路,他要跟世界上能够遇到的心灵进行对话。所以我觉得真正的好的诗歌它本身有一个空间,它有一个召唤结构。 富源 :其实提到知识分子这个问题,我们讨论文学也好,艺术家也好,对他们的身份的界定,但路内本小说里边那个餐馆员,是一个文艺青年,他不是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但是可能具有一种知识分子的姿态,或者一种姿势,或者是一个有一些知识分子的时刻,就在想这个东西的价值在哪里?或者说现在谈论它还有没有意义? 杨庆祥 :我觉得你刚才讲的有一个词特别好,某一个人他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拥有一种身份或者拥有一种自我意识,这个时刻是非常重要的时刻。这个时刻是让他区别于他的日常性的状态的非常重要的时刻。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就在于他能不能保持这个时刻?哪怕是一个工人或者一个农民,他会在某一个时刻有一种艺术家的意识,或者有一种艺术家的时刻,某一个艺术家,在某一个时刻他有一个知识分子的时刻,这个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这个时刻其实会让单一性的自我变得丰富起来。我们现在太要命的,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想象和社会的规训,是要把我们规训成一个单向度的人,就是说只有一个身份,你要在这个身份里面非常的符合这个身份的各种要求,实际上这会让我们变得很压抑,变得有种精神疾患。我觉得真正好的艺术家或者是作家,她一定是有多个自我的。如果你没这个自我,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需要有这个要求,很多的自我在不停对话,这样他就会变得非常丰富。
10/29/202143 minutes, 5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Show Me Your Backend:与zzyw游走在计算的边界

计算无处不在。自上个世纪马克·维瑟(Mark Weiser)提出“普世计算”的概念后,计算渗透了这个世界的边角,也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的文化生产中。我们所面对的浏览器界面、手机软件乃至按下空调遥控器的那一个按钮,都变成了精心设计后的呈现。 计算具有双面性。当按下那些按钮的时刻,我们是否需要思考这些按钮从何而来,为什么出现在那里?鼠标在点击超链接们的瞬间,屏幕对面的我们是否同时也走进了一个单车道的小巷,失去了转向的机会。层层代码的迷雾背后,逃不掉的似乎是那些预设的假定和看似主动的被动选择权。 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需要保持警惕吗?在生活在纽约的艺术家组合zzyw(漆贞贞与汪洋),自成立起就一直以创作系统艺术与模拟艺术的方式去探索“可计算的”与“不可计算的”这两者之间的边界。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能邀请到他们,和我们一起从艺术的角度去探索这个问题,同时他们也会分享他们作为新媒体艺术家和研究者对当下的新媒体作品的看法。01:21 zzyw自我介绍 05:28 作为艺术组合的起始和组合名的由来06:25 组合定位的阐释和zzyw对“新媒体艺术”的理解11:17 系统艺术的定义与介绍19:56 作品ThingThingThing中的开放世界与构想23:34 美术馆是呈现新媒体艺术的最好场地吗?28:31 对于不同作品的理想受众讨论32:11 关于瑞士风格海报生成器Lenna与别的作品的差异40:06 作为艺术家组合,两人的搭配与分工47:01 漆贞贞和汪洋分别欣赏的新媒体作品57:42 zzyw不欣赏的新媒体作品59:50 关于人工智能与艺术作品本身观念不匹配的情况01:03:22 与惠特尼博物馆策展人的小插曲01:08:09 对于越来越多的运用人工智能作品的艺术品们的态度01:14:00 面对新型算法,艺术家会失业吗?01:17:50 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误解01:19:59 计算与不被计算,如何做选择? zzyw 是一个由漆贞贞和汪洋组建的艺术和研究团体。该团体生产软件应用程序、计算模拟和写作,用来作为研究计算性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影响的工具。zzyw曾为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文化和科技孵化器NEW INC的成员,他们也在纽约布鲁克林艺术与创新中心先锋工场(Pioneer Works)做过科技驻地艺术家。现在正在纽约的独立游戏机构Babycastles做驻地艺术家。他们的研究向媒体艺术项目曾展览于纽约新美术馆根茎(Rhizome),中国国家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浦东美术馆,纽约Knockdown Center等。除艺术家身份外,汪洋在白日间供职于纽约的罗克韦尔建筑设计事务所(Rockwell Group)的实验室部门,担任工程师与设计师。漆贞贞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计算媒体的同时,在攻读教育学(EdD)博士学位。 卡壳 :你们会怎么介绍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呢? 汪洋 :媒体艺术与研究者?(笑)网站上是这么写的。称呼我们为艺术家组合肯定没有问题,确实是两个人。但是组合前面的前缀可以再讲一讲,因为“新媒体艺术”这个词在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在中文语境和西方语境下都有它自己的即有观念,也有一些可以澄清和可以讨论的部分。 漆贞贞 :可能“新媒体”这个词从90年代Lev Manovich的时期以来,用的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的语境愈来愈成熟,所以这个词也一直在演化。我们之前也讨论过,在新媒体艺术内部也一直在出现一些分支。我们的实践可能比较倾向于系统艺术或是模拟艺术。 汪洋 :有一个很好玩的例子,在我们2015年回国的时候,做了一些和艺术有关的工作坊,那也是第一次和简体中文的语境进行交流。结果我们发现,当我们和任何一个人提出新媒体的时候,对方的第一反应都是微信公众号。所以那个时候我和别人提起我做新媒体,对方总觉得你是写东西的。那时候我第一次认识到“新媒体”这个词也许没有携带足够的信息,或者是说它携带了一些可能跟我们理解不一样的信息。到后来在国内今日美术馆做了一个.zip的展览,我们也有一些朋友参展了。那个展做得很成功,也很受欢迎。所以在一定时间之内,那些音觉视觉相结合的作品成为了新媒体艺术扛旗的那一个类别。所以新媒体艺术在那个时候就成为了这一类作品的代名词。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种被代表了的感觉,因为我们的方向会更冷门一些。但是现在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也更深刻了,会把模拟艺术和网页艺术也包括在内了。大家也会更去关注作品中很多层不一样的东西。我们讨论了一下,如果非要继续沿用“新媒体”这个词的话,可能有两种类似的作品。第一个是使用的媒介是新媒体,比如经常讲的软件算法生成这种类似的东西。另外一个是讨论的主题是新媒体,但是用的语言还是影像甚至是写作。比如说使用的媒介是新的,这个就很简单,只要是游戏或者是有交互性的,或者是程序生成的东西,那就是新媒体啊。另外一个的话即便说是影像,但是讨论的是跟信息相关的东西,比如新的媒体带来的政治文化上的一些变革或者影响。比如说Hito Steyerl有个影像作品叫How Not to be Seen,这个作品虽然讲的可能是政治或者是别的什么,但是它是深深地根植于新媒体的,关于媒体所带来的变化。没有新媒体,就没有她那个作品想讲的主题。 卡壳 :因为我看过你们的ThingThingThing的那个作品,也看了很多你们别的作品,包括你们本身在ITP学习设计与科技相关,但是你们的作品中常常呈现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你们的另外一个作品Haze Chrome Extension 里,就是你们做的一个 Chrome 的插件,会把一个网站从一个非常用户非常友好的界面,变成一个视觉上非常用户非常不友好的界面。这些作品都有一种非常反科技反技术的一种态度,也许你们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们是怎么想的? 漆贞贞 :我觉得我的第一直觉听到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的。尤其是Haze那个作品,的确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只做了一两个,但是未来希望能有更多。但是与其说是支持技术或者是反对技术,我们的立场更明确的一个定义是我们想要去露出艺术与技术语境当中的界限。这是一个什么界限呢?就是一个可计算的(computable)与不可计算的(uncomputable) 之间,或者是一个可被程序化的(programmable)与不可被程序化的(unprogrammable)这样一个界限。所以可能也说不上是支持或反对技术。但是我们确实认为目前现阶段科技在运用到艺术和文化的这个结合当中,它的一些意图性与执行情况是不透明的。可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什么叫做科技会有意图性?科技怎么会有意图呢?那我跟汪洋一般会和大家这样来讨论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硅谷有这样一波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的浪潮。当时硅谷有一个设计巨头就提出了用户友好(User-Friendly)这样的一个概念。用户友好其实就是通过一些步骤化和编程把一些复杂的程序变成自动的,概括起来说就是,把一些很复杂的过程变成点击一个按钮。我们今天浏览网站或是打游戏的这种交互其实从大范围来说就是不断地点击按钮或是点击一个个超链接。所以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东西是可以被自动化的或者是哪些不能被程序化的,或是把它自动化是为了哪一种目的,这些问题是需要被拿出来讨论的。然后我们希望我们很多的作品其实都是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试图创造一种语言来讨论这种“可计算的”和“不可计算的”之间的差异。 汪洋 :我们之前一直试图在解释ThingThingThing的一些概念,就觉得很难讲,所以后来我想能不能想一些比喻。我觉得早期互联网可能首先它没有说产品这个概念,然后早期的互联网可能在零几年或甚至是九几年的时候,甚至很多东西都是极客以个人身份做出来的,比如说像早期的维基百科。这种它其实有点像是,我给你提供这堆信息,然后我扔在你桌子上,就是一堆这种杂乱无章的信息。然后你自己去翻你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早以前用播放器叫什么超级解霸之类的,它的设计其实非常酷炫,但是所有的按键都“嚯”地一下呼在上面。从一个网页设计者的角度看来,这是一个反例。但是从我们想研究的方向看来,它其实是一个正例。设计者,或者是说工程师他,没有试图给你摆布任何的阵,或是没有试图引领你去做任何事情,他只是把所有的方式都给你放上去了。所以你想要做什么,需要自己去弄明白。 你得要记着自己的需要用这个软件干什么,然后为什么要干这个,这是早期。然后到后期的时候,有个例子就有点像是把东西建成一个计划好的一个建筑,比如说进来就一个正门,你必须得从正门进来,没有其他门了。然后进门之后你只会面对另外一个门,然后进来另外一个门之后,可能偶尔会有一个两个门左右。你在这个建筑里不会感到困惑或者是不会感到无处可去,或者说我为什么来着,因为设计者不想让你任何这种停顿的感觉,想让你一直进门一直走,可能走到最后,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你也不知道自己要来干什么,你要来拿什么,但你也不需要去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对于这种自动性的决策选择或者帮你决定你要去做什么的这些例子,想通过一些作品稍微让你知道是有一些人在帮你做决定。我在一个已经有别人帮我规划好结构的建筑里面,而不是说我在自己走。也不是说那建筑不好,但我们是想让大家知道那个建筑本身是有结构的,那个结构也会影响到你。然后只要你自己有外人的影响,其实就没有好坏。但如果你不得到外边的影响,那这个事情可能就会走向一个你自己并不想走向的一个方向。
9/30/20211 hour, 26 minutes, 3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与游戏研究者和设计师聊聊现实主义、艺术评论和美术馆中的游戏作品

