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amp Logo
问题青年 Cover
问题青年 Profile

问题青年

Chinese, Personal stories, 1 season, 126 episodes, 6 days, 10 hours
About
「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邀请来自青年文化、学界、媒体等不同领域的朋友,来聊聊我们的爱与怕。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讨行动的可能性。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
Episode Artwork

106.我是大学生,我对大学感到失望

【本期介绍】每隔一段时间,大学生就成为社会忧心忡忡关注的对象。近来,从“开学不久儿童精神科爆满”,到“大学成了鸡娃副作用的疗愈所”,媒体为“长不大的大学生”建立了一套看似完整的叙事——因为一路被当作考试专业户“鸡”上来,没有生活,父母不放手,因此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在重大决策上依赖父母、像高中生似的应试学习状态,大学生的晚熟,仿佛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这些舆论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有些人一笑置之,有些人愤愤不平,大部分人或许浑然不觉。然而1月14日,一篇名为《集体写作|我们对大学失望的瞬间》的推文对上述舆论做出了回应。自称“被大学吞噬的孩子们”写到,“这些让上位者们非常吃惊的大学生的堕落,无非是萦绕在我们日常生活每一分秒的、对整个学校教育的失望”。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了三位同学来聊聊 TA 们在大学的经历和对大学的看法,希望在“鸡娃创伤后遗症患者”的笼统印象之外,更为具体地看到今天的大学生,TA 们的面貌,TA 们的渴望与疼痛。大学是打开人生可能性的前站,还是削足适履融入社会前的预演场?对大学充满失望的同学们,应该如何应对大学?【本期问题青年】皮卡丘 | 集体写作的发起人之一,目前在上海某 985 高校中文系读博。燕麦奶 | 上海某 985 高校经济系大三学生,从上大学第一天开始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为了就业的成功,目前大三的她已经有过几次实习经历。刺猬 | 青年志实习生,北京某 211 高校就读金融系大四,即将去港中文读人类学硕士。有幸在大学期间跟随好奇心探索,转换了专业方向。【收听指北】04:40 大学里的“水课”占了所有课堂的八成。同学们总结了水课的几种类型。09:40 课堂上从老师到学生没有一个人的心是在场的。“大学课堂成为一场无人在意、没有观众的荒诞表演”。14:51 幸好也遇到过好的老师(往往是青年教师),让我有一种理想中上大学的感觉。20:00 大学生“高中化”了吗?今天的大学生是如何学习的?27:23 大学里的监察与举报31:05 绩点的评价标准是单一、量化的,而竞争手段是复杂的 —— 用功未必有用,机会未必靠实力获得,拼爹、混圈子、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时更奏效。35:44 大学就是社会权力关系的预演场49:25 当时代红利消耗殆尽,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有可能性吗?1:01:08 上大学之后,我们发现大家上过的高中,天壤之别。大学里学到的第一课,就是我们的“出身”如此不平等。1:05:55 保持好奇,保持愤怒,了解课堂外的“另一种知识”,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主体性所在吧。 【本期音乐】RADWIMPS - 正解cav - untitled【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读者群。
2/6/20241 hour, 18 minutes, 20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105. 2023,清醒的消费者与疯狂的营销人

【本期介绍】年初,某名嘴在节目上问出“如何解决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引发了许多争议。而在各大调研机构与媒体推出的2023年消费者年度报告中,精细化和性别比也成了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人人都在谈论消费降级,这背后既关乎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也有对过去经济泡沫的反思。与此同时,2023年也是各品牌方乃至城市文旅局大打营销战的一年,从Citywalk到淄博烧烤,从“老钱风”到“南方小土豆”,2023年的舆论场虽然逼仄,却又涌现出一股股造词运动,而这些营销策旅的变化,也折射出了更多的焦虑与隐忧。无论是宏观的数据还是普遍的感知,水温同此凉热。但另一方面,消费降级对于个体而言也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述,就像媒体上的流行词汇,也未必能反映生活真实的张力。因此,在这期「问题青年」播客中,我想回归青年志的老本行,和公司里几位资深的咨询顾问聊一聊,从她们接触到的品牌方与消费者来看,年轻人的消费观在2023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品牌方真的做好准备来面对这些变化了吗?人们常说,潮水退却才知道谁在裸泳,但问题是,裸泳的人在退潮前知道吗?【本期问题青年】Helen,全面调整消费观的伪中产小有耳,2024消费态度:不买立省百分百阿川,正在实践“清醒”生活的90后(老)研究员阳少,每天盯着记账本【收听指北】04:56 受大环境影响,一部分人在2023年从“向外”转而“向内”,花钱也变得清醒和谨慎了。13:04 情绪价值,一个被不断引用,又常常被误解的词。它在2023年的流行,说明很多品牌在过去生意好做的时候,恰恰不重视消费者作为完整的人的价值。22:52 情绪营销铺天盖地,营销人和消费者又该如何把握真实的需求?31:19 如果品牌没有提供差异化服务、不能跟消费者形成长期、真实的共鸣,就很有可能在当下卷入激烈的价格战。38:08 潮水退却之后,人要如何才能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46:46 年轻人在过去被很多品牌视为消费的驱动力,现在他们会被抛弃吗?以及过去的消费热又存在哪些泡沫?53:21 消费热潮和消费低迷,无法简单用升级和降级来概括。我们仍处于各种生活方式袭来且不断学习的阶段。56:04 对于2024年的消费趋势,一些个“暴论与锐评”。【本期音乐】Hotel Ugly - The Mannequin SongJesse Barrera,Michael Carreon,Albert Posis - Maybe We Could Be a Thing【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
2/2/20241 hour, 2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104. 撒个野、发个疯,会是情绪解药吗?| 串台Talk三联

我们和精神科医师徐凯文、三联中读编辑王卉,聊了聊为什么人们称赞“情绪稳定”,但总免不了发疯?【本期介绍】你最近精神状态还稳定吗?2022年,“发疯”是校园封闭时期大学生的操场爬行和网络上流行的“发疯文学”,2023年,发疯成为了能够用来解决问题的生存技能,面对父母在微信里穷追不舍的催生,直接一本正经地使用生殖专业术语进行严肃学术讨论,对方知难而退;马路上遇到搭讪时信口开河地胡说八道,让对方避之不及;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说教中,干脆改口管爸爸叫叔叔,反正自己终究也是外姓人也就没必要认这个爹了...... “发疯有用且很爽”(见同名豆瓣话题)的人生经验在互联网上流传。或许是一再退让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时候还是要向前一步的,或许是长久的内耗之后,实在抵御不住“先发疯的人先享受世界”的诱惑,或许这个世界本来就疯了,发个疯只是让周围的人暂时回归正常,或许保持情绪健康已经迫在眉睫,以至于发疯的代价显得值得。我们在这期播客里,探讨了为什么人人称赞“情绪稳定”,但总免不了发疯?发疯是情绪的疏解还是损耗?发疯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当极端情绪倾泻而出时,我们要警惕的还有哪些?本期是和「Talk三联」的串台节目,录制于三联中读“2024,去旷野之地”播客Gapday的线下活动。【本期问题青年】王卉,三联中读编辑,播客制作人徐凯文,大儒心理创始人,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Lisa,「问题青年」主播【收听指北】00:03:01 从疫情时期到当下,“发疯”有哪些变化?00:06:25 人的天性,就是要做一点出格的事情00:09:29 来自精神科医生的建议:你可以适当宣泄情绪00:14:49 年轻人发疯的理由:我们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00:19:44 Lisa的新年愿望:拒绝精神内耗,发疯外耗他人00:26:06 发疯——一种敢于挑战规则的犬儒主义00:32:32 今天我们集体性地欠缺理性沟通、公共说理的能力,这和整个社会文科教育的失败是有关系的00:36:39 我们要更多看到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00:42:01 从北大食堂抢馒头事件聊起,看见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冲突00:46:40 如何更多地去共情,去理解,去建立连接? 【本期音乐】五条人 - 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Kizzeret - Waves【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读者群。
1/25/202458 minutes, 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103. 从老钱风到知识分子穿搭,为什么说时尚是社会学的绝佳田野?

我们和社会学教授朱伟珏、时尚专栏作家林剑聊了聊时尚与阶级、全球化、及身份文化的关系。【本期介绍】围绕时尚从来不缺社会热点。性别议题引起穿衣自由的大讨论,亚裔高级脸与东方主义的凝视在国际舞台上频频生出争议,如今色彩明艳的多巴胺与美拉德穿搭抢占街头,似乎仍隐含着人们对于凝固着的社会情绪的宣泄...... 可以说时尚自诞生起,便是社会学的绝佳样本。《Pradasphere II》展览近日于START星美术馆启动。此次展览追溯了Prada 1913年创始至今的历程,提出以另类方式思索奢侈品:奢侈品是时尚与生活的交集,从中与历史、艺术、运动、建筑和音乐形成共鸣。这一次展览是对于Prada百年历史的回顾,其中能看到时尚与社会变迁的相互作用。具体到Prada传奇掌门人,一位政治学女博士Miuccia Prada,也有许多故事可说。问题青年播客借这次展览的契机,想谈一谈时尚与社会。时尚与阶级,与全球化以及与如今破碎化的身份文化中的自我表达都有哪些关系?。时尚的百年历史背后,有哪些思想与文化的变迁?本期播客由「问题青年」播客和 Prada 联合策划。对《Pradasphere II》展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Prada 普拉达”微信小程序免费预约观展。【本期问题青年】朱伟珏 同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林剑 专栏作家,时堂showroom创始人郝汉 媒体人,文化记者,节目策划人【收听指北】04:35 时尚最初几乎等同着特权与财富,这是社会学关注时尚的起点07:01 早期奢侈行李箱笨重不堪,巴黎还曾经有专门“偷斗篷的人”08:54 可以进入社会学观察领域的时尚,还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来而来的成衣16:19 当新精英阶层主导时尚工业:凸显睿智与知性,成为新的高级感17:59 “时尚圈唯一文化人”“政治学博士”Miuccia Prada:传奇女掌门人颠覆奢侈品行业23:20 中产阶层与女性是时尚最狂热的信徒,模仿是因为对于自己地位的焦虑与不自信30:10 文化工业(如影视剧)生产的时装形象,往往是社会现实生活情况的反面35:04 自上而下的时尚渗透滴流论过时了吗?球鞋、超短裙、牛仔裤来自下层亚文化群体48:05 Prada 联合创意总监 Raf Simons 与街头与极简主义风格的确立50:25 上海为什么是当今中国唯一的时尚之都?【本期音乐】Marc Romboy,Kinky - Over and Out (Instrumental Mix)Vansire - Halcyon Age【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读者群。
12/22/20231 hour, 1 minute, 10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102. 杨照:寻找自我的路,往往在主流之外

我们和作家杨照,从太宰治和芥川龙之介出发,聊了聊主流与边缘、好死与赖活,以及个体和时代周旋的方法。【本期介绍】前不久,作家杨照的新书《我与世界挣扎久:杨照谈日本文学名家十讲)(上辑·5册)由中信出版·春潮Nov+推出。在上辑中,杨照解读了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和川端康成。他们一方面是文学大家,一方面又是各自时代里掉队的人。历史学出身的杨照,不可避免将历史视角融入其中,他相信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需要了解作者及其时代:由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共同体,需要应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因此,阅读敏感的文学家们应对各自时代的方法和结果,也能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更何况,现代文学创作往往源自作者与社会的格格不入、纠结乃至挣扎,这在20世纪的日本小说家身上尤为明显。正是因为他们率先察觉到自己的掉队,创作才得以发生。而今天的人们,也比任何时候都要更为担心自己的掉队,迷茫和不安扰攘着每一个权衡着安全感和可能性的人。从文学出发,问题青年和杨照了聊太宰治的“丧”,为什么大家突然就不想做人了?秉持“好死不如赖活”的生命观,可以理解自杀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吗?以及在主流随时可能发生转向的时候,如何在主流之外完成自我的实现?【本期问题青年】杨照,作家,人文经典领读者阳少,青年志编辑【收听指北】03:52 从太宰治到芥川龙之介,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各自时代掉队的人06:57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的流行,反映着怎样的时代情绪?为什么“厌倦做人”这件事情能引起人的共鸣?12:37 太宰治的“失格”,很大程度来自于在军国主义氛围下的昭和时期,人生的答案极度单一,他觉得自己不符合主流期待,甚至不具备做人的条件。17:08 不能单单用殉情来理解太宰治的自杀20:45 好死,还是赖活?30:36 别总想着投身主流,主流有天可能也不见了36:15 相比于太宰治,芥川龙之介活在一个相对多元和自由的时代,而他的人生不断做加法,也因此承担了巨大的痛苦44:40 杨照又是如何理解“我与世界挣扎”的?51:59 有一种声音认为,过分强调作品\作家的社会性会忽略其文学性?该如何平衡二者?01:00:49 书写《我与世界挣扎久》,也是杨照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本期音乐】Dan Gibson - The Fallen LeavesLudwig van Beethoven - 悲愴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2/17/20231 hour, 8 minutes
Episode Artwork

101. 聆听失智症患者,守护生命的尊严

我们和失智症/认知症的设计工作者/科普博主邵明珊探讨了疾病、照护与亲子关系。【本期介绍】失智症(又称老年痴呆症、认知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失智症的其中一种)时常伴随着名人患病的新闻进入大众视野,被短暂讨论。最近一次是侯孝贤导演因病退出影坛的新闻。然而,我们对失智症的了解始终过于笼统,甚至带有偏见。根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状况调研报告》(2019)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就诊率偏低。只有7.58%的患者能在发现健忘、糊涂等异常情况后前去就诊。而36.7%的患者和41.91%的患者家属认为,记忆力下降是老人自然衰老过程,没有必要治疗。失智症不仅就诊率低,而且长期以来患者的表达常常不被认真聆听和严肃对待。《想带你看看失智症病人的世界》一书中,作者筧裕介 从社会设计的角度,倾听、理解、并展现了患者的世界,渴望纠正大众认知的偏差:失智症绝不只是记忆消退,相反,患者的病症千差万别,而理解他们不同的病因是照护的关键。什么是有尊严的生命状态?什么是尊重个体尊严的照护?这些问题,恐怕也只有站在患病者的角度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和讨论。这期播客中,我们试图走出对失智症的笼统印象,讲讲患者千差万别的病症;我们也从亲身经历的照护和母女关系谈起,分享了对于照护关系的理解。“照护,其实是人世间所有关系的本质与核心——照顾好他人,并得到他人的照顾,这就好像是某种交换人生礼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出了自己的,也得到了他人的关注、肯定、帮助、情感支持与道德鼓励,以及实实在在的意义感—— 一种本应复杂多变且支离破碎的意义感。” —— 《照护》(凯博文)【本期问题青年】邵明珊,科普博主「我就是个奶奶」,无障碍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师,老龄社区友好化改造设计师,认知症友好使者,「平拥世觉」创始人,「手心认知」联合创始人Lisa,问题青年主播【收听指北】03:50 痴呆症、失智症、认知症、阿尔茨海默病,这些不同命名的区别和利弊。12:28 大众对认知症/失智症的认知过于笼统,导致很多病患错过了疾病早期的黄金干预期。20:00 重新理解生命的尊严,从社会设计的角度切入,完善对于认知症/失智症患者的照护。25:14 为什么用“反应式行为”,而不是“精神行为症状”来描述认知症/失智症患者的状况,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照护行为?30:05 认知症/失智症的表现千差万别,需要照护者“推己及人”地去理解。干预病症之前,我们先得找到它背后的原因。35:38 陪着患者在那个TA的世界里,在TA的世界里提供保护。44:00 当父母发来“小病从医,大病从死”,我们怎么接住这个话题?53:00 不要把孩子从照护关系里排除在外。照护关系中,照护者并不仅仅是牺牲者,照护是生命中有意义的经历。59:40 照护者也需要寻求帮助和支持。1:03:50 认知症友好的社区里,患者有更大的自由和尊严。而认知症友好的环境,关键是社区里的人都了解如何帮助患者。1:10:45 “干货小课堂” —— 如果只能记住一件事,希望你记住,认知症/失智症不仅仅是记忆退化,我们来谈谈视觉障碍。【节目中谈到的书】《想带你看看失智症病人的世界》,(日)筧裕介 著,王露萍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美)凯博文 著,姚灏 译,中信出版集团《我还记得》,亦邻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就算得了认知症,也能好好生活》,洪立,燕青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期音乐】澁江夏奈 - 遠き日に陈致逸 - 千里清光【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2/9/20231 hour, 20 minutes, 3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100.从俄乌战争到巴以冲突,世界离崩溃有多远?

