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顾湘:我爱和上海公园里的老人闲聊,他们是故事搜集者 公园,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位是有较完善设施和良好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在作家顾湘的眼里,这片公共绿地不仅有人类聚集逗留的身影,还有动物生活的痕迹。家附近的和平公园构成了幼时顾湘的公园记忆,无论是梅花鹿、豹子等奇珍异兽,还是兔子、鸡、羊等常见家禽,它们都生活在和平公园里,与人类和平共处于这片公共绿地之间。学者梁捷对上海公园的记忆融进了点点滴滴的日常中,年轻的人们在公园尽情享受多彩夜生活,也坐在咖啡馆、草坪上插科打诨;老年人来到公园,下棋、聊天、相亲(为子女或为自己),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起社交连接。公园之“公”,意在共享,共享的主体却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自然与历史。公园像一个大型的生态聚落,人潮如鸟如蟹,一群人来了,另一群人又离开,每个人都在公园里规律地进行活动,互不干扰,和平共存。或许公园之于城市人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拥有这样一片自由天地,恣意地舒展开来。上海公园里,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样态?公园又蕴藏着哪些都市传说?本期节目,我们跟随顾湘与梁捷,走进上海公园的记忆与日常。——本期嘉宾顾湘 作家、画家,著有《老实好人》等梁捷 公园围棋爱好者,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期主持郝汉 澎湃新闻记者——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城市智库·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引导收听
See more
2/26/2024 • 59 minutes, 28 seconds 从“天津大爷跳水”出圈到北京亮马河桨板走红,从划船上班到河边垂钓,当下的城市并不缺少与河流有关的轶闻趣事。冬泳、皮划艇、帆船......水上运动也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但总体而言,都市生活与河流的关联并不算太紧密。河流是众多城市的源头,也是形塑城市生活的自然力量。河流曾是运输航道、生活水源和游戏场所。但在陆路交通发达、自来水管网普及普及的今天,河流 却成了“臭水沟”,或者单调的景观河。离你最近的那条河叫什么名字?它是清澈还是浑浊,宽阔还是狭窄,湍急还是平静?它如何穿城而过,在沿岸留下了哪些记忆?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我们从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河流谈起,聊聊我们与河流的距离为何越来越远。这也是我们推出的新系列“河流的100种打开方式”的第一期。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系列聊聊在城市中,河流水域可以是怎样的存在?理想的城水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在当下,河水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启发?——本期主创倪瑜遥 澎湃研究所编辑赵忞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收听时间线03:36--16:11 北京、昆明和上海,不同年代的河流与城市记忆16:13--26:16 水域结冰后,成为季节性的公共空间27:15--36:32 难以抵达的滨江,难以扩散的人气36:32-- 42:56 防汛墙 v.s. 亲水平台和码头,城市如何给水以空间42:56--48:12 河滨小空间与骑行绿道,公共性何以发挥48:12--54:16 如何打造一条可以游泳的河54:18--57:47 河浜公园,安全的亲水界面57:59--1:00:48 河流的野性与魅力——制作团队——引导收听
See more
2/4/2024 • 1 hour, 4 minutes, 35 seconds 今天,谈论城市的街区往往绕不开“士绅化”这一概念。士绅化研究者莎伦·佐金(Sharon Zukin)认为,士绅化可以简单概括为城市里“ ABC 的组合”——艺术画廊(art galleries),精品店(boutiques)和咖啡馆(cafes)。当这些东西在某个街区受到追捧,它的士绅化基本完成了。社会学者朱伟珏指出,在社会学领域,士绅化与城市更新几乎是同义词。土地与新资产与商业形态的结合,会释放旧城空间活力,同时也会残酷地抹去原有的社会关系。而在全球范围内,城市中心街区“士绅化”是城市焕新升级的主要路径,它是既成的现实,并且与城市消费、经济相结合,形成复杂的样态。不应该仅仅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士绅化与空间正义如何平衡,还有更多的城市解法,可商榷,可探讨。作为老住户,朱伟珏在南昌路的规划与更新研究中深耕多年,“街道的活力,难以由一家企业或管理方‘规划’出来”。相比将一条街道承包给一家企业运营,南昌路能够吸引更多元的创意阶层来此设店、消费、生活——这是她所谓的“自下而上的士绅化”。策展人和艺术家王懿泉同样是这些年上海城市更新的深度观察者。在顺昌路更新项目中,他通过城市策展和艺术创作,让一位位店主讲述自己的故事与街道的变迁。“在街区营造中,整条街就是艺术品,而艺术家就是街道上的住家和商户,他们的生活和经营,以及他们与路人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艺术。”上海城市中心街区的更新有哪些历史特殊性?在中国城市,重新理解“士绅化”这一概念?艺术策展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南昌路到古北路,士绅化城市街区有哪些多元想象?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对话朱伟珏、王懿泉,谈谈上海街区在更新大潮之下的变化与挑战。——本期嘉宾——本期主持——收听时间线04:03 由于上海特殊的历史,中心城区风貌几乎得以完整留存08:16在社会学领域,城市更新几乎等同于士绅化17:05 艺术家是街区营造的开拓者,同时是房租上涨的“受害者”24:43 街区更新背后,有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关系,街道的活力也有赖于此37:38 上海新天地运营成功后,全国城市争相模仿46:24 世纪末,上海古北路街区的建筑设计与街道规划堪称典范48:38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面临建筑设计、房屋维护与更新等现实问题49:56 未来的街区营造,应当形成各主体间的协商对话机制,采取精细化运营方式——制作团队——引导收听