最近,国内各大游戏公司实行了最严格的措施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再加上前不久又如幽灵一般出现的“游戏精神鸦片”论调,游戏这个如今比电影市场还大的产业颤颤巍巍地以诡异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与此同时,艺术界的媒体和机构对于“元宇宙”、“游戏媒介”、“游戏体验”、“人工智能”等概念越来越感兴趣,持续不断地推出各种工作坊、圆桌会议和跨界论坛,好像艺术和游戏本来就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单纯地从一个问题出发,那就是游戏是否能够从积极层面改变现实,实现某些社会功能,或者游戏本身作为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在艺术界不是一个新问题,针对艺术介入现实的实践,学术界也曾经而且一直存在相当的争论。在游戏领域,功能游戏、严肃游戏等等概念也早已是老生常谈。我们本次讨论的话题并不是这种冠以某个形容词的游戏类别,而是想把游戏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存在,从本体语言的角度来探讨它与现实左右互搏的关系。为此,我们邀请了游戏研究者和游戏从业者,试图从内部刺穿概念的迷雾,呈现鲜活多样的事实和思辨。节目时间比较长,大家如果时间紧张,可以根据推送中的时间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听。03:56 “游戏星球”项目简介(详情见“落日间”《游戏能否改变世界:现实主义游戏与一次社会实验》)05:22 “现实主义游戏”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基本内涵09:57 游戏处理的是更深层次的现实,以直指现代社会病灶的方式14:55 游戏最擅长的是传达历史感而不是历史知识,是一种戏假情真的东西。比如《女神异闻录5》中用虚拟世界所传达的现实感。17:12 在电子游戏时代之前(比如卡牌游戏和桌面游戏),我们应该如何寻找现实主义游戏的痕迹?18:31 从赛鹅图、大富翁展开,聊到游戏的社会性,从现实主义游戏过渡到了游戏现实主义。游戏是可以反映时代现象的,比如“内卷”,从魔兽世界到王者荣耀到氪金抽卡游戏再到吃鸡模式,玩家的主体性在一步步地退化。33:52 游戏作为狂欢节的替代品以及针对狂欢节的两种说法:狂欢节是反抗还是固化了权力结构?41:20 回到“治沙游戏”,刘梦霏分享关于这些游戏的评论45:30 游戏纸媒的消亡和游戏评论式微的关系;兼谈艺术评论与游戏评论的异同51:14 什么样的(游戏)评论是好的评论,以文学批评作为范本56:53 刘梦霏回应关于游戏纸媒和游戏评论的关系1:19:20 当代艺术展览中游戏作品的体验为何总是让人尴尬?1:35:18 艺术家做的游戏类艺术作品与作为市场产品游戏的区别:完成度1:40:01 游戏类艺术作品的重要一环:游戏体验转化为艺术体验刘梦霏 ,游戏研究学者、游戏化设计师,主要以历史的视角研究游戏的本质与社会影响。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任讲师,此外兼任国际期刊《游戏研究》审查委员、游戏的人档案馆(Homo Ludens Archive)馆长、游戏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华电子游戏研究协会(Chinese DiGRA)前副主席、理事。2015年于北师大开设国内第一门研究生层面的游戏研究课程“游戏研究与游戏化”并于清华大学发起国内第一次游戏研究的国际会议“电子游戏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叶梓涛 ,腾讯NExT Studios的游戏设计师,写作者,独立媒体实验室「落日间」的主理人,播客《落日间》的主播,知乎游戏、游戏设计方向优秀回答者,公布的独立作品有《剑入禅境Sword Zen》等。正积极推动电子游戏与人文、艺术、科技的跨界联结、祛魅与创作活动;近期关注的话题有哲学、人工智能、建筑、互动音乐等。毕业于南京大学,曾前往巴黎第七大学(l'Université Paris-Diderot)交换游学,兼有历史学、哲学、艺术与文化创意、人文社科高级研究院(IAS: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的跨学科背景。刘梦霏 :当时“现实主义游戏”的提出其实是针对游戏行业的现状的反思。因为我感到我们玩的很多游戏里面,其实玩家也好或者哪怕开发者本身也好,游戏表达的东西和游戏的体系也好,都是一套消费主义的体系,里面没有对真正普通人的表达。所以我们当时就感到国内的很多游戏,虽然你乍一看它是历史主题或者社会主题,但是它其实里面没有人。因为没有人,所以很多时候它看起来是现实主题,其实它还是一个幻想主题的东西,因为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脚踏实的普通的人的表达。所以当时我们觉得这种东西没有现实感。然后现实主义这个流派你要是历史地看它的话,它当时是在浪漫主义流行完了以后的一个反动,就是为了改正浪漫主义过多的表现非常玄的东西而不表现人的这个特点。当时现实主义流派这一系列的作家画家,他们其实当然是有一个宣言的,大概意思就是作为对现有的潮流的这个反动。我们要强调一下,现实主义不是说我必须得 100% 复刻现实,而更像是对于当时潮流的一个反向推动。所以我们当时其实是出于这个背景提的。现实主义游戏也是对开发者提的。我觉得还挺战斗檄文的。刘梦霏 :我当时说我觉得中国游戏界需要一场现实主义运动,游戏里需要出现普通人。如果你的游戏不表达普通人和普通人的生活,那游戏就永远不可能从亚文化变成大众文化。因为你里面没有这个人就普通人如果觉得这东西跟我没关系,那可能他就不会是一个非常值得他们去关注的美媒介。所以当时其实提这个现实主义是在现实主义运动的这个背景下,所以它其实更多的是希望开发者能够表现出普通人,还有他们普通人身边的环境的这种在地性。······(关于电子游戏时代之前的现实主义游戏的踪迹)卡壳 :巴赫金提出过一个狂欢节的文学理论,他是在比如说在中世纪,这种狂欢节其实是一种反官方统治的一个形式。而且这种狂欢节往往跟怪诞现实主义相联合。你刚才说到勃鲁盖尔,他画的那些东西其实就是这么一种状态。他画的那些农民在跳舞、吃土豆、狂欢的那个状态,其实他们是通过这个状态去逃离某种东西。那扑克牌或者说桥牌游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代替狂欢节的一种形式。因为我现在想到我的父母在打扑克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玩通宵,然后一群人聚在一起,真的是有一种狂欢的状态在里边。他通过那个东西不一定反抗什么,但是它通过那么一种机制去释放了某些东西。卡壳 :我们一直在说“现实主义游戏”,它的另外一个面向是:游戏本身就是作为现实的一部分存在的。比如说王者荣耀,它反映的这种时代精神或者说某种时代现象,这个其实在就是艺术作品研究当中,很早的理论其实也是有这么一种流派的,比如说风格学会看不同的作品风格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民族国家或者不同地区的一种时代面貌和精神。(这种展现可能)很自然,它是无意的。但是它很自然地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叶梓涛 :我觉得Noah刚才那段话提到巴赫金和狂欢,其实我也在看那个有个法国新史学的叫做勒华拉杜里的。他写了一本书叫《罗芒狂欢节》,实际上它就去考察了当时的一次狂欢节的一次暴动还是什么。我具体记得不太清楚,但大概记得他结论是说实际上狂欢节并不是说去解放或是做了一次反抗,实际上它是反而强化了这样的一个结构,告诉你说只有在狂欢节中那个愚人才有可能当上国王,它实际上是对现有秩序的一个强化,而不是一次所谓的颠倒。叶梓涛 :所以我就想到说,其实游戏在过去一直是和劳动,包括现实生活很多事对立起来,包括亚里士多德也是把劳动和游戏、休闲和劳动做一个对立。是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实际上人们在电子游戏中的生活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倒影,或者说是一个镜像。就像刘梦霏老师刚才说的,就是游戏它可能比现实更真实。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挖掘这块和意识相对的潜意识,让和现实相对的电子游戏的这样一种更深的或者是被隐秘的一个镜像。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游戏超现实主义。刘梦霏 :对。我其实是觉得梓涛刚才说《罗芒狂欢节》这个例子,然后可能包括和它同可以扔在同一个序列底下的《屠猫记》或者是《蒙塔尤》之类的,全部都讨论了当时的乡土社会,也讨论了在这些社会里面示范的这种释放性质的狂欢节的这个作用。我开始觉得这一切真的非常有趣,因为他卡上了我最近一直在想的另外一个点,我最近一直在想写一个氪金游戏的文章,就是氪金抽卡这个机制。因为其实我觉得他以某种方式复现了古希腊的那个占卜的游戏,就是神意。其实你真的去想抽卡氪金这件事,它是一个随机的事情,它其实意味在这里有一个玩家身份的退后。就是我们这一代玩家非常强调玩家的主动性,我们强调ARG、强调我们应该改变世界。然后我们发现,到了王者荣耀和吃鸡的世界里,玩家的能动性没有那么强,你已经不能改变这个环境了,但是你可能还是可以战胜你周围的其他人,这仍然是改变对吧。到了现在在流行的氪金抽卡游戏,你什么都不能改变,你只能抽一个几率。而这个我觉得它更像偶像那一套。整个偶像崇拜产业其实都有点是回到古希腊占卜游戏的那个思路,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你作为人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你就要花尽一切努力去掷出一个骰子,希望神青睐你。如果他青睐你,你就可以得到这张卡。在我这儿看来,它的逻辑是一样的。但这个代表着玩家的主体性再一次后退了,你甚至已经不能够改变其他玩家,你已经不能够靠你的行为了。
9/9/20211 hour, 47 minutes, 3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艺术家青海支教:“准备好的教案全改了”