我们和青年学者张笑宇,从「产缘政治」的视角出发,聊了聊当下频发的国际冲突【本期介绍】过去几年,我们都深切感到,世界变得摇摇欲坠。从俄乌战争到巴以冲突,炮火不仅在时刻威胁着当地平民的生命,在各产业彼此深度嵌套的时代,也不经意间影响着远方的我们。无论《技术与文明》还是《商贸与文明》,青年学者张笑宇都善于从芜杂的历史中梳理出隐秘的联系。而在最新出版的《产业与文明》里,他试图通过「产缘政治」这一框架,将远方之于附近的影响,呈现得更加具有历史的脉络和现实的紧迫。比如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如何让了西德老百姓餐桌上的糖受到了影响;又比如俄乌战场上的焦灼,对于我们的大米甚至新能源汽车有哪些隐性的冲击。理解这其中的关联,对于我们在不确定的当下构建自身的生活秩序也至关重要。现代人大都在三点一线的生活里各司其职,过去,势头向上的生活教导人们顺势而为;如今,顺势的经验不再奏效,也亟需跳出自身的视角,去了解这个复杂社会的构造,以防它衰变成一个简单的结构——如同张笑宇在书中写的那样:复杂社会的崩溃,就在于原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经济生产关系瞬间都不存在了。地缘冲突和产缘政治有何关联?复杂社会的崩溃是可以避免的吗?增长乏力的时代,个体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机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张笑宇在「问题青年」聊了聊。【本期问题青年】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文明三部曲”:《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和《产业与文明》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阳少,青年志编辑【收听指北】04:56 什么是「产缘政治」?09:35 为什么人们更习惯用「地缘政治」来解释国际局势?「地缘政治」中的一些概念,比如陆权、海权等,真的已经失效了吗?15:36 俄乌战争之所以陷入僵局,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供应链全球化的军工企业,没有办法适应战争的强度,迅速扩张生产线。23:59 复杂社会是如何崩溃的?27:59 如何从「产缘政治」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43:23 没有经过商业化的检验,95%的科学技术都会被遗忘。45:45 何为「三流循环」?能量、产品和资本在人类社会中是如何相互转换的?52:51  张笑宇认为,我们一直生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延长线上。那些令人兴奋的发明,从电脑到AI,都因为缩短了供应链,导致无法促进财富分配和更大规模的共同富裕。因而人类更需要通过社会制度、法律、社会自治组织的调节来解决问题。59:21  在增长乏力的年代,了解社会结构,也有助于个体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本期音乐】mr. hong - Bittersweet Chocolate海上锯琴师 - Call of Silence 【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1/25/20231 hour, 4 minutes, 2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99.今天,你社交降级了吗?|串台“Talk三联”

这是一期和「talk三联」的串台节目,我们和他们的内容编辑高一丁、《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肖楚舟聊了聊,为什么大家今天纷纷“社交降级”,以及,什么才是理想的社交?【本期介绍】从“人均社恐”到“搭子社交”,人们对于社交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矛盾,一方面渴望人与人的联结,一方面又惧怕联结带来的伤害与更多不确定的后果。而在最新一期《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里,“社交降级”被重新提及,意指人们在生活中对一些社交关系开始主动选择回避和削减,倾向寻找简单可控的浅层关系。但降级未必能够解决社交中的问题,反而是一种退缩——回避掉冲突、痛苦和伤害的同时,可能也失去了建立长久关系的可能。「问题青年」和「talk三联」进行了一次串台。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到了“社交降级”背后,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些变化,比如“社恐”这个词是如何一步步在我们的社会中,从被压抑、到被确认和被放大。以及在大家对于“理想社交”的期待中,蕴含了哪些个体性的渴望与群体性的孤独。在这个热闹与孤独并存的时代,我们所想要满足的究竟是哪些社交需求?一种理想的社交状态,应该具备何种要素?【本期问题青年】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阳少,青年志编辑【收听指北】02:37 三位“i人”眼中的社交是怎样的?10:10 哪一种社交压力更大:熟人or陌生人?15:18 社交的目的性,从何时起变强了?18:41 “今天,我要去认识一位新朋友”27:55 在社交中建立深度联系,是件危险的事吗?32:51 被切碎的公共性37:22 如何面对一个空白的下午?39:31 我们尽可能地在社交中回避不快,却也变得不会处理冲突44:54 海外年轻人在面对的“友谊衰退”48:22 男性更不容易交到真心朋友吗?51:41 小调查:你有几位真心朋友?54:46 理想社交,什么样?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你关于“社交降级”的经历和思考,我们也会在评论区抽取两位用户,赠送三联数字刊的月卡。【“能不能简单点儿”播客串台计划】「Talk三联」联合多档播客品牌,发起【能不能简单点儿?】串台计划。在这个系列中,《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将对谈多档播客栏目主播以及三联中读的主讲人,从不同领域聊聊生活中对社交、消费、亲密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1/25/202358 minutes, 11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98. 女性是如何被抑止进入摇滚乐的?

【本期介绍】上周五,乐夏第三季的总决赛已经结束。在摇滚乐和乐队文化不断进入大众文化视野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这个领域的性别比例之悬殊,而当零星的女乐手出现时,大家总会把话题从音乐本身转移到她的穿着、家庭和私生活上。这套话语我们再熟悉不过,它与整个社会的女性处境如出一辙,但“滚圈”的厌女似乎更加顽固地扎根在它的历史和今天。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这个本该更“先锋”的圈层里,性别意识却是更落后的?我们和前音乐记者、现海豚消失了乐队主唱老月亮和音乐媒体進化耳朵编辑艾舒聊了聊,摇滚乐这种“男性主导”的文化,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女性又是如何被抑止进入摇滚乐的?在创作、演出等等方面,滚圈有哪些厌女的现象?而在国内整个摇滚行业的性别结构里,女乐手/音乐人会遇到什么样的性别困境?他们谈了谈自己在音乐行业中做过的采访和观察,老月亮也分享了自己在这个行业内做音乐的经历,用她的亲身实践给了我们“变强”的力量。【本期问题青年】老月亮|前音乐记者,现海豚消失了乐队主唱,目前在英国学习音乐制作艾舒|音乐媒体「進化耳朵」编辑,艺术机构编辑璐璐 | 问题青年主播【收听指北】09:37 悬殊的男女乐手比例和性别偏见是如何被媒体构建出来的?12:52 摇滚乐本身是很中产的,因此对女性来说,门槛更高。13:50 艾舒:从起源来看,早期的节奏布鲁斯和摇滚乐在诞生之初就很厌女。15:47 女孩学钢琴、小提琴,男孩学吉他、架子鼓?乐器选择上有什么性别刻板印象?16:54 吉他在被造出来的时候,就是以男性的身体结构研发的。17:32 老月亮:我很喜欢我的空心琴,但它就不是为我的骨架而设计的。19:05 女性是如何被抑止进入摇滚乐的:能力被质疑、外貌被评价,创作的功劳被转移到男性身上23:02 女性的工作是如何被取消和转移的:“歌不错,但是制作人帮助你很多”,“如果没有别人的话,你是不可能做到的”。26:49 女性榜样的缺失:男性可以说我要做柯本,我要在 27 岁时死掉,但不管是作为女权主义者,还是作为音乐人,我们都是没有明确的轨迹的。33:39 有哪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女性音乐人?42:42 当太多的评价、要求落到女性音乐人身上,究竟什么才算是女性的表达?48:23 老月亮为什么决定去学音乐制作?——“我要变强!”49:32 女性总是需要借助学历来获得入场资格,而对于男性来说,他们直接去做就好了。52:43 创作给老月亮带来了什么?55:07 以女乐手为噱头的演出,内核还是消费女性。01:05:45 为什么本应该先锋、先进的摇滚乐,在国内反而更落后,更无法接受改变?01:09:35 在管啸天性骚扰事件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月亮组的性别意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01:12:18 场地方和乐队是如何结盟的?场地主理人几乎都由男性担任。01:13:21 Neo bar 就是上海独立音乐圈的 Mojo Dojo Casa House!(注:在电影《芭比》中,肯从现实世界回到芭比乐园时,将芭比的 Dreamhouse 改造成了充满了男子气概的 Mojo Dojo Casa House)01:19:15 女性音乐人的又一困境:想要有演出,就不能得罪场地方,想要打女拳,就不要想有演出了。01:23:29 变强!成为女性制作人,帮助更多的女孩!01:28:14 艾舒分享自己接触到滚圈性别议题的开端:纪录片《Punk Singer》01:32:40 音乐推荐【本期播客提及的乐队/音乐人/女性社群/女性主理人】海豚消失了,老月亮所在的乐队月兔,小王乐队主唱属梨乐队Patti Smith,美国歌手、诗人、作家。她在作品中将诗歌和车库摇滚结合在一起,被称作“朋克摇滚桂冠诗人”、“朋克教母”。陈思江,海朋森乐队主唱冯晗,浪味仙贝乐队主唱Chainhaha(倩芸),独立音乐人,2022年发表专辑《谁在我的肚子里?》。裸儿,唱作人,2021 年发表专辑《果果》。暴力香槟乐队VV,甜蜜抽搐乐队主唱Sleater-Kinney,1994 年在华盛顿奥林匹亚成立的美国摇滚乐队,是暴女运动(riot grrrl)中的代表性乐队。Bikini Kill,开创了暴女运动的朋克摇滚乐队,1990 年成立于华盛顿州的奥林匹亚,以女权主义歌词和充满力量的演出而闻名。 琴包(全名“琴包背机关枪的少女”),由喜爱摇滚乐的女孩们创办的社群,关注(但不限于)女性在体验音乐现场、参与音乐事业过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以及性暴力事件,曾发起“滚圈反性侵”联署、举办「RiotGrrrl 暴女派对」、暴女放映等活动。雅娴,深圳 livehouse 红糖罐主理人【本期播客提及的书籍/文章/纪录片】书籍:Patti Smith,《只是孩子》Joan Baez,《钻石与铁锈:琼·贝兹自传》Kim Gordon,《乐队女孩:金·戈登回忆录》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始于极限》乔安娜·拉斯,《如何抑止女性写作》文章:纪念谢烨逝世三十周年:寻找谢烨——谢烨作品不完全整理令人遗憾的是,在滚圈,“厌女”却依然存在進化耳朵:女性主义者如何重新定义经典摇滚纪录片:《朋克歌手(Punk Singer)》:Bikini Kill 主唱 Kathleen Hanna 的纪录片,记录了 Bikini Kill 和暴女运动的发展。【本期音乐】海豚消失了 - 红丝草Chainhaha - 噢!噢!噢!噢!裸儿 - 两两幺幺摇不醒的梦暴力香槟 - 白痴馅的饺子Chainhaha - 谁在我的肚子里?【后期制作】Unic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0/26/20231 hour, 34 minutes, 3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97. 让年轻人成为主体,而不是媒体消费的对象 | 串台新闻实验室

这期是和「新闻实验室」播客的串台。Lisa和方可成聊了聊「青年志」和「问题青年」的故事,探讨什么是媒体,什么是优质内容。【本期介绍】这期播客里,我跟随着方可成老师的提问,回顾了自2008年以来青年志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年轻人处境与状态的变化。我们谈到互联网、消费主义、平台资本主义对于青年文化的影响,我分享了作为一个创业者这十多年里对商业逻辑的看法和反思。当然,我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请教了方可成老师一些问题,比如在今天如此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什么是媒体,什么是优质内容,比如方可成老师对张雪峰关于普通人家的孩子就不要读传媒专业的建议是怎么看的。从青年志作为一个小型组织的发展历程,到我和方可成老师对于今天年轻人处境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的谈话屡次回到关于“非主流”或者“alternative”的探讨上。我们谈到,越是普通人,越是应该对alternative 的路径保持开放,而不是把自己圈定在主流成功叙事上。【本期问题青年】方可成 | 「新闻实验室」主播,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Lisa | 「问题青年」主播,「青年志」创始人【收听指北】01:35 开场问候02:01 在复旦玩乐队的商科生05:38 用质化方法做消费研究10:55 青年志的起步:写博客、青年消费文化、外企客户17:04 消费主义曾带来多元,支持进步25:09 平台资本主义时代,消费主义中尊重人的部分消失了34:52 B站“后浪”视频为何令Lisa愤怒42:38 为何开始做媒体内容50:12 钱挣得最多的时候,人反而抑郁了53:23 什么是“青色组织”57:27 青年志的价值观是什么1:03:52 今天的青年人心态和以往有何不同1:11:39 方可成在香港的大学里接触的不同年轻人1:19:15 年轻人成了媒体消费的对象,而不是主体1:22:28 团队构成和工作模式1:26:09 最满意的内容是什么1:30:58 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好媒体1:39:39 同温层的意义和局限1:48:35 问题青年的存在,就是提供一种alternative的选项1:53:32 怎样看待张雪峰的言论【相关链接】新闻实验室:www.xiaoyuzhoufm.com《十年回溯:我的学术起步与探索》:newsletter.newslab.info【本期音乐】Ryuichi Sakamoto - M.A.Y in the Backyard【后期制作】崴崴【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0/13/20231 hour, 59 minutes, 3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96. 既是保护动物,也是治愈彼此,动物保护公益现场

 【本期介绍】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能听到万物生灵治愈人类的暖心小故事。“小猫、小狗拯救全世界”的感叹似乎常常被年轻人们挂在嘴边。不仅是家养小动物们,许多野生动物也正在和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有着前所未有的频繁交集。不断有人目击野猪、貉、野生鸟类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同时,许多野生动物在社交媒体上也有着极高的人气,比如,大熊猫花花、卡皮巴拉河豚.....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从事动物保护公益项目的公益人及志愿者,聊了聊他们所目击的公益现场。在过去几年,青年志一直在关注“工作”的话题。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某些行业领域,仍有许多充满能量的年轻人们在工作中能持续地获得满足与快乐,“公益”行业中就不乏这样的年轻人。这不禁让我们好奇,当“公益”成为一种工作时,无论是以全职还是兼职的面貌出现,它是怎样的?这份工作会带来怎样的得失?从事公益的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如果对公益感兴趣,我们应该从何出发?在这期播客中,嘉宾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们的困惑。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中国与小宇宙App合作推出的四档播客合集「青年图鉴——创造美,让世界为之所动」的第三期。关于「欧莱雅中国」: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在 1997 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欧莱雅中国的总部位于上海,目前在中国拥有 31 个品牌,一个研发和创新中心。欧莱雅以“创造美,让世界为之所动”为使命,以包容、道德、慷慨的态度定义美,并致力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期问题青年】一彬|「云山保护」野外项目官员Vivien|「上海领养日」发起人笨笨|大学生志愿者,欧莱雅「有意思青年」参与者小曾|问题青年主播【收听指北】00:04:57 「云山保护」和「上海领养日」分别是做什么的?00:12:30 即使生活在城市,野生动物保护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00:13:49 比起公益,野生动物保护更像一份科研工作00:21:47 “除了做流浪动物领养活动以外,我们也关注「生命教育」的推广”00:26:46 虽然「云山保护」和「上海领养日」从事不同类型的动物保护救助,但它们都关注动物与人的关系00:28:00 流浪猫也会对城市中的野生鸟类造成威胁00:32:45 动物保护中的科学传播方式与话术很重要00:35:47 作为一位大学生很好奇,什么让职业公益人们决定把公益作为一种职业的?00:41:12 公益是一份繁琐的职业,这份职业对从业者的专业度要求也很高00:42:28 当公益失去「有趣」的标签时,这份工作能不断打动从业者的地方又在哪呢?00:45:11 当更多人加入到流浪动物的救助中时,落在单个救助人肩上的压力就没那么大了00:49:50 野生动物保护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见证00:56:58 如果对公益感兴趣,如何去筛选一个靠谱的公益项目?01:00:17 公益不一定是参加远方的项目,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理念践行【补充介绍】「云山保护(Cloud Mountain Conservation)」官方名称“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于2015年6月在大理州民政局注册成立,是一个专注于抢救性地研究和保护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民间公益组织。云山保护的使命是通过系统的调查、专业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抢救性地研究和保护中国西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微信公众号:云山保护)「上海领养日」:公益领养平台“上海领养日”成立于2017年4月,这个零薪酬志愿者团体组成的民间组织至今举办各类活动200场次左右,全部由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参与过领养日活动的义工超3000人,至今帮助上万只流浪动物发布领养,已帮助近千只流浪宠物“回家”。(「上海领养日」的报道: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2589361)TNR方法:Trap Neuter Release,简称TNR,是一种对流浪猫狗实施绝育手术,使之无法繁殖,从而控制、管理其数量增长的办法。【展览信息】“美·万象人间”——欧莱雅中国“美·为之所动”系列展美是每一个人的追求,没有绝对的标准,所有性别、所有文化、所有年龄,所有皮肤类型、所有发色在我们眼里都是美的化身。同时,美不仅关于外表,它还给予我们信心,让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充满自信。本次展览“人·间”,回到人的居所——成都宽窄巷子的川西民宅内,携手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以美为媒介,连接每一个人,共同探讨多元包容,赋能女性、青年、银发族,科技为人等议题。同时,展览还设置一个使用“公平贸易采购” 茶叶的茶室,免费向所有人开放。 【本期音乐】Stacey Kent - Le mal de vivre村松崇継 - しめっち屋敷【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9/20/20231 hour, 11 minutes, 5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95.买不起的房子,卖不动的地

【本期介绍】过去二十年,伴随着经济增长,房价上涨到了不成比例的高度。高房价对于早年“买房上车”的人来说,是得以完成财富积累的条件,对于更多买不起房的人而言,则是无法翻越的大山。在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大城市,住房市场的鸿沟还体现在居住面积上,城市流动人口的人居住宅面积只有15-20平米,大约为城市户籍人口居住面积的一半。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则形成了依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支出的“土地财政”。而相比低价出让的工业用地,商业住宅用地才是收入的大头,这也导致城市存量用地结构却严重失衡,工业用地常年占比在20%左右,远高国际10%的平均水平。物以稀为贵,地少房价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最新出版的《人地之间》一书中,通过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土地改革政策的梳理,经济学家陶然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又是如何兴起的?而在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商爆雷和“以地谋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的当下,个体能做出怎样的选择?政府又该如何拿出行动并进行改革?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和陶然聊了聊。【本期问题青年】陶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阳少,青年志编辑【收听指北】05:12 从住房、买房再到炒房,过去二十年,房子如何从耐用消费品变成了投资理财产品?13:28 房价的飙升,和压低人民币汇率、带动制造业对外出口以加快经济发展的手段有何关系?为什么每逢经济增速变缓,政府便用超发货币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来刺激经济,而这又如何进一步加剧了地产的泡沫化?20:39 房地产行业怎么成了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地方政府“以地谋发展”的模式又是如何兴起的?30:26 地方政府对于住宅用地供应的垄断会带来哪些问题?为什么针对房价的行政性调控往往治标不治本?陶然老师提出“两个竞争加一个腾挪”的机制,循序渐进增加商品房和租赁住房的供应,具体又是如何操作的?41:01 为何地方政府过去往往倾向于把钱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区开发,而非教育和医疗这样的经常性服务项目?以及对于外来流动人口的“身份城市化”也缺乏动力?47:03 当下,对个体而言,需要打破“拥有一套住房”的执念。对地方政府而言,与其提供保障性住房,不如允许低效用地的所有者,还有一些城中村的村集体,进行租赁住房的开发,以提高住房供给。55:59 面对地方债务和经济现状,关键在于打破三个垄断,即国企在上游部门、银行在金融领域、地方政府在商住用地领域的行政性垄断。【本期音乐】Øneheart,reidenshi - snowfallDavid Hicken - Alberich【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9/19/20231 hour, 1 minute
Episode Artwork