See more
1/25/2024 • 55 minutes, 34 seconds 沪漂美国人沈恺伟:上海外国人小社会,和其他地方都不同 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展示出自由开放、生机勃勃的面貌。彼时的上海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来探索与冒险。2005年,24岁的沈恺伟从家乡迈阿密辗转香港,来到上海当厨师,成为了万千外籍“沪漂”中的一员。这一待便是近二十年。沈恺伟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了新书《洋盘》中。穿越在两种文化之间,他带着“局外人”的好奇,观察上海城市中的人和事——寻访手工锅匠、测评上海小笼包、与“牛油果阿姨”和“啤酒阿姨”交朋友……他写到外国人在沪的社会圈,谈如何在中国租房、看病。他还意外发现家族故事,重访祖辈在华留下的痕迹……“上海是我的家,我不会称它作第二故乡”,对于扎根在此的沈恺伟来说,上海既不是他乡,也不是故乡,而是生命热情真正得以延续的地方。本期如此城市,恺伟和你讲述他与中国城市的故事。——本期讲述者——收听时间线05:13 世纪初的上海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我也被这股力量吸引而来09:13 当两种文化相遇时,外来者总会建立起自己所熟悉的世界,这就是“泡泡圈”20:42 如果早知道自己会在中国待这么久,我会在20年前买下一套房31:45 我的外高祖父曾在20世纪前往晚清中国,而我一无所知39:50 “牛油果阿姨”与“啤酒阿姨”,见证上海的全球化48:59 上海就是我的家,是我的根基所在50:48 在中国生活了近二十年,我却始终是“局外人”——制作团队——引导收听
See more
1/2/2024 • 52 minutes, 40 seconds 《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在上海,任何事情都不让人奇怪 佛手举起的静安寺,巨鹿路安上自动化步道,橱窗里的模特与人共舞……金宇澄画出这些兼具上海特色与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呈现既私人又公共的上海“潜意识”。展览“繁花——金宇澄绘画展”正在外滩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这是画家金宇澄迄今规模最大的一场展览。早在小说《繁花》出版单行本阶段,金宇澄就有了画插图的念头,当时只是想补充文字表现的不足,但很快青年时期的绘画技能便苏醒过来,一画不可收拾。人们能看到上海标志元素,如梧桐、马车,街道橱窗和彩衣华服,还有阿宝曾生活过的那座隐秘的工业魔都,更有许许多多神话般的天外来物......正如金宇澄在节目中所说“上海这座城市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外来力量。在这里,什么事情都不让人感到奇怪”。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和画展展陈设计师袁宗磊都是上海人。他们对上海都有着独特的感知与记忆。本期如此城市以繁花画展作起点,谈谈上海。——本期嘉宾——收听时间线06:39 从小说插图到后期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画作呈现了上海的历史变迁09:25 上海的魅力在于,它孕育了中国近代城市的概念14:15 如今住宅林立的淮海路和高安路一带,曾有一座奶牛场18:25 开埠与马路23:25 五湖四海的“外来人”来到上海闯出一番事业34:56 同名电视剧《繁花》即将播出,“繁花”画展是电视剧最原初的视觉注解——制作团队——引导收听
See more
12/27/2023 • 53 minutes, 20 seconds 从巴黎到上海,艺术集聚二三事|UCCA田霏宇x法国文化学者程小牧x奔流计划 逛美术馆打卡,赴一场文化艺术沙龙,已经成为都市潮流生活的标配。城市中的艺术片区更是变成人们Citywalk的热门目的地,艺术集聚区的文化艺术机构数量、公共对话活动的频率与展览的水平都变成城市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泛指文化艺术活动与展览的“沙龙”一词,是巴黎人在三百年前创造的观展方式。普罗大众在“沙龙”上第一次可以自由地欣赏、谈论文化与艺术,这是都市人看展的1.0版本,是城市生活里崭新公共空间——公共展览的首次亮相。作为全球人文艺术之城,上海像巴黎一样有丰富的艺术片区,从西岸、外滩,到苏州河畔,艺术如水一般汇聚于斯,各种沙龙对话源源不断。《奔流计划》致力于推动上海与国际城市间的多元对话,首季对话双城即上海与巴黎。在2023年9月21日《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以下简称《奔流》)首季上海论坛现场,来自中法两国不同领域的嘉宾展开了一场圆桌论坛,分享了他们对“摩登水岸与理想都市”的思考与遐想。本期如此城市结合首季奔流双城对话,聚焦河流的汇聚与艺术在城市的集聚,节目邀请到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田霏宇 Philip Tinari、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法国文化学者程小牧、上海苏河湾管委会品牌总监刘畅,一起聊聊巴黎、上海的艺术集聚二三事。作为公共展览(沙龙)的始作俑者,巴黎人如何创造全新的都市文化?如何看待中国现当代美术馆对于都市生活的相互作用?巴黎、纽约、伦敦、上海,艺术片区打造中有哪些国际经验?