今年7月12日起,盘子空间邀请了6位艺术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进行了为期12天的小学艺术支教项目。本次支教得到了曲麻莱县当地教育局的支持。本期播客中,我们有机会远程连线7位当时正在曲麻莱支教的艺术家与负责人,包括陈天灼、关雲、马海蛟、王宇琛、萧涵秋、张婧雅、刘畅,与他们一起深入谈论当地小学与艺术教育。只言片语之间,这次短期支教中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和当地学生相遇,在双方心中都种下了新的艺术种子。对小朋友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From July 12th this year, Plate Space invited 6 Yushu Tibetan artists to carry out a 12-day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project in Qumarlêb County, Qingh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is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local education bureau of Qumarlêb.In this episode,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motely communicate with the 7 participants who were teaching in Qumarlêb, including Chen Tianzhuo, Guan Yun, Hai Jiao, Zhang Yuchen, Xiao Hanqiu, Zhang Jingya, and Liu Chang. Between words and phrases, emerg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hort-term teaching to the loca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the artists.02:35 对曲麻莱县小学的印象12:47 学生的“苹果传奇”14:30 “高原圣托里尼的末日景观”17:13 艺术支教的契机18:45 支教老师的课案设计26:37 “艺术课里没有对错”35:03 学生趣事38:20 名叫“看着”的同学48:39 两所小学不一样的校风:“幸福一小“与“艰苦二小”53:17 当地老师的“临摹美术课”55:21 当地教育局的积极开放态度57:01 短期支教的争议:“彼此的交集没有太多利害去考量”1:08:53 “做一个艺术家,并不代表你可以作为好老师”1:14:19 当地访谈:小学老师对小孩的期望1:17:34 当地访谈:当地人的计划——“一棵松树的未来”1:18:53 “任何职业都需要特定的技能”1:22:03 回想小学教育:“感官层面的东西,兴许能留下”1:29:27 当地访谈:当地小学的课程配置1:30:31 长期支教计划1:32:53 当地访谈:当地老师的困境1:33:40 呼吁:地球上的一个宝贵的地方刘畅:前期五月份过来跟这个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做了一个沟通和交流,也把大家的方案给他看。以前可能都是那种政府之间的对接、学校之间的对接。我们其实算是一个民间组织,这可能是第一次能以这样的方式跟当地政府对接。其实他们一再的强调不要有什么基金会的背景,尽量能把这个事做到很单纯。当地领导还是一个挺开放的状态,他希望能有一些新鲜的东西能带给当地的小朋友。比如说艺术支教的这种形式。大家都知道这时间很短,能做的改变不是很多,但是一定是有改变的。张婧雅 :第一天来参观学校的时候,我真的没有想到这边的教育设施会这么好。学校除了教室、什么图书馆以外,还有一些蔬菜大棚,还有多媒体教室——那是一个可以完全把整堂课事无巨细地录下来,包括面部表情特写都可以捕捉到的那种摄像头的一个教室。我当时是很惊讶的。当我们老师真正开始去上课了以后,就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彩笔、颜料是没有的。他们那个美术教室,甚至有版画工具,但是只有版画刀和滚子。这个就意味着什么?就比如说我们做饭,只有菜刀,没有菜板,是不能做饭的。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还挺样子货的。关雲:这些小朋友虽然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但他们在我放音乐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的节拍,开始点头、拍手。他们的节奏感真的比我好多了。陈天灼 :他们外面是蓝色的简易彩钢板盖的房顶,然后屋身是白色简易彩钢板做的。我说这个应该是“高原圣托里尼”了。然后万放眼望去,全是一片蓝白色。所以你能想象就是这个地儿,你可以有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结果连自来水都没有,挺反常的。我就是希望他们觉得上美术课,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它可以做任何事情。没有对错,没有人可以去评断他这样做的好,或者不好,对或者不对去做一件事儿。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在这个学校的环境里,或者任何生活的环境里,特别难碰到的一个事情——没有人告诉你对错,没有人去评判你。马海蛟 :我不太知道其他的学科,但艺术这一块应该不会让学生更失落。但是我觉得来这儿,真实的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可能对我来说也比较重要,这种东西真的是在生命里无可替代的。如果你不来,那你可能就还是在自己日常生活的轨迹里。相反而言,如果我不来,那学生还是一天一天的去上之前的那些课。彼此生命中此时此刻的一种交集,这里面没有太多的利害去考量,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的体验。发生了,就发生了。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最珍贵的。萧涵秋 :我觉得现在地球上能够让你去被迫改变的地方已经很少了。首先到这个高度,一般人会觉得身体有改变。你生理上的改变,会带给你很多看事情不同的角度。同时也会让我去思考,比如大家都在北京,但是曲麻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地方。我觉得在这里的生活每个人都也一样具有同样的意义。王宇琛 :我其实一直认为艺术是激发的,无形中就埋下了什么种子,也是说不定的。其实我们这里面的所有人都是非常谨慎的,包括说我们基本上每个人都改了好几版自己的教案。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这个课程长度,我们要告诉他们什么,不要告诉他们什么。包括我不太会主动地跟一些学生有很深的那种所谓的交流,我怕我身上的一些,所谓的习气也好,可能是他们不需要的。比如说我们所谓的城市生活的一些东西,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是不需要的。
8/24/20211 hour, 39 minutes, 3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奥运漫谈:爱希腊主义与自由身体文化

现代奥运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4年在希腊奥林匹亚(Olympia)举办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9世纪伴随着考古发现而诞生的爱希腊主义(philhellenism)在欧洲全境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衍生了许多的思想变体,其中就包括德国19世纪末起源的“自由身体文化”和顾拜旦倡导的现代奥运精神。本期中,艺术史学者张宇凌和美国布林莫尔大学西洋古典和小亚细亚考古系的博士候选人刘语丝做客我们的节目,梳理了有关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身体和运动的多样化思想。00:17 人人都爱游泳和田径02:08 《正梦》与充气材料的艺术07:50 雕塑《掷铁饼者》的创作历史11:42 “掷铁饼者”扔不出铁饼14:18 模仿《掷铁饼者》的运动员:1896年奥运会插曲19:07 古希腊雕塑家懂得怎样拍照20:33 两个《掷铁饼者》,两种不同的头颅方向28:23 纳粹时期德国利用《掷铁饼者》作为政治宣传29:07 《人与太阳》一书30:58 “***文化”与“自由身体运动”34:08 古希腊文化与20世纪早期德国思想的渊源39:46 体操(gymnastics)、体育馆(gymnasium)与学校43:44 体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46:28 古希腊的***文化56:17 顾拜旦在索邦大学的《奥林匹克宣言》59:20 对奥运会的“业余”主义设想01:06:54 古代奥运会也有贿赂和腐败01:17:20 奥运会:重新寻回的身体感 卡壳 :宇凌姐和语丝,不知道最近看奥运会多吗? 张宇凌 :说实话,我是看了,但是没有特别专注地在看,碰到我喜欢的项目,我就开着电视,然后把它调大声看一下。我开幕式看得比较专心。 刘语丝 :我几乎是全天都在放中央5台,然后今天上午下午都在看。 卡壳 :提到和奥运会有关的这种艺术作品,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奥运会很标志性的一件艺术作品,就是《掷铁饼者》(Discobolus)。 刘语丝 :我们看一看这个雕塑的作品。他的动作图像是一个人屈膝右转,他把手张开,一只手向后,另一只手往前。然后,他的身体和腿组成的是拉链型(zigzag),具有一种平衡协调的美感。 卡壳 :不过咱们如果实际上去做这个动作的话,其实是一种特别不舒服的动作。 刘语丝 :对。所以就是说虽然它表绘的好像是掷出铁饼的瞬间,但它其实它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其实是在描绘两个动作。他的腿的旋转是在掷饼一开始的一个动作,但是他的手和上肢是在他刚刚马上就要掷出这个饼的瞬间,所以这个动作是在生理上是不可能的。 张宇凌 :古希腊人的美学一直有这种矛盾统一。在动作的体现上,是最富动作性的最有力量感的、最进取、最阳性的,一触即发。但是他们最高的理念,又同时要追求一种理想化和肃穆平静,就是像温克尔曼写的那样。其实,很多古希腊雕塑都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都是他们用这种方式把两种比较矛盾的美学放在一起的惊人之作,虽然充满矛盾,却每个都特别吸引人。 刘语丝 :1938年,希特勒把原本藏于意大利的一个掷铁饼者的罗马复制版本拿了过来,去庆祝当时在柏林开的奥运会。希特勒认为这是可以最接近他所谓的雅利安民族形象的一个追求。他说,只有身体达到像古希腊雕塑一样的美感,才能去更加接近纯净的雅利安民族。Leni Riefenstahl为柏林奥运会拍摄的影片里,男子形象是***的,也是完全复刻掷铁饼者的这个其实不可能掷出铁饼的姿势。 张宇凌 :艺术史上身体和权力的问题是我比较关注的。我在巴黎碰巧买了一本旧书。发现好多***运动的图片,觉得很有意思。我当时不太懂德文的,没有意识到这个书是什么书,有多大重要性。那本书叫《人与太阳》,出版时德国在魏玛时期,也就是在希特勒和纳粹党人1933年上台之前,一战失败之后。的德国兴起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运动,叫做***文化(Nacktkultur)。 卡壳 :体操这个词是 gymnastics,它也是和 gymnasium 这个词有关,在古希腊,它同时是体育场,也是学校。 张宇凌 :gymnasium的词根实际上就是裸露的意思。古代雅典的男性,其实是应该多鼓励裸,但是你也有只有漂亮你才敢裸,是吧?你要一***,你不怎么的,就得被别人嫌弃啊。所以它其实是越高贵、越被喜爱的越要裸。
8/8/20211 hour, 18 minutes, 20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经 | 第六期:w/向在荣(谈《经》 以及酷儿小说、跨阴阳二元论和反起源)

天地之间,众生繁衍,诸植物异花授粉,动物身姿变幻无穷,猛兽亦雌雄莫辨,都与人类在无限的空间中共存,物质和现象也在不断流动交换。身体所传达的,是宇宙的形状与逻辑,总是多孔而四溢,既统一了阴阳,又超越了死亡与欢愉。透过激进的假想,我们将打破认知壁垒、祛除感知障碍,阐明一种与陈腐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未来。我们的思考以星球为尺度,与周遭环境亲密无间,意在营造一种安全、欢愉、感性的共栖地。本播客从属于未来主人持续进行中的题为《经》(Scripture)的小说写作项目。《经》是一部以《山海经》为灵感的思辨虚构作品。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其中名为“钦原”的极微飞行生物凭谋杀穿透神话地理。在另一个世界,主角则是景德镇陶艺人的儿子,她以女儿身游荡于纽约及安特卫普,手上沾满了无法溶解的泥。《经》的中英文章节将与播客同步发布。Cross-pollinated species, transmutable beings, androgynous beasts and humans thrive in the infinit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here matter and phenomena are in a constant flow of exchange. Body,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hape and logic of the cosmos, is cultivated with porosity and fluidity, unifies yin and yang, transcends beyond death and pleasure. Through progressive speculation,we break epistemic entrapment and sensory deprivation to articulate a future beyond popular cliches. We think on a terrestrial scale to form an intimate solidarity with our surroundings, to hold space for a safe, pleasurable and emotive cohabitation. This podcast belongs to Future Host’s on-going writing project “Scripture”. “Scripture” is a book of speculative fiction inspired by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 ancient Taoist classic. The fiction unfolds in two directions: Qinyuan, a diminutive bee-bird, sexes and assassinates its way out of the mythological landscape. In another world, the son of a master potter from Jingdezhen wanders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SHE, with insoluble mud on her hands. Chapters from “Scripture” will be relea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currently with the podcast. 在播客系列的最后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向在荣老师就未来主人的虚构思辨小说创作《经》进行回应。我们谈到如何将“阴阳”概念从狭隘的性别对立中解放出来,获得一种内在于我们文化传统的跨二元哲学观,也就是本土的酷儿理论。In the last episode of the series, I’m joined by the other half of Future Host, Connie Kang, and scholar, curator Zairong Xiang in a reading and discussion about our on-going speculative fiction Scripture. How can we unmoor the tradition of yin-yang from the straitjacket of heteronormative gender binarism? 如果你还没有注意到,本系列播客的主题曲是由才华横溢的黎巴嫩籍美国音乐人Thoom (Zeynab Marwan @thoom_report) 特别制作,兽性原始,充满速度感和挑衅力,在播客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次播送。 https://ffm.to/thoomtonyIn case you didn’t notice, the theme song of the podcast is composed by the crazily talented Lebanese-American producer Thoom (Zeynab Marwan @thoom_report) whose music is outstandingly refined, pregnant with anachronistic textures, as if it were a cannibalistic feast with rigorous table manner—predatory, frenetic, yet orchestrated. https://ffm.to/thoomtony向在荣是昆山杜克大学比较文学助理教授及艺术副主任,著有学术专著《古怪之道:一种去殖民探索》,也作为策展人活跃在国内外。 https://www.xiangzairong.com/Zairong Xiang is a scholar and curator. He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Art at Duke Kunshan University. He is the author of Queer Ancient Ways: A Decolonial Exploration (Punctum, 2018), As a scholar, his research intersects feminisms and queer theories, literary and visual studies in their decolonial variants in Spanish, English, Chinese, French, and Nahuatl. He is strongly committed to the decoloniz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transregional, transhistorical, transdisciplinary and translingual dialogue. https://www.xiangzairong.com/提及概念 Mentionings:向在荣《古怪之道:一种去殖民探究》未来主人小说《经》之《双双》未来主人小说《经》之《夔》魏伟《酷读中国社会 : 城市空间,流行文化和社会政策》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94220/普里亚姆瓦达·戈帕尔(Priyamvada Gopal)《去殖民化与大学:全盘否定“西方”是殖民心智的恶果》,译文见《澎湃思想市场》:https://m.thepaper.cn/rss_newsDetail_13430130?from=张仲景(汉)《伤寒论》新物质主义制作团队 Credits:主题音乐作曲 Theme music composed by Thoom aka Zeynab Marwan (@thoom_report)封面图像 Cover image by Sam Lubicz (@slubicz)设计 Design: Matt Tecson (@one________________wingedangel)技术顾问 Technical consultant: 秦榛 Zhen Qin
7/27/20211 hour, 1 minute, 32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经 | 第五期:w/Jessika Khazrik(多元宇宙、跨千年思考与治愈)