94. 八仙饭店:独立音乐是受众和创作者的双向选择

我们和八仙饭店一起聊了聊他们的创作、参赛经历,期望看到一个年轻乐队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的不同切面。【本期介绍】“Ten thousand sticky dreams lost to reality……”当《吞吐》在《爱情神话》的放映中响起的时候,或许是听众和八仙饭店这支乐队的第一次擦肩。今年 5 月,他们在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上收到了乐夏的邀约信息,当时的他们有一点小小的焦虑:如果没演好,大家会不会很失望?尽管有些悲观主义,他们还是去了,在舞台上经历了被淘汰,又在即兴环节被复活的过山车。当你看到改编赛中他们演奏张雨生《单身旅记》的状态,就会发现一种兴奋的松弛和灵动的创造力。他们对那些怪诞、邪典的东西充满好奇,沉溺于光怪陆离的文艺世界里,试图冲破无聊的现实生活的局限。带着垃圾摇滚和布鲁斯的气息,他们在最简单的和弦中生发出层次丰富的变化,用顺理成章的旋律串起走向“怪异”的和弦,在他们自嘲“一年级”的歌词基础上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东方”或是“迷幻”,哪一种标签都没那么重要,就像他们自己说的:“我们是一支好听的乐队。”我们和八仙饭店聊了聊他们在节目内外的创作和生活。做乐队的经历中,最享受的部分是什么?他们受到哪些音乐的影响?在编曲、作词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调用自己的“数据库”的?选择哪种语言作为歌词,为什么在今天成为了一个问题?今天和过去的独立音乐场景和环境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本期问题青年】王帆|八仙饭店主唱闫明琛|八仙饭店制作人&贝斯璐璐|问题青年主播【收听指北】06:23 王帆:不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承担太多的压力,它应该是轻盈的、拿得起放得下的。07:05 “东方迷幻色彩”无法概括八仙饭店融合、多元的风格,它只是一个形容词。11:34 《极乐大厦揭幕》专辑里的荒诞、邪典气质源于对怪诞的文艺作品的兴趣:因为现实生活很无聊,文艺作品可以让你看到奇奇怪怪的人眼中的世界。12:41 专辑制作的过程:白天工作,晚上录歌,只睡几个小时,喝咖啡喝进了医院。17:14 八仙饭店的音乐受到过哪些乐队/音乐人的影响?22:42 改编张雨生《单身旅记》的思路:悬疑色彩开篇,用bassline引出前奏,通过有记忆点的 riff、和声、双吉他同时进行,营造时而紧张时而开阔的色彩。26:44 节目里即兴改编小星星的创作全过程:在自己积累的数据库里搜索能用的“招儿”31:45 为什么用英文写作?语言是全人类都能使用的东西,如果只有native speaker才有资格用,就失去了语言本身的功能性和意义。35:53 在很多琐事的包围下,重新坐在电脑前写歌、编曲、录制的瞬间很踏实、很纯粹。38:06 90年代的受众群体没有今天这么广泛,音乐风格却更多元。而正是因为受众群体没那么广泛但包容度非常高,才使得音乐可以肆意地多元。39:04 90年代的听众可以接受一切另类的、打破常规的东西,不在乎它是不是好蹦、是不是能引起强烈共鸣、是不是能大合唱,只在乎看到不一样的东西。46:49 独立音乐是一种双向选择,它不是为了迎合某部分受众而定制一首歌,不是为了冲短视频榜一、网易云999+、全民K歌演唱量第一而做一首歌,当然这件事本身也非常值得尊重,但我们选择不去做这种类型的音乐。48:07 喜欢自己的东西是一种不变量,别人的喜欢是一种变量,我们只能控制不变量。48:33 音乐推荐时间【本期播客提及的音乐人&乐队】Mudhoney,美国摇滚乐队,1988 年在华盛顿西雅图成立,他们的早期作品,例如单曲《Touch Me I'm Sick》、EP《Superfuzz Bigmuff》,对垃圾摇滚(grunge)流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Cage the Elephant,摇滚乐队,成立于美国肯塔基,后定居伦敦。他们受到了经典摇滚、90年代另类摇滚、布鲁斯、朋克和放克等音乐的影响。寺原孝明(J.A. Seazer/J.A. Caesar),日本电影和戏剧音乐作曲家,曾与寺山修司及其主导的剧团天井桟敷密切合作。武勇恒(贝贝),鼓手、制作人,曾先后加入子曰、1989、节奏之犬、崔健、二手玫瑰、汪峰、火星电台等乐队,凭借《Hydro Canvas 海淀》获得第33届金曲奖演奏类最佳作曲人奖、最佳演奏录音专辑奖。【本期音乐】吞吐 - 八仙饭店(00:00, 23:11)凡士林 - 八仙饭店(08:15)迷津 - 八仙饭店(09:45, 14:25)Touch Me I'm Sick - Mudhoney(17:24)单身旅记 - 张雨生(21:30)单身旅记(live)- 八仙饭店(23:40, 25:23)On Starboard 星板 - 武勇恒(48:43)【后期制作】嘎嘎【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9/5/202351 minutes, 1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93. 乐夏这样的综艺越强盛,我们距离原生文化就越远

我们和乐评人、乐队经纪人健崔、蛙池乐队主唱金依依一起,从乐夏3聊开去。【本期介绍】这期播客中没有观反、没有乐队舞台的点评、没有对综艺的评论。借着「乐夏3」再次(片面)呈现着独立音乐场景的“流量窗口”,我们聊了聊音乐人和从业者角度所看到的独立音乐场景和青年文化。今天是不是没有撑起一期综艺所需的足够多的好乐队?为什么说今天音乐人在签约之外有更多的选择?疫情几年对音乐行业造成了哪些影响?面对媒体、唱片店、线下场景、专业算法的重重缺位,乐迷如何成长?为什么说乐夏只不过是原生乐队文化的平替或弱替?【本期问题青年】健崔,乐队经纪人,播客 Common FM 主播。曾出版《太阳声》《嘻哈圣经》等乐评专著,曾在《周末画报》《GQ》《YOHO》“iWeekly”等媒体工作。金依依,蛙池乐队主唱Lisa,问题青年播客主播【收听指北】01:59 乐夏和阿那亚虾米音乐节折射出怎样的乐队群体状态?05:36 综艺在平台完胜、内容消亡的环境下崛起。10:34 健康的乐队发展需要充足的线下演出舞台及乐迷需求。13:37 乐夏三是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那么多好乐队吗?蛙池乐队为什么拒绝了乐夏的邀约?22:13 今天做乐队有更多选择。为什么自己干、不签约?31:50 疫情几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今天会有乐迷买不到票“反手一个举报”?乐队巡演的接连取消是否反应了市场的低迷?为什么各地演出场地的升级却意味着音乐场景的消失?40:00 国内音乐媒体、唱片店、专业算法、线下场景的缺失,使这个时代乐迷想成长、探索挖掘音乐口味的成本变高了。48:52 “上头”和“下头”都很快,演出现场通过手机屏幕观演,今天“乐迷”从一种身份变成了消费者。57:32 音乐综艺现场的“乐迷”是谁?1:02:03 “网红乐队”是伪概念吗?1:17:48 乐评人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乐评在今天是无力的?1:26:20 任何综艺只是自由文化的平替或弱替,综艺越强盛,我们距离原生的自由文化就越远。1:32:10 今天综艺代替了缺位的音乐媒体,然而跟着综艺认识乐队,如同“两分钟带你看电影”。【本期播客提及的乐队】Linga火气球24 HoursScoffIC 女子乐队嘎调绝对纯洁蛙池回春丹橘子海虎啸春【本期播客提及的live house】义务 隔壁酒吧上海 育音堂北京 东市广州 不大空间深圳 红糖罐北京 School北京 D22北京 两个好朋友【本期音乐】Park Bird - Are You Lost布拉格 - Shalan【后期制作】Unic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8/31/20231 hour, 43 minutes, 29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92. 从“键盘侠”到“人间清醒”,谁是犬儒主义者?

【本期介绍】十年前,当周濂写下《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时,“犬儒主义”一词也频繁出现在公共媒体的讨论中。作为一种被批判的社会文化概念与时代症候,某种层面上,“装睡的人”和犬儒主义者身上那种“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十年后,没有太多人去谈论犬儒主义了,取而代之的是“键盘侠”、“乐子人”和数不尽的“人间清醒”。今天,越来越多的犬儒主义者正试图用一种看穿人情世故的清醒和冷漠,消解任何稍微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和事。而光是自保已经用尽全力的普通人,似乎也不得不服于现实的桎梏与内心的怯懦。然而,尽管人人都有“犬儒主义”的那一面,但产生犬儒的动因又不尽相同,有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冷嘲热讽,也有人因为“幻灭后的清醒”而走向虚无。但唯一可以确认的是,犬儒主义会削减我们的行动力,在“接受现实”这一前提下,再无改变和行动的可能。而在最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犬儒主义》一书中,作者安斯加尔•艾伦梳理了从公元前4世纪希腊犬儒主义者的“无畏直言”、“离经叛道”的行动到当代多面和复杂的犬儒主义流变的历史,他试图挖掘现代犬儒主义中所蕴含的某种“可耻的潜力”,并最终导向改变的发生。什么是犬儒主义?它如何从古希腊时期的特立独行走向了当代的装傻充愣?在“人人都是犬儒主义者”的今天,有没有可能做一个有希望的现实主义者?从这本书出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周濂聊了聊。【本期问题青年】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阳少,青年志编辑【收听指北】05:20 什么是犬儒主义?犬儒主义如何从古希腊时期的特立独行走向了当代的装傻充愣?15:31 当北岛在70年代末写下《我不相信》这首诗时,背后仍有“想要相信”的冲动,这股冲动延续到了21世纪头十年。而如今人们说“我不相信”时,那是真的不信了。这种“不相信”的背后反映出现代犬儒主义的本质:试图用万变不离其宗的“看穿术”,消解任何稍微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和事。25:18 为什么现代犬儒主义无法回归到古希腊时期那种离经叛道的状态?31:05 犬儒主义带有一种巨大的腐蚀性。但如果所有人都装睡,大厦会轰然倒塌吗?38:29 从《瑞克和莫蒂》到《马男波杰克》,为什么流行文化中“人间清醒”的状态会受到人们的追捧?犬儒必然导向虚无吗?43:22 斯多葛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何从“杀身成仁”的自我要求变成了强调“追寻内心宁静”的处世哲学?50:19 周濂认为每一代启蒙的成果都归零了,那么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谈论启蒙?01:00:55 作为哲学老师,当学生为现实的重负所累,困惑变得越来越具体,周濂会如何从观念层面作出回应?本期播客提及的书《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周濂《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周濂《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徐贲《犬儒理性批判》,彼得·斯洛特戴克《说真话的勇气》,米歇尔·福柯【本期音乐】晨曦光廊 - 60km/hPort Blue - Over Atlantic City【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8/17/20231 hour, 6 minutes, 1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91. Citywalk,是被包装成中产消费的遛弯吗?

今年,Citywalk成了最火热的旅行方式之一。小红书上,以“Citywalk”为标签的笔记多达50万+,而浏览量也超过了5亿次。相比于此前备受热议、压缩时间完成打卡式观光的“特种兵式旅游”,Citywalk更强调放慢节奏和随兴所至的漫步,以更具有探索性和主动性的方式,来体验城市空间的构造与变化。火热同时也伴随着争议。一种声音认为,Citywalk不过是用洋气的英文名来归纳人们更为熟悉的散步与遛弯儿,并在标签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带有城市中产趣味的消费行为,随之而来关于“City walk该不该收费”也同样引起了许多讨论。另一种批评则认为,原本带有反消费主义意味、更加深入探索城市肌理的Citywalk被滥用了,小红书的许多笔记里,单纯的打卡、探店、拍照也成了Citywalk。Citywalk火热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话题背后,是否存在着重新想象人与城市关系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可否通过行走,在城市中成为一个行动和叙事的主体?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问题青年邀请到两位资深的城市漫游者来聊一聊围绕在Citywalk周身的争议。【本期问题青年】夏佑至,青年学者。著有《干掉摄影师》、《上街》、《蒙尘记》。格里董,资深Citywalk领队,城市漫游博主,上海记忆收藏者。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阳少,青年志编辑【收听指北】04:23 一种声音认为City Walk就是遛弯儿,果真如此吗?City Walk又到底该不该收费呢? 10:04 疫情前后,参与City Walk的人群有何不同?17:53 City Walk讲解员和传统意义上导游的区别在哪里?22:02 City Walk的火热,展示的不仅是符号性和炫耀性的体验,背后也有大众真实的心理诉求,即在被迫慢下来的三年后,人如何处理感知的盈余,理解自己和周围空间的关系。28:14 城市空间的功能并不是由设计者和管理者来定的,而是使用者。比如19世纪的巴黎为了防止彼时的一系列示威和暴动而建设了许多放射性道路,但这后来反而强化了城市的可行走性,以控制为目标的空间如今转化民众表达自己诉求的场所。33:02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更喜欢弯曲狭窄的小路,而不是宽广的大马路?36:07 从本雅明提出的“漫游者”到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路上观察学”,城市漫游者始终在反思,谁在决定我们的城市生活,又该如何在城市中成为叙事与行动的主体?40:08 为什么本地人总是对自己的城市视若无睹?只有在拉开距离后,人才会重新对于原本自以为熟知的城市完成对象化的过程,并产生新的好奇。55:06 一起发生在南京东路的抢劫案,如何让夏佑至思考城市地标与街边小巷的关系?01:02:46 城市边缘群体和城市空间存在着一种对抗性甚至危险的关系,只有当它变成一种叙事的时候,才会被更多人加以审视和思考,而这也是City Walk的潜力之一。【本期音乐】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 (In Perfect Harmony)-Gordon WebsterThe Air That I Breathe-Maroon 5【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
8/9/20231 hour, 8 minutes, 1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90.同情心也会过劳吗?

过去几年,我们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了大量“远方的苦难”,从因政权纷争而陷入困苦的阿富汗女性,再到战争中颠沛流离的乌克兰人民,以及身处土耳其大地震废墟中绝望和无助的灾民。隔着屏幕,我们对远方受苦的人们产生了同情,同时又因为苦难的繁多和距离的遥远,又陷入到了对同情的疲劳。法国社会学家博尔坦斯基认为,同情的前提是距离,正是处在“安全距离”之人才会对不幸的人们产生同情。波兰传播学学者莉莉·蔻利拉奇则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同情的产生和距离并没有直接因果联系,我们的同情心既和传播媒介的更迭息息相关,也更取决于如何“观看”苦难。在最新出版的《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以下简称《旁观者》)一书中,蔻利拉奇梳理了人道主义在过去几十年随着媒介更迭而产生的变化,进而讨论在人们不再相信宏大叙事的今天,如何重新想象社会团结。尽管这本书的主要诉说对象为西方世界的公众,所谓人道主义也建立在“西方”和“全球南方”这一组对照中,但里面涉及到的诸多问题也跟中文世界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人们对于灾难新闻的关注从“客观事实”过渡到“主观感受”,似乎总是要在新闻中先看到“自己”,出于某种感同身受的紧迫性才决定予以一定限度的关注与同情。如何才能在对悲剧性事件的关注中,将注意力真正放在“他者”身上?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何以将共情转换为具体和持久的行动?在舆论撕裂之时又可以做哪些弥合不同诉求的尝试?以及在言说空间面临不断压缩之时,又该怎样理解公共讨论所缺失的面相?新闻传播学学者刘海龙,无论是在他关于宣传话语和传播技术的研究中,还是于「看理想」开设的“传播学100讲”课程里,都在持续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而他也恰好是《旁观者》所在丛书系列的主编之一。从这本书出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刘海龙老师在「问题青年」聊了聊。【本期问题青年】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阳少,青年志编辑【收听指北】05:31 《旁观者》里提到的“同情疲劳”,和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以及因各种或远或近的新闻而产生“同情疲劳”有何异同?15:20 从传统媒体时代过渡到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是否从“客观事实”过渡到了“主观感受”?人道主义的宣传如何从讲大道理变成了讲小故事?30:10 反讽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吗?在后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想象社会团结的图景?41:01 刘海龙老师认为,我们今天在舆论场上面对的更多是“沉默的螺旋”,而非“撕裂”。看上去争执不休的双方可能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反而从底色上共享着由过去教育带来的对思维方式的影响。49:11 刘海龙老师曾经做过2016年“帝吧出征”的相关研究,并写了《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这么多年过去了,网络民族主义在他看来发生了哪些变化?59:12 如果说“帝吧出征”是当时一些青年“作为服从的一种反抗”,也是一种表达的出口,那么对于今天面临着就业困境、出口也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01:04:17 如果讨论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或是寻求认同,那么也无益良好的公共讨论空间的建立,这样也会影响到人们在关注新闻的时候,难以把注意力放在“他者”身上。01:14:52 在“偷拍诬告”的舆论讨论中,真正被忽视的是已形成产业规模的偷拍,以及如何通过相应的立法和技术手段,去消除人们对于偷拍的恐惧。支离破碎的讨论背后也暴露出了新闻报道的衰落。【本期音乐】马友友 - 3 Old Viennese Dances:II. LiebesleidArthur Rubinstein - Nocturne No. 2 in E Flat Major, Op. 9, No. 2【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13/20231 hour, 19 minutes, 4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89. 让自己“好过”,或许不必避开痛苦