法国巴黎又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生态?在上海中心城区,静安苏河湾如何助力“艺术苏河”,营造美好滨水生活?——本期嘉宾田霏宇 Philip Tinari,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程小牧,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法国文化学者刘畅,上海苏河湾管委会品牌总监——本期主持——收听时间线00:04:57 巴黎沙龙展,通过公共展览创造出全新的都市文化与公共空间00:12:06 UCCA选址从北京郊区废旧工厂到苏州河畔,见证中国城市化进程00:25:20 中国艺术公众范围不断扩大,看展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00:28:48 地处中心的苏河湾,成为年轻人落地上海的首站打卡地00:43:05 蓬皮杜艺术中心建造,是巴黎重返世界艺术潮流00:51:25 苏河湾滨水光影秀与巴黎白夜,城市与艺术何以交融01:01:58 艺术与河流类似,在流动中描摹和重塑城市边界——制作团队——引导收听
See more
12/8/2023 • 1 hour, 3 minutes, 1 second 从社区到滨江,空间遭遇艺术的困境与策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幕后谈 伴随中国城市更新,空间与艺术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自2014年筹备立项,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已举办了五届。作为中国城市空间艺术领域的关键角色,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仍在探索公共空间与艺术连接的可能性。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策展人高长军坦言,在美术馆、艺术馆、文创园区不断出新的同时,与之匹配的内容和运营却没有跟上步伐——空间生产过剩,而内容不足。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王明颖回溯这几年主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经验。她认为,在城市空间的艺术实践中,不仅需要考虑其审美,还需要通过空间策略的方法进行调研,考虑公共空间的实际用途以及与人之间的联系。空间艺术在城市落地时,如何被人们创造性地利用?当公共空间遭遇艺术作品,又会经历哪些困难?本期节目邀请高长军与王明颖一同探讨。——本期嘉宾高长军,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策展人,同济大学博士候选人王明颖,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项目总负责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项目负责人——本期主持郝汉,澎湃新闻记者——收听时间线03:20 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继承发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09:14“一江一河”贯通开放后,整个城市的气质发生了变化16:07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实验属性,打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27:05 走向“总体艺术”,是要将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相关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艺术状态28:12以空间策略的方法进行调研,去重新认识城市的公共空间,31:58 在社区进行艺术介入,面临着更高难度的挑战39:30 艺术对于社区,不仅仅是视觉美化作用,更要考虑实际的用途46:34 艺术生产的内容,是空间策略的核心54:35“共栖”是一个跨领域的主题,涉及到生态、环保、低碳等领域的内容——制作团队——引导收听
See more
11/24/2023 • 1 hour, 35 seconds 南通、上海一衣带水,江海相通,自古便有深厚的渊源。近代以来,南通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倾注心血,将家乡打造成了一座享誉中外的模范城市,这或许是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城市的典范。彼时的南通,公园、博物馆、戏剧社一应俱全,电灯、电话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与连通上海的航运,东南西北中五公园和唐闸公园是中国城市美化的先驱。在闸北码头、工厂商铺林立,一派繁荣景象,有“小上海”之称。随着沪苏通高铁开通,南通有望成为上海市民的新兴旅游目的地。2023年,澎湃新闻与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打造“南通好玩:寻迹‘中国近代第一城’”文旅传播计划,解读沪、通双城文化渊源,讲好“南通好玩”文旅故事,带领上海及环沪地区游客体验南通旅游。本期节目邀请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国家金牌导游张建,通过沪通对话,增进双城亲近感,在沪传递“南通好玩”城市新名片。——本期嘉宾杜嘉乐,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国家金牌导游,国家导游技术技能大师——本期主持郝汉,澎湃新闻记者——收听时间线08:45 通州城,是第一座中国人自主规划经营的模范城市15:18 中、西文化如何交融于南通博物苑18:01 百年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南通的N座“公园”23:34 社会学家费孝通、画家赵无极都在南通上过学29:38 乡绅“张南通”之南通,象征着一种社会自治的城市精神32:42 重温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南通城内有哪些精品CityWalk路线42:51 “沪”“通”往事——上海与南通的对话与协同发展48:58 “南通好玩”新兴文旅体验+南通秋冬康养攻略推荐:羊肉、鱼鲜、主题乐园—— 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引导收听