天地之间,众生繁衍,诸植物异花授粉,动物身姿变幻无穷,猛兽亦雌雄莫辨,都与人类在无限的空间中共存,物质和现象也在不断流动交换。身体所传达的,是宇宙的形状与逻辑,总是多孔而四溢,既统一了阴阳,又超越了死亡与欢愉。透过激进的假想,我们将打破认知壁垒、祛除感知障碍,阐明一种与陈腐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未来。我们的思考以星球为尺度,与周遭环境亲密无间,意在营造一种安全、欢愉、感性的共栖地。本播客从属于未来主人持续进行中的题为《经》(Scripture)的小说写作项目。《经》是一部以《山海经》为灵感的思辨虚构作品。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其中名为“钦原”的极微飞行生物凭谋杀穿透神话地理。在另一个世界,主角则是景德镇陶艺人的儿子,她以女儿身游荡于纽约及安特卫普,手上沾满了无法溶解的泥。《经》的中英文章节将与播客同步发布。Cross-pollinated species, transmutable beings, androgynous beasts and humans thrive in the infinit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here matter and phenomena are in a constant flow of exchange. Body,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hape and logic of the cosmos, is cultivated with porosity and fluidity, unifies yin and yang, transcends beyond death and pleasure. Through progressive speculation,we break epistemic entrapment and sensory deprivation to articulate a future beyond popular cliches. We think on a terrestrial scale to form an intimate solidarity with our surroundings, to hold space for a safe, pleasurable and emotive cohabitation. This podcast belongs to Future Host’s on-going writing project “Scripture”. “Scripture” is a book of speculative fiction inspired by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 ancient Taoist classic. The fiction unfolds in two directions: Qinyuan, a diminutive bee-bird, sexes and assassinates its way out of the mythological landscape. In another world, the son of a master potter from Jingdezhen wanders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SHE, with insoluble mud on her hands. Chapters from “Scripture” will be relea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currently with the podcast. 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分享这段对话:Jessika Khazrik的实践完美符合了这档播客的框架。我在构思播客时的几个直觉性想法,Jessika一来便都具体化了。Jessika和我进行的这场对话是以千年为单位跳转的,期间,Jessika时不时地通过她的声音合成器说话;她人在柏林,zencastr的信号有点时断时续。要给这一期写段简介,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正就这样吧……不得不说,是Jessika Khazrik撺掇我聊天侃地,但对话的碎片却也是连续的、回响式的,这些碎片无处不在。我很感激能以这种方式找到一份宇宙观共通的友谊,也更加厘清了我做每一件事的意义。你听到的是Jessika的曲目来自她的超视频(hypervideo)反广告项目Pharmakopoeia。https://pharmakopoeia.society.systems/系紧安全带,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趟光速的旅程。I can’t wait to share this conversation with you. Jessika Khazrik’s practice lies in the perfect junction with this podcast’s framework. In her presence, I also get to rehearse several intuitive thoughts I had while conceiving this podcast. Jessika and I had a trans-millennium conversation. Writing a blurb for this episode is a mission impossible. I give up...... I have to say that Jessika Khazrik emboldened me to be all over the place but also to be in continuum, in reverberations, in conversations. I’m grateful to find a cosmological friendship this way, it makes everything I do much more meaningful. What you hear in this episode is a track from Jessika’s project hypervideo anti-ads, Pharmakopoeia. https://pharmakopoeia.society.systems/ Tighten your seatbelt, it’s a fast ride.Jessika的作品 Jessika’s Works:超视频反广告Hypervideo anti-ads:Pharmakopoeia 剧本Script:《关于这个宇宙的重构》( 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is Universe)论文Thesis:《是谁,在哪里:论反规训的思想》(Who knows where: a treatise on indisciplinary thinking)提及概念 Mentionings: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4th century BC) / Al-Kindi’s frequency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8th century AD) / Book of Optics by Ibn al-Haytham (9th Century) / Al-Hamawi (12th-13th century) / Al-Qazwini’s The Wonders of Creatures and the Marvels of Creation (13th century) / The Unfinished World: And Other Stories by Amber Sparks / Agnotology / The auricular approach of writing / Ecotoxicology / Aristotle’s Problemata / Yuk Hui’s idea of cosmotechnics /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by Joseph Needham / The Egyptian god of Thoth / The Magic of the State by Michael Taussig/ Against Domestication by Jacques Camatte / Jacques Rancière / Cybertron / How to Wreck a Nice Beach: The Vocoder from World War II to Hip-Hop, The Machine Speaks by Dave Tompkins 制作团队 Credits:主题音乐作曲 Theme music composed by Thoom aka Zeynab Marwan (@thoom_report)封面图像 Cover image by Sam Lubicz (@slubicz)设计 Design: Matt Tecson (@one________________wingedangel)技术顾问 Technical consultant: 秦榛 Zhen Qin
7/13/20211 hour, 18 minutes, 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经 | 第四期:w/Eren İleri(性别解离与太空)ft. 33EMYBW

天地之间,众生繁衍,诸植物异花授粉,动物身姿变幻无穷,猛兽亦雌雄莫辨,都与人类在无限的空间中共存,物质和现象也在不断流动交换。身体所传达的,是宇宙的形状与逻辑,总是多孔而四溢,既统一了阴阳,又超越了死亡与欢愉。透过激进的假想,我们将打破认知壁垒、祛除感知障碍,阐明一种与陈腐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未来。我们的思考以星球为尺度,与周遭环境亲密无间,意在营造一种安全、欢愉、感性的共栖地。本播客从属于未来主人持续进行中的题为《经》(Scripture)的小说写作项目。《经》是一部以《山海经》为灵感的思辨虚构作品。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其中名为“钦原”的极微飞行生物凭谋杀穿透神话地理。在另一个世界,主角则是景德镇陶艺人的儿子,她以女儿身游荡于纽约及安特卫普,手上沾满了无法溶解的泥。《经》的中英文章节将与播客同步发布。Cross-pollinated species, transmutable beings, androgynous beasts and humans thrive in the infinit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here matter and phenomena are in a constant flow of exchange. Body,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hape and logic of the cosmos, is cultivated with porosity and fluidity, unifies yin and yang, transcends beyond death and pleasure. Through progressive speculation,we break epistemic entrapment and sensory deprivation to articulate a future beyond popular cliches. We think on a terrestrial scale to form an intimate solidarity with our surroundings, to hold space for a safe, pleasurable and emotive cohabitation. This podcast belongs to Future Host’s on-going writing project “Scripture”. “Scripture” is a book of speculative fiction inspired by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 ancient Taoist classic. The fiction unfolds in two directions: Qinyuan, a diminutive bee-bird, sexes and assassinates its way out of the mythological landscape. In another world, the son of a master potter from Jingdezhen wanders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SHE, with insoluble mud on her hands. Chapters from “Scripture” will be relea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currently with the podcast. 33EMYBW(@33emybw)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前瞻性的音乐制作人。播客开头的曲目是她的Adam Bank,个个节拍中都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播客结尾的曲目则是Drum 3,仿若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的现代转生版,如电光石火般,迅速,湍急,刺激着肾上腺素的分泌。两首曲目都来自专辑《节肢动物》(Arthropods),旋律穿越好几个光年,抵达系外行星。那包裹宇宙万物的声律和鸣响,仿佛让我回到了魂萦梦绕的母系世界。https://svbkvlt.bandcamp.com/album/arthropods33EMYBW (@33emybw) is the most visionary producer of our time. The opening track, Adam Bank, is a rhythmic manifestation of the non-anthropocentric critic. Closing track Drum 3 is a contemporary version of Rimsky-Korsakov’s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Fast, flurried, adrenaline-pumping. These tracks come from the album Arthropods, which traverses light years and reaches the outer planets. It sounds like an all-encompassing matrilineal cacophony I’ve long been anticipating. https://svbkvlt.bandcamp.com/album/arthropods在今天的节目中,Eren(@eren_ileri_)假设我是一个冬眠了20万年的原始智人,才刚从一场长梦中苏醒。他要跟我讲两个关外当代人类探索外太空的故事。其中一个,真实不虚但听上去令人癫狂,另一则,全然虚构的弥天大谎。Eren İleri是一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艺术家和研究者,目前,他正在钻研的课题是有关外太空想象中的身体解离的问题。https://erenileri.info/In today’s episode, Eren(@eren_ileri_) talked to me like I were a homo sapiens who's just woken up from a 200,000-year hibernation-dream. He told me two versions of reality that pertains to outer space expeditions. One was factual but maddening; the other, a big fat lie. Eren İleri is an artist and researcher from Istanbul, currently chewing on the question of disembodiment in the imaginations of outer space. https://erenileri.info/曲目 Tracks by 33EMYBW-Adam Bank -Drum 3 来自专辑:Arthropods (October 2019) ,由SVBKVLT发行 提及概念 Mentionings: Star Citizen (Cloud Imperium Games) / No Man’s Sky (Hello Games) / Observation (No Code) / Factoria (Wube Software) / Christopher Mcaky and Robert Zubrin / Social Darwinists believe in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 The Conquest of Space and the Stature of Man by Hannah Arendt / Mutual Aid: A Factor of Evolution by Peter Kropotkin / Erdoğan’s Turkish space program / SpaceX by Elon Musk / Blue Origin by Jeff Bezos / Cosmopolitics by Isabelle Stengers / Outer Worlds: The Persistence of Race in movement “Beyond The human” by Zakiyyah Iman Jackson / Sebastian Möring制作团队 Credits:主题音乐作曲 Theme music composed by Thoom aka Zeynab Marwan (@thoom_report)封面图像 Cover image by Sam Lubicz (@slubicz)设计 Design: Matt Tecson (@one________________wingedangel)技术顾问 Technical consultant: 秦榛 Zhen Qin
6/29/202159 minutes, 23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经 | 第三期:w/Kara Güt(亲密、魔法与模组)ft. Via-app