如果我的行业没了,我该怎么办?放下对“光明未来”的期许,我们是否可以过好现在?【本期介绍】过去几年,我们已经渐渐接受一个事实,在高速发展30年后,我们迎来了停滞和萧条。未来不再是光明和美好的,甚至某些层面上可能会戛然而止。于是,一个新问题摆在了年轻人面前:如果我的行业没了,我该怎么办?在这样的预期下,我们怎么处理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在优酷人文的人物访谈节目「众声」中,主持人蔡康永说,以前他很希望通过人物访谈让观众成为“更好的人”,而现在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家“好过”一些。那么,在这样的时代生活,放下对“光明未来”的期许,我们是否可以过好现在?如果放下“成为更好的人”的执念,怎么让自己“好过”一些?编辑部的Lisa和阳少,邀请了两位朋友颜和、Liko来聊这个话题,缘起是她们去年采写过不少身边朋友的故事,在采写的过程中,也思考着自己的困惑。*特别致谢:本期节目由优酷人文「众声」节目联合策划。【本期问题青年】颜和 | 最近好想养猫的文字女工,的地得十级学者(自封)Liko | 徘徊在文化行业边缘的滞销书编辑,社恐的内耗大神阳少|青年志编辑,TJ人也卷不动啦Lisa | 问题青年主播【收听指北】Part1 从成为更好的人,到让自己更“好过”,这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05:02 将“进步叙事”内化并身体力行多年之后,有一些时刻,让我们意识到“成为更好的人”的叙事是有问题的。13:47 从2016年至今,从互联网创业热浪的消退,到00后整顿职场。一方面,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努力没有用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反思,努力本身是不是有问题。Part 2 “该做”的事变得不可靠了,“想做”的是什么变得更重要19:11 如果行业没了怎么办?我们要锻炼自己不依赖于系统,能够生存下去的能力和韧性。打铁还需自身硬,还是要回到自己、回到个体。25:15 如果想从事出版行业,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离开北京?我曾经采访的一位50+岁大叔启发了我,或许我们觉得没有选择,是我们的主体意识还不够。也许我们无力改变大的环境,但是可以创造一个微小的局部环境。30:26 在一个“不得不”的选项都已经没有收益的今天,“我喜欢”所带来的相对损失反而变小。34:10 自我关怀是真正倾听自己的想法,跟自己对话,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39:37 我们的惯性是倾向于回避痛苦,找到一劳永逸的路径,而不愿意接受人生就是要修修补补。42:49 一位在服务于职校生的机构工作的朋友的故事:反思特权之后,指向怎样的行动?(46:43 勘误:这里应该是徐凯文老师,口误说成了“徐凯平”)Part 3 怎么让自己“好过”一些?48:38 当我们能够找到行动的出口的时候,哪怕行动再微小,反而会感到“好过”一些。54:00 写作不会让焦虑消失,但让我有勇气面对它,梳理它的逻辑,有能力去理解和掌控它。56:41 一些个更接地气的让自己感觉“好过”的土办法。1:01:28 “不自洽”是我的生命在和世界发生激烈的冲撞的一种表现,说明我没有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些话语和体制。1:05:20 “当我们茫然感到无力和有限时,我们深知历史不取决于个人的愿望与意志,我们只能在历史的大潮中坚持做自己能做并且渴望做的事情。至于这些工作在历史中的意义,只有历史才能回答。” 我们为什么朗读了戴锦华老师在《开场》中的一段话。【相关链接】《众声》第五期 - 《对谈隈研吾:天使与恶魔》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k1MDcyMTgyOA==.html?sharefrom=iphone&scene=long&playMode=normal&sharekey=e976d5b60b4e4b347345f532600992887《我,大龄失业,靠"为爱发电"找到第二人生》https://mp.weixin.qq.com/s/XO_qsurQ2XCJ2JFmbaR7iw《我走进职校,看见“混日子”背后的期待、无奈与悔恨》https://mp.weixin.qq.com/s/MPdMkDGgewr2WeSQN2U1Mw颜和、Liko参与过的人物故事栏目的其他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eeQZ81AY22jBvctJvlahCA《当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重新找工作》https://mp.weixin.qq.com/s/qAoEH1KmGN2-MtlNCZmxmg【本期音乐】Yann Tiersen - Toujours LaKings of Convenience - Stay Out of Trouble坂本龍一 - Energy Flow郑宜农 - 别忘了你自己【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8/20231 hour, 10 minutes, 8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88. 再创新高的青年失业率,四顾茫然的毕业生

我们和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聂日明老师聊了聊青年就业难及可能的解决之道。【本期介绍】近日,青年就业问题再次引发热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 4 月份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达到了 20.4%,超过了去年 7 月的 19.9%。与此同时,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3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1158 万,在去年首次突破千万达到 1076 万之后又创新高。6、7 月份伴随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青年调查失业率很可能还会更高。而过去几年受经济影响,很多企业的校招名额都在减少,这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现象。从十几年前的“蚁族”到今天的“孔乙己”,青年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青年就业问题的凸显,除了找不到工作之外,也表现为很多隐形的就业难中,例如考研、考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动者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但是不敢辞职跳槽,甚至不敢主张应有的权利、在就业中的人缺少升迁和发展机会等等。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聂日明自 2015 年开始关注就业问题,基于对数据的挖掘和解读,提出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指出不仅要关心就业率,还要提升就业质量,而提升就业质量还是需要依靠大城市。在一篇针对“35岁现象”的文章中,聂日明指出企业如果选取高端产业、精益生产,就会更加依赖有经验的人才,会自然地提供就业机会的纵深,35 岁现象揭示了企业长期视角的欠缺。我们邀请聂日明做客“问题青年”,与我们共同探讨青年就业难及可能的解决之道。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在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公共部门的招录规模,还是要靠企业?灵活就业对青年来说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学历低就是否应该被鼓励?作为个体,在升学、考公、就业之间如何选择?【本期问题青年】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Lisa、璐璐|问题青年主播【收听指北】05:56 当前的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处于什么样的水平?07:07 毕业季的失业率会较高,因此今年毕业季的失业率肯定会明显超过去年的高点。09:18 为什么就业困境似乎比数据更严重?不想找工作、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和农村劳动力都不被纳入统计。16:50 当精英学校的学生考研、求职意愿下行,其他学校的人就必须被迫积累更多的资本。19:23 灵活就业规模的变化反映着就业质量的变化,当前灵活就业人员规模正在上升,表明就业质量在恶化。21:22 国外的第三方薪酬调查机构:美国PayScale会调查职业匹配度、学历低就情况和薪资水平,倒逼学校切实帮助学生就业。25:27 失业是个隐患吗?为什么在中国对青年失业的容忍度似乎更高?25:42 青年就业的结构(城乡、学历、职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得流动到城市就业的青年不再是舆论上的失踪者。32:50 中国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承载了乡城流动人口完成城市化的转变,还有非农就业阶层的向上跃迁。如果无法在城市为青年提供一个体面的稳定就业,这些都会成为泡影。37:19 从蚁族到孔乙己,这些青年处境有什么相关性?42:05 大学塑造了大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都是“消费升级”所倡导的,不是好事吗?43:29 教育的目的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不会浪费教育投入的财政补贴。44:38 在目标单一的价值体系下,教育告诉你,只要认真考试就会获得一个好的结果。但悖论是,这个教育体系却希望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多元化的选择。52:09 “不完全的城市化”是一种身份困境——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不完全具有城市本地人的身份。58:46 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并不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力量,吸纳就业最大的群体一定是企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必须是市场化导向的。01:00:37 就业是一个增长问题。增长确实要靠内循环,但内循环依然解决不了城市就业,必须要纳入到双循环的系统,引入那些品牌好、附加值高、利润充沛的企业。01:02:15 就业不能只由教育部门解决,要把经济增长做起来。其他目标要围绕失业率来运行,而不是其他目标各自为战。01:04:00 学校是人才的生产者,不能只管生产,不管卖。就业指导中心该如何发挥作用?01:15:01 从经济学角度,为什么说做喜欢的事仍然是重要的?个人层面,逃避的选项一定是错的,不要被形势推着走。【本期内容相关链接】聂日明:中国就业大数据之一:他们为什么不工作?就业怎么稳?聂日明:中国就业大数据之二:何为好工作?如何提高就业质量?聂日明:就业之计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系统性思维聂日明:35岁现象的社会起源与代价澎湃新闻专题:就业之计廉思,《蚁族》【本期音乐】Iwamura Ryuta - Blessedre: plus, Osamu Fukuzawa - never【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
5/25/20231 hour, 21 minutes, 1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87.从“逃离北上广”到“回笼漂”,年轻人到到底该去哪儿?

我们和经济学家陆铭聊了聊在“逃离北上广”和“回笼漂”之间,年轻人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本期介绍】近来有媒体报道,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又回到了曾经打拼过的大城市,这被称为“回笼漂”。在厌倦了大城市的高压与快节奏以后,他们发现家乡或小城也不如想象中的安逸与单纯,进而选择重新北上或南下,但去往大城还是小城?同样的疑问仍悬在许多人心头。关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陆铭在他过去出版的两本著作中给出了答案:普遍的趋势里,年轻人终究是要去往大城市的,但我们还有诸多治理问题和观念问题亟待澄清。在《大国大城》里,他指出了中国的城市问题不在于“大”,相反,无论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目前都还不够“大”;而在去年出版的《向心城市》中,他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并为今后城市的治理方向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活力,宜居与和谐。过去讨论“逃离北上广”时,大城市的哪些好处被忽略了?如果年轻人终究要去往大城市,作为城市的管理者的治理思维要发生哪些转变?而在人口和资源都加速向城市中心集聚的时代,作为个体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陆铭老师进行了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畅谈。【本期问题青年】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著有《大国大城》、《向心城市》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阳少,青年志编辑【收听指北】02:28 陆铭老师是【问题青年】邀请到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他会对我们过去谈论过多次的“年轻人是返乡还是留在大城市”做出哪些不一样的观察与解释?04:35 我们今天不会把在大城市里享受到的各种便利跟“人多”联系在一起,相反容易把外来流动人口当作是一个“问题”。 07:56 “规模经济”能帮助我们理解,常态下,为什么在大城市更容易找到工作、收入相对高,生意也更好做。13:19 大城市的高房价\房租相当于一张门票,让你通往更便利的生活、更多元的娱乐休闲、免费的博物馆和其他公共空间。20:34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我们越来越重要的服务业还存在哪些偏见?大城市对服务业足够友好吗?26:47 一些城市在治理交通拥堵的时候,习惯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拥堵34:21 相比于北京,为什么上海的街区显得更加有活力,也更加利于“压马路”?这和城市的道路规划有何关系?41:28 城市用地如何影响高房价?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工业用地比重特别高,并且商务楼对应的商服用地的拍卖价格跟居住用地的拍卖价格是倒挂的。49:39 陆铭老师的肺腑之言:“很多时候我觉得说服我的同龄人太累了,我总跟他们说不要把城市建设成你们想要的样子,而是要考虑90后和00后未来会住在怎样的城市。所以我说我这本书是写给年轻人的,你们要成为做出改变的一份子。”51:08 当前户籍制度正朝着越来越鼓励流动的方向改革,但仍需要时间。57:35 “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陆铭老师如何回应这个经典辩题;不要把“回不去的家乡”当作一个很负面的事情01:03:13 年轻人终究要流向大城市的趋势,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号召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是否矛盾?为什么要警惕“乡村浪漫主义”?【本期音乐】Manhatton-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It Must Be Love-Bill Evans【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
5/22/20231 hour, 15 minutes, 48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86.作为女儿,我曾经恐惧成为母亲|母亲节特辑

三位女儿一起聊了聊我们在母女关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我们是如何去理解「母亲」这个角色的。【本期介绍】在今年的母亲节,我们选择聊一聊「母女关系」这个话题。作为女儿,随着我们长大成人、初入社会,我们也到了可以选择成为母亲的年纪。与此同时,在这个年纪,我们的母亲也开始逐渐退休、衰老、进入更年期。在这个阶段,关于「母女关系」的思考开始与青春期有了不同。这几年,「母职」成为了一个时常在大众讨论中出现的词汇,也有更多的人也开始从女性主义的框架下去审视自己的母亲。无论,我们的母亲是传统的、还是开明的,当被置入这些框架时,她无论是作为一名「母亲」,还是作为一位「女性」似乎都是“不完美”的。当面临着婚姻、生子、择业的选择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跟母亲以及原生家庭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当聊起生死观、金钱观和生活理念时,我们和母亲的隔阂似乎也变得愈来愈深。但同时,作为女儿,我们又与母亲共享着女性身份所共有的经历,面临着不同阶段女性会面对的共同困境。「母亲」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地在影响我们,而母亲的命运也与女儿的命运更微妙地缠绕在一起。所以,我们想尝试重新从女儿的角度去理解「母亲」的角色,理解她们作为「女性」存在的部分,理解女儿和妈妈之间的权力关系,理解母女关系中的紧张与煎熬是如何持续存在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学会如何去接纳一个不在“完美”框架中的母亲,就像接纳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女儿一样。【本期嘉宾】小曾|问题青年主播Sharon|「青年志」编辑Lacey|「大心小心」电台主播【收听指北】00:12:25 母女关系是多样的,有哪些「典型」的母女关系?00:13:48 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成因也许可以追溯到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所遭遇的创伤00:16:55 要允许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在一个动态但健康的区间里浮动00:23:40 女儿会成为母亲最大的批判者吗? 作为女儿,我恐惧成为母亲00:30:31 面对母亲对父亲的抱怨,也许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大人的「撒娇」00:32:24 “女儿会倾向于在妈妈身上去寻找自己的女性身份认同”00:34:00 “开明”的母亲也会说出让女儿失望的话00:41:45 母亲知晓身为女人的困境,因此母亲可能选择放松或提高对女儿的要求00:44:11 即使实现了经济独立,母女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很难迎来平等。00:50:30 母亲与女儿之间也会互相厌恶彼此的女性身份00:53:18 怎么去面对“不完美”的妈妈00:56:56 “完美”的妈妈也许从来不存在,只是我童年的想象或滤镜00:58:03 作为女儿,看到“妈妈”自我规训以外的另一面【本期音乐】于文华 - 绒花 (伴奏)柴田淳 - 秋桜【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
5/12/20231 hour, 6 minutes, 4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85.许子东:鲁迅书写的“长衫”早就不存在了,为什么又复现?

终于请到许子东老师啦~ “在无力和抑郁的表象之下,核心问题还是你选择做哪种读书人。”青年节策划「落脚」又到青年节,回顾过去一年有关青年的最热话题,从最难就业季到最低生育率,从迁徙与离散到孔乙己的长衫……我们决定谈谈与当下青年最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如何“落脚”。详情见下文海报。【本期介绍】青年节是个尴尬的节日,被两重话语统领。一重是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一重是赞美新世代的消费主义话语。每到青年节,「问题青年」都希望先看见真实的青年处境,再谈理想的青年精神。近几年,鲁迅文学成了年轻人表达的重要灵感来源,有人把鲁迅称为“梗圈祖师爷”,鲁迅小说中的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人物,也常被拿来比照当代青年的现实处境。这期播客中,长期研究鲁迅文学、正在撰写《重读鲁迅》的许子东老师,从“孔乙己的长衫”谈到鲁迅笔下的五种知识分子。为什么说“孔乙己的长衫”是“旧梦不可寻”?为什么如今“旧梦又重现”?许老师指出,在“无力”和“抑郁”的表象之下,核心的问题还是你选择做哪种读书人。特别感谢「优酷人文」对本期的嘉宾支持!【本期嘉宾 】许子东: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前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著有《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等;长期作为嘉宾做客《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等文化节目。【本期问题青年】Lisa:「问题青年」主播,「青年志」主编阳少:「问题青年」主播,「青年志」编辑【收听指北】03:15 当青年读懂了鲁迅,发现鲁迅一直在他们身边。07:30 鲁迅的重点是批判世人的凉薄,不是批判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在后来100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中一直存在。11:13 孔乙己要不要脱下长衫?这个问题还要从“长衫”究竟代表什么说起。从张仲礼对十九世纪绅士集团的描述看,“长衫”是干部的后备队,也是基层的管理者,这双重身份。17:37 从“皇权不下县”看绅士阶层的作用。理想化的“皇权不下县”的小说是《白鹿原》。21:20 传统的老百姓、读书人、官员三层阶梯的心理暗示,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读书做官论、学而优则仕,要做人上人...... 渗透在我们很多日常语言里,鲁迅最要批评的就是这点。24:43 怎么评价绅士阶级的历史作用,怎么看待读书人跟官府、民众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这次的讨论背后可伸展的余地。27:05 从“绅士阶层”到“中产阶层”,今天年轻人的选择更多,但是选择做公务员的人越来越多。钱、权、学这三条发展路径中,一度做官是被看低了,近年又提升了,说明我们离“长衫”更近了。这里有三重问题:“旧梦”、“旧梦不可循”、“旧梦又重现”。35:10 许子东老师自己曾经检讨读书人的优越感和使命感。40:05 今天读书人面临如何落脚的实际问题,确实有很多困难,基本上就三条选择:有专业、有竞争个性、维持底线。44:21 鲁迅笔下的五种知识分子。第一种是“狂人”,第二种是反抗以后顺从做官的,第三种是孔乙己,生态不如心态的,第四种是忏悔无力的,第五种是做帮凶的。56:55 当今天的青年忧国忧民而不得而忧郁,如果是专业的阻力,要靠专业的方法解决。1:03:03 回顾五四精神,爱国主义和个人的觉醒是不矛盾的,其中的连接词就是鲁迅强调的“奴隶”。每个人安于做奴隶,国家就陷于被奴役的状态。【本期音乐】万能青年旅店 - 十万嬉皮郎文硕 - 鲁迅先生【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
5/4/20231 hour, 8 minutes, 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84. 编辑部聊天:问题出现我就开始发疯