See more
11/12/2023 • 59 minutes, 1 second 今天,人们普遍对公园抱有一种休闲的印象,它还往往与老年人的活动场所相关联。然而晚清时期以来,公园在引进中国之初,是作为一种城市文明的新装置而存在的。公园与启蒙教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彼时新鲜的都会生活与城市理念的先锋试验场。公园为什么和都市摩登生活息息相关?100年前,在公园,人们是怎样喝咖啡品茶,化装舞会、约会恋爱以及Citywalk,乃至闹革命的?服务业、商业再度成为城市重心后,公园有哪些变化?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了公园研究学者、《公园北京》作者林峥,以及北京公园基层工作人员、青年作家杜梨,通过她们的视角,理解公园的过去与未来。——本期嘉宾林峥,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公园北京》作者杜梨,青年作家,公园基层工作者——本期主持——收听时间线00:08:30 公园最初引进中国时,承担了重要的文明启蒙功能00:09:53 北京公园的最大特点,就是由帝国遗迹加之改造00:18:12 社稷坛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公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00:27:40 公园里的规章制度,折射出社会对于文明的期待与想象00:32:36 百年前的北海公园具有阶级性,事实上面向社会的中上阶层开放00:34:39 共和国的到来,如何体现在北京公园的变化上00:46:58 公园拆围墙浪潮与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园如颐和园01:13:24 曾经的公园+与公园引进多种经营场所之困——制作团队
See more
9/26/2023 • 1 hour, 28 minutes, 56 seconds 对话刘香成:当中国人的肩膀与表情变得放松,城市生活随之重启 镜头,作为刻画时代与社会面孔的工具,能够拉近看照片者与照片中人的距离,其深刻性不亚于文字。同时,随着时间变化,照片的语境会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解读。摄影师刘香成的大型回顾展“刘香成 镜头 · 时代 · 人” 于6月9日起在浦东美术馆正式开幕。透过那些已成为历史的图片,人们试图洞察几亿人曾经的生活方式。那些关于时代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记忆,如浪花一般,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怎样的社会变迁?如何理解摄影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影像能否继续承担记录时代故事的功能?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对话刘香成,从半世纪以前的中国城市生活回忆谈起,以公共生活作为关键词,谈谈影像中的都市。——本期嘉宾刘香成,纪实摄影大师,曾担任美国《Times》周刊及美联社首席驻华摄影记者——本期主持郝汉,澎湃新闻记者李麑,澎湃新闻记者——收听时间线01:35 三十年前的中国,宏大理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09:22回中国前,我意识到中国可能出现的转型会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13:48人们的面孔与我童年看到的不一样了,肩膀、表情开始变得放松24:08镜头作为一种报道工具,在表现画面的深刻性方面不亚于文字31:18随着时间变化,照片的语境会发生变化44:40中国双城记:北京是中外精英的聚合点,上海更具商业气息——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引导收听
See more
8/23/2023 • 52 minutes, 58 seconds 建筑师何志森认为,在设计和建造时,更应当关注建筑的社会意义,即建筑如何与社会、与人去互动和联结。除了“盖房”,建筑师还能扮演别的角色,他们通过改造、运用城市空间,将建筑变成连接人与人的平台,这样的建筑才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更是一个社会空间。如何理解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对于何志森,广州这座城市气质对他有哪些启发?光鲜亮丽的城市改造更新背后,如何重申建筑与社会关系构筑的重要性?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了建筑师何志森,从他所居住的岭南与广州谈起,探讨空间、建筑与社会关系。——本期嘉宾何志森,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李靖越,资深文化艺术记者——本期主持——收听时间线06:05广州迷人的地方在于,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被尊重”11:21广州看似“混乱”的背后,有一种“高级的自信”21:08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能激发广州人的创造性31:35广州潮湿的天气会激起人的欲望,这种欲望会转化为一种“血性”37:15建筑师不只是盖房子,还要去建构空间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42:42如果城市慢慢变成一个个“孤岛”,走向私密和割裂55:06烟火气不应该变成一种文化和IP,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应该被刻意包装和建造。—— 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 引导收听