天地之间,众生繁衍,诸植物异花授粉,动物身姿变幻无穷,猛兽亦雌雄莫辨,都与人类在无限的空间中共存,物质和现象也在不断流动交换。身体所传达的,是宇宙的形状与逻辑,总是多孔而四溢,既统一了阴阳,又超越了死亡与欢愉。透过激进的假想,我们将打破认知壁垒、祛除感知障碍,阐明一种与陈腐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未来。我们的思考以星球为尺度,与周遭环境亲密无间,意在营造一种安全、欢愉、感性的共栖地。本播客从属于未来主人持续进行中的题为《经》(Scripture)的小说写作项目。《经》是一部以《山海经》为灵感的思辨虚构作品。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其中名为“钦原”的极微飞行生物凭谋杀穿透神话地理。在另一个世界,主角则是景德镇陶艺人的儿子,她以女儿身游荡于纽约及安特卫普,手上沾满了无法溶解的泥。《经》的中英文章节将与播客同步发布。Cross-pollinated species, transmutable beings, androgynous beasts and humans thrive in the infinit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here matter and phenomena are in a constant flow of exchange. Body,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hape and logic of the cosmos, is cultivated with porosity and fluidity, unifies yin and yang, transcends beyond death and pleasure. Through progressive speculation,we break epistemic entrapment and sensory deprivation to articulate a future beyond popular cliches. We think on a terrestrial scale to form an intimate solidarity with our surroundings, to hold space for a safe, pleasurable and emotive cohabitation. This podcast belongs to Future Host’s on-going writing project “Scripture”. “Scripture” is a book of speculative fiction inspired by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 ancient Taoist classic. The fiction unfolds in two directions: Qinyuan, a diminutive bee-bird, sexes and assassinates its way out of the mythological landscape. In another world, the son of a master potter from Jingdezhen wanders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SHE, with insoluble mud on her hands. Chapters from “Scripture” will be relea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currently with the podcast. 开头音乐来自布鲁克林制作人Dylan Scheer又名Via-app(@appetizr),这一次你将听到我们独家呈现ta的一首未发行的曲目。Via是一位全知型的音乐人。语言恐怕永远难以解释ta的元宇宙。这首《末日下载/来自远方的呼吸》(Eschatological Download / Breath from Beyond)是对去年夏季的BLM游行抗议活动的感官回应。犹太教神秘主义是ta的理论依据以及超维度交流的中转枢纽。在这一集的结尾将播出我最喜欢的《毒物》(Toxicon),它象征着对强加于整个星球生态和其居民的军工毒素污染的系统性抵制。被这样一首巨兽般凶猛的曲目吞噬,在其内部沉思,洗濯身心,死而复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我进入另一幅拟像,目睹了最浪漫的一幕:两位NPC从悬崖上摔下来,拥抱亲吻着彼此。媒体艺术家Kara Güt(@baby_peach123456789)告诉我,这种亲密是由一堆模组相互冲突的而触发的。在这一集中,我和Kara讨论了去身体化的生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拥抱这样一个虚拟的明天。我们用RPG游戏《上古卷轴:天际》(Skyrim)为例,尝试分析“软魔法”和“硬魔法”在现实中的意义。https://karagut.info/温馨提示:如果你害怕龙,听这集的前三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要小心——不过不要怕,没人Game Over。What you will hear is an exclusive edition of an unreleased track by Brooklyn-based producer Dylan Scheer aka Via-app(@appetizr). Via is an omniscient musician. I’m afraid my semantic cleverness would never do justice to their meta-universe. The track Eschatological Download / Breath from Beyond, is a sensory response to the protests last summer. They use Jewish mysticism as a point of reference and a conduit for extra-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Their closing track for the episode is my all-time favorite Toxicon, a total rejection of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toxicities imposed on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It’s a profound pleasure to be devoured by this sonic behemoth, to contemplate, rinse off, and come back to life. Meanwhile, in another simulacrum, I witnessed the most romantic thing: two NPCs falling off a cliff with their mouths connected. Media artist Kara Güt (@baby_peach123456789) told me, this form of intimacy is the result of a stack of malfunctioning mods. In this episode, I talk to Kara about life without a body and how we could possibly embrace it. We use the online RPG game Skyrim as a site of discussion, and try to parse out what soft and hard magic means in reality. https://karagut.info/Trigger warning: if you are afraid of dragons, be cautious around the first third of the episode - no one was harmed.曲目 Tracks by Via-app:- Eschatalogical Download / Breath from Beyond -Toxicon  提及概念 Mentionings: The Elder Scroll: Skyrim / Bethesda Game Studios / Steam workshop / Immersive lover’s comfort / Brandon Sanderson/Soft magic system vs Hard magic system / Red dead redemption( RDR) 制作团队 Credits:主题音乐作曲 Theme music composed by Thoom aka Zeynab Marwan (@thoom_report)封面图像 Cover image by Sam Lubicz (@slubicz)设计 Design: Matt Tecson (@one________________wingedangel)技术顾问 Technical consultant: 秦榛 Zhen Qin
6/14/20211 hour, 4 minutes, 10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经 | 第二期:w/Ohyung(恐惧、体化与和解)

天地之间,众生繁衍,诸植物异花授粉,动物身姿变幻无穷,猛兽亦雌雄莫辨,都与人类在无限的空间中共存,物质和现象也在不断流动交换。身体所传达的,是宇宙的形状与逻辑,总是多孔而四溢,既统一了阴阳,又超越了死亡与欢愉。透过激进的假想,我们将打破认知壁垒、祛除感知障碍,阐明一种与陈腐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未来。我们的思考以星球为尺度,与周遭环境亲密无间,意在营造一种安全、欢愉、感性的共栖地。本播客从属于未来主人持续进行中的题为《经》(Scripture)的小说写作项目。《经》是一部以《山海经》为灵感的思辨虚构作品。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其中名为“钦原”的极微飞行生物凭谋杀穿透神话地理。在另一个世界,主角则是景德镇陶艺人的儿子,她以女儿身游荡于纽约及安特卫普,手上沾满了无法溶解的泥。《经》的中英文章节将与播客同步发布。Cross-pollinated species, transmutable beings, androgynous beasts and humans thrive in the infinit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here matter and phenomena are in a constant flow of exchange. Body,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hape and logic of the cosmos, is cultivated with porosity and fluidity, unifies yin and yang, transcends beyond death and pleasure. Through progressive speculation,we break epistemic entrapment and sensory deprivation to articulate a future beyond popular cliches. We think on a terrestrial scale to form an intimate solidarity with our surroundings, to hold space for a safe, pleasurable and emotive cohabitation. This podcast belongs to Future Host’s on-going writing project “Scripture”. “Scripture” is a book of speculative fiction inspired by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 ancient Taoist classic. The fiction unfolds in two directions: Qinyuan, a diminutive bee-bird, sexes and assassinates its way out of the mythological landscape. In another world, the son of a master potter from Jingdezhen wanders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SHE, with insoluble mud on her hands. Chapters from “Scripture” will be relea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currently with the podcast. 我想你会和我一样惊讶:李明德(Ohyung)的声音平和而温柔,与在ta舞台上的表现反差巨大,而ta的音乐制作更是雄心勃勃、不拘一格。很少有人像李明德一样真诚、天然又不屑修饰。Ta告诉我,为了现场表演,ta得把身体融入到自己写的歌词里。在录音室里,我俩都结结巴巴的,冒名顶替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在话语间隙发作。我们讨论了身体、恐惧,还有释放。本集将收录Ohyung的3首曲目,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请调大音量,并用厕纸塞住你们的耳朵。https://robrus.li/ohyungI’m amazed and I think you will be too. How Ohyung’s peaceful and temperamental voice contrast with their stage presence, let alone their ambitious, eclectic music production. There is no one like Ohyung, so sincere, unpretentious and unfiltered. They told me that in order to perform live, they fused themselves with the lyrics they wrote. Together we stuttered so much in the recording. Our shared imposter syndrome showed up in the gaps between our words. We discussed embodiment, fear and leaving behind. 3 tracks from Ohyung will be featured in the episode, turn up the volume, and cover your ears with toilet paper for the best effect. https://robrus.li/ohyung曲目 Tracks by Ohyung: - Shenme Gui (feat. Space Meow Doll & Qing Liberty)- N1FWM (feat. Charlie Sheena, Gia Shakur) - Sick (feat. Toyomansi) 专辑 Albums: PROTECTOR, Released April 2020, Physical & Digital by London label Chinabot;Untitled (Chinese Man with Flame), Released June 2018, Physical & Digital by LA label Deathbomb Arc. 提及概念 Mentionings: Odd Future / Death Grips / Dreamcrusher / Dean Blunt / Princess Nokia / Butch Dawson / JPEGMAFIA / Film Atlantic’s soundtrack by Fatima Al Qadiri / Illustrious pearl aka Wo Chan / Adele Computer / Wing On Wo / Stray dogs at The Lot radio 制作团队 Credit: 主题音乐作曲 Theme music composed by Thoom aka Zeynab Marwan (@thoom_report)封面图像 Cover image by Sam Lubicz (@slubicz)设计 Design: Matt Tecson(@one________________winged)技术顾问 Technical consultant: 秦榛 Zhen Qin
6/1/202150 minutes, 18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经|第一期:w/Bassem Saad(毒性、熵与希望)ft. Nene H