从算命到发疯,我们不正常吗?编辑部小伙伴谈了谈这一年来我们所看到的青年处境、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和他们的问题。【本期介绍】马上是五月,今年的青年节有点让我们“头疼”。与前两年相比,如今好像生活正在回到如常的轨道上,但只见那些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锋利,像越挣扎就陷得越深的泥潭一样,难以脱逃。讨论意义和价值感是奢侈的,因为生存和站稳脚跟才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在录制这期播客之前,我们收集了很多来自听众和读者的提问,面对这些发问,我们感到无力,因为它们也是我们想问的问题,但我们也没有答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很高兴看到这些问题,因为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需要勇气的。开始这次聊天的时候,我们都不是很有信心。我们不希望再去定义或是概括什么是青年,只是想分享我们共同面临的处境,聊聊那些我们也参与其中的文化现象或是社会情绪,比如算命、特种兵式旅游、整顿职场,或是发疯,看见那些我们同样讨厌的话语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问题,并在最后分享一些在这个时代不一定有用也不一定新颖的生存思路。*关于2023青年节策划「落脚」*又到青年节,回顾过去一年有关青年的最热话题,从最难就业季到最低生育率,从迁徙与离散到孔乙己的长衫……我们决定谈谈与当下青年最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如何“落脚”。详情见下文海报。【本期问题青年】璐璐|遇事不决看运势Sharon|吸一大口猫度日阳少|被“新教伦理”洗脑的J人小曾|愤怒青年【收听指北】03:33 一个预告:青年节策划「落脚」05:20 从去年到今年,大家和身边人的状态有什么变化?06:41 当庞大的障碍没有了以后,怎么办?那些长久存在的、普遍的困境正重新被推回到我们面前10:37 我们征集到的“问题”:摇摆不定的社会时钟、左右为难的人生选择、沉重的价值和意义14:49 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想象未来了:“这一代人都死光之后,下一代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吗?还是这种混乱和停滞会继续延续?”16:37 我们为什么爱上了算命?宿命论为什么是一种“托底”?18:40 “特种兵式旅游”:一种竞争的躺平、躺平的内卷。22:26 住进“赛博精神病院”,有人一起“不正常”的话,似乎就没有那么孤单。24:35 如果体面和秩序都是无效的,如果捉摸不透社会规则的变化,不如去发疯。26:47 替我们发怒的《狂飙》、《黑暗荣耀》、《怒呛人生》:我们的愤怒到底应该归因于哪里?发疯是不是还是一种自我损耗?29:53 呼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有什么问题?35:22 回顾《孔乙己》原文,鲁迅为什么写孔乙己?38:23 分享《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的写作,警惕居高临下的下沉视角。50:03 尝试把自己的家作为一个私人版的城市客厅,在小家做一些链接。54:20 即使可能会经历迷茫,但长时间内耗的时候,退出、离开也是一种选择。55:00 《重启人生》的启示:重新思考工作、城市和人的价值排序,找回一点轻盈的感觉。57:35 在卷、躺、润之外,有没有第四条路径?59:26 如果不去追求意义,是否就必然会走向虚无?如果意义是一个光谱,就不应该只有意义或是虚无这两端。01:01:49 什么是青年?我们不想再定义了。*录制本期播客时,大家有不同程度的感冒,所以间或有咳嗽或鼻音,请见谅。【本期音乐】郎文硕 - 鲁迅先生【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
4/27/20231 hour, 3 minutes, 3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83. 当被霸凌过的孩子们幸运长大成人

编辑部的小伙伴聊了聊我们遭遇过的校园霸凌。【本期介绍】在前不久,《黑暗荣耀2》的更新又引发了一系列有关校园霸凌的讨论。在这部电视剧里,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女主化身复仇者,再次出现在了霸凌者面前。“黑化”后的女主让很多观众都大呼过瘾。作为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的一员,片中女主被选择成为欺凌对象的经历,以及霸凌中带头者、簇拥者、旁观者的行为、反应都让离开校园一段时间的我们仍然感到十分熟悉与后怕。这期节目,编辑部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聊了聊校园霸凌带给我们青春期的创伤,它是如何让我们对自我产生否定,对人际交往存有困惑,并且与原生家庭产生隔阂的。幸运的是,作为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孩子,我们如今都顺利地长大了成人。当我们选择回顾这些成长道路上不愉快的回忆时,希望这些讲述与分享也能为那些仍然困在阴影之下的孩子、大人们送去一些面对当下或过去的勇气。Trigger Warning:本期播客有大量我们被霸凌的亲身经历分享,有可能触发不愉快的回忆,请大家在收听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身心状态,可以及时暂停或退出!【本期嘉宾】小曾|问题青年主播,曾经在班里是被人讨厌的那个女生Sharon|问题青年主播,曾经会期待有人能替我站出来yixue|曾经到哪里都是受气包的朋克女青年【收听指北】00:05:16 青春期遭受校园霸凌的经历是如何持续地影响我们后续人生的00:07:18 “校园霸凌反而让我更愿意去看见、帮助弱者或他人”00:14:55 “女生之间的霸凌会更隐性”00:19:51 “遭遇网络霸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也遭受过霸凌”00:22:53 “冷眼旁观有时候也是一种加害”00:27:59 远离被霸凌者的那一天我们的心情00:29:17 “被选中成为霸凌者其实没有具体的原因,选择是很随机的”00:34:27 为什么学校、家长没能有效阻止校园霸凌的不断升级?00:37:16 霸凌者会有意挑选不被“关注”的那个孩子00:41:10 很多家长并不冷切身体会孩子的痛苦,甚至对校园霸凌的认知也是很“过时”的00:43:40 “现实的裂痕是很大的,你再了解女性主义,也很难不被影响”00:45:16 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面对、接纳那段被校园霸凌的经历的?00:51:54 校园霸凌为什么如此难被杜绝?【本期音乐】ぼくたちの失敗-千住明明日への手紙-手嶌葵【后期制作】Unico【Logo设计】Sam【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
4/14/20231 hour, 4 minutes, 1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在陌生人社交时代找对象:相亲角、恋综与dating

我们聊了聊现今火热的相亲角、恋爱综艺与逐渐兴起的dating文化,探讨了在陌生人社交时代人们寻找另一半的几种方式。【本期嘉宾】孟常 | 《90婚介所》综艺节目常驻嘉宾,《不合时宜》主播青豆 | 曾组织或参与过多次新型相亲角活动,热衷牵线的老红娘老王 | 相亲角大爷大妈眼里的红人,为写论文下载了多个社交软件【本期主播】小曾 | 问题青年主播【本期介绍】上周末,对相亲角好奇已久的编辑部,终于集体组织了一回中山公园相亲角打卡,结果却在众多大爷大妈的盘问中仓皇逃离。这也成为了我们聊聊这期播客的源起。过去几年,我们的婚恋观念与社交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也早已进入了陌生人社交的时代。从热度从未衰减的传统相亲角,到已经泛滥的社交软件、恋爱综艺,再到dating、“先试后爱”等逐步流行的交往模式……为了找寻伴侣,我们面前的似乎摆放了多种路径可供选择。然而,同样以婚恋为目的,这些路径的差异性是什么?为什么作为“新旧代表”的相亲与dating同样都会遭人诟病?在众多模式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持自身的舒适性,找寻最适宜的方式?我们从在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的观察开始聊起,聊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线下交友活动,令年轻人上头的新型恋爱综艺,最后聊到在国内逐渐兴起的dating文化以及人们对dating的误解和诋毁。感谢天然膳食营养补剂“AG小绿粉”(Athletic Greens)对本期节目的支持。微信小程序搜索“AG服务” ,下单使用【节目专属折扣码:WTQN】。(“问题青年”首字母缩写)。临近双十一购买12个月的订购计划,享全网最低价528元/月(原价698元/月)的同时,再免费赠送一个月。11月11日前,买订购计划使用问题青年折扣码,还会加送AG1小绿粉5天旅行装2盒。【收听指北】03:21 正片开始06:31 现在的相亲角是什么样?在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的一些观察。08:35 相亲角这件事情的存在,其实体现了国内社会普通人观念的水位,是大众婚恋观念的呈现。11:50 传统相亲角之外的“新型”相亲方式:购物车相亲、电影相亲、听歌交友会……基于兴趣爱好的匹配方式。15:25 陌生人社交是都市青年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状况,它无法承诺任何效率和结果。而传统相亲之所以看起来效率高,是放低了除硬性条件之外的其他软性标准。18:59 现在的相亲和社交模式,不容易二分式地区分新旧,我们的父母辈就经历过类似“北岛诗会”这样的社交方式,其实都是一直存在的。21:16 现在父母介绍相亲的方式,未必如我们之前想象的那样“陈旧”,只是增加了一个认识异性的渠道。25:35 参与相亲角的父母辈大多都是本地人,所以现在相亲角呈现的形式是被先验地筛选过的,但如果放在年轻人的日常社交中,很少有人会直接问对方的出生地、经济状况等条件。26:58 如果在无数的相亲婚恋场景中,呈现出一致的保守化倾向,或许我们可以从中评测出人们的不安全感是否在加剧,整个社会是否在趋于保守,这与社会的情绪变化是一致的。29:14 国内的恋爱综艺热潮:《90婚介所》、《再见爱人》等恋综不断出圈。30:31 恋爱综艺从侧面反映出每一代年轻人恋爱观的变化与个体独立性的思考。36:29 恋爱综艺不在节目内而在节目外,节目内的匹配成功率很低,但许多参与者却因为节目在线下找到了恋爱对象。41:09 现在的恋综,人们羞于将标准直接说出口,其实是教养在进步的结果。47:17 《90婚介所)内提到的前沿观念“先试后爱”,也联系到了dating文化在国内的兴起。49:28 如果我们认同一个都市里的成年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同婚恋不应该是拍脑袋一热的决定,那dating必然会出现,而且从上一代开始就已经存在过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我们不把它定义为dating。54:36 我们对dating的很多误解和质疑,其实是现代消费社会中存在的精神危机构成的,不应该由dating这件事来背锅。01:03:19 很多社交模式的预期和目的是错配的,许多人将效率崇拜也带到了与人的交往过程之中。【本期音乐】A Good Bass for Gambling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狂想曲-中国广播民族乐团【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0/28/20211 hour, 16 minutes, 1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童漠男:我试图用怯懦、自省、失败来打动你

我们与童漠男聊了聊他如何审视自己内心的懦弱、不堪与丑陋,并以此作为自己作品的养分。当大家普遍将脱口秀看作一种“冒犯的艺术”时,自省与退让的脱口秀是否同样具有效力。【本期嘉宾】童漠男 |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人气选手、脱口秀TIGHT5两届冠军【本期主播】陈陈、李颐Lisa | 问题青年主播【本期介绍】这一季的脱口秀大会即将进入尾声,在众多优秀的选手里,号称“卑微脱口秀第一人”的童漠男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为近两年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艺术形式,脱口秀往往被寄予“批判”和“冒犯”的期待。自称胆小懦弱的童漠男,因此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不堪。了解童漠男的粉丝们又称他为“怂横怂横”的,卑微之中又会有别样的爆发力。童漠男把靶心指向自己,审视和暴露自己内心的“懦弱、不堪与丑陋”。这还是脱口秀吗?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风格?在《某某与我》中,他提到的“懦弱的力量”是指什么?他在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和童漠男聊了聊。从他投身脱口秀行业的契机开始聊起,聊到年轻人的反抗与叛逆,聊到人们在当下难以获得快乐的原因,最后聊到屈服和退让在当下的环境里能够发挥的力量。在聊天期间,我们感受到童漠男如同一个地心探测器,他不断的向下挖掘,打磨自己剖析自己,正如他所言:“脱口秀给了我一个不断逼自己去审视自我的过程,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懦弱,审视自己的不堪和丑陋,再将这些转换为我作品的养分。”或许,我们都需要同样的勇气和自省,去面对自我的丑陋,去面对那些与美好相悖的部分。【收听指北】04:34 成为全职脱口秀演员后生活变得越来越窄,特别想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07:59 脱口秀启蒙是罗永浩老师,羡慕他在讲台上的个人魅力与语言风格,也是自己踏入教培行业的原因。10:49 人的本质就是叛逆,年轻人反抗上一代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感觉世界并不在自己手中。童漠男讲述了多年前罗永浩在讲台上的一个段子。16:09 盲目的对抗,反而能激发出真正的坚持和兴趣。在追求某件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反抗和阻挠,反而能把快感推向极致。22:23 最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人到底怎么才能快乐起来?童漠男讲了“直立行走”段子的“暗黑完整版”。32:32 现实生活中的童漠男有多“胆小懦弱”?35:04 羡慕那些敢于大胆表述自己想法的人,他们身上有自己不具备的素质,但如果自己也强行去表演攻击性的脱口秀会很不自洽,因为我无法成为他们。38:15 这个世界缺少一些率先的屈服,每个人都想成为胜利的一方,但如果一直保持彼此互不相让的状态,很难达到共情和理解。屈服和退让同样具有力量。44:45 剖析自己小时候的“谦让”和现在的“低调”。48:48 大家习惯于脱口秀下定义,认为脱口秀就应该冒犯抨击,但我想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演自己的喜剧。51:40 我喜欢剖析自己内心邪恶、不堪的一面,这让我不断认清自己。一个正邪交融的人才是立体的,才能够令人喜爱。59:29 体育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很短暂,但脱口秀演员可能在人生任何一个时期进入自己的巅峰状态,或在不同年龄段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它是个可以做一辈子的行业。1:03:29 脱口秀逼我不断地去审视自己,看到自己的丑陋与不堪,通过这些审视我才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内容。1:07:17 今天还害怕什么?【本期音乐】00110100 01010100 - 0181 000 0010Fazer - Wasi【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封面拍摄】文森特【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9/29/20211 hour, 11 minutes, 5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欧宁:不要羞于谈论乌托邦,我们需要激发想象力的另类视野

我们和欧宁老师从他正在创作的新书《乌托邦田野》聊起,探寻过去两百年里不同地域的社群实践是如何落地的,如何看待它们的意义和遗产,以及我们今天为何要谈论乌托邦。【本期嘉宾】欧宁 | 艺术家、策展人、作家【本期主播】Lisa | 问题青年主播【本期介绍】什么是理想的生活?如何抵达理想的生活?当我们不满足于主流的叙事时,便开始寻找替代性的方案。有人在城市中改造社区或营建社群空间,以此改善公共生活,增进人与人的联系;有人移民乡村,回归农田,探索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有人开辟荒野,自给自足,构想和实验人类共同生活的可能性“又是一个乌托邦啊”,远观的人似乎总是能“一眼看透”并“一语道破”。于是,实践者心知肚明 —— 被贴上乌托邦标签的同时,TA的社群实践恐怕会被忽略不计。齐泽克说,“乌托邦在今天不应该被理解为它最古老的那种意思,就是理想的社会,也不应当被理解为你能够实现所有欲望的社会。它不是无边的想象(free imagination),而应当被理解为当现实逼迫你去想象一个出路时候的构想。”我们为什么羞于谈论乌托邦?什么是乌托邦?历史上的乌托邦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想资源?欧宁老师从他正在创作的新书《乌托邦田野》聊起,梳理了十八世纪以来的乌托邦实践的脉络,谈论了在我们今天乌托邦构想的意义。*访谈的部分内容被整理为文字稿发在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上(9月24日)。*播客32分的口误:应该是1837年(说成了1847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及随后爱默生(说成了爱迪生)等人发起的波士顿布鲁克农场。【收听指北】从关心城市问题到关心乡村问题5:24 10年前,拍摄城中村及贫民窟的纪录片《三元里》和《煤市街》。6:42 城市贫困社区的问题实际是农村问题,如果不是农业破产,农民不会跑来城市。7:10 选择在安徽黄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做「碧山计划」的项目,是乡村建设,也是共同体实验。挖掘乡村建设和社群实践的历史经验,从中寻找思想资源8:35 清迈艺术家的「土地计划」。9:58《天南》文学期刊的创刊号《亚细亚故乡》。13:01 探索十八世纪以来的乌托邦实践:泰戈尔在印度的乡村建设、中国民国时期的乡建运动、六七十年代「返土归田运动(Back-to-the-land movement )」这个背景下,北美地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出现的一些嬉皮公社、生态村和理想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y)等。17:55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曾有许多激进的乌托邦实践可以落地:纽约「欧内达(Oneida)」社群实行群婚制,美国震教村(Shaker Villages),奉行独身主义。乌托邦的定义与污名27:46 乌托邦的定义是一种替代性方案(alternative),当问题和危机出现时,人们开始探索和想象另一种可能性。29:06 乌托邦一词源自托马斯·莫尔著作《乌托邦》,他同时开创了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文学和实践中往往有共有财产和教育实践。32:12 不同时代的危机不一样,乌托邦想象也不一样。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人道主义危机,19世纪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赤贫危机,20世纪越战期间,都曾有大量的乌托邦实践。34:29 人们不愿意谈论乌托邦的原因,一是觉得乌托邦是乌有之乡,二也有可能是某个地方的政治空间不允许谈论。实践者不喜欢「乌托邦」,因为实践理想社区并不是创造乌有之乡。38:22 超大尺度的乌托邦曾有许多灾难性的失败。39:51 “前马克思共产主义”。43:40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新村运动。49:23 在今天谈论乌托邦是有意义的,无需害羞和回避,它能拓宽我们对“共同生活的想象”,我们应该去拥抱这些拓展经验的部分。49:40 「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一词能表达在历史上人们共同生活实验的社群的关联,但它不是共产主义(Communism),有明确的界限。乌托邦不应以成败论57:24 罗伯特·欧文的新拉纳克村和新和谐村实践,新和谐镇的失败,及其为美国留下的重要的遗产:公立图书馆和公立学校制度。1:06:01 乌托邦不应以成败论,关键要看是否创新、具有持久的历史影响力。1:08:59 我们需要重新阅读法国思想家傅立叶。欧宁谈今天的实践1:13:15 今天的乡村建设和十九世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在落脚点、政治空间、工具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20:59 现今城市空间中的共同体、共居实验需要警惕资本主义与组织学,保持它们原初的本质。谈Workface 和706空间。1:26:26 商业可以是中性的。商业背后有正义的价值观时,会带来良性的影响力。中国缺少商业知识分子。【延伸阅读】关于欧宁1969年生于广东遂溪。90年代创建独立音乐团体“新群众”以及独立电影团体“缘影会”。2004年与艺术家曹斐创办了立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另类文化艺术工作平台“别馆”(Alternative Archive) 。2006年离开广州迁至北京,2008年至2010年担任现代传播集团《周末画报》创意顾问及邵忠基金会总监。2011年创办《天南》文学双月刊并任主编,同时发起“碧山计划”。2016-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教授“中国城乡研究”与“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两门课程,同时主持山东省烟台市广仁历史街区的活化项目“广仁计划”。2019年,他获选担任波士顿艺术、设计与社会研究中心(CAD+SR)2019-2020年研究员,2020年成为高级研究员(2020-2021年)。2020年开始他重新进入声音研究领域,主持和策划一系列声音艺术工作坊和展览,包括“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苏州寒山美术馆,2020-2021年),“村声工作坊”(苏州容春堂,2021年),“原音计划”(太原长江美术馆,2021年)。欧宁曾受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邀请拍摄纪录片《三元里》(2003年),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邀请拍摄纪录片《煤市街》(2006年),在世界各地展出、放映并被收藏、研究。连续策划三届大声展(2005年,2007年,2010年),并为伦敦蛇形画廊在伦敦巴特西电站策划了声音艺术的展览项目“唤醒巴特西”(2006年);曾担任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Benesse大奖评委(2009年),日本横滨国际影像节评委(2009年),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策展人,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2011年),第22届米兰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电影节评委(2012年),里斯本建筑三年展Debut大奖评委(2013年)。播客中提到的乡村建设项目和社群实践[1] 《乌托邦田野》主要是对十九世纪以来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社群实验和乡村建设进行田野走访和阅读研究,目的在于为今天收集和剖析历史经验。第一篇“乌托邦乡愁”是对这个田野研究项目的概述,虽不属书稿正式内容,但可了解此书的提要和框架。目前已经写到26万字,部分章节已经发表于《单读》、《天涯》、《今天》等杂志及澎湃新闻。豆瓣合集名称为“Utopian Field”。: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5447685/[2] 《在世界达到完全幸福之前,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提及日本农托邦、半农生活等实践),欧宁,豆瓣日记,2021 https://www.douban.com/note/792431419/[3]《又是一个乌托邦,你也许会说。是的,但它有所不同》(提及恩厚之夫妇的进步教育和乡村建设计划“达廷顿实验”),欧宁,豆瓣日记,2020 https://www.douban.com/note/758924125/[4] 《我的生命并非无用。我在自己的时代前面走得太快了。》(提及罗伯特·欧文在苏格兰新拉纳克的地方实验),欧宁,豆瓣日记,2020 https://www.douban.com/note/757788953/[5]《新冠恐慌之后,小地方、去中心、低成本、亲自然的互助社群会是一个选择吗?》(提及每逢大危机爆发之后,总有人去探索不一样的生活,于是有了一波又一波的乌托邦实践:英国工业革命的人道灾难,驱使清教徒到新大陆去建立“人间天国”;美国因为首次经济危机而导致的“1837年大恐慌”,催生了无数社群主义实验;越南战争危机引发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Back-to-the-Land运动;中国在民国时代军阀分权割据的“乱治”下,知识分子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而过去三十多年来激烈的城市化进程,则让“返乡”成了一个新的尝试。),欧宁,豆瓣日记,2020 https://www.douban.com/note/756580707/[6] 《乡村乌托邦:清迈的艺术实验》,欧宁,牛院,2014 https://mp.weixin.qq.com/s/2qjj9o7Y3ExFpjTqfbqYMw[7] 天府公园大草坪项目访谈:https://mp.weixin.qq.com/s/0aQmOLHx4nFn3ZygeY1DMw[8]《天南》(01·创刊号·亚细亚故乡),主编:欧宁,出版社:广东省文联,2011 http://roll.sohu.com/20110415/n305839084.shtml[9] 《乌托邦》,[英] 托马斯·莫尔,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本期音乐】András Schiff - Invention No.13 in A minor, BWV 784Philippe Rombi - Dans la maison (Thème)【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9/23/20211 hour, 35 minutes, 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人类学的想象力:从理解妈妈为何迷上广场舞开始