See more
8/3/2023 • 1 hour, 1 minute, 54 seconds “打工”究竟有什么意义?听人类学者项飙、袁长庚怎么说 工作,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常见联系。近年来,诸如“内卷”“脱不下的长衫”“985废物”“孔乙己”“逆向考研”“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等热词,呈现出当今年轻人面对工作的百般焦虑。当今青年人如何理解工作?读研读博为何会成为青年人暂缓工作的选择?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意味着什么?今年,澎湃研究所播客“如此城市CityTells”推出特别系列“城市所以燃”,我们将走进N个城市角落。6月16日,“城市所以燃”首期特别节目,我们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和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袁长庚共同探讨青年与工作。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由“城市所以燃”首期直播录音整理而成。—— 本期嘉宾项飙,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和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袁长庚,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期主播郝汉—— 收听时间线08:10 当读研读博成为一个集体性的行动11:32 二十年前,只要愿意参加工作“都会上一些岸”34:06 青年走向社会的焦虑,是“付出—回报”链条的断裂44:25 “3个人,拿4份工资,干5个人的活”背后的超人崇拜与成功崇拜48:30 对奋斗景观的迷恋中,杂糅着危机感和对人之潜能的极致追求52:52 年轻人不一定真正了解什么是“稳定的工作”56:45“打工而已,不必太认真”背后,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悄然转变61:01 在工作中,需要寻找属于自我的意义吗?—— 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 引导收听
See more
6/25/2023 • 1 hour, 9 minutes, 39 seconds 住房少、工业园多、旧城改建难...中国城市用地,有哪些问题? 当我们试图理解城市时,土地制度是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城市成其所是的过程是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结果。21世纪的前十年,某个地块拍出“地王”是报纸常见的城市新闻,时至今日,城市中不少人仍面临“大城市的床与小城市的房”之间的艰难抉择。高昂的居住成本背后是资源的错配。不同城市间建设用地指标与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配置,以及同一城市内部的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不平衡分配,使得城市化“化了土地,没有化人”。如何认识城市的房价问题?有哪些土地政策与制度的变化左右着房价的涨跌?为什么从土地制度去理解城市至关重要?中国的城市与城市化,土地制度又有何特殊之处?在《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试图回应这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土地的城市化不等于人的城市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两者。如此城市CityTells,站在2023年,于人地之间,回望中国城市与城市化。—— 本期嘉宾陶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本期主播郝汉—— 收听时间线09:05 二十年前,中国城市商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价格差距并不悬殊14:17 中国大城市既有过度集聚又存在集聚不足22:33 城市化,“化”了地,没有“化”人23:41“大城市的床与小城市的房”的抉择背后可能是资源的错配与浪费24:50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下,中国人的居住状况本应有另一种可能33:56 城市更新既要拆除重建式更新,又要进行有机更新56:20 文创园区使得城市焕发新活力,但城市的功能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居住—— 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 引导收听
See more
4/28/2023 • 57 minutes, 38 seconds 在日本,8平米被称作四叠半,即大小为四个半榻榻米的房间,居住在其中的人也因此被日本媒体称作只住四叠半的人。由于租金低廉、周边配套设施便利,这类房屋成为不少年轻人与独居老年人的选择。作家吉井忍即居住在这样一间居所内,尽管推开门后中介的第一反应是:“这房间也太小了,要不算了吧”,吉井忍却对房间很满意。从“团地”到如今的“8平米”,日本城市中人的居住状态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对于当下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在有限的居住面积内如何生活?又如何把城市的生活更广泛地延展为我们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新作《东京八平米》中,围绕着8平米的居所,吉井忍展开了在东京独特的居住体验,偶遇的报社办公室老人、建立深厚情谊的喫茶店老板……尽管交集时间或长久或短暂,这些都是城市的魅力的一部分。它们也为我们揭示了,城市的意义并不单纯在于身处的所居之地,更动人的是居住空间外的延展与交集。