天地之间,众生繁衍,诸植物异花授粉,动物身姿变幻无穷,猛兽亦雌雄莫辨,都与人类在无限的空间中共存,物质和现象也在不断流动交换。身体所传达的,是宇宙的形状与逻辑,总是多孔而四溢,既统一了阴阳,又超越了死亡与欢愉。透过激进的假想,我们将打破认知壁垒、祛除感知障碍,阐明一种与陈腐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未来。我们的思考以星球为尺度,与周遭环境亲密无间,意在营造一种安全、欢愉、感性的共栖地。本播客从属于未来主人持续进行中的题为《经》(Scripture)的小说写作项目。《经》是一部以《山海经》为灵感的思辨虚构作品。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其中名为“钦原”的极微飞行生物凭谋杀穿透神话地理。在另一个世界,主角则是景德镇陶艺人的儿子,她以女儿身游荡于纽约及安特卫普,手上沾满了无法溶解的泥。《经》的中英文章节将与播客同步发布。Cross-pollinated species, transmutable beings, androgynous beasts and humans thrive in the infinit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here matter and phenomena are in a constant flow of exchange. Body,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hape and logic of the cosmos, is cultivated with porosity and fluidity, unifies yin and yang, transcends beyond death and pleasure. Through progressive speculation,we break epistemic entrapment and sensory deprivation to articulate a future beyond popular cliches. We think on a terrestrial scale to form an intimate solidarity with our surroundings, to hold space for a safe, pleasurable and emotive cohabitation. This podcast belongs to Future Host’s on-going writing project “Scripture”. “Scripture” is a book of speculative fiction inspired by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 ancient Taoist classic. The fiction unfolds in two directions: Qinyuan, a diminutive bee-bird, sexes and assassinates its way out of the mythological landscape. In another world, the son of a master potter from Jingdezhen wanders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SHE, with insoluble mud on her hands. Chapters from “Scripture” will be relea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currently with the podcast. Bassem Saad (@bassem_s_)是贝鲁特的一位建筑背景的艺术家兼作家。疫情爆发时,我正在阅读Bassem的《无熵卡桑德拉2020》(No Entropy Cassandra 2020),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他的写作和实践是个人化、本土化的,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星球意识和历史意识。他的《针管 纺锤 权杖》(Syringe Spindle Scepter)一文完美表达了在发展中国家作为非二元人士存在的三重困境。在这个无助而充满灾难的后真相世界里,Bassem作为酷儿的存在境遇吸引了我的注意,因此,我试图与他进行了这档播客节目最初的一场对话。Bassem Saad (@bassem_s_) is a Beirut artist and writer trained in architecture. Reading Bassem’s No Entropy Cassandra 2020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pandemic was an illumination. His writing and practice is personal,localized while being hyper-reflective in its planetary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e trilemma of his non-binary existence in global south was conveyed beautifully in his story Syringe Spindle Scepter. In this toxic, disastrous, post-truth world, I look to Bassem's exemplary queer existance, and sought to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him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 pod.本期同样收录了Beste Aydin(又名Nene H)(@nenishka.h) 的两首曲目。她是一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女性制作人。Nene H挑战电子乐所有共有的享乐主义倾向,并将其作为政治行动的有力手段。她的音乐取样于 “智利女性主义抗议的呼喊”,以反对中东地区的女性歧视,另一首则揭露以色列扩张无形战争、非法吞并巴勒斯坦私人土地的行径。密集的节奏和随电音而来的狂热感切入听者的皮肤,直攻耳膜。Also featured in this episode are two tracks from Beste Aydin aka Nene H(@nenishka.h),a female producer from Istanbul, who defies techno’s hedonistic tendency and utilizes it as ammunition for political actions. She samples the “Chilean feminist protest chant” against misogyny in the Middle East, and addresses issues around Israel's illegal annexation of private Palestinian land by amplifying its invisible warfare. The loaded intensity and electrifying feverishness are meant to be corporeal. Your eardrums might hurt a little bit.音轨 Tracks:-un violador en tu camino-Palestine提及概念 Mentionings:Normandy Landfill / The kafala system / Anti-Racism Movement (ARM) / Friedrich Hayek /C. S. Holling / Walid Sadek / Ounsi el-Hajj 制作团队 Credit: 主题音乐作曲 Theme music composed by Thoom aka Zeynab Marwan (@thoom_report).封面图像 Cover image by Sam Lubicz (@slubicz)设计 Design: Matt Tecson(@one________________winged)技术顾问 Technical consultant: 秦榛 Zhen Qin助理 Assistants : Lauren Wolchik
5/18/202156 minutes, 3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童义欣:鲸歌交响,深海录音

在“卡壳”的第四期,我们有机会一起聆听艺术家童义欣的新专辑《人鲸歌曲》。童义欣用自己的声音模拟鲸鱼的歌声时,内容参考了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Marine Mammal Fund)录制的《深海之歌》(Songs from the Deep)。对于童义欣来说,这次模仿鲸鱼的尝试,产出了一种没有任何遮挡和处理的音乐,有几分温柔和感性,却也同时可以放在他的“噪声”实验的线索中。他的“噪声”创作不仅是一种反叛,也是回归人间(或动物间)烟火和生活的表达。00:28 专辑片段“弓头鲸、髯海豹、白鲸_北冰洋”01:44 来自《深海之歌》的灵感04:05 专辑片段“虎鲸,小群_圣胡安岛”04:39 “深喉”与**06:35 专辑片段“白鲸_北太平洋”08:05 “虎鲸小猫”Pepe Viskovitz11:23 鲸鱼为什么会唱歌?13:29 虎鲸的性格15:10 专辑片段“虎鲸,大群_圣胡安岛”15:39 虎鲸也有方言和口音19:23 白鲸的节奏感20:40 专辑片段“白鲸_北太平洋”22:07 独角鲸是独角兽的文化来源23:02 专辑片段“独角鲸_北冰洋”25:14 独角鲸的角是用于打斗、仪式还是感知?26:21 座头鲸——复调交响之王27:25 专辑片段“座头鲸_夏威夷”29:50 弓头鲸的骨骼31:30 专辑片段“弓头鲸_北冰洋”32:12 混迹鲸群的髯海豹36:02 在海滨亲眼见到鲸鱼38:38 专辑片段“弓头鲸、髯海豹、白鲸_北冰洋”39:17 音乐创作媒介的演变42:33 “音乐”而不是“声音艺术”?50:28 噪音与生活气息童义欣 生于庐山山上。现在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他曾在中国地质大学学习地质学。童创作雕塑和影像装置来了解自己,探索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动态关系,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关于价值、体面和理性的信念进行干预。今年,他日里在厨房做树脂雕塑,夜里在野外拍视频。卡壳 :鲸歌就是鲸鱼的语言,其发声原理是通过挤压空气进入声唇。你的专辑的副标题叫做“深喉录音”,如果鲸鱼的发声部位是声唇,但人的声音是从喉咙发出的,当时起名的时候是有这么一个考虑吗?童义欣 :也是一个玩笑。我参考的原始专辑叫做Songs from the Deep,作为副标题,然后我就在后面加了一个 throat,就成了“深喉录音”。“深喉”也有好几个其他的意思,在**上有很强的关联。一个是水门事件中秘密线人的代号;另一个是1972年的电影《深喉》。我也看了那部片子,虽然说有历史意义,但也没有拍得特别好。卡壳 :这张专辑也有感性的感觉吗?童义欣 :有一些关系。比如说某些鲸鱼唱歌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像人们唱山歌一样。但是我觉得录制它的过程是一个很理性,甚至是去除艺术家角色的过程。我非常遵循原本的原始自然环境中的录音,只是去尽量精准地用我自己的人声来复制,所以并不是很浪漫、激情、随性的一个过程。但我觉得这之间的关系和张力也挺有意思。卡壳 :独角鲸、虎鲸、白鲸的声音,各自有什么不一样?童义欣 :虎鲸感觉有一点像猫叫声,独角鲸感觉有点更像牛叫声吧。我这样比喻也比较奇怪,因为独角鲸的声音非常深,很幽怨,节奏感也非常强。如果我们从人的那个角度来听的话,会觉得它们好像是在说话一样,它们沟通情感也非常强烈。这和白鲸有点相似,白鲸有的时候还会模仿人的语言。潜水的时候,就有潜水员发现白鲸会和他们沟通。整个这个作品追溯到2013 年,当时我对南极科考的项目很感兴趣,后来就又研究到了一些鲸类的东西,当时研究的主要就是独角鲸。我有做一件作品,叫做《克劳德对独角兽过敏》。在文化上,独角鲸可以说是独角兽的一个起源。它前面有很长的角,是螺旋状的,但它其实是一颗很长的单牙,有好几米长。有人说,它的牙齿是繁殖期互相竞争理想伴侣时候的武器。但其实,后来我研究到,牙上面的神经都是外露的,所以说非常疼痛。如果真的有相对强烈的碰撞,我猜想它会是更加仪式性的一个物件。但这也可能不是真的,也许它就是更加感受性的一种器官,是它感受水或环境的天线。这样的一个物件,是非常神奇的,没有任何其它生物有这样一颗巨大的牙齿。卡壳 :很多现在的当代艺术家,一般都会管自己的作品叫“声音艺术”,但是在你一直都有用“音乐”这个词。甚至把很多声音装置或者是非专辑的东西也叫做音乐。对于音乐这个词,你的看法好像是不一样的。童义欣 :特别感谢这个问题,而且基本上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甚至还用“美术”呢。我感觉今天没有当代艺术家用美术这个词来形容视觉艺术。但我其实是有意识的一个选择。美术和音乐其实是很类似的两个词,我觉得这两个词很美,比起声音艺术、当代艺术、视觉艺术这些更现代的词要美很多,也更加包容,甚至因为它的历史而被抽象化了。比如我们小时候在学校学习的就叫做美术,没有细分到当代艺术、传统艺术、古典艺术。在现在的当代艺术领域,它却好像完全过时了。所以我就把它使用进来,因为它虽然过时了,我却觉得它可以包含的东西更多了,像音乐也是一样。卡壳 :你怎么理解噪音这个概念?童义欣 :噪音和其他的音乐很类似,只是一个不同的流派。对我来说,噪音一直都是一种很好听的声音,所以我也一直在做和噪音相关的声音。噪音的生活性非常强,真的是可以随处碰到的声音,可以捕捉很多生活中的气息和烟火气。它非常地自然。噪音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它可以很反叛,可以很暴虐,也是一种含有非常强烈情感的声音,这些都是很美好的,或者说可以用作很美好的事情。卡壳 :好像生活会比生活感和烟火感会对你来说比反叛更重要一些。童义欣 :可以这么说。慢慢地肯定有这种趋势。我觉得反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气息是更加大的,可以囊括更多的东西。音频中涉及的资料及概念1. 鲸歌、鲸语或鲸咏,指的是人类通过仪器在鲸类交流时搜集到的声音。由于某些种类的鲸(比如座头鲸)常常发出的声音模式是可预测而重复的,所以鲸类学家将其比喻为人类世界中的“歌”声。2. 《深海之歌》(Songs from the Deep)是一张58分钟的CD,其中收集了5种鲸类动物的歌声和叫声。由Jean C. Roché编辑制作,其录音来自旧金山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Marine Mammal Fund),录音最早追溯至1992年,专辑则发行于2007年。3. “深喉”是美国历史上“水门事件”中向《华盛顿邮报》透露幕后信息的秘密线人的代号。“深喉咙”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直到2005年马克·费尔特承认他就是“深喉”,当时他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副局长。4. 《深喉》是1972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剧作家及导演是杰拉德·达米亚诺(Gerard Damiano),女主角是琳达·拉芙蕾丝(Linda Lovelace)。它被视为是经典的****,是色情时尚(porn chic)的代表作。5. 复调(polyphony)是一种由两行或多行同时存在的独立旋律构成的织体类型,与只有一行声音的单音(monophony)织体或一个主音的主音织体伴以和弦的主音(homophony)织体相对应。6. 在音乐中,赋格是一种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对位作曲技巧,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之上,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以不同的音高,在不同的时间相继进入,按照对位法组织在一起。7. “克劳德对独角兽过敏“(Claude Is Allergic to Unicorns),是童义欣在2013年针对独角兽、独角鲸和音乐家发起的研究项目。他对独角兽角的文化渊源和几何形状进行追溯,以来自多种语境的信息、不同形式的物体,呈现和创建对独角兽不同寻常的描述。项目曾展出于纽约华盛顿南街80号展馆。8. 沙巴州博物馆(Muzium Sabah)是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州立博物馆,坐落于该州首府亚庇的旧皇宫山(Bukit Istana Lama)上,占地17公顷(42英亩),成立于1965年。9. 蝙蝠侠标志创始于1940年,是一个穿着类似蝙蝠斗篷的超级英雄的剪影,在超过70年的演变过程中,这个标志有过几十种不同版本。10. 武当帮(Wu-Tang Clan)也译作武当派,成立于1991年,纽约史坦顿岛的美国嘻哈乐团(少数成员来自布鲁克林区),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嘻哈团体之一。最初由东海岸嘻哈歌手RZA,GZA,Ol&`&Dirty Bastard,Method Man,Raekwon,Ghostface Killah,Inspectah Deck,U-God和Masta Killa组成。11. 《墓地尽头的阁楼》(Gravesend Attic)是童义欣于2015年6月在纽约纺织娘唱片发布的音乐专辑。12. 《天涯海角》(Ultima Thule)是童义欣于2018年3月在纽约纺织娘唱片发布的音乐专辑。
5/2/202154 minutes, 3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Winnie Wu:是爱吗?数据时代的孤独、浪漫与悖论