我们和青年学者袁长庚聊了聊,人类学“走红”背后的成因与误解、学科的脉络,以及它对当下焦虑的个体所形成的理解与推动。【本期介绍】在青年志今年七月发送的一篇文章《文科有什么用?在技术理性的包围下,为人文精神辩护》中,我们讨论了文科是怎么变“无用”的?以及“有用”的标准在当下的土壤里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这个老生常谈并且还会持续辩驳下去的问题,从本期【问题青年】开始,我们将文科逐一拆分,从单个学科入手,不定期和人文学科的从业者展开对话,来探讨该学科的脉络与“功效”。首期聊的便是人类学。随着项飙老师的走红,人类学在过去两年走入大众视野。相较于其他人文学科,它似乎散发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独异气质,在关注远方和历史的同时,又同附近与当下持续地共振。但在大众对人类学的关注中,是否存在着一厢情愿的误解?有什么需要被祛魅之处?人类学又具体学什么?和社会学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它对当下焦虑的个体可以形成何种理解与推动?带着这些疑问,我和一位极富热情的人类学青年学者——袁长庚聊了聊。【本期嘉宾】袁长庚,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b站ID:讲台艺术家袁老师【收听指北】05:13 人类学在近两年的“走红”,在于社会对于经验的普遍焦虑。在过去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群体和个体的经验都趋于单一和稀薄,不足以梳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10:31 公众对人类学的关注中,存在着哪些“美丽的误会”?为什么把人类学作为理解世界的方法其实难以被大众所接受?16:49 人类学和社会学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同文学与诗学有何关联?具体又学些什么?26:54 为什么“劝退”是人类学老师的传统美德?36:41 现代学院体系内的很多学术生产,很多时候并不能对社会提供真知与洞见,更像是在把玩一个学术游戏,这种机制可能会扼杀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41:52 项飙老师的可贵在于对经验的原始冲动,并总能对即时性问题做出有力度的经验凝结。48:47 为什么人类学很看重“讲故事”?相较于下结论,在大家急于寻求各种解释的当下,呈现经验、讲故事其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 53:38 人类学打捞的更像是一种遥远的常识,这种常识在现代性和理性独断的驱动下被我们遗忘了。01:03:47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 的学术与行动,恰恰是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最好的状态。01:09:29 人类学无法脱离经验世界而存在,经验世界又总在发生变化,因此人类学家需要和现实保持有机的联系与张力。01:16:57 袁长庚讲述自己的博士论文,关于北方某个小城的“传销组织”【本期博客提及的书与文章】[1].大卫·格雷伯,《债:第一个5000年》(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 2011)[2].大卫·格雷伯,《狗屁工作:一个理论》( Bullshit Jobs: A Theory ,2018)[3].大卫·格雷伯,马歇尔·萨林斯,《论王权》( On Kings ,2017)[4].埃文斯·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与魔法》[5].项飙,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6].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7].张文义,《我不推荐读人类学博士》[8].张文义,《人类学的终极劝退》【本期音乐】Ernest Ansermet - La Boutique Fantasque - TarantellaLudovico Einaudi - Una Mattina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免费音乐版权库【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9/21/20211 hour, 25 minutes, 4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青年空间和在地社群,是旅行时抵达一座城市的秘道

我们和 ttg 创始人海鑫、X++文化品牌创始人李胜博通过一次神游与共创,从社区独特的场域与氛围出发,聊了聊我们如何走进与拜访一个城市,城市青年空间如何形成、如何留住人,以及旅行作为非日常体验能够在今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本期嘉宾】海鑫 | ttg 创始人,背包客李胜博 | X++创始人,旅行者和内容创造者【本期主播】Lisa | 问题青年主播【本期介绍】这是「青年栖居地图」系列的第二期播客。上一期,我们聚焦在那些“构想未来生活可能性”的共识社区或乌托邦,和社区建设者探讨了社区的意义。这一期,我们和两位背包客及旅行文化传播者的漫谈,既是对于青年社区和青年空间的神游,也是对生活可能性的探寻和共创。我们从日本、台湾、火人节,谈到了景德镇、沙溪、福建龙潭里等地的青年社区,又将目光转向我们熟悉的大城市,探讨城市青年空间如何形成。从社区独特的场域与氛围出发,也聊了聊我们如何走进与拜访一个城市,以及旅行作为非日常体验能够在今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兴趣爱好、文化工艺或人际关系,常常是人们到访某个地点与聚会交流的原因,归属感与亲密感就慢慢形成。如果没有社区的存在,我们抵达一个地方,就像是在一个钢筋混凝土堆里硬硬着陆,无法生根发芽。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找到社区,才能找到一片土壤,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如何发现本地?”是作为旅行者和城市寄居者的我们一直探索与好奇的问题。在地文化常常是由复杂的文化、环境风貌以及社会习惯建构出来的。我们如何能够深入体验与感受,而不是浅尝辄止表层的观光?同时,旅行除了可以为我们带来非日常体验以及生活方式样本的采集之外,还有什么其他视角的启发?在地社区和青年空间,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旅行或者探访一座城市的秘密通道。【收听指北】06:45 李胜博对于社区概念的形成来自在日本乡村“津和野”的经历,一个因兴趣爱好而聚集、因分享互助而持续维持下去的社区13:00 海鑫分享在台湾和火人节奇的奇妙经历:从旅行者的视角去看本地的亲密社区18:45 社区氛围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元素:“社区里的人”以及“人的状态”20:20 非盈利的目的能够对社区氛围进行活化与净化,人的状态也能得到改善22:40 什么是社区的开端?与教育、乡村和城市本身的差异、政策皆有关系25:50 由旅行者组成的社区可以称为“流动社区”,好的东西都经由时间筛选28:22 景德镇提供了一个舒服的体验,人们有更多选择居所的空间31:49 体验的三种层次:产生感官刺激、产生长久粘性的体验、提供自我实现的可能性38:02 社区空间运营的三个阶段:复合型空间-空间内容-空间的人42:13 有哪些值得我们一看的国内社区?福建龙潭里、云南沙溪47:46 找到城市青年空间的线索就是找到对当地熟悉的人50:30 社区感的青年空间的孵化过程和商业模式01:01:00 城市中的青年空间:苏州“看什么策展”、“黑胶猩猩”,成都“贰麻”、“一山杂物”等01:04:50 旅行的迷思:旅行如何影响日常?01:14:15 非日常体验与随机性是对“稳定”的挑战01:17:15 社区是一个地方的土壤,去到地方社区能种下种子继续生长【本期音乐】Gabriel Yared - Betty Et ZorgDon Shirley - The Lonesome Road【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9/17/20211 hour, 19 minutes, 30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聊聊我们的18岁,那些由记忆构建的青年文化史

70后、80后、90后与00后四位朋友,聊了聊各自的18岁。【本期嘉宾】小有耳 | 经常忘记自己岁数的80后阳少 | 看起来像80后的90后陈陈 | 仍在探索中的00后【本期主播】Lisa | 问题青年主播【本期介绍】我们经常说,“青年”应该是一个形容词,一种状态,它不应该是以年龄作为分界线的代称。然而,“18岁”对于青年来说却又无疑是具有重要标志性的一年,这是社会为你加冕的成人礼。它不代表青春年少的顶峰,却意味着一种社会身份的转向;它不代表独立人生的开始,却意味着你能有机会走入更大的世界中,完成与自我的对话,建立更多关于未来的想象。然而,每一代青年在18岁时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却又不尽相同。在这期播客中,我们聚集了70后、80后、90后与00后,聊了聊在不同年代之下各自的18岁记忆,这些记忆既具有个体的探索,也具有时代的特征性。我们似乎从中拼凑出了一条模糊的青年文化史,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播介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变换为每一代青年赋予了不同的特质。最后,我们也试图去想象,一个18岁的青年,在今天又会经历怎样不同的时代性挑战?然而这份挑战并不仅仅指向即将18岁的人们,也指向更为广泛的青年群体:在信息过溢的时代,保持匮乏感与开放性,才会迎来更多可能。【收听指北】04:21 00后的18岁,感觉似乎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又被自己的恐惧给打败了。09:54 90后的18岁,那时有更大的公共空间,还会看见很多真实的人很中二的参与微博上的互动。13:04 80后的18岁,前互联网到刚刚接触互联网的时代,亚文化已经形成了,感觉“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21:30 70后的18岁,90年代的文化消费,相比之下一个是小得多的世界。25:15 为什么00后会在文化消费中去“考古”?26:31 文化消费的兴起有赖于文化先锋的传播,当时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并没有好与不好的标准评判。30:10 究竟哪一代人在18岁的时候对未来的想象力更丰富?31:32 “大航海时代”,因为缺乏信息,进入大学时就像文盲一样跨入到了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中,需要靠自己慢慢探索。36:25 随着大家脱去校服,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我们都在18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阶层的存在,却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情绪感受。40:17 选择大学的时候没有太多功利的考虑,因为武汉的朋克很牛所以就去了47:16 现在的18岁青年感觉会更加“功利”,陈陈的文科班同学在选择专业时1/3都去学了金融和管理学49:32 小有耳:大学时结交的朋友都是玩乐队、搞涂鸦、跳街舞的,和学校里的生活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52:56 学校之外的生活和社交圈,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自身主体性的思考与建设01:01:01 成长伴随着对“好学生”人设的告别。01:08:33 陈陈:消费主义深入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之中,越来越少有创造性的工作能让自己去实现人生的意义。01:12:31 不得不承认,00后所面临的18岁确实是更难的。01:20:10 无论是社交圈还是自我的发展成长,保持匮乏感与开放性,还是会有很多超乎想象的可能性进入到生活中01:21:21 给18岁的自己说一些话:手上空空如也的时候,才会有扩大自己世界的欲望感谢PROYA珀莱雅对本期节目的支持。今年是珀莱雅品牌18周年,值新学期开学之际,他们发起了#开学来信 写给18岁的自己# 特别活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来聊聊你的18岁。【本期音乐】Richard Sanderson - RealitySir Richard Rodney Bennett - The way you look tonight (Swing Time, 1936) (1996 Digital Remaster)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9/4/20211 hour, 24 minutes, 2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就我而言001|北京上海的两地漫游,在“疼痛”的变化中想象城市的可能性

“城市”这个话题一直都是常聊常新,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几位朋友以北京、上海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为例,聊了聊我们这几年间对城市的观察与感受。【本期嘉宾】大豆 | 在北京生活7年的不自由撰稿人,在公众号「北京梦游」中记录自己对北京的观察粟叶 | 居住在上海两年的建筑师,目前自主创业中,从建筑师和城市设计的视角解读城市Sharon | 「青年志」编辑,在上海生活三年,用镜头记录城市变化【本期介绍】随着科技带来的交通便利性,人们的迁移成本在逐渐降低,“北漂”、“沪漂”等词汇在逐渐褪色为上一个时代的记忆。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我们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想要居住的城市,而另一个问题似乎也因此被摆放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我是谁?我要选择在怎样的城市中生活?城市环境、空间规划、人文历史……各种复杂的因素交错在一起,使得每一座城市都孕育出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与地域文化,而这些又并非一成不变,城市具有它自身的流动性与生命力,那些可见的、不可见的变化在默默影响着居住于其中的我们。社会学者 Sharon.Zukin 在《裸城》中描述她所观察到的纽约现状:“太多令人喜爱的地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塔楼,一个接一个的街区失去了小尺度和地域特色的标识。”这似乎正是身居于国内大都市的我们正在经历的景象:城市空间在近年来深受消费文化的重塑,我们对城市的想象不断缩窄,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单一。或许,这是我们在今天重新触碰“城市”这个话题的必要所在。在这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了几位朋友以北京和上海这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为例,从个体经验出发一起聊了聊关于“城市与我”的话题:这几年我们观察到的城市变化与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又是如何从“城市的选择”反哺到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索的?当城市不断被消费文化重塑之后,我们对城市的想象还有哪些可能性?这是我们新开设的栏目「就我而言」的第一期,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会邀请与播客主题相关的朋友或亲身经历者,从个体经验的角度聊聊我们的观察与看法【收听指北】09:45 北京的胡同奇遇与城市中的街头探险17:24 从历史的变迁了解一座城市,在夹缝中搜寻市井巷弄的旧时记忆23:21 让人兴奋的东西在减少,但总有一些人在坚持关于生活的实验,让有意思的事情在城市中发生29:17 城市的便利性是在养成人们的惰性,还是激发人们创造欲的土壤?40:48 那些矗立在城市中的建筑物,就像一座座庞大的雕塑,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城市的居住者45:26 选择城市的过程也是在找寻自己,在这个时代下,我们只是来来往往的游牧者52:17 北京的文化氛围在不断受到重创,只有旧事物的流失,没有新事物的加入57:14 科技加强了我们的流动性,也让居住地的选择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更加相关01:03:13 当魔幻变成了一种“刻意”:北京鬼市的消亡与重庆魔幻性的消失01:09:35城市还有很多想象的空间,还没有走到所有人都需要逃离的逆城市化状态【本期音乐】Soft Feeling - CheelKing Porter Stomp - Joel Cummins*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7/22/20211 hour, 17 minutes, 5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姜思达:我就想做个人,也把你们都当人对待