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媒体人梵一如则分享了一个铭记至今的小故事,在陌生人送回的丢失钱包中,有手写的Message,告诉他一人在外留学辛苦了,以后一定要注意不要再丢东西。看似人情淡漠的东京原来是个平和又善意的城市。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了吉井忍与梵一如,从城市变迁与居住空间延展的角度出发,回望城市中居住状态的变迁,以及8平米外延展出的广阔生活。—— 本期嘉宾吉井忍,日籍华语作家,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亚洲各地任新闻编辑。著有《东京本屋》、《四季便当》等。梵一如,资深媒体人,前《第一财经日报》驻东京特约记者,《井户端会议》《东亚观察局》主播,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 本期主播郝汉—— 收听时间线06:08 推开8平米房间的门后,房屋中介对吉井忍说,算了,太小了17:19 尽管日本有些房子不收取中介费,但房屋有额外的收费项目,如换钥匙费、清理费23:45 近几年的城市更新项目,使得池袋不复《池袋西口公园》中展示出的混乱面貌51:13 出于浓厚的人情味,吉井忍非常喜欢北京58:33 樊一如丢失的钱包被一位老人送回,并附有手写Message:“一人在外留学辛苦了,以后一定要小心不要再丢东西”—— 制作团队—— 引导收听
See more
3/31/2023 • 1 hour, 4 minutes, 51 seconds 《罗曼蒂克消亡史》《无名》导演程耳:我对拍上海没有执念 《无名》是程耳继《罗曼蒂克消亡史》后第二部背景发生在上海的电影。为了塑造耳目一新的空间,程耳没有选择那些成熟的影视基地,而是自己搭建了所有内景。唯一的外景拍摄地点是在搬迁的江阴街,他们与对方沟通:“反正你们也在拆迁,不如我们帮你改建一下。”影帝影后与当红炸子鸡的组合似乎暗合了预告片中“超级商业片”的宣传语,程耳在新作中依旧使用了非线性的叙述手法,这使得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两极分化,有人不接受它的支离破碎,喜爱者则认为这恰好捕捉到了那段如烟如雾的历史的精魂。如他所言,历史和电影的机制有时和梦的机制是一样的。《无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谍战片。程耳把拍电影的过程理解为做切片,在历史中取最关注的几个部位进行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这些重要节点,其余段落则轻轻带过。他酷爱拍摄吃饭,当被问及自己对电影中出现两次的醉虾的“执著”时,程耳猜测,一定是某次自己在吃醉虾时,看到盆中在酱汁中挣扎的虾,或牙齿咬下去的那一刻,感受到了某种残忍与恻隐。电影语法的打乱、重组弥漫在程耳的作品中。一些枝蔓旁生的镜头被保留下来,如那只瘸腿的狗,被使用的同时,也被重新创造。导演程耳与学者毛尖做客如此城市CityTells,聊一聊电影中食物与人物以及那段如梦一般展开的魔都往事。—— 本期嘉宾程耳,导演,作家,电影作品包括《边境风云》《罗曼蒂克消亡史》等。毛尖,学者,作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文学、中外影视、城市文化。著有《凛冬将至》等,译有《上海摩登》等。—— 本期主播郝汉、筱狸—— 收听时间线03:28 接连两部电影的背景都在上海,但只是某种偶然07:44 程耳电影捕捉到的历史感,是短暂的方生和漫长的方死感12:40 电影与历史机制,与梦和回忆的机制是互通的18:29 拍食物的细节要服务于电影总纲,否则就变成了舌尖上的民国34:28 “超级商业片”更多的是一种调侃,商业片与艺术片并非泾渭分明44:38 《边境风云》预算不多,电影语言本身可以造就华丽感60:02 影视剧中的上海男人变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形容词—— 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See more
2/23/2023 • 1 hour, 6 minutes, 27 seconds 《狂飙》里的城中村往事:土地、权力与记忆如何塑造城市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狂飙》,以及同样以广州冼村为题材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都讲述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城建浪潮中,财富、土地、权力以及人性的深度纠缠。在中国城市化的深化与加速进程中,“城中村”曾是社会焦点,《狂飙》让许多人重新回想起这段中国人的公共记忆。北京、广州、深圳的城中村,为何区别如此之大?城中村对于理解城市的本质有何帮助?城中村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面临何种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助理教授赵益民长期关注城市转型、空间政治、城市政治经济。他认为,“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改写我们周遭的空间和我们自己。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在这个过程里被消灭或生成,不同的人群按照各式各样的原则重新排序,进而被整合为特定城市意象之中的元素。”在一些抽象的“原则”与“蓝图”中,一些城中村与居住其中之人连同他们的记忆成为了“牺牲品”,但这并非城中村的唯一出路。“城市只是纯形式,它变成什么样应当由其中的人,和人与人的关系去决定”。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联合《信睿周报》旗下播客“信睿电台”,与赵益民共同“走进”城中村,回望土地、权力与记忆如何塑造一座城市。——本期嘉宾: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助理教授 ——本期主播:郝汉、周发发——收听时间线:03:40 “城中村”的变迁,是城市一步步“变”出来的过程06:08 为什么有些大城市的城中村在市中心,有些则在城郊?14:25 北京城中村初体验24:40 城中村的高密度与“脏乱差”,是社会问题的表征,而不是原罪33:50 上海这座城市为什么较少与“城中村”话题关联41:40 当形式凌驾于内容:建筑师柯布西耶如何杀死一座城市50:02 相比拆迁户,借助城中村在大城市落脚的流动人口如何主张居住的权利54:35 市中心区域的城中村、城市资本积累导向的“士绅化”与被迫离开人们——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See more