在“卡壳”的第三期,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一位自称正在“放长假”的研究者、艺术家、策展人,同时也是浸会大学电影学在读博士Winnie,和大家分享她对爱情的研究和感悟。作为一个艺术家,她的影像装置作品(In)visible Wounds(2018)捕捉到了计划生育下的亲密关系;而作为一个研究者,她更关注的是爱情在不同媒介中的表现。在她看来,爱情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的结果,浪漫爱情充斥着悖论,并在算法的加速下变得遥不可及。要去回答“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倒不如反过来提问:“什么不是呢?”00:28 办公室情感故事和Labor of Love04:24 关于从艺术转向理论研究09:23 计划生育怎样影响了独生子女的感情观20:08 爱情的定义31:40 约会的历史34:04 Bumble和历史的源渊34:59 Lee Mackinnon对约会和爱情的观点36:36 在约会软件中,人是游戏化的37:44 约会软件对我们的爱情观造成了什么影响?38:56 关于电影Her的讨论40:54 使用软件的困境44:37 约会软件的矛盾点49:56 情感理论(Affect Theory)53:13 人可以和Siri相爱吗54:12 影视作品里爱情观的变化与趣事57:45 浪漫爱情与资本主义的关系01:10:05 一个小声明Winnie Wu ,曾在加拿大修读艺术专业和纪录片专业,现在是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做过艺术家、策展人、新媒体编辑和老师。现居香港。卡壳 :计划生育这种国家政策,是不是也在影响我们的爱情观? Winnie :当然有啊。首先,在我过往的情感经历里面,我认识和交往的人未必是独生子女。我在国外接触过的所有人里面,很多都不是在中国大陆长大,他们都会有兄弟姐妹。这也意味着他们生活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跟兄弟姐妹有关的,经常会出现需要把一部分时间留给兄弟姐妹的情况。有时候,这会成为矛盾,因为我往往不能理解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我会觉得,兄弟姐妹们跟你年纪差不多,他就不能自己handle自己吗?但是对他们来说,这是生活的一部分,等于是你有一部分的时间,你需要留给家人,兄弟姐妹是和爸妈一样重要的人。 另外,是我的成长里面围绕着我的最多的一种情绪或者感受,就是无聊。如果用广东话说,就是“闷”。我小时候,尤其是放暑假的时候,我经常自己在家。当你是个小孩,你不可能总是和你爸妈一起玩,而总是想和同龄人一起玩。我爸妈是保护欲很强的那类父母,不太信任别人家小孩,也不希望我和同小区的孩子一起疯。所以有一次我就跟我妈妈说,我真的觉得很无聊就很闷。我妈妈就反驳我:你知道无聊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闷是什么意思吗?你都不知道你就在那里瞎说。她觉得你根本就是没有感受,你还没有可以认知这种情绪的能力。但实际上,那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从你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我会想,除了我们这样一代人之外,那些成长过程中有人陪伴的孩子,会这么早地感受到无聊吗? 之所以我觉得无聊,是因为大家很常用这个词,这件事似乎很稀松平常,但是往往很少有人能去思考无聊背后的意味。我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无聊了,当你意识到周围只有你一个是小孩,其他人都是大人,甚至是长辈。这个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早地明白,无聊是一种什么样空洞的感觉。你对孤独的认知过于深刻。为什么单身你就不能闲着,而是要去dating,是因为你觉得孤独吗?可能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很孤独,但是诚实来讲,真的就是因为很孤独。我很早就感到孤独了,所以我一直想要逃离这种状态。对于我来说,逃离孤独就是找一个partner。那就是对我的爱情观的影响,很大的一个动机是为了从这种百无聊赖之中逃离出来。 之所以我觉得无聊,是因为大家很常用这个词,这个事情似乎很稀松平常,但是往往很少有人能去思考无聊背后的意味。我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无聊了,当你意识到周围只有你一个是小孩,其他人都是大人,甚至是长辈。这个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早地明白无聊是一种什么样空洞的感觉,你对孤独的认知过于深刻。为什么你单身你就不能闲着而是要去dating,是因为你觉得孤独吗?可能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很孤独,但是诚实来讲,真的就是因为很孤独。我很早就感到孤独了,所以我一直想要逃离这种状态。对于我来说,逃离孤独就是找一个partner。那就是对我的爱情观的影响,很大的一个动机是为了从这种百无聊赖之中逃离出来。 卡壳 :你觉得Tinder所带来的这种爱情和约会软件出现以前的爱情有区别吗?Winnie :我觉得没有一个确定答案,有可能会改变,也有可能不会有改变。Lee Mackinnon的书是我读的比较多、比较细的。她是艺术家、策展人,也在伦敦艺术大学教书。她写了好几篇关于爱情和算法的论文。她其中有一个观点:人在玩Tinder的时候就是在玩游戏,不是说那种象征性的游戏(metaphorical game),而是literally它的确就是一个游戏(game)。你玩Tinder的时候,你配对了,配对了之后,就要聊天,聊天了之后你就去决定要不要去跟他见面,这种步骤性就很像游戏通关。Mackinnon认为这种五十五十的机率,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和对方出不出去,同时你又可以跟别人配对,和不同的人玩这个游戏。她把这种机遇性叫做游戏化(gamification),这种游戏化不像流行曲里的“我不想再玩这个爱情游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游戏的那种操作方式。还是说回我的同事妹妹,她研究了一个游戏平台叫橙光游戏,橙光游戏是一类虚拟恋爱互动类游戏。橙光游戏是作者预设的,所以你的结果可能性不会有太多,取决于作者用心地做了多少种可能性。实际上Tinder在现实生活里就很像一个虚拟互动爱情游戏,但是没有人给你预设的结果,它的不确定性更强。Mackinnon更倾向于去相信一种,可能人们还没有见过的,由科技所主导的一种爱情模式。音频中涉及的资料及概念 1. Labor of Love: The Invention of Dating是莫伊拉·韦格尔(Moira Weigel)撰写的一本关于现代美国约会历史的跨领域研究书目。2.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在社会科学中或又称为量化研究,指的是采用统计、数学或计算技术等方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的经验考察。3. 情感理论(Affect Theory)是一种探讨组织化情感的理论,有时候会交替探讨情绪、主观经验感受,并探讨并其在生理、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内化表现形式的不同型态与分类。4. Bumble是惠特尼·沃尔夫(Whitney Wolfe)于2014年创建的交友软件。它的官方宣传语是“Bumble的第一步是重新发明了约会游戏的规则。[...]在这里女士需要迈出第一步,有助于两性关系的平等。这个尊重彼此和友善的社群使线上交友变得更容易、更安全。”5. 李·麦金农(Lee Mackinnon)是一位学者、艺术家、教育者和策展人,撰写过多篇关于爱情和女性视角的文章,其中一篇Love Machines and the Tinder Bot Bildungsroman可见https://www.e-flux.com/journal/74/59802/love-machines-and-the-tinder-bot-bildungsroman/6. 橙光游戏是一个网络阅读、互动平台,创作者们可以使用橙光制作工具制作自己的RPG游戏,大多为恋爱养成相关游戏。7. 《这不是你,是算法》,载于《黑齿》杂志2021年1月7日,作者本杰明·伯曼(Benjamin Berman),其中详细分析了约会软件中的算法逻辑。8. Cruel Optimism是学者Lauren Berlant在同名书籍中提到的理论,直译为“残酷的乐观主义”,其来源自1980年代美国自由资本主义下,人们在一边在面对勾勒出的美丽中产阶级幻想和现实中的差异。9.《她》(Her)是一部2013年由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导演的科幻爱情电影,讲述了在近未来影片主人公和人工智能系统Samantha相爱的故事。10. 《随意芝加哥》(Easy)是Netflix(网飞)自2016年推出的系列浪漫短剧,其中有很多描绘都市人追寻浪漫爱情的多样化情节。11. 齐泽克的观点原句为“We want to breathe safe sex, sexual encounters without the fall, without this fatal attachment, and I think this is the saddest thing here”,来源于他为 Progressive International做的一期访谈“Red Valentine's: Love & Revolution”。主播 陈百超片头曲 Guardian Angels by The Philosophers’ Club插曲 Nomance by slodown片尾曲 Vacant in the 21st Century by Matt Maltese
4/19/20211 hour, 11 minutes, 3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清明节特辑:青团、扫墓、乡村回忆,艺术怎样“叶落归根”?