我们来到X美术馆,和姜思达、X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 Michael 基于姜思达个展“爱我(f*ck me)”聊了聊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和感受,以及对“爱”的探寻、“认清自己”的残酷和如何抵抗自己“变成系统的一员”的根本命题。【本期嘉宾】姜思达 | 影视节目制作人、艺术家黄勖夫 Michael | 姜思达个展“爱我(f*ck me)” 策展人、X美术馆馆长【本期主播】Lisa、Zafka | 问题青年主播【本期介绍】在当下社会,每个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努力地照顾好自己。寻找“爱”成为了一件很难的事。6月12日,姜思达的个展「爱我(f*ck me)」在X美术馆开幕。在微博上,有年轻人在看了展览之后说“爱我”恰恰也是他/她内心的呐喊。对姜思达来说,爱是极其艰难的,认清自己是残忍的过程,作为艺术家的创作从来不是疗愈,而是接近“爱”与“我是谁”的真相的修行。“爱”是有趣的,它一方面高度私人化,就如姜思达在展览上极大限度地暴露自我,寻找“爱我”的可能性。但同时,“爱”又具有公共性,姜思达在另一些作品中走出自己的世界,探索人与人的真诚相待。探寻爱、被爱、缺爱,肆无忌惮的爱,荷尔蒙的爱,作为人、也把他人“当做人”地爱,具有私人与公共的双重意义与浪漫。人与人之间如何真诚以待,爱与被爱,是每个人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来到X美术馆,和姜思达和X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 Michael 聊了聊。姜思达曾说过自己不喜欢谈论创作的动机和结果,而更喜欢谈论创作的过程。在我们这次漫长的聊天中,谈到了很多创作过程中的细节状况和感受。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姜思达来说,对“爱”的探寻是从“认清自己”的残酷过程中开始的,而在“爱”和“真实的做自己”背后,抵抗自己“变成系统的一员”,是更为根本的命题。自己要“作为人”,同时把他者也“作为人”,珍视“人的精彩”的姜思达,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地,抚慰了我们。那么,今天我们还敢“爱”吗?我们可以真实的呈现自己吗?【收听指北】04:04 关于展览主题“爱我”的由来06:47 “爱我”这个主题是如何在“自我介绍”、“躺下”、“思路不能断”这几个作品之间浮现的10:22 在创作“思路不能断”这个装置的历程当中,会产生像“I feel like a god”这般颇为自恋的感受14:42 全方位地认清自己是一个特别残忍的过程,并不指望通过创作疗愈自己22:52 我怀念“思路不能断”这个房间,原来我可以推着时间走27:43 我们需要勇气去逃避和反抗强奸我们的世界35:32 当我创作的内容能够给别人以抚慰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幸福37:34 我在通过做播客这件小事,抵抗自己变成系统的一员40:33 我们都在被系统性地异化,被信息渠道筛选,人已经不敢呈现真实的自己了46:00 我未免也太知道这些方法论,但我偏要抵抗50:47 艺术作品的内容应该是饱含真诚的,能给人带来共情和慰藉感58:06 我的创作是由情欲驱动的01:01:33 身份标签很无聊,只是一种识别符号01:10:22 人非常精彩,丰富的人本身就是一道奇佳的景观01:14:35 人就是得能认清代价和选择能否承担【本期音乐】Anne Queffélec - Pieces froides - No. 1 Aire a faire fuir:I D'une maniereAnne Queffélec - Pieces froides - No. 1 Aire a faire fuir:II Modestement*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周彦宏、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1/20211 hour, 18 minutes, 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在乡土社会的养育智慧中,反思现代教育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安超,通过家族史的研究,从百年来的底层教育叙事和生命经验出发,探寻底层子女如何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看见乡土社会如何在匮乏中将孩子拉扯长大。我们和她聊了聊教育焦虑、乡土社会中的底层养育智慧,以及对我们今天家庭教育的启发与思考。【本期介绍】有人说如今“寒门再难出贵子”,人们不再相信底层通过教育逆天改命,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让差距越拉越大,通过文化资本的传承,精英实现自我复制,阶层逐渐固化,布迪厄的解释鞭辟入里,却也令人绝望。层层困境以外,我们能否看见出路和希望?本期问题青年,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安超。在安超的研究中,她从个体家族100多年的教育叙事和100余人的生命经验出发,探寻底层子女如何长大成人、如何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的同时可以找回真我。民间教育如何依靠有限的资源将孩子“拉扯大”?通过传统的民间养育文化,我们对如今的教育有何反思?……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安超的研究,看见“教育焦虑”中的另一种真实,这之中既有匮乏,亦有希望与启发。【本期嘉宾】安超 |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师教育。著有《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收听指北】06:49 教育社会学的三个面向: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分层与流动、儿童的社会化10:48 焦虑是现代人的宿命。现代社会中有高度的流动性、自由、和不确定的风险,让我们注定焦虑。16:25 焦虑有时候是一种权利。中产阶层为投资、报班、学区房焦虑时,也是生活优渥的表现。对于底层和一些中产边缘层来说,可能连焦虑的权利都没有,因为没有选择的自由。25:24 布迪厄学派对于教育和阶层固化的解释27:14 对布迪厄学派的反思:中国是文化互嵌的状态,还没有完全固化;很多底层的翻身是依靠一种文化性情,而不是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35:04 今天很多年轻人患上了“空心病”,尽管成绩很好,但是他们觉得孤独、没有意义,不知道为什么活着。41:18 安超的家族史研究发现,民间教育中的一些“文化性情”和底线性的教养,会像家谱一样传承下来,支撑底层子女的成长。55:15 民间教育学中重要的一点是“人穷志不短”01:00:31 民间教育学中强调“大器晚成”,保留了读书的纯粹目光,对于读书和学习的渴望,超越短暂的分数与成绩。01:05:27 滋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一个社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如今的城市社会中,如何重建一个养育共同体,为核心家庭提供支持。01:08:54 在养育共同体和公共生活中,不同身份、家庭、阶层的孩子们能够聚到一起,帮助他们相互了解、共情、看见彼此,从孩子开始,打破区隔与对立。1:12:21 文化家谱的研究,和民间养育学的智慧,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启发和借鉴意义?【延伸阅读】安超即将出版的书:《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李强,《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江苏社会科学》, 2017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马赛厄斯·德普克&法布里齐奥·齐利博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格致出版社,2019格雷格·卢金夫诺,《娇惯的心灵》,三联书店,2020三浦展,《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现代出版社,2008夏林清,《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2012【本期音乐】Three Wise People - E's Jammy JamsTrueArtRealAffectionPart4 - Noir Et Blanc Vie【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10/20211 hour, 25 minutes, 1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青年,虽然但是06 | 女性没有黄金年龄,每一岁都要追求自在的生活

「简单心理」简里里、「伍德吃托克」边忭、「青年志」Lisa和小曾,身为20、30、40年龄段的女性聊了聊女性和年龄之间的关系。年轻,真的好吗?我们可以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去追求自己的独立与强大?我们可以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去追求自己的独立与强大?作为女性,我们能如何活得自在、有力量?【本期嘉宾】简里里 | 简单心理创始人,30岁太年轻了。边忭 | 伍德吃托克创始人,我的年龄不由任何人来评价。小曾 | 青年志编辑,不觉得20+是一个好的年龄段。【本期主播】Lisa | 问题青年主播,25岁以前被关于年龄的神话骗了,40岁后发现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 【本期介绍】脱口秀演员 Hannah Gadsby 在她的告别脱口秀《Nannette》中以近乎嚎叫的状态喊出了:“17岁从来不是一名女性的黄金时间!从来不是!(17 years old is not a girl's prime! Never!)”我们想,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不论是去年大火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女明星说自己永远美少女,在社交媒体中遍布的“抗衰终极指南”,还是朋友间“永远18岁”的善意祝福,在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女性的年轻崇拜和衰老焦虑。但是,女性并不是因为年轻才有力量,“年轻”二字反而成为了对于女性的社会规训。在“年轻”之外,独立、自在、看见自己的诉求和需要等等都是重要的生命主题。这是青年节专题「青年,虽然但是」的最后一辑播客节目。这一期,我们想聊聊女性和年龄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次让我们感到舒服的20、30、40岁女性的聊天,我们聊了女性的身体、事业、搞钱、亲密关系等等话题,最后聊到女性友谊收尾的时候,我也感受到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这次聊天之后我们甚至还在约着更多的“私下交流”。经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指出一些关于年轻女性的话语和观念,引起我们的警惕,同时也期待能赋予有年龄焦虑的女性一些力量。如果20、30、40、50、60、70的你听到这期节目有什么问题和感想,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没有什么黄金年龄,只愿你做自在的自己。 【收听指北】06:56 社交媒体上充斥的抗衰老叙事,以及我对身体和容貌所产生的羞耻感。12:06 社会对女性施加了一种“她们需要符合美的概念”的隐形压力,相比起来,社会对男性要宽容许多。18:10 年龄不是由他人来评价的,认为所有女性都希望被称赞“年轻”是一种浅薄的观念。21:25 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就需要被挂着社会成功身份的 buff,是来自于整个社会更深层次的歧视。24:17 「华盛顿邮报」女掌门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故事,是对传统父权社会结构的有力反抗。29:48 我希望我想选择成为一个普通女性的时候,社会也爱我,我想选择成为一个成功女性的时候,社会也爱我,而不是我不断地被评价。32:18 浪姐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看了?心疼每一个姐姐,因为她不管拥有什么样的特质,站上来都要被各种角度批判。41:41 对于“搞钱”的反思:经济独立或许是释放女性创造力的基本门槛。“搞钱”不一定是唯一的手段,但一定是很有用的手段。49:57 我们既然反对18是黄金年龄,我们也不应该树立30是黄金年龄。56:27 20岁时犯过的错对我们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01:11:14 我希望女性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去做想做的事情,并且为它支付代价,去自在地生活。01:23:08 我一直很相信女性的情谊,女性能 girls help girls 的。 【本期音乐】Jesse's Carnival Waltz - The Great North Sound SocietyOde to Joy - Cooper Cannell*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延伸阅读】播客中提及的书籍和影视:《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 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是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播客中有口误)《一间自己的房间》[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爱暴力-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其父母们》柏燕谊著《美国夫人》(Mrs. America)美剧,2020 【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5/27/20211 hour, 27 minutes, 5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青年,虽然但是05 | 杨潇:在徒步中重拾历史的碎片,理解山川与河流

我们和作家杨潇聊了聊,青年在两个时代的困境、流亡与探索,以及在通勤工具极为发达的今天,如何在旅行中打开感官,重新理解周遭与沿途?【本期介绍】每当我们说起西南联大,总会想起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闻一多、陈寅恪、沈从文、汪曾祺、邓稼先、杨振宁……作为八年抗战时期的临时大学,它汇集了中国在那个时代最为出色的教授与青年,在艰苦的条件下,延续着教育的薪火。但关于西南联大的迁徙之路,以及它在长沙的半年(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下简称长沙临大),却鲜有描述。八十年后,身为背包客的青年作家杨潇,沿着三百多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的路线,以徒步为主,重走了联大从长沙到昆明的西迁之路。他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和通过检索大量史料重建的历史细节,汇聚而成了这本刚刚出版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去年,在一门非虚构写作课上,我得知了杨潇老师正在进行中的写作计划,当时就对本书充满了期待。它像是一段传奇的序曲,先于那些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不疾不徐地引领着我们,在不确定中坚毅向西,既是行走,也是行动。从这本书出发,我和杨潇老师聊了聊,青年在两个时代的困境、流亡与探索,以及在通勤工具极为发达的今天,如何在旅行中打开感官,重新理解周遭与沿途?【本期嘉宾】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2013-2014年哈佛尼曼学者。出版作品《子弟》、《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收听指北】02:02 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有很多,为何它的西迁之路却鲜有被描述?03:26 杨潇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契机,以及他和“湘黔滇旅行团”的机缘07:38 除了救亡图存,那个时代的青年还有怎样的困境与焦虑?13:00 在路上偶遇的一位五保户老人,给杨潇带来了怎样的冲击?18:55 地方志如何勾勒出家乡的附近与变迁?22:16 通过地理和水文,重新理解沿途的树与河流31:59 当我们谈论“流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38:52 作为媒体黄金年代的“遗民”,这次重走给杨潇带来了哪些慰藉/困惑?45:07 为什么今天媒体和知识界都在呼吁具体的个人实践?观念真的没有立足之所了吗?50:52 「走出伊甸园」:一场持续了八年、并还在进行中的行走与行动 【本期播客提及的书和文章】《上学记》,何兆武《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小长征"述论》,闻黎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易社强(John Israel)《大都到上都》,罗新《旅人》,胡晴舫《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布罗茨基《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巴巴拉•W•塔奇曼《双脚走天下 重塑远祖足迹 | 国家地理》,保罗·萨罗佩克【本期音乐】《Shalan》- 布拉格【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5/21/202158 minutes, 2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青年,虽然但是04 | 小老虎x雷磊x李星宇:越倔强,越安全

与说唱诗人小老虎、影像艺术家雷磊、音乐制作人李星宇之间的一次漫谈,我们聊了聊从08年毕业成立嘿!!!乐队到如今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的他们,如何持续不断的“打开自己”?一直与系统保持距离,不断打破既定的概念的过程中,是否会有感到“慌”的时刻? 【本期嘉宾】小老虎 | 说唱诗人、「说一切」项目创始者雷磊 | 实验影像艺术家、独立制作影片《公园日记》《动物方言》李星宇 | 独立音乐制作人,发起个人音乐项目「鲸鱼马戏团」 【本期介绍】一周之前,Lisa与Zafka在家里邀请了几位朋友:小老虎、雷磊、李星宇,进行了一场漫长的“聊天”。在今天,你认识的小老虎可能是一位“说唱艺术家”、两届“龙虎斗”说唱大赛总冠军、「说一切」项目创始者;你认识的雷磊可能是国内独立动画制作标杆人物、加州艺术学院任教老师、实验影像艺术家、柏林电影节与鹿特丹电影节入选导演;你认识的李星宇可能是“鲸鱼马戏团”、音乐制作人、声学空间设计师,声音艺术探索者。但在十几年前,他们是刚刚毕业为找工作发愁的学生,是白天玩玩音乐、晚上却在对未来迷茫的年轻人。这次聊天更像是一场十几年好友之间的漫谈,从08年三人成立的乐队“嘿!!!”谈起,到如今各自的发展与在当下思考的问题。我们好奇,各自在与系统保持距离的他们,会慌吗?他们是怎样持续不断的“打开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经验越来越开阔?又是如何保持热情,不断打破既定的概念从而探索出更多可能性?十年的时间很长,长到让一个时代从千禧年残留的余热快进到互联网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长到让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无声无息的加入到世俗定义的30+队伍里。但在时间中没有被打败、被淘汰的,是三个人身上有关青年的特质:保持质疑、参与生活、打开自己。 【收听指北】10:38 从《大椰子》的回忆聊起,更年轻时的小老虎、雷磊、李星宇15:35 现在如何看待《房子》的问题?18:22 对于概念和系统的质疑,小团体的力量25:16 感到“慌”和自我怀疑的时刻30:08 在当下追求自己的热爱还有希望吗?36:41 人生现阶段在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46:30 见到不一样的存在,才会相信可能性01:08:56 平台流量挟持下的创作者反思01:17:35 用「虽然,但是」造句 本期音乐《房子》-嘿!!!《大椰子》-嘿!!!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5/14/20211 hour, 20 minutes, 45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青年,虽然但是02 | 林红 x 方可成:警惕谄媚和爹味话语,还原青年主体性和主动权

传媒学者方可成,资深公益人林红和我们在五四青年节聊了聊为什么要警惕谄媚和爹味话语,以及青年行动的可能性。【本期嘉宾】方可成 | 传媒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林红 | 资深公益人,前银杏基金会理事长【本期介绍】在各种“节日”中,五四青年节是一个略微尴尬的节日。它是为数不多还没有全面沦为“消费节”的节日之一,还是个有较强政治意味的节日。似乎对于年轻人来说,它和大家的关系并不大。但无论如何,在中文语境下,当我们去谈“究竟什么是青年”的时候,也很难绕过五四青年不谈。如果说“青年”的概念在近代西方发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话,那么在近代中国,“青年”进入历史舞台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青年被寄予了国家救亡图存的社会角色期待。此后,青年群体又不止一次被寄予了推动社会变革的期待。然而90年代后,青年的社会角色逐渐演变成为了消费的主体,退回到了私领域当中。那么,在很多年轻人自视“社畜”的今天,面对“无人能逃离的系统”,青年行动还有哪些可能?方可成的实践从专注于让更多人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到建立联结和共情,以及通过“解困式报道”让更多人看到希望。他分析了互联网变迁如何削弱而不是增强了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在今天关于“青年”的主流话语中值得警惕的地方。林红分享了十多年来在公益和社会创业领域中观察到的青年行动,分享了各种利他行动的形式,“比大家想象的要多得多。” 【收听指北】04:14 当我们在做有意识的选择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无力和难受了。11:03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变迁的角度理解人们的无力感,互联网并没有实现我们对它的美好设想。13:25 互联网有个词叫newsfeed,这个词很形象,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确实在被“填喂”。20:30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使大家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一样的,掩盖了一些中小型的可能性。26:56 经常我们不想做一个事情,只是基于二手信息,而并不是亲身体验。我们需要获得“实感”,不要忽略参与的机会。33:22 大家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更多维度的声音都放大出来,不要让维度都被单一的取向所淹没了。37:00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关于“青年的话语”,一种是谄媚,一种是爹味,但核心是使青年的主体性丧失了。40:36 年轻一辈缺失了对年长一辈人的尊重,导致双方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43:29 我们所说的“行动”,是面向公共的,对公众利益有影响的。44:56 “利他”的行为形式。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47:37 那些“看不下去就自己干了”的年轻人。52:35 是什么因素触发人们对和自己并不近的人群或社会问题产生关心?55:51 今天媒体的选题往往也来自于热搜,来自底层的、更多领域的选题能见度是不够的。59:46 从“新闻实验室”、“政见”到“放晴公园”,方可成作为行动者的思考。01:02:00 解困式报道,让善意获得更高能见度。让大家获得一些抚慰的同时,激发日常的行动。01:07:09 如何与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相处01:11:06 我们要更加主动寻找行动的机会。 【本期音乐】Pastorale - Joel CumminsErik Satie - Gymnopedies 1*本期音乐来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林红和方可成在播客中提到的青年行动:放晴公园:围绕互联网生态建设,致力于成为“数字世界”里的光明磊落。Vision for a Nation、“看见”运动:慈善家陈禹嘉希望帮助全世界有需要的人看见、看清。指尖巡河:青赣人受疫情影响,将“线下巡河”转型为“线上巡河”,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公众可以更便利的了解身边的河流。宝贝爱蓝天精准捐衣:关注废旧纺织品再生领域,通过精准捐衣平台推动8成新以上可再穿衣物捐赠的有效性。徽澜图书馆:流动儿童身边的“活”图书馆,馆员志愿者每周或每两周到城市边缘的打工子女学校服务,与孩子交流与互动。融爱融乐徒步:为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定期的融合性娱乐文化体育活动。 【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5/3/20211 hour, 18 minutes, 44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问题青年x不合时宜:可不可以不鸡娃?