2/3/2023 • 1 hour, 13 minutes, 12 seconds 社会学者严飞对话作家黄灯:“悬浮”是城市生活的常态吗 “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城市研究学者哈罗德·乔尼对于城市的描绘精准地抓住了城市的特点——变化万千与异质性。而这一主题正是社会学对于城市的重要关切所在。从乡村来到都市以不同方式谋生的陌生人们是如何生活与行动的?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有机和谐还是失序混乱?曾经流行的“漂”话语与当下“附近的消失”的焦虑,到底折射出当今城市人群的何种心态?对于这些问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在非虚构新作《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一书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他通过记录与分析异乡人大都市生存实景,用“悬浮”来描述漂泊在城市的中国年轻人所共享的某种心灵状态。作家黄灯在世纪之初从湘北小城来到广州求学,并在高校任教至今。从检视自己,回望乡土的《大地上的亲人》到观察年轻人命运的《我的二本学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迁对人的状态的影响,一直是她所关心与书写的主题。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到严飞与黄灯,从作为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出发,聊聊城市与人。——本期嘉宾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黄灯,学者、非虚构作家——本期主播郝汉、灵子——收听时间线06:30 城市如何进入社会学家的视野?13:36 21世纪初,来到大都会广州是何种体验?26:15 房产中介、理发小哥等群体,如何构成城市生活的“附近”?32:05 70后一代城市生活的“确定性”48:10 城市生活里的“附近”究竟是什么52:50 年轻人为什么开始感到“悬浮”?64:15 重建身边的小世界,如何抵御都市的冷漠?75:55附近的“技术”,是与周遭事物打交道的能力——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See more
1/4/2023 • 1 hour, 23 minutes, 30 seconds 哲学是对人存在方式的反思。从古到今,城市容纳了形形色色的人类群体与最丰富多元的人类实践,如苏格拉底所言:“我热爱知识,而城里的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什么样的生活更值得一过?幸福的意义是什么?人与人应当如何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问题或许并没有最终答案,而当苏格拉底走上街头,与人交谈,进行思辨,总能在认识上有所收获,这就是以哲学打开城市的方法。今天对城市的思考,或许也需要新的“苏格拉底式对话”。从古典城邦,到中世纪城镇,再到工业、信息革命后的全球城市,伴随历史、技术变迁,那些爱思考、爱智慧的哲学家是如何认识、反思城市的?这些看法又能够如何帮助我们更新对城市的看法与观念?在庸碌的日常中,如何适时地抽离,“Jump out of the box”去思考城市生活的合理性?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对话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祁涛,畅谈并梳理那些关于城市生活的哲学脑洞。——本期嘉宾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哲学播客“柏拉图什么”主理人——本期主播郝汉——收听时间线06:40 城邦与城市,有哪些不同?13:20 古城布局背后的哲学19:15 韦伯提出了一个作为市场中心的城市38:15 本雅明对城市的庸常有何反思?46:10 系统,如何异化城市人的生活58:32 列斐伏尔与城市空间中的隔离感60:15 当网红地拍照打卡,如何剥夺关于城市的想象力68:00 假如元宇宙到来,那将是人的感知能力的危机——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See more
12/14/2022 • 1 hour, 12 minutes, 10 seconds “社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或许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本是一个舶来词,最初来自德语“Gemeinschaft”,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提出的“共同体”的概念。“社区”在中国被广泛使用是在世纪之交。当时,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宣告终结,单位制小区让步于商品房小区,后者改变了基层治理单元的面貌,官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社区建设运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才逐渐成为社会用语。即便“社区”的话语获得了法定身份,现实语境中的“社区”依然有着尴尬的处境。最简单的就是,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处在哪个社区或街道,而只以小区作为身份与地理的标识。当我们说“社区”时,我们在说什么?“中国式社区”与“中国式居住”之间有何关系?