清明是回到家乡的时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常常饱含着“叶落归根”的情绪。吃寒食、扫墓、乡野景致,与春季草长莺飞的环境相映成趣。乡村寄寓了我们怎样的回忆和浪漫想象?怎样用艺术谈论和展示乡村才是合适的?什么样的乡村艺术实践能够让我们感到亲切和有趣?今天,我们和艺术史背景的陈於建、黄洁华以及人类学背景的王婧思一起来聊一聊有关清明和乡村的遐思。00:45 青团的味道04:17 有关扫墓的记忆以及各地习俗09:32 陈胄《长在亭子》与墓葬政策10:58 科技介入传统习俗:线上扫墓14:20 Wolfgang Steppe的“冥间超市”15:41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Malangan”木雕24:52 埃里克·侯麦的电影《双姝奇缘》32:00 库哈斯在古根海姆的“乡村·未来”展览35:50 艺术乡建的知识分子情怀与碧山计划42:28 王婧思在羊磴艺术合作社的经历53:48 羊磴艺术合作社的理念与持续性59:38 理解乡村生活,寻求共识?01:12:05 从乡村出发的艺术家个展“凉灯”01:21:49 靳勒与石节子村01:23:45 艺术乡建与日本“民艺运动”的关联 卡壳 :今天我们一边吃着青团一边聊天,大家不知道吃青团的时候有没有对口味的什么偏好? 黄洁华 :我以前是比较喜欢吃甜口的红豆沙,芝麻之类的,今年尝了一些新口味,马兰头香干、咸蛋黄肉松之类的,觉得都不错。 王婧思 :我奶奶家是在江苏,其实好像青团也是那边比较传统的一种食物,以前也是用来祭祖的,我基本上只吃过豆沙馅儿的,还有那种以前会有很小的没有馅的小青团,一口一个。别的馅儿我还没有吃过,今天尝尝洁华带来的咸蛋黄肉松还有马兰头馅的。 陈於建 :我其实知道青团是上学来北京之后的事情,南方同学带过来的青团,我就一下子爱上了。之前在清明节的时候,唯一指定的食品是煮鸡蛋,我爸妈提前煮了好多让我带到学校去吃。除了吃,它还可以玩,用彩笔画一些图案在鸡蛋上,感觉好像复活节彩蛋一样。 卡壳 :除了吃东西之外,不知道小时候有没有回家乡扫墓,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活动的记忆? 陈於建 :我感觉清明节在我的记忆里就是小时候大家小学一起集体去扫墓,因为在我们村子里有一个陵园,这个陵园大多是给村子里故去的老人的存放骨灰用。不过,里面有一个墓碑特别高,有点像缩小版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所以我们每年清明节就会老师带领大家一块去扫墓。 卡壳 :我有一种印象,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比如 90 后而言好像就是回家乡扫墓这个记忆比起学校组织的这种烈士陵园的扫墓,好像学校的集体记忆还要更加深刻一些。 黄洁华 :在我自己的老家,清明扫墓倒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去公墓烈士陵园,现在我记忆很淡薄。但是,两广传统的去乡下扫墓,就会带着酒、食物、烧纸钱。 卡壳 :我今天也在想,为什么我们会经常谈到清明的时候,就会想到乡村这个话题,因为除了小学课本,可能会念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最后就是牧童遥指杏花村。但是其实这个联系可能确实也有一个,那就是传统上我们会有一个回到家乡去扫墓的这么习惯。如果在西方,墓碑常常是在教堂周围,是在居住的城市的中心,但是在中国一般来说都是在乡村,对于中国人来说,土地还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情绪在。 黄洁华 :对,我觉得其实清明节,它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它一方面是一个节气,也是跟我们祭祀民俗有关的节日。我之前看到好像清明节最早应该是1935年左右,是民国政府把它立为民族的扫墓日,当时也是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想要唤起大家对这种民族凝聚力。所以,可能节日总是饱含着很多层的含义。 卡壳 :对,提到有关乡村的话题,我就想起我最近看的一个电影是埃里克侯麦的一个电影,叫做《双姝奇缘》。它里面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比,它讲的是两个女孩的故事,一个是巴黎女孩米拉贝,她是比较理性,甚至看起来有一点阴郁,她到乡村里遇见了乡下女孩雷妮特。雷妮特是一个特别热情,淳朴的女孩,之后他们就互相诞生了好感,一起去巴黎上大学,雷妮特在巴黎遇到了很多事情,比如在餐厅被服务员歧视,但她还是觉得一定要把钱给老板,而巴黎女孩却带着他逃跑。后边这个电影里,产生了很多有关城里人和乡下人对于施舍和盗窃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最后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雷妮特会画画的,她画得非常好,但是城里女孩米拉贝看到它,就说你这个是超现实主义的,但她不知道超现实主义是什么,他也从来没有认识过达利或者玛格丽特这样的画家。但是他到了巴黎之后,因为没有钱,却想要留在城市里边,所以她就想找一些活干。但类似于教语言这一类的零活,都不能让她感兴趣,她只想去卖画。果然拿到画廊去,画廊老板一看就觉得非常好,但因为她不太会解释绘画的理念,所以城里女孩就叫她假装哑巴,以此来合谋来把价格抬高。我觉得这个电影里非常微妙的一些探讨非常有意思,但与此同时,我也能感觉到侯麦对于乡下女孩的描绘有一些可能浪漫化的地方,比如说她特别慷慨、有艺术天分。 王婧思 :我在想两个关系,一个是可能城乡之间看上去比较对立的关系,可能他们并不一定真的存在,但是在很多作品里面其实被凸显出来。另一层是中西方的关系,西方的乡村可能更偏田园牧歌式,但是中国的农村问题其实是更复杂的,涉及到可能土地制度、政策、历史。 黄洁华 :里面可能也包含着他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有产阶级他对于农村作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的想象。虽然法国也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巴黎和外省的生活方式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有的时候是一种文化资本的反差。 王婧思 :我觉得到这里我就想到,在中国近些年来很多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其实都在做自己的乡村实践。比较早也比较出名的,就是碧山计划。大概在2014年左右的时候,当时碧山计划的发起者之一欧宁还有哈佛博士周韵,他们曾经发起过一场很激烈的笔战。 陈於建 :放在每一个乡村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当中,知识分子和实践者的笔战都会有一些水花,都可以适用,因为你只要涉及到一个到乡村去的动作,就要涉及到他者的目光。但是我的总体的观点,是觉得对于行动者还是要宽容一点。欧宁虽然现在不再主导碧山项目了,但碧山依然在持续地作为乡村建设的样本发光发热。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持续性,在我的理解中不仅仅是项目在乡村的绝对时间,它还意味着你在历史语境上要跟乡村的地方有一个连接,在广义的时间上也要有一个持续性。 王婧思 :我非常同意乡村实践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相比于 30 年代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运动实践,到了21世纪,现在我们在关注的是一种艺术家、艺术实践者在做的乡村建设,其实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可以参考的方法的。比如羊磴艺术合作社,实际上是川美焦兴涛老师发展发起的一个项目。羊磴是黔北很小的一个镇,当时我去镇上做了为期三到四天的一个观察,是一个驻地写作的项目。我印象当中整个镇其实就只有一条主街,羊磴艺术合作社在镇口那有一个自己建的房子。他们的方式最明显的,其实就是无目的性。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也回应咱们刚才说到的,比如说所谓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是不是在乡村就绝对不存在,他如果创造出来,是不是就一定惊人?在这种原始社会里面,其实艺术已经相伴相生了,所以,重要的有可能是如果以艺术家的身份去介入这件事情,跟当地大家一起有共生或者协作的状态。 陈於建 :我补充一点关于羊磴艺术合作社的东西,我比较喜欢它的一点就是焦老师他在进行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已经有比较强的反思性,带着谨慎的态度。它在定义自己的这种自身定位的时候,用了几个“不是”去定义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艺术采风,不是艺术下乡,也不是乡村建设。每一个“不是”都对应了很多同时存在的一些生态,他应该也是看到了这些不同生态各自有的弊端。所以他是一个比较被动触发的机制,如果村民愿意来,或者愿意做,我们就来做一点有趣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对于人的精神来说是一个好事情,我们说城里人跟乡村人面临的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和难过吗?我觉得可能很难。但是作为人来讲,总有精神空虚的时候,城里人也有无聊的时候,乡下人也有,包括我父母,他们也有很委屈或者被事务性的工作压得很重的时候,心理上也会有烦恼,这个时候其实艺术的某些东西是可以成为一个出口的。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细微的、很有一点温柔的东西。哈贝马斯曾经说过,我们在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去寻求一种共识,或者寻求一种结果上的共识,而是为了在共识已经土崩瓦解的情况下,我们再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所体会到的一种异质性,就是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体会到我们都想去自由地说话。
4/4/20211 hour, 33 minutes, 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Saurabh Datta:以机械设计批判社会行为,何以有效?

在“卡壳”的第二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大众汽车集团亚洲未来中心的设计工艺副理Saurabh Datta,与我们聊一聊他的两件作品Chinese Whispers(2018)和Ears After All(2016),两件作品都是从对人类听觉行为的日常观察出发,再以机械模拟的工程计划。Datta的作品有着深厚的设计工艺底蕴,又结合了极为独到的社会批判。他认为,工程学上自足且流程上没有伪造成分的装置设计,才能真正切入现实现象和社会行为。00:17 简介Saurabh Datta与他两件的作品(中文)03:50 Chinese Whispers装置录音片段04:43 Saurabh Datta自我简介教育与工作背景(英文)08:47 有关automato.farm小组以及集体创作12:32 有关设计师和艺术家身份的探讨19:56 Chinese Whispers:一个传话游戏装置20:59 有关工作中交流误差的思考22:43 利用工程重现生活场景26:49 社交软件截图和流言30:04 Ear After All:墙上有耳33:37 从AI学习模拟到作为存在的机器37:46 有关机器能动性的探讨和例子46:01 作品制作过程的规划与流程49:38 童年对硬件的浪漫主义以及对非伪造的坚持56:18 病毒生存:埃娃和弗朗哥·马蒂斯 的Biennale.py57:54 !Mediengruppe Bitnik的《随机黑市买手》01:00:31 人机的亲密:诺阿姆·托兰的《孤独人的物品》01:02:55 对于噪音的理解 Saurabh Datta 的作品涉及自我观察到的行为和社会中的细微差别,它们常常与不同层次的技术使用和消费有关,再以雕塑或偏批判的方式将其进行沟通。他是起源于中国上海的automato.farm小组的一员。他也在中国北京的大众汽车集团亚洲未来中心担任设计工艺副理一职。 音频中涉及的资料及概念 1. Arduino电路板,是使用各种微处理器和控制器设计的一种电路板,配有一组数字和模拟I/O引脚,可以连接各种扩展板或面包板(屏蔽板)和其他电路。2. Raspberry Pi“树莓派”,是只有信用卡大小的微型电脑,其系统基于Linux。3. 埃娃和弗朗哥·马蒂斯(Eva & Franco Mattes)又称为0100101110101101.org,是常驻于纽约的意大利网络艺术二人小组。4. Biennale.py是埃娃和弗朗哥·马蒂斯为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创造的一个电脑病毒。在开幕当晚释出后,它迅速传遍了世界。非物质的病毒会自我复制,当它进入计算机后,就会隐藏在那里,试图尽可能长时间地存活下去。5. Omegle是一个免费的在线聊天网站,用户无需注册就可以与其他人进行社交。该服务将用户随机配对进行一对一聊天。这个网站是由来自佛蒙特州伯瑞特伯勒的18岁的Leif K-Brooks创建的,并于2009年3月25日推出。在推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Omegle每天获得了大约15万的页面浏览量。6. !Mediengruppe Bitnik是生活和工作在苏黎世/伦敦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实践从数字扩展到物理空间,经常有意地利用失控来挑战现有的结构和机制。7. 《随机黑市买手》(Random Darknet Shopper)(2014 - 2016)是一个自动化的在线购物机器人,!Mediengruppe Bitnik为它提供每周$100比特币的预算。这个机器人每周会在深层网络购物一次,它会随机选择并购买一件商品,然后直接邮寄到展览空间。一旦物品到达,它们就会被打开并展示出来。8. 诺阿姆·托兰(Noam Toran),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拉斯克鲁塞斯,生活和工作在荷兰鹿特丹。其作品反思记忆、抹去、神话、身份和叙事的基本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其体现在档案、电影、文学和表演中。9. 《孤独人的物品》(Object for Lonely Men)是诺阿姆·托兰创作于2001年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设计并建造了一个托盘,它有凹槽,可以容纳人们与之互动的物品。这些物品包括一个酷似女主角的人头、一把枪、一顶帽子、一台电话、一份《先驱论坛报》、一双太阳镜、一个烟灰缸、一个方向盘、一个后视镜和一包Gitanes无滤嘴香烟。
3/29/20211 hour, 5 minutes, 28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外出午餐:AI语音、创伤疗愈、词语误用,声音如何给听众以关怀?

我们邀请到艺术家“外出午餐”小组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新作品《午餐(基准项)》,其中涉及到饮食、政治、创伤疗愈等不同维度的议题,例如,如何处理伤害和关怀之间那道微妙的界限?“外出午餐”小组用苹果AI“AVA”朗读这件新作品。
3/15/20211 hour, 46 minutes, 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