我们串台“不合时宜”,和嘉宾陈瑜聊鸡娃和青少年抑郁症,探讨教育的可能性。【本期问题青年】Lisa | 「问题青年」主播,「青年志」创始人,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陈瑜 | 「少年大不同」主理人,去年开始做「少年发声」栏目,亲自采访了20多个孩子。孟常 | 「不合时宜」主播,媒体人。 【本期介绍】“鸡娃”,指父母给孩子“打鸡血”,试图通过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鞭策孩子去拼搏,希望他们成为升学竞争中的优胜者。“望子成龙”的现象早已有之,但是伴随“鸡娃”背后的一整套外人听不懂的黑话的,是越发激烈的竞争和越发全情投入的新一代父母。教育已经成了棘手的问题。一方面,由鸡娃导致的青少年抑郁症成了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越发内卷的竞争环境和鸡娃的普遍,让很多年轻人对生娃养娃这件事特别恐惧,望而却步。我们对教育这件事越来越焦虑的背后,有哪些值得反思和警惕的地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有走出“鸡娃”怪圈的可能吗?我们在家庭中还有什么是可以做的? 【收听指北】03:45 今天学历贬值给家长和社会造成了特别大的压力。本质原因是今天“唯分数论”、“唯金钱论”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主导,家长似乎已经被裹挟到无从思考。本质上就是不能接受孩子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06:25 上升渠道流动性的下降带来整个社会分化,传导到了教育领域,导致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倾斜和分化。12:24 中上收入和高学历家庭通过激烈的鸡娃竞争,意图完成精英的自我复制。17:19 学历不代表一个家长的格局和眼界。20:42 不同代际的家长是否会呈现出对教育的态度的不同?80后家长的焦虑性是更猛烈的。28:02 如果把孩子当作品来塑造,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有很大压力,因为谁都不能背负另一个人的期待。30:32 但凡有闲暇时间的孩子,都有自我探索的可能,会生发出相应的兴趣,产生“学习动力”。40:12 为什么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学业至上”的观念,家长变成辅导员,亲子关系的疏忽,对孩子情绪关照的缺失,这些都是严重的问题。54:09 爸爸妈妈应尽职责,可能是要去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并提供相应的环境和资源,最后让他去成为他自己。58:41 作为家长,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如何在未来过上一个好的人生,而不是帮助TA考学和就业的。01:00:30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一是要培养孩子构建幸福的能力,二是TA的自我实现以及与他人的共建。01:03:08 我们现在聊到关于教育的焦虑,其实都是在对教育进行采购。01:17:41 认识到教育系统中的异化,真正意识到它是不对的,就不会再焦虑是否“比别人强”,因为这种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本身,就是有毒的、被异化的。01:20:31 在这条唯一的轨道上恶性竞争,绝大部分人都是陪跑者。与其花费全部精力拼命奔波,不如接纳孩子做一个“普通人”,培养他的特长,让他有对自己这个人的自信。 【本期音乐】Stinson - Reed MathisMelancholia - Godmode*本期音乐来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爱、金钱和孩子》[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 [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美] 劳伦·A·里韦拉 【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4/2/20211 hour, 29 minutes, 46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再谈杨笠事件:女性不应失声,男性不该沉默

我们从发问“性别对立”这种说法出发,探讨我们身边隐形的性别歧视,以及探寻不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如何破除性别歧视,创造性别平等的环境的可能性。【本期问题青年】「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青青子和青年志编辑部Lisa、阳少针对杨笠事件不吐不快。Lisa | 青年志创始人、问题青年主播。青青子 |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两次针对杨笠事件发表文章。阳少 | 青年志编辑,常年混迹于虎扑,希望能在性别话题上做一些发声。  【本期介绍】去年年末,杨笠在脱口秀中做出了像“男人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你们男人还有底线吗?”这样的表达之后,几番引起了网友们关于“性别对立”的骂战。就在最近,英特尔发布了由杨笠代言的广告后,杨笠再一次迅速被大规模“围剿”。这一回,杨笠并没有说什么,但“性别对立”这顶帽子,再一次精准地扣在了她的头上。事件之后,「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青青子发表了一篇文章《杨笠代言英特尔被下架:到底是谁在制造“男女对立”?》,评论区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不乏谩骂的声音。大家在事件当中提到的关于“性别对立”的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很多男性就认定杨笠在挑起“性别对立”?为什么在公众场合的讨论之中,我们极少见到男性的声音? 【收听指北】03:51 介绍两次杨笠事件的始末,发现其在性别话题上的公众情绪高涨,并慢慢走向极端化。07:12 “性别对立”是男性对杨笠的一个指控,它本身就带有“父权”的色彩。类似于“女性调侃男性”这样的公众表达在性别秩序上处于一个不平等的状态。10:16 在流行文化作品当中,女性的形象长期处在一个被遮蔽的状态,并缺少了女性的声音。类似《教父》这样的作品,为所有男性造梦,男性渴望企及权利顶端,视女性为附属。16:56 为什么说男性往往难以理解“因为男性一直处于权力顶端,所以很少能产生共情”这样的话语?为什么说“男性之间的纽带”是构成性别歧视的必要条件。20:35 女性一旦书写了在男性看来不属于女性范畴内的作品,对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会发生变化的。女性的创作长期以来是被抑止的。22:53 在一些男性社群中,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问题是同构的。30:00 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生理特征的那部分“性别气质”,实际上是后天习得的,而且是一个长期被塑造的过程。这种规训对男性、女性都是一种压迫。33:10 女性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家庭生活做准备了。37:54 我们在讨论城市当中中产阶层的女性之外,更需要从生存权的角度去考虑更大图景之下女性生存的进步。40:20 在社交网络这样的公共话语下,大多数男性是在发声、还是没在发声?他们是怎么想的?44:15 在虎扑这样的论坛上,有性别意识的男性会不会也有不适?如何克服自己的不适感的?46:39 男性对女性的调侃或是侮辱,实际上会构成“言语暴力”。男性的不发声,是对暴力的一种纵容。52:25 男性本身也是“父权制”的受害者,遭遇社会对性别的规训。53:33 我们都应该学会觉知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时刻。当不舒服的状态出现时,可以停下来去思考这个“不舒服”到底是什么。54:14 男性应该要站出来去发声。55:35 女性书写一直在被贬低,但她们从未放弃建立属于女性的写作传统,书写属于女性的生活真相。 【本期音乐】Dive Down - VYENFour More Weeks - Vans in Japan*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播客中提及到的书籍:《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美] 乔安娜·拉斯《厌女:日本的女性厌恶》[日] 上野千鹤子《男性的衰落》[英] 格雷森·佩里《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英] 安·奥克利《梁庄十年》梁鸿 青青子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中,书写关于女性议题的文章:《从杨笠被“围剿”说起:让女性闭嘴,也是文学领域的长久传统》《杨笠代言英特尔被下架:到底是谁在制造“男女对立”?》《“单身式恋爱”,真的是年轻人更自私了吗?》《普通女性被看见的一年 | 追问2020》《成为母亲后,她写下母职的另一面》《家务劳动何以成为女性天职?我们和女性主义学者聊了聊》《七夕节与“三观党”: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变得更保守了吗?》《5岁女童遭邻居性侵背后:如何防范那些最危险的“熟人”?》 【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3/29/20211 hour, 9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项飙谈996和异化:什么才是好的工作?

【本期嘉宾】项飙,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的作者和对谈者,另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全球“猎身”》等。 【本期介绍】今天我们从发问“异化”和“996”出发,探讨什么是好的工作。去年,关于内卷、打工人等一系列话题,引起了很多讨论。今年,围绕工作的舆论氛围,又随着拼多多员工猝死、被开除等事件变得更焦灼而复杂。不管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是已在职场默默工作的老手,似乎都意识到奋斗叙事的失效,开始发出更多质疑和困惑的声音。我们想从愤怒和沮丧情绪中,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更深入理解问题本身,如何在日常基于自身主动性采取行动。我们需要直面更难的问题: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工作的意义,什么是好工作。我们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和项飙老师做了这样的一次访谈,希望能够从学术的视角,为大家提供一些解释力和方法,来帮助回答关于“工作”的问题。当时「问题青年」还未开播,我们在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上发了一篇文章《项飙谈996和异化: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是意义贫困》。伴随着最近播客的开播,我们想把这次谈话的录音也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收听指北】3:40 “工具人”是一个有意思的概念。从韦伯开始,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工具理性”。6:46 “工具”不完全是一个负面的概念,需要思考怎样能把它重新激活起来。7:01 “终极意义”是很难去建立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工具理性”的重点是要建立起意义的“链条”。7:38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城市新穷人”,他们不是“经济穷人”,而是“意义贫困”。10:04 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工具,但为什么我们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被工具化?一是被大厂控制,二是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23:36 工具究竟是我们自然肢体的延伸,还是限制行动的假肢?30:21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在追求“即刻性”,对“重复性”这么敏感和抗拒呢?35:41 很多年轻人在大的系统下工作和生活,个体也成为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一天到晚生活在心理空间、脑子里的世界,一点点情感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危机。38:34 异化是“人的消失”。因此,个体要从自己的心理空间退出来,和别人建立联系。41:48 不怕重复去做的工作,合作性的工作,对别人有用的工作,都是好的工作。51:51 我们仍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所警觉,需要消除“被压迫感”,并留有空间去反思、观察、讨论。 【本期音乐】片头曲:Sarabande by Joel Cummins(免费版权)片尾曲:Nocturne by Asher Fulero(免费版权)片头使用的声音素材来自:央视新闻“白岩松评拼多多22岁员工猝死事件”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i4y1F7h7?from=search&seid=10672019928701750430以及@王太虚Wray发布的视频“因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我被拼多多开除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T4y1N7AU 【延伸阅读】「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的概念,与「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相对。「工具理性」是指在一组价值中,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或者手段的有用性,为了达到事物的最大功效,以及实现人的某种功利目的而服务。8:46 提到的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著有《实验室生活》、《我们从未现代过》、《再组社会》、《存在模式研究:现代人的人类学》等作品。独具匠心地开创出他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以及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分裂。 【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3/26/202155 minutes, 59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对谈李厚辰:我们无法停止焦虑,是因为在过一种 KPI 至上的人生

【本期介绍】上一回,小李老师和我们聊了《这个时代真的对年轻人很“坏”吗》,让我们受益匪浅。几个月以来,我们对“工作”和“996”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发问。我们发现,工作对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痛,被逐渐推向了“人”和“生活”的对立面。提起工作,我们总是觉得被压迫、剥削,又因为无法改变现状而感到失落和无力。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我们会抱怨工作,面对工作时感到被剥削?真的只有“被资本剥削”这一种理解工作的方式吗?我们可以如何面对和处理工作的压迫感和无力感,找到行动的价值?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李厚辰老师的家。李厚辰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很简单”,九点起床,下午一点午休,工作到晚上十二点睡觉。吃饭自己做,每天遛两次狗,闲暇时会练练琴,做做运动,看个电影,吃饭的时候也会看看油管。闲暇的时间非常少,但他却觉得工作得挺来劲。他做过很多工作,从高薪的咨询顾问、到互联网公司、后来互联网创业,现在做自媒体,下一步想做教育。这样一个人,周游了一圈最后选择了自媒体和教育,这其中必然经历了选择。于是,希望他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生命经验,对年轻人的困惑作出解答。 【本期嘉宾】李厚辰:“翻转电台”主播 、 “看理想”平台《李想主义》专栏作者 、 《一日谈》主持人 【本期剧透】2:41除了被剥削,我们还可以如何理解工作?8:33行动价值被剥削是我们不满工作的重要原因。10:28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关于“生活与工作平衡”的问题?13:52个体的行动具体是如何在工作中被剥削的?有什么解决路径?26:56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工作的完整感愈加缺失?32:21如何面对这个必然存在剥削的环境?关键在于分享价值,和他人接触。40:20在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更有可能或的行动价值。43:07企业的“增长神话”已经影响了个人财富的“增长神话”。48:10没有一种利益和工作价值平等分配的完美模式,思路在于关键问题的优化。54:25我们觉得好像不能10年做到年薪百万,就会崩溃了,其实不会的。56:37我们对闲暇的想象就是消费,而“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我们为什么需要重新理解闲暇?1:03:54李厚辰聊工作经历:互联网创业是最浪费时间的两年。1:10:05李厚辰对于闲暇的实践:相比于热衷户外期间我看到的美景,估计我死之前想我做电台的事情可能还多一点。1:13:41只有自由职业的工作才是好的工作吗?1:17:40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对有孩子的个人情况来说可行吗?1:18:57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有安全感?1:30:00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样”的企业,他们不仅收支平衡过得挺带劲,而且践行着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1:35:20选择工作我们需要考虑什么?1:41:59当选择了不符合主流评判的道路,我们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担忧怎么办? 【本期音乐】片头曲:The Muse by Satchy片尾曲:Cosmic Freeway by Yeek【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王黎子【互动方式】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还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微信公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青年志Youthology
3/4/20211 hour, 56 minutes, 57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吴琦:意识到自己的privilege,看到“其他的人”

【本期介绍】我们在单向空间,和《单读》主编吴琦聊了聊。我们的谈话从一系列年轻人的“天问”开始,“这个时代对年轻人很坏吗?”、“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无力吗?”面对这些宏大的发问,吴琦出人意料地进入了无比坦诚的自我剖析和反思,提出了一连串诘问。作为媒体、出版、文化行业的从业者,当我们说“困于资本、困于系统”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获得了特权(privilege)的人,甚至也是始作俑者呢?让我们困惑的,究竟是我们想反抗的系统,还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呢?我们在面对真实吗?还是掩盖了真实的社会议题呢?在这次和吴琦的对谈中,我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基于这些反思,聊了聊年轻人们的困惑与无力、关于“良好生活”新的可能性,以及如何看见与面对真实。很感恩能有这次谈话,让我们有机会带着多一点的自省,进入2021。 【本期嘉宾】吴琦,《单读》主编 【本期剧透】00:40年轻人对于系统的反思和诘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但与此同时,却普遍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如何看待这种现象?05:40当意识到没有办法带来反思和反抗的实质性的力量时,我们还能怎么做?09:00“小镇做题家”们是没有选择的人?还是也属于有特权,但没有意识到特权的人?11:09“打工人”、“社畜”、“内卷”等等热词,是“前面的人”的焦虑的表征和符号,如果放到更广阔的阶层,可能这些词不会那么有煽动性。12:15为什么我做了很多工作还是无力? 不努力也困惑,拼命努力也困惑,那我图啥?12:40让我们困惑的,究竟是我们想反抗的“系统”,还是我们自己“前进”的欲望?19:05很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想去改变社会的时候,实际是在自我想象、用认知的惯性和幻觉在“改变”,是盲目的。20:58在非一线城市,年轻人们对于工作和生活有哪些新可能性的实践。31:24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新的想象力,需要我们拧动自己的参数和坐标。32:05人们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同时还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修饰自己的自私。比如对外卖小哥的关注,最后演变成集体同情的情绪。这种同情是因为无力、不愿意放弃手里的利益和资源。34:48好像人们越来越不相信与自己不一样的故事、新的可能性,会先预设“我们阶层不同,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声音?40:53当我们把参数调整到更广阔的阶层上,“打工人”这样的词语会有更丰富的含义。45:58“把道德视作一种基本性情的养成。”52:00作为文化出版、媒体行业,更要对自我和公共之间的边界非常警觉。需要抛开个人好恶做判断和选择。54:41越来越多年轻人向往成为一个普通人:有班上,有人陪,有房住。1:00:34“打工人”这一个词能够涵盖所有人的状态吗?1:05:07从书本到实践的困难?如果真的想改变,就不要用实践的困难为认知上的懒惰开脱。 【吴琦推荐书目】《基本收入》【英】盖伊·斯坦丁著《末日松茸》罗安清著《小花旦》王占黑著《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对话启蒙时代》张旭东 王安忆著 【本期音乐】Shining Stars(免费版权)【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饭饭、王黎子【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还可以在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电台、小宇宙APP收听我们的节目。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青年志Youthology
3/3/20211 hour, 13 minutes, 3 seconds
Episode Artwork

对谈李厚辰:这个时代对年轻人真的很“坏”吗?

【本期介绍】“ 这个时代对年轻人真的很'坏'吗?作为个体还有什么办法追求'良好生活'吗?”关心和关注年轻人十几年了,过去,我们有时被批评“你描述的只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现在这个批评有时甚至变成了“你描述的是五环内的年轻人”。是啊,阶层的固化,贫富的悬殊,文化的割裂,在过去几年里有目共睹的愈演愈烈了。那么,今天的年轻人,除了做“打工人”,除了像项飙老师描述的那样,“像‘蜂鸟’一样拼命煽动翅膀只为停留在原地”,就没有其他可能吗?每个人面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风险,除了退守到最安全的区域,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吗?抱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邀请李厚辰聊了聊。他谈到了为什么年轻人会感觉这个时代对他们是很“坏”的,谈到了今天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资本主义异化”、对“系统“的反思,未必是一种清醒,相反也可能是一种教条;谈到了作为个体,如何追求“良好生活”,它的”抓手“在哪里;也谈到了我们究竟要不要做“普通人”,“普通人”叙事的消极意义在哪里。【主播】Lisa(微博@李颐Lisa)【嘉宾】李厚辰,“翻转电台”主播、“看理想”平台《李想主义》专栏作者、《一日谈》主持人。【本期剧透】4:08这个时代对年轻人是不是真的很坏?6:20要说“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坏法,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特殊的坏法是什么?8:10在我们的近代史叙事中,对于85后、90后和95后,有几个叙事会影响他们对于生活好坏的理解。分别是「科技进步的叙事」、「宏观经济发展与个人发展正相关的叙事」、「竞争叙事」。18:18这个时代是越来越糟了。因为一直以来「塑造“生活越来越好”的理解框架」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这个框架几乎是一个必然破产的框架。19:33年轻人谈“工具人”、“异化”等等这些概念,其实是把双刃剑。32:32生活本身就是具体的,要在「具体」里发现情境和目的,有事儿说事儿、具体问题具体解决。41:16今天,年轻人开始「退守」,他们对于「另一种可能性」显得并不拥抱了,甚至会觉得“那是家境好的孩子”做的事,和我没有关系。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48:20年轻人作为一个个体,该如何获得“良好生活”?56:00近年来的趋势是寻求独立空间,把自己从各种关系中分离出来,而你提到的做法都指向融入和链接?60:18当我们打破旧有框架,要建立“良好生活”的新叙事,这个新叙事是什么?76:30你承认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普通人”吗?【本期音乐】片头曲:Hymn for Her by Just Jack片尾曲:Go Solo by Tom Rosenthal【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Sharon【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还可以在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电台、小宇宙等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微信公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青年志Youthology
3/1/20211 hour, 26 minutes, 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