作为基层治理单元的居委会在社区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基于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特点,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存在怎样的张力?.......如此城市CityTells第三期,带着以上种种问题,邀请到了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谈谈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社区。——本期嘉宾王德福,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本期主播郝汉——收听时间线05:35 2000年,中国“社区”元年14:30 中国式居住,如何塑造中国式社区21:00 居委会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31:15 社区事务的专业化要求并不高40:35 形式主义,才是社区工作者的负担55:25 高档小区的社区组织化程度,反而比较低60:05 中国大城市高密度住房,会成为“社会坍塌之地”吗?66:40 我们可以如何想象新型的邻里社群生活方式?——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See more
11/18/2022 • 1 hour, 9 minutes, 2 seconds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茅盾《子夜》里吴老太爷来到上海。);“望过去最初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厮杀得异常热闹。在这夸张的城里,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初到香港的场面。);“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林肯路。在这儿,道德给践在脚下,罪恶给高高地捧在脑袋上面。”(穆时英《上海狐步舞》,讲述十里洋场中红男绿女的故事。)现代意义上的大都会,或许算个“舶来品”。随着晚清开埠,国人开启了大都会的初体验,懵懂于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生活。彼时,上海被称作“东方巴黎”,被当作远东现代性的化身。作家或许是最敏感的一群人,百年前,中国作者们的书写中,大都会一度是摩登的,却又是堕落的。文学史中,中国的城市书写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当今的城市表达?城市书写与中国文学的乡土传统有何张力?文学研究者、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曾在作品《重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梳理中国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包括呈现上海摩登生活的新感觉派作家,如刘呐鸥、穆时英,到重要的左翼作家茅盾,以及难以归类的张爱玲。在这些小说里,城市意味着什么?士农工商,百年前的故事里,谁是主角?大都会缝隙处,又有何种人性幽微?带着以上种种好奇,如此城市CityTells第二期,深度对话许子东,共同回望百年前的中国、大都会,与那群写故事的人。——本期嘉宾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期主播郝汉、余雅琴——收听时间线09:30 晚清中国,近九成的出版物都出自上海18:05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叙事是乡土吗?19:00 新感觉派一面批判着城市的堕落,一面热烈拥抱着都会生活25:30 不写工人、官员、资本家,张爱玲写得究竟是谁?或许是都市里最庞大却无声的一群人28:30 张爱玲笔下,小市民的梦想是什么?或许就是要比小市民有钱一些42:00 都市与传统,在张爱玲爱情小说里的并置关系是怎样的50:00 城市中的摩登女性,有哪些象征意义60:35 大都市始终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See more
11/11/2022 • 1 hour, 5 minutes, 12 seconds 提到“城市病”,我们会有一连串的想象,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这些词都曾出现在教科书上。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一些显性的城市问题得到了治理,如雾霾、污水。另一些“城市病”却仍困扰着人们。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仍忍受着成本极高的通勤,伴随城市消费的升级与互联网兴起,进城的“异乡人”,身份与生计带来了新的问题·····相比世纪之交,如今“城市病”这个词变得有些陌生,但它真的远离我们了吗?换个问法,城市病的“病灶”究竟何在?如今,病灶消弭了吗?“如此城市CityTells”的首期特别对话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他在新书《向心城市》中继续关注着城市化的种种路径与可能。——本期嘉宾陆铭,经济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本期主播郝汉、李麑——收听时间线06:50 70后、80后、90后,三代人的“城市病”初体验10:55 “城市病”专属大城市吗?15:44 “堵城”鄙视链,上海比北京好些吗?31:15 高楼、宽马路、霓虹灯,是我们对城市“现代化”的全部想象吗?34:45 抢人大战里的“香饽饽”:各大城市想抢的是谁?52:15 城市问题是人太多造成的吗?谁是“多余”的人?不能粗暴地将城市问题与特定人群的身份挂钩。58:28 “都市圈”概念与关于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误区68:05 中国城市化,还面临哪些挑战?——制作团队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See more
11/4/2022 • 1 hour, 14 minutes, 